小暑是2023的幾月幾日
小暑節氣的含義
小暑節氣的含義是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小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叫小暑節氣。 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 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
小暑節氣是農歷二十四節氣的其中之一,它標志著夏季的開始。在這個時節,氣溫開始升高,天氣開始變得炎熱,但并不是最熱的時候。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在小暑節氣期間,南方應注意抗旱,北方須注意防澇。
此外,小暑節氣也是多雨季節的開始,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因此,在這個節氣期間,我們需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做好防災減災工作,保障農作物的生長和生產安全。
總之,小暑節氣是一個重要的節氣,它標志了夏季的開始,同時也提醒我們需要注意天氣變化,做好相應的應對措施。
小暑三候
元代文人吳澄編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根據黃河流域周邊地區景物結合二十四節氣特點,將一年二十四節氣分成“七十二候”,每個節氣分成三候。小暑三候為:“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毙∈顣r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蔽闹兴f的八月即是夏歷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小暑是最熱的時候嗎
小暑即為“小熱”,意思是此時雖然已經能夠感受到天氣的炎熱,但是并未達到一年內最熱,小暑只是炎炎夏日的開始。俗話說:“熱在三伏”。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季風氣候是中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季風氣候的高溫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成長。小暑時節,天氣炎熱、雷暴頻繁,是萬物狂長的時節。
小暑節氣的風俗飲食
1、吃藕
民間素有小暑吃藕的說法,認為小暑食用以適當方式烹制的鮮藕,能夠治療血虛失眠。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巍肯定了這個說法:“小暑到 來 后,人們會注意多吃水果蔬菜,將食物、保健有機結合起來?!痹缭谇逑特S年間,蓮藕就被欽定為御膳貢品了。因與“偶”同音,故民俗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滿,又因其出污泥而不染,與荷花同作為清廉高潔的人格象征。每逢小暑迎來,百姓們都習慣吃蓮藕。此時的藕非常新鮮。蓮藕具有健脾開胃、養心安神、補血益氣的功效,是夏季良好的消暑清熱食物。蓮藕還能促進胃腸蠕動,從而達到健脾養胃、消脹順氣的作用。
2、食新
小暑食新,是客家人的一種民俗活動。客家人,即廣東、福建、江西、臺灣等地原住民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小暑過后嘗新米,客家人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后第一個辛日。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3、吃餃子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三伏天就在小暑節氣前后,而在這期間對北方人來說,餃子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而且這一天吃到的餃子多是素餡,爽口的蔬菜包裹著蕎麥的清香,有效改善了人們食欲不振的情況。
4、吃芒果
關于小暑的農諺有說到“小暑吃芒果”,在臺灣地小暑是芒果最成熟美味的季節,由于芒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因此經常食用芒果,可以起到滋潤肌膚的作用。食用芒果具有清腸胃的功效,對于暈車、暈船有一定的止吐作用。
5、吃黃鱔
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參”,老南京講究在小暑這天吃黃鱔。黃鱔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中醫認為,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從成分上看,黃鱔蛋白質含量較高,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還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小暑時節最宜吃黃鱔,可以預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瀉,還可以保護心血管。另外,夏季是風濕性關節炎、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緩解期,吃些黃鱔還有冬病夏治的作用。大暑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飲食調養上應以適量、清淡、富有營養為宜。
6、吃六面
在小暑前后還有一個重要節日,即每年農歷六月六日舉行的“天貺節”。過去人們還講究要在天貺節吃六種不同類型的面,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之所以有這個講究,跟小暑悶熱天氣有關,這個時候,多數人都會胃口不好,也是借著這個機會豐富面食品種,讓人們多吃主食?!段菏洗呵铩罚骸胺帐硿灒〗硎煤?,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
7、入伏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于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荊楚歲時記: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沾邊兒也應辟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