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家的名人故事7篇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我動手做一些關于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齊到郊外旅游。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我悄悄躲在后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后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后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哥哥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那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藥,然后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里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里。
這時,天空濃云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后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樣回事?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開學后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我做的實驗都告訴了教師,并向教師請教。教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p>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經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最終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發明家的名人故事(篇2)
波義耳十分重視實驗研究。他認為僅有實驗和觀察才是科學思維的基礎。他總是經過嚴密的和科學的實驗來闡明自我的觀點。在物理學方面,他對光的顏色、真空和空氣的彈性等進行研究,總結了波義耳氣體定律;在化學方面,他對酸、堿和指示劑的研究,對定性檢驗鹽類的方法的探討,都頗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種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劑的化學家。石蕊試液、石蕊試紙都是他發明的。他還是第一個為酸、堿下了明確定義的化學家,并把物質分為酸、堿、鹽三類。他創造了很多定性檢驗鹽類的方法,如利用銅鹽溶液是藍色的,加入氨水溶液變成深藍色(銅離子與足量氨水構成銅氨絡離子)來檢驗銅鹽;利用鹽酸和硝酸銀溶液混合能產生白色沉淀來檢驗銀鹽和鹽酸。波義耳的這些發明富有長久的生命力,以至我們今日還經常使用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義耳還在物質成分和純度的測定、物質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實驗。在1685年發表的《礦泉水的實驗研究史的簡單回顧》中描述了一套鑒定物質的方法,成為定性分析的先驅。
1670年,波義耳因勞累而中風,之后的健康狀況時好時壞,當無法在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時,他致力于整理他多年從實踐和推理中獲得的知識。只要身體稍感輕快,就去實驗室做他的實驗或撰寫論文,并以此為樂趣。1680年,他曾被推選為皇家學會的會長,但他謝絕理解這一榮譽。他雖出身貴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卻是在科學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從未結婚,用畢生精力從事對自然科學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這位曾為17世紀的化學科學奠定基礎的科學家在倫敦逝世。恩格斯曾對他作出最崇高的評價:“波義耳把化學確定為科學?!?/p>
發明家的名人故事(篇3)
居里夫人是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旣悘男W習就十分勤奮刻苦,對學習有著強烈的興趣和特殊的愛好,從不輕易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處處表現出一種頑強的進取精神。從上小學開始,她每門功課都考第一。15歲時,就以獲得金獎章的優異成績從中學畢業。她的父親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學攻讀過物理學,父親對科學知識如饑似渴的精神和強烈的事業心,也深深地熏陶著小瑪麗。她從小就十分喜愛父親實驗室中的各種儀器,長大后她又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更使她充滿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學世界探索。可是當時的家境不允許她去讀大學。19歲那年,她開始做長期的家庭教師,同時還自修了各門功課,為將來的學業作準備。
這樣,直到24歲時,她最之后到巴黎大學理學院學習。她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貫注地聽每一堂課,艱苦的學習使她身體變得越來越不好,可是她的學習成績卻一向名列前茅,這不僅僅使同學們羨慕,也使教授們驚異,入學兩年后,她充滿信心地參加了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在30名應試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了數學學士學位。
發明家的名人故事(篇4)
“因為有了電影,人類生命又可以延長?!蹦巢坑捌羞@樣的臺詞。作為當前社會的一種高級視聽享受,電影是我們休閑放松的很好選擇。
電影從誕生到現在,不過一百多年時間。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埃兄弟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影片《火車到站》,標志著電影的誕生。(注一)
此后一段時期里,人們看到的電影只有畫面沒有聲音,演員的對白一般通過動作以及插入字幕來展現。后人給這類影片取了個堂皇的學名,叫“默片”;還有個俗名,叫無聲電影。演無聲電影出名的演員,以卓別林為代表。很多人記憶中都有他的形象:鼻子下留著一撮烏黑的小胡子,緊上衣與肥褲子別扭地穿在身上,手舞一只手杖,滑稽地出現在黑白銀幕上,從不說一句話。
事實上,不是他不說話,而是以限于當時的電影技術,他的話沒法與影像同步播出。
為了能讓電影說話,無數電影工作者、科學家前赴后繼參與進來,好像都怕慢了一步,被別人搶了先。
一個科學天才也來了。
他就是人稱“發明大王”的愛迪生。
攝像技術:同時記錄聲音和圖像
愛迪生很清楚,無聲電影出現不少時日,攝像技術也已經成熟。要完成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的轉變,關鍵是解決聲音的錄制和還原。當時,部分無聲電影的配音是樂隊現場伴奏的,因此不存在錄音和還音問題。但樂隊不可能隨電影四處跑。如何把聲音與畫面結合起來,成了許多科學家研究的首要課題,愛迪生也不例外。
這次,愛迪生想到的是自己平生的第一大杰作——留聲機。1877年,他在新澤西州成功研制第一臺可以錄取和復制聲音的留聲機(注二)。愛迪生給助手威廉·肯尼迪·勞里·迪克森(注三)布置了一個任務:設計一種“能看到圖像的留聲機”。
迪克遜原是美國戈爾克街某工廠的實驗部主任,以擅長制造巨型發電機聞名。他不僅攝影技術一流,而且做事認真,具有嚴謹的工作作風。加盟愛迪生公司后,迪克遜在馬萊攝影槍原理的基礎上,研制成了一種初具現代攝影機雛形的電影視鏡,即活動攝像機。這個機器有效解決了活動攝影的問題。
迪克遜在愛迪生的支持下,帶領團隊加班加點改進留聲機。一年后,他們把留聲機的滾筒和一個較大的鼓結合起來,并在鼓上覆蓋針眼大小的微縮照片。這就是著名的留聲視鏡。
留聲視鏡拍攝原理如下:拍攝時使用兩種底片,一種攝取畫面,一種記錄聲跡;經過處理,聲跡和畫面合印在一條正片上。留聲視鏡有效解決了照片就與留聲機的記錄同步的問題,為有聲電影的發明打下堅實的基礎。
1888年10月 6 日,迪克遜及團隊在實驗室第一次展示“留聲視鏡”,以及會說話的對白片。愛迪生一邊為視鏡的聲畫同步而驚嘆,一邊暗暗著急。搞機械出身的他深知,“留聲視鏡”只是一種機械裝置,根本解決不了聲音連貫的記錄方式與視覺畫面的線性記錄方式間的矛盾;因此“留聲視鏡”拍出來的電影聲畫都會錯位。十天后的10月17日,為保護未來的這項專利發明,愛迪生向國家專利局呈上一份申請報告,稱自己正在研制一種“像留聲機之于耳朵一樣,對眼睛發生作用的機器”,這個機器叫作“活動電影放映機”。
發明家的名人故事(篇5)
1862年8月,一天早晨,愛迪生正在某個小車站上賣報。猛一抬頭,只見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蹲在鐵軌旁玩石子,一列貨車正朝他飛馳而來。愛迪生“哎呀”一聲,扔下報紙,奮不顧身地沖下站臺,一把搶出小孩。這時候,火車擦著他的耳朵呼嘯而過。好險哪!愛迪生抱著小男孩摔倒在鐵軌旁,他的臉和手被劃破了,然而,孩子得救了。
小男孩的爸爸叫麥肯基,是這個站的站長,他是一位優秀的報務員。麥肯基親眼看到這驚險的場面,感動得話都說不連貫了:“謝……謝謝,謝謝你救……救了我的孩子!”
愛迪生卻毫不在意地笑了笑,他從地上撿起報紙,拍打拍打身上的灰土,登上火車就走了。
第二天,當愛迪生乘坐的火車進站的時候,麥肯基早已在站臺上等候著了。他十分誠懇地對愛迪生說:“我沒有什么可以酬謝你的。聽說你對電報很有興趣,要是你愿意,我可以教你收發報技術,使你成為一名報務員?!边@番話正說在小愛迪生的心坎上。他高興地接受了麥肯基的好意,跟著他學習收發電報的技術。
愛迪生學習很專心,進步很快。才三個月的工夫,他收發電報的技術已經很熟練,麥肯基推薦他擔任了火車站的報務員工作,這次非常意外的學習機會,為愛迪生以后進行的偉大發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發明家的名人故事(篇6)
一根一端尖銳的金屬絲擰個圓圈,再加一個扣子將尖頭固定,安全別針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簡單的發明之一了。然而它的用途卻多種多樣,從嬰兒尿布到美麗的時尚裝飾,都有它的一席之地。
安全別針的發明人是美國機械師沃爾特·亨特(Walter Hunter)。在工作之余,他還是一個高產的發明家,他的發明中除了安全別針之外,還有鎖式縫紉機、亞麻紡線、制釘機、磨刀床、小型破冰船、街道清掃機等。不過,雖然有這樣的天才和創意,沃爾特的生活卻過得緊巴巴的。他熱衷發明,但并不是為了當時大家都追逐的專利和利潤,而是完全出于愛好。他在發明出鎖式縫紉機之后,思考了很久,最終決定放棄了專利的申請,因為他擔心有了這種機器,無數縫紉女工會失業。
由于發明需要經費的支持,靠著機械師工資生活的沃爾特一度過得非常窘迫。他的專利文書中的繪圖都是請他的一位畫家朋友繪制的,久而久之,他欠下了這位朋友15美元。為了償還這筆債務,他有一天拿著一根8英寸長的黃銅絲坐下,希望能靠它弄點發明出來賺錢。
其實,別針對人類來說一點也不陌生。早在公元前14世紀,古希臘人就制作出了最初的別針,在拉鏈、紐扣還沒誕生的時候,別針是人類唯一用來固定衣服的工具。而華麗的別針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過,由于尖銳的針頭的確太過危險,后來它們就逐漸被拋棄了。
沃爾特在拿著那根鐵絲把玩時,心里一直思索著有沒有什么方法能令別針變得更加安全。他設想了一個可以保護針頭的扣子,不過這樣針頭還是容易從扣子里溜出來。之后他便試著將黃銅絲在中央拗了一個小彈簧樣的圓圈,松開手的時候,針頭會往上彈開頂住扣子,這樣固定住的針頭就不會從扣子里溜出來了。
1849年4月10日,沃爾特正式為安全別針申請到了專利,后來,他將這個專利以400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個20歲的年輕人威廉·格雷斯(William Grace)。這個價格看起來很不賴,如果按照購買力換算的話,大概相當于今天的一萬美元。沃爾特在拿到這400美元之后,很愉快地還了15美元給自己的畫家朋友,之后就將安全別針這東西拋到腦后了。而那位購買了安全別針專利的年輕人威廉·格雷斯于1854年,也就是他22歲那年創辦了格雷斯化學公司。沃爾特萬萬沒想到的是,格雷斯化學公司靠著安全別針這個發明在后續的幾年內掙了幾百萬美元,如今,這家公司已經成為了美國商業巨頭之一。
安全別針剛剛誕生的時候,主要的用途是用來固定嬰兒的衣服和尿布。小嬰兒長得太快,衣服很快就會變得不合身。為了節約費用,很多家長會給小嬰兒購買寬松的衣服,就算是隔三岔五地重新訂扣子,也太過麻煩,而安全別針就不一樣了,它能夠任意地將衣服過大的部分固定住。除了衣服外,尿布也是一樣;當時沒有一次性的尿布,嬰兒的體型變化很快,很難一直準備剪裁合身的尿布,而如果尿布太過寬松,就很難包裹住嬰兒的排泄物。價格低廉的安全別針很快成為了年輕爸爸媽媽們的好幫手。后來,格雷斯化學公司為了增強安全別針的安全性,還將扣子的內徑改造成U型,令針頭更難因為嬰兒隨意的動作而脫出。另外,為了美觀,扣子還用各種顏色的塑料制造。
除了嬰兒外,成人也常??梢杂玫桨踩珓e針。在過去織物不如現在豐富的時候,人們常用安全別針將衣服的破孔和磨損處暫時遮掩起來,以避免尷尬。
上世紀70年代末,朋克搖滾大流行時,安全別針隨著這次潮流重新又回到了時尚舞臺上。最廣為流傳的一個說法是,朋克歌手喜歡穿寬松的褲子,為了不讓褲子在表演的時候掉下來,很多人都使用了安全別針。之后,它們就以胸針、耳環、項鏈、徽章等形式在時尚界出沒。這大概可以說明,越是簡潔的,就越是經久不衰。
發明家的名人故事(篇7)
1863年7月30日,福特出生于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市郊的一個小城。父母都以經營農場為生。作為長子,福特被父親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可以繼承祖業,更多地關注農場事務。但是福特對土地根本沒有多大的興趣,他喜歡的是機械。童年時看到的蒸氣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影響,那是他第一次目睹不靠馬拉的車,福特更加相信了機械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于是17歲那年,他離開了家鄉,獨自一人到位于底特律的密西根汽車制造公司。但在這家擁有20_人的底特律最大的工廠,福特只工作6天就辭職不干了,原因是該公司優秀的員工需要花費好幾個小時才能修復的機器,我只要30分鐘就可以修好,因而其他員工對我十分不滿。后來,他又先后從事過機械修理、手表修理、船舶修理等工作,并且還一邊工作一邊參加夜校學習,以便將來能夠不屈居于人下被別人利用而過一生,自己開一家制造機械的工廠。
夢想是好的,但現實卻是殘酷的。在底特律的日子,是不斷奮起,又不斷失敗的,鐘表廠夢的破滅,研究內燃引擎的碰壁,這個年輕的機械師覺得心灰意冷起來?;蛟S回到家是好的選擇?于是在離家兩年之后,福特又回到了故土。 福特在家里呆了10年,這10年他結了婚,繼承了父親留的土地,但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發明。他不是種田的那種人,他喜歡緊張而刺激的都市生活,他漸漸產生了這樣一個想法:設計一種可以燒汽油的發動機,并且讓這個發動機驅動四輪車。這樣,人們出門不再需要馬了,他們將駕駛這種無馬馬車去上班、旅游。 一旦產生了這個想法,它就在福特的腦海里扎下了根。福特做夢都想實現這個夢想。一定要走出農場,去底特律!他下定決心要去闖世界。盡管妻子克拉拉非常留戀這個溫馨的家,然而,她還是毫不猶豫地拿起了行李,沒有半句怨言,隨著丈夫來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底特律。 夢想成真的速度之魔 當時正處于一個新興汽車即將取代馬車的過渡時代,1893年,美國的杜里埃兄弟設計出美國的第一輛用汽油發動的汽車,此后,還有許多年輕人在躍躍欲試。想法是許多人都會有的,但是要變成現實就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了。
在擔任底特律照明公司工程師的同時,福特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汽車之上,在朋友的幫助之下,功夫不負有心人,1896年6月4日,福特的第一輛汽車誕生了,盡管這輛車速度極慢,形狀奇怪無比,但卻是福特和朋友的杰作!這也是底特律的第一輛汽車!福特開著這輛車在城里轉來轉去,引來了許多人的圍觀,別人都叫他瘋子亨利! 而一次偶然的機會,福特遇見了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激動的福特向愛迪生說明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這個發明大王的稱贊和鼓勵,于是,36歲的福特準備孤注一擲了,他辭去了職務,潛心于汽車的研制工作。到1899年,他已經成功造出了自己的第三輛汽車。 1901年,福特駕著自制的賽車參加一年一度的全美汽車大賽,戰勝了所有對手,贏得了冠軍。從此,福特聞名全國,美國的《天馬雜志》稱他為速度之魔,他成了底特律的英雄。1902年,他又參加了一次全國性的汽車大賽,結果又遠遠地超出了第二名。這兩次勝利不僅使得他名聲大噪,還結識了許多巨商大賈,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02年11月,福特終于有了一個自己的公司福特汽車公司。公司的標志是一個藍色的橢圓形,中間是模仿福特簽名的大寫字母F和ford,從此,這個標志成了福特汽車公司的象征,直到今天。 在當時來看,初生的福特公司有許多方面還不成熟,許多部門、規章制度剛剛建立,工廠也很破舊。但是它的思想卻是成熟的,因為福特對此早就有了一套自己的設想。福特公司成立之初,福特便設計了高、中、低三種級別的汽車以期占領市場。其中高檔車主要為富人服務。生產高檔車帶來的利潤很大,但顧客數量有限。 第一年,福特推出的A型車成了底特律人的搶手貨,福特公司賺取了可觀的利潤,僅股息就分發了10萬美元。一下子股東就相當于收回了所有投資。面對巨大的成功,福特清醒地認識到這只是表面的輝煌。因為人們現在只是對汽車這個新東西感到好奇,一旦他們習慣了使用汽車,便會變得更挑剔。汽車的質量和價格就成了福特公司的生命。
很明顯,小小的福特公司不可能占據全部汽車市場,必須突出重點。生產什么車為主呢?面對各位股東,福特說:美國地域遼闊。生活著很多人,大多數是工人、農民。他們才是汽車的真正需要者。我主張多生產低檔車,特別是標準化的大批量生產,把便宜實用的汽車賣給這些人。這才是我們公司長期的戰略!
說著容易,做起來可難!低檔車盡管技術上難度不高。但卻不得不面臨許多新的問題,這著實使福特費了一番腦筋,為了讓家家戶戶都用上這種車,他的車必須簡單,輕便,耐用,容易修理,而且還必須能在崎嶇不平的鄉間路上奔馳。這些都對零件提出了新的要求。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這種車必須便宜,以使每個家庭都能夠買得起。為此,福特不得不在設計時更多地考虛經濟因素,這么多的要求簡直讓人無所適從,許多種設計方案被一次次的否定了,福特也被搞得筋疲力盡。要怎么做才能恰如其分地滿足顧客的要求呢? 有一天,他忽然想通了,必須使汽車構造簡單化,只有簡單,汽車才可能輕便,才會容易修理,一旦哪部分有問題,換個標準零件就夠了。而且,簡單的設計更易于大批量生產,當生產量增大時,生產成本就會降低,汽車價格就可以更加低廉。福特把以前的設計圖紙全部扔在一旁,重新開始設計。 標準化,簡單化。設計中福特不時提醒自己。
經過幾次修改,福特新的設計定型了。它被命名為福特牌T型號汽車,后來成為汽車歷史上最著名的車型,幾乎成為汽車的代名詞。事實證明,T型車受到了巨大的歡迎,整個國家都被淹沒在T型車的狂潮之中,從1908年誕生到1927年的更新換代,福特生產的T型車數量是整個世界汽車總量的一半。 直到今天還沒有哪一個車型能望其項背。當時的美國,一個人說自己有一輛汽車,則一定是指福特的T型車。福特以其傲視群雄的氣概一躍成為汽車大王。同時,福特汽車公司也當然地坐到了美國汽車業第一大公司的寶座上。 永不停止的革新 與福特不停息的發明相比,他的商業思想也在不斷的革新。面對雪片般的訂單,福特在歡喜的同時也在發愁,因為工廠里原始的組裝技術根本無法應付這種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
但是一個偶然之間看到的現象給了他靈感。有一天,他走在路上,路過一個屠宰場,看到牛送進來以后先用電電擊,然后放血,將牛吊起來,然后用鋸開膛剖腹,最后分割,這個過程是分別由不同的人來完成的。福特心想,我可以將這種具有連貫性、又有工作效率的流水作業的方式1913年春,世界上第一條汽車流水裝配線在福特的工廠里誕生了,大規模流水裝配線帶來工是生產方式上的革命,福特公司連創世界汽車工業時代的生產紀錄:1920年2月7日,一分鐘生產一輛汽車,1925年10月30日,10秒鐘生產一輛汽車,這樣的速度讓同行為之震驚,讓世界為之震驚。而這種以流水裝配線的生產方法和管理方式為核心的福特制,為后來汽車工業的發展樹立了楷模,掀起了世界范圍內具有歷史進步性的大量生產的產業革命。 不僅如此,福特很注意工人的生活,他想:造出去的車如果我的員工都買不起,我生產車還有什么意義呢?我必須要讓我的員工首先買得起我所造的車,只有這樣循環才能啟動公司的發展。而在當時,美國工人的工資是很低的,每天1美元到1.55美元,一個月一天不休息,一個月也只有幾十元錢。于是亨利·福特讓公司的公關經理把所有媒體的記者都請來,他說,從今天開始福特車所有的生產線上的員工每一個人的工資漲到5美元錢,這句話驚呆了所有在場的人。
在當時,一輛福特汽車大概要賣200多美元,如果一個員工一天掙1美元多錢,那么他一輩子也買不了一輛車,反過來講,如果一天掙5美元錢,立刻就可以變成福特汽車的買主。福特真正希望的是他生產的產品是有人要的,有人用,一般的社會大眾能夠把它當作交通工具,而不是前面講的一種奢侈品。他刺激汽車行業發展的方法不是車本身降價,而是把員工的工資漲上去。因此,亨利·福特是聰明的,他不是把汽車制造當作簡單的做生意,而是要將整個汽車行業帶動起來,創造這個市場。 5美元工作日這個新奇的提法,引起了全美暴風驟雨般的熱烈反響。工人們無不拍手稱快,他們從此以后可以過上真正體面的生活,可以挺起胸膛做人了。無數工人從全國各地涌向底特律,要求在福特汽車廠工作,以至于福特不得不把雇員已滿的牌子掛到工廠大門口。而新聞界對此給予了罕見的贊揚,記者們一個個激動萬分。新的經濟時代已經來臨!記者們在各大報頭版新聞中紛紛給予贊揚。當然,最后獲利的還是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