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議論文
有關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議論文【篇1】
題記:只有跟得上時代腳步的人,才是成功的人
在梅花開放的季節,迎來了新一年的到來、伴隨著成長的足跡,我們又長大了一歲,時光飛逝?;厥最?,過去的一年中發生了很多難忘而又有趣的事情,隨著時代的發展,我發現人們過春節的方式也在悄悄變化……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全國各族民族人民都歡慶春節,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節日的濃度卻在遂見減弱。
小時候,我最盼望的便是過年,因為過年可以穿新衣裳,吃些平常吃不到的東西,又可以拿到壓歲錢,臨近新年,大街小港都充滿了喜悅的氣氛,到二十三或二十八的年集時,街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臉上都露出幸福的笑容,到了二十九,家家戶戶都掛大紅的燈籠,貼對聯,包餃子,忙得不亦樂乎,大年三十晚上全家圍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會,洋溢著溫馨的氛圍。
時常聽到同學說;春節過得實在是太無聊了,是啊!現在農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物質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大,人們的品味也在發生變化,吃得是綠色無污染,營養價值高的食品,穿的是款式新穎時尚的服裝。人們對春節的期待在逐漸減弱,春節用的,吃的和平時一樣。不管是做什么事都缺少了往年的熱鬧,是我們思想發生變化了?還是時代的變化所遺留的問題。過春節的方式需要改變了,不能再原地踏步走了,需要多一些創新和樂趣。
因為過春節的方式要更新,所以我們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努力創新,把自己培養成有能力,有思想的有用之才。
有關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議論文【篇2】
繪畫是一種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藝術,要想精煉的掌握這門藝術,不僅要對所繪意象的形態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了解所繪意象的特性。萬事萬物都是一樣,我們想要精通一門技藝,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
明代偉大的哲學家王守仁,從小就擁有與別人不同的志向—成為一名圣賢。為此他付出巨大的努力,為了看清事物的本質,他曾經在風吹日曬中觀察了三天三夜的竹子,最終也沒有悟出心中的道。然而更荒誕的是在他結婚前期卻因為與一個人道士交流論道而耽誤了婚期。這并沒有使他尋找并領悟到心中的道,然而他還是沒有放棄,不停地摸索著,不停地再向成為圣賢的目標方向去努力。老天沒有虧待他,最終在他最窮困潦倒的時候,被人陷害被貶龍場做驛丞的時候,他們望星空,不斷地回想著自己的經歷和遭遇,最終他明白了自己終生信奉的信條,“天理即人欲”,朱熹“隔天理,去人欲”的思想是錯誤的,他因此創立了王守仁心學。實現了自己的最高人生理想,成為了像孔子一樣的圣賢,要想成為莫一技術的引領者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掌握萬事萬物的精髓。
周恩來在二十歲時就曾說過:“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正因為有了這個異于常人的心志,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振興中華。使周恩來在學習方面上一直勤奮刻苦,并且做到一絲不茍,他看透了學習的本質是為了報效祖國。最終他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成為了中國第一任偉大的總理,受到所有中國人的無限愛戴和尊敬。作為一名普通人,我們學習的目的不會向周總理那樣偉大,但我們必須明確我們學習的目的,看清楚學習的本質才能在學習上取得好成績。
生活和繪畫一樣,都是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和技藝,同繪畫需要了解所繪意象的特性一樣,生活需要看透生活的本質和明確生活的目的才能活得更精彩。
有關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議論文【篇3】
窗子里的人喜歡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隨四時而變化,看春天花開,看冬日雪落,看風乍起,吹皺一池秋水,看雨飄落,路上的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過……
人確實需要向外看的勇氣,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滅突破藩籬的渴望。人在屋里憋悶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視角就凝固了:這不是體力上的疲憊,而是心智上的衰竭。這時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適時放飛一下郁悶的心情,放到太陽底下曬一曬,思想就不會霉掉,人只有在天地間才會多些悟的靈感和做的創意,從容澹定之中,情感才能歸于平和,真知方可還原樸素。生活在高樓大廈中被鋼筋水泥日益擠壓的人群不應只是伏案工作這一種姿勢,人的生命也不應只有勤奮這一種底色,人的視野更不該只有室內這一種視角!什么時候能表現出那臨窗極目的舒昂,這不僅是一時的心情,更是一種人生的氣度。
唐人的窗外別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門窗俱開的氣勢也只有唐人做得出?!皡浅|南坼,乾坤日夜浮。”憑高遠望,極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間凝結的浩然之氣盡被唐人望收眼底,一覽無余。這不僅僅是一個視角的詩化,一種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種胸襟的開放,一個時代精神風貌的縮影。那種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人生價值觀,傳承為史書中的一脈奇香,引領后來人書寫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詩性內含風骨,高蹈得讓那些只會追逐利益的后人滿面含羞。
宋人的天地似乎是小了些,“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從方塘中賞鑒;“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情感交流也要隔著墻。已然沒有了穿行天地間的大氣,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氣,收回可極八表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偷閑。從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懸掛上一顆顆多感的心,從“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與自信,演變成“倚門回首”的秀氣與精致,目光不再遠行,直把雕塑雕成了飾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緩自己難以排解的感時傷情。即便宋人有將山水縮龍成寸的智慧,可這窗外庭院的視角也是狹隘多了。
清人是背著一肩負擔看窗外的,平添了許多無奈,把憑窗的浩嘆寫進小說,借形象的虛擬隱晦地傳達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冷眼旁觀。蒲松齡的聊齋算是打開了一個與普通人對話的軒窗,讓山野之人進來,讓漁夫樵子進來,讓他們身上的清新之氣驅散狹小空間封閉了太久的腐氣,晦氣,濁氣……可這種胸襟只體現在落第舉子的身上是有清一代學子的悲哀。曹雪芹來得率性,徑直走到外面,從廣闊的天地反觀自己的書齋,悟通了人世間的百態人生,“世事洞明皆學問”——他餓著肚子依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歷經風雨飽潤滄桑的筆觸寫出了驚世駭俗的文字,這是行走在天地間高傲的靈魂,是真正的讀書人最后的尊嚴。在這本可窺一個王朝背影的大書中,讓人看到了從興盛到末路的歷史,他開的是封建社會的天窗,容盡了世間的滄海桑田、風花雪月。
憑著這一扇扇歷史中的大窗,我們仿佛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從史冊的書香中向我們走來,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聲響扣開我們日益禁閉的心扉。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不能埋頭做“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窗下囚徒,要從窗內的局促中走出來,任目游萬仞,讓思想遠行。
有關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議論文【篇4】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边@是我們經常能夠聽到的。如今,我們所處如此紛擾的世界里,眼見不一定為實,同樣,耳聽也不一定為虛。如此紛亂的世界里,我們會被一些表象所迷惑,從而陷入歧途,落入苦海而終將無法自拔。那么,我們如何去避開這些“假”的表象呢?如何去活得真誠,真實?這就需要我們有一顆清醒的大腦,而且時時刻刻保持清醒的狀態,透過事物的表象看本質,這樣,我們才不會活得糊涂,人生才會快樂。
年少輕狂的我們,恰恰處于通過表象而看不到本質的時期,很容易上當受騙,產生一些誤會,現在這樣的情況其實不僅僅是在少年時期,社會上比比皆是。有些專家學者同樣也會犯這樣的錯,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沒有考究事物本質就把腦門一拍,一項不成功的決策就下發了。對于生活中常見的一些事物,由于人們的思維定勢,會按照自己狹隘的那種想法去想,然后去做,也許自己也沒有看到錯誤,也沒有感到什么,但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后果可想而知。因為對于每一件事,我們對它的認識不夠到位,沒有深入考究一件事情,沒有看到事物的本質現象,就一個結論下定了。
歷史上有許多英雄,名人之所以以失敗而落幕,是因為他們沒有看到別人對他的真實用心。政治上的陰謀,如西楚霸王項羽,他武功蓋世,堪稱一世梟雄,但他就是沒有一顆清醒的政治頭腦,他看不透劉邦一舉一動的本質,他在烏江亭旁自刎前說的那些話:“非我的武功不好,而是老天要滅我?!逼鋵崳@句話是他推卸他沒有看透事物本質而失敗了的責任,他沒有對自己負責。所以,未看透事物本質是他在戰場上的一個致命點,是一個決定事物成敗的誤點。
如果當時項羽在鴻門宴上看透劉邦所演的戲,不用拿劍去擋項伯,斬草除根,那么烏江前掉頭的就不是他,也許,歷史就會被他改寫。事后,獲得功勞的戰士們一起飲酒暢談,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而韓信垂頭無語,他為項羽被表象所蒙蔽而傷心。有一個英雄落幕,只留得《霸王別姬》流傳至今。這一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透過表象看本質的重要性。
如此繁華的現代社會,發生的繁雜事不計其數,這如同空氣中的塵埃,漂浮不定,隨時都會漂到我們身邊來。繁雜的事不是由我們能控制的,我們能做到的,就是認識它,看到它的本質,我們不能被表象蒙蔽,有些事物會披個漂亮的外衣,看不到本質的人當然會陷入歧途,落入苦海。
總之,面對如此繁華的社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要時時刻刻保持清醒的大腦,只有認清事物的本質,我們才會無往而不勝。
有關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議論文【篇5】
“二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幸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里彈痕多就加強哪里。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分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讀了這段話,我明白了往往人們被忽略的地方,更應該去注意,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雖然飛機有些地方彈痕多,但它卻仍然可以幸存下來,透過這個現象可以看出那些彈痕部位并不是飛機的要害,有些地方看上去沒有彈痕,可是一旦中彈就會機毀人亡,根本沒有返航的機會。如果只注重加強了不重要的地方,而忽視了重要的地方,那將使防護工作適得其反。
生活中也一樣,往往人們只注重了一些事物的表面現象,卻沒想到造成其表面現象的深層原因是什么,所以,只能做出一些表面的努力,也只會取得一時的成功,不會永遠領先。
就好像學習一樣,有的家長只注重孩子學習成績怎么上不去,做了許多卷子,上了很多速成班,卻仍然沒能改變學習成績,但家長卻沒有想過,孩子面對學習是怎樣的學習態度,真的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嗎?孩子的表面成績不好,是因為沒有更深的理解怎樣學習,是沒有好的學習習慣,為什么不先改變習慣,再改變成績呢?
另一方面是有些上學寄宿的孩子居然生活不能自理!這都是因為家長當年的過度呵護。而許多家長卻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只是一味地教育孩子怎么怎么做,可孩子仍然不知道怎么做。這就好像是母鳥把小鳥的翅膀割掉了,而母鳥卻對他說:“你飛呀!飛呀!怎么這么沒用!”由于當年的嬌慣,孩子喪失了獨立的能力,準確的說這種能力是被家長剝奪的!孩子不能自理,家長要透過這個現象來找到根本的原因就是過度呵護,看到了事情的本質,也就有了處理方法,而并非盲目的叮囑。
生活中的許多現象都要通過本質來解決,就如同孩子的學習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一樣,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讓問題從根本上解決。
有關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議論文【篇6】
傳說春秋時候,宋國有個農夫,播下麥種后,整日蹲在阡陌上,望著自家那一畝見方的麥田,希望麥子趕快成熟抽穗,可是麥苗仍舊慢慢地生長。一日清晨,他實在急不可耐,來到麥田里,把每株麥苗都拔高了一節。直到日落西山,才筋疲力盡地回到家里,他興奮地對兒子說:“今天把我累壞了,不過田中的麥苗,都長高了一大節。”兒子聽罷,大驚失色,跑到田里一看,麥苗全都枯萎了。
植物生長是有規律的,首先,要適時下種,其次,要有足夠的水分,適當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適宜的溫度,只有遵從這一切,植物才能生長茂盛,違反了這些規律,植物輕則生長緩慢,重則導致死亡??梢?,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規律的。
我們都希望自己學習成績優異,這其間同樣有一定的規律,就是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和正確的學習方法。只有每一節課都專心聽講,對每一個定義的含意和適用范圍都能透徹理解,每一天都認真預習、復習,仔細琢磨定義之間的邏輯,關系,力求運用自如,學習才能獲得“豐收”,如果諸如此類的事情都不去做,只靠考試前的“臨陣磨槍”,那即使得到“理想”的分數,知識也會象那被拔了節兒的麥苗一樣,很快枯萎,如果為了得到“理想”的分數去抄襲他人的現成答案,就連心靈中智慧的禾苗也要枯死。
思想上的進步也是循序漸進的?!叭撕氵^,然后能改”。我們對待有錯誤的同學,首先應當相信他能改,然后對他善意誠懇地提出批評,這種批評應該是恰如其分的,實事求是的。不能認為批評越尖銳,言詞越刻薄越好。如果急于求成,企圖一蹴而就,或是脫離實際,只圖一時痛快,反而會好心辦了壞事,引起被幫助者的反感。這種類似拔苗助長的事情在社會生活中是常常發生的。
我們千萬不要學那個農夫,只一味地求快,不按客觀規規律辦事。古語說:欲速則不達。我們只有認識事物規律,按照事物規律辦事,才能取得勝利。
有關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議論文【篇7】
"在這個世界上,人們總會固執地在做著某件事。或對,或錯。就像飛機撞鳥這個難題一樣,即使擁有再強的強度,鳥還是會撞飛機。問題并不在飛機上,而在于如何利用飛機來避免。亦人生道路一樣,不再與平坦,而在于是否方向正確。學會換種方式,換個思想面對生活。
換個方式路或許會更寬,我們有時候一直針對著某件事并盡力做好。但有時結果或許并不如你意料的。問題或許在你,或許在方式。有可能你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其本質并為抓住,所以和不換種方式考慮一下。
就像有人說怎樣確保地震時,高樓房不會到。一些人認為應該將地基打深數幾米,做到中心不倒亦可。實則錯誤,這些人只是看表面,樓房倒不倒關鍵還是看結構建筑及質量。我想那些危樓即使地基深數幾米,在一些災害發生時,亦會倒塌。
大禹治水,堵是下策,疏導才是良方。這即是真理,亦是實踐。飛機撞鳥,損失巨大。我們責怪的是誰,是鳥無意識的亂撞,還是飛機飛行時的不小心。鳥不會像守株待兔里的兔子一樣,傻傻的撞到木樁上。鳥與飛機就像蜉蝣撼大樹一般。撞上便是死。而人們增加飛機的強度與材料,進而保證飛機不會出事。但這樣是否為其鳥著想。我想最好的辦法亦如李玉龍團隊提出的設計理念,以疏導代替對抗。從而確保小鳥也只是飛機碰撞過的過客。
人生亦如此,何不換種方式去了解事物的本質。我想,那樣會讓我們做事成功的幾率變大。小溪遇上巨石,不會直直的沖著撞。而是繞過巨石行走,小溪知道,即使再多的水也沖不開。那何必不疏導自己,繞過,再匯聚,最后平坦匯入大海。
我們人比其他物種可貴的是有高等的意識,在遇到困難時,不會如無頭蒼蠅一般亂飛,而是想辦法克服。但是我希望這種方法是有針對性的。是從其本質出發的,因為只是從表面來說,解決的結果重復千萬次總是一個樣。所以,何不換種方式去了解事物的本質。就像大禹治水,堵是下策,疏導才是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