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芳個人先進事跡材料

| 廣輝

吳惠芳個人先進事跡材料(精選篇1)

他是一名優秀軍人。如今,他已華麗轉身成為一名優秀“村官”。

他,就是江蘇省張家港市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惠芳。

今年11月10日,中央宣傳部、退役軍人事務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名2018年“最美退役軍人”先進事跡,58歲的吳惠芳赫然在列。

吳惠芳擁有25年軍旅生涯。1980年,他考入軍校。畢業后,他被分配到由賀龍元帥親手創建的原南京軍區某紅軍師。

服役期間,吳惠芳參加過邊境自衛反擊作戰、98抗洪等重大任務。2002年,表現優異的他被任命為原南京軍區某紅軍師政治部主任。

然而,3年后,吳惠芳卻作出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告別在杭州生活的妻女,以自主擇業的方式脫下軍裝回到農村老家,投身新農村建設。

“說實話,自打進了軍營,我從沒想過有一天會選擇回村,因為我早已愛上了部隊的一草一木。”吳惠芳說。

吳惠芳個人先進事跡材料(精選篇2)

“這些年來,在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上,我們永聯村敢闖敢做、‘敢’字當頭,敢破敢立、敢于爭先,‘敢’字精神非常重要,是支撐我們永聯走在前列的重要精神力量。”吳惠芳表示,新的一年,他將帶領永聯村以“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的“四敢”精神為引領,在鄉村治理機制、集體經濟發展、鄉風文明建設、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方面敢闖敢試,為張家港在新征程上全力打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縣域先行區貢獻永聯力量。

他是一名軍人,25年軍旅生涯成長為部隊師級軍官,曾率領部隊赴江西九江抗洪搶險;他是一名村書記,放棄城市優越的生活環境,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他履職盡責,扎根基層,為鄉村振興建言獻策。

作為一名連任代表,我感到非常光榮和自豪,同時也感到責任重大。連任意味著組織和群眾對我的信任與重托,同時也寄予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我將以更高的標準、更高的要求做好調研,當好黨和國家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月10日,吳惠芳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說。

吳惠芳個人先進事跡材料(精選篇3)

“近年來,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也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這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在思考和調研,為提出高質量的意見建議做準備?!?/p>

吳惠芳說:“我對于農業農村建設、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出現的新情況,需要從國家政策方面來解決的,我將作進一步調查研究,形成意見建議帶到會上,真正實現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基層代表代表基層,發出基層的最強音?!?/p>

吳惠芳透露,今年他準備圍繞爭當中國式現代化共同富裕示范、數字鄉村建設、企業合規建設以及法律法規修訂等方面提出針對性意見建議。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

“我的職責就是要多為農民發聲,把涉及農業農村農民的建議帶上去,把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宣傳好,多做接地氣、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的工作。”吳惠芳說。

這些天,吳惠芳正忙著為上全國人代會做精心準備,一方面,把黨的最新理論和政策學深悟透,提高政治站位,提出高質量的意見建議;另一方面,為審議工作報告等工作提前收集資料,做好充分準備。

吳惠芳個人先進事跡材料(精選篇4)

在部隊25年時間的積累,讓我回到永聯村工作之后能夠較快、較好地進入角色和履行職責。初時,我每天凌晨四五點鐘就起床,學習農村的政策法規和相關知識,進入一種理論換裝、知識更新的快速補習狀態。

面對一個轄有10.5平方公里和11000余名村民的蘇南農村,如何實現老書記“城里人有的我們也要有,城里人沒有的我們要有”的夢想與追求,我一時找不到破題的思路。恰逢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經過和班子成員的商議,我們提出了永聯鄉村振興的具體目標:居住方式城鎮化、生產方式產業化、就業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規范化、收入方式多樣化,并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通過了《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永聯的決議》,繪制出一幅永聯小鎮的規劃圖。十多年來,這張地圖被不斷修改,一個現代化小鎮拔地而起,職工群眾居住在4A級景區環抱中。這些都得益于國家鄉村振興的好政策,得益于我們的敢拼敢闖敢干。

2006年,我們抓住國家“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指標掛鉤”的試點機會,開始實施村民集中居住工程。全村3600戶農戶積極支持,很快就把散居在田間地頭的房屋進行了拆遷,建設了占地600多畝的農民集中區——永聯小鎮,并同步配套建起了農貿市場、醫院、商業街、學校等現代化設施?;A設施完備后,我們開始著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提升。2009年,在張家港市鎮各級部門的支持下,在永聯成立了社會管理協調小組,把交警、城管、工商、衛生、消防等機構和執法人員派駐到永聯,實現了城鄉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我們永聯人也享受到了城里人才有的公共服務。

隨著永聯的發展,小鎮的社會形態、人口結構也在不斷變化,舊的體制機制已經不能適應新發展的需要。1998年和2000年村辦企業永鋼集團兩次轉制時,吳棟材老書記堅持給村集體留下了25%的股份,也給村民種下了一顆搖錢樹。為實現村企共建共享,同時確保企業市場化經營,我們將永鋼集團和永聯村的財務完全分開,村企兩本賬,兩套管理人馬,兩套薪酬體系。從此,永鋼集團按現代企業制度自我運行,永聯村按鄉規民約充分自治。

永聯村除了持有永鋼集團25%股份的集體資本,還有南北街近300間門面店的集體資產、8000畝耕地的集體土地。同時,永聯村有1萬村民、1萬多外來人口,僅僅依靠村委會是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于是,我們決定在實現村企分離的基礎上,實施政經分離。2011年,經請示上級,成立永合社區,并選舉社區居委會,管理社區日常事務,服務廣大居民群眾;成立永聯村經濟合作社,將集體資產經營管理職能從村委會剝離出來,由經濟合作社公司化運行。

吳惠芳個人先進事跡材料(精選篇5)

吳惠芳的父親吳棟材是永聯村的老書記,他心系百姓、一心為民,帶領村民挖塘養魚、搞副業、辦工廠,將一個貧困的長江灘涂村發展成為一個經濟強村。但隨著村企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對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老書記意識到必須要有一批適應永聯發展的人來治理村企。深思熟慮后,父親打電話給我,希望我能轉業到永聯,幫一幫他。

第一次聽父親講這個事情的時候,我感到很不可思議。1980年,我復讀參加高考,就是想要離開農村、走出農村,怎么可能25年之后還要再回到農村呢?但是有一天父親、母親一同來到我當時在杭州的家里,慎重地提到這個問題,尤其是母親的一番語重心長的話,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作為兒子,我深知父親一直將永聯的發展作為他一生的心血,69歲的他也未曾有過歇下來的打算,這樣的要求,既是他不得已的選擇,也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期望和感召。作為軍人,我已從軍25年,當時任南京軍區駐浙江某師的政治部主任,戎裝一身,保家衛國是我的理想,更是對國家的承諾。一邊是盡孝于親,另一邊是盡忠于國,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想斗爭和深入思考,我意識到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村經濟同樣是黨的重要工作,到永聯當一名村干部、服務好百姓,也是黨的事業,同樣光榮。于是,2005年,我脫下軍裝,重回“農門”,一干就是18個年頭。如今的永聯村,綜合實力在全國村莊中名列前茅,展露出一幅水鄉小鎮、花園工廠、現代農莊、文明風尚的“農村現代畫”。

吳惠芳個人先進事跡材料(精選篇6)

吳惠芳還沒來得及歇口氣就迎來了第二場“硬仗”:鄉村社會的現代化治理。

作為“永聯小鎮”的配套,吳惠芳帶領村民開發了一條商業街,建起了賓館、菜市場、衛生院、幼兒園等,一個欣欣向榮的現代化小城鎮呈現在人們面前。

第三場“硬仗”是村民文明素養提升工程。“這是最難的一仗。”吳惠芳說,農村現代化,鄉村要振興,最根本的是農民現代化。

吳惠芳牽頭組織修建了圖書館、小戲樓、休閑廣場、文化活動中心,用文化“喚醒”文明。如今,永聯村還建設了愛心互助街,成立了志愿者聯合會,全村志愿者超過2000人。

吳惠芳說:“我們引導村民參與慈善互助活動,用愛心澆灌文明。慢慢地,永聯人變得更文明了。”

現在的永聯村,在全國行政村中經濟總量排名第三,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展露出一幅小鎮水鄉、花園工廠、現代農莊、文明風尚的“農村現代畫”。

走路虎虎生風,說話鏗鏘有力,坐姿端莊挺立……盡管離開軍營已經10多年了,但吳惠芳給人的第一印象依然是軍人的養成。他說:“對我來說,變的是戰場,不變的是我作為一名黨員的使命和擔當。我要繼續當好鄉村振興排頭兵,在建設家鄉的‘第二戰場’上再立新功!”

吳惠芳個人先進事跡材料(精選篇7)

吳惠芳的父親吳棟材也是一名老兵,在戰場上負過傷,轉業后一直擔任永聯村黨支部書記。改革開放后,他帶領村民敢闖敢干,讓永聯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邁入新世紀,發展規模越來越大的永聯村村辦企業進入轉型關鍵期,急需高素質管理人才。

吳棟材將目標“鎖定”兒子吳惠芳,他看中的正是吳惠芳的軍旅經歷和管理能力。2005年1月1日,吳棟材來到部隊對兒子說:“我這次來其實是想讓你跟我回家,我們父子一起干!惠芳,村里需要你!”

深思熟慮之后,吳惠芳最終脫下軍裝,加入到永聯的鄉村振興“戰斗序列”,開始在“第二戰場”發起“突擊”。

鄉村建設千頭萬緒,難度超乎想象。永聯由三村合并而來,如何規劃鄉村建設?鄉親們怎么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撲面而來的矛盾和問題,讓吳惠芳覺得真像走進了一個全新戰場。

部隊多年的培養教育,磨練了吳惠芳鋼鐵般的意志。他沉下心來,從紛繁復雜的工作中理清了頭緒,找準了方向,打響了走上“第二戰場”的三場“硬仗”。

經過一系列周密的調查研究,吳惠芳牽頭制定了永聯村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4大項主要目標和26個具體指標,提出建設“產業美、生態美、生活美、素質美”的“四美”永聯。

“我要讓永聯人過上城里的現代化生活?!卑凑者@幅“導航圖”,吳惠芳指揮的第一場“硬仗”就是永聯城鎮化。

幾年間,一座現代化小鎮拔地而起,全村3600多戶人家高高興興住進“永聯小鎮”。

吳惠芳個人先進事跡材料(精選篇8)

擁有25年軍旅生涯的吳惠芳曾是一名優秀軍人。1980年,他參加高考進入南京炮兵學院,從農民變成一名軍人。畢業后,他被分配到杭州部隊工作,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也曾率領部隊赴九江抗洪搶險,并先后在團、師的軍事、政工崗位任職。2002年,已任南京軍區駐浙某師政治部主任。2005年,吳惠芳做出了人生的一次關鍵抉擇:舍棄城市優越生活環境,不給部隊增加負擔,自主擇業回到家鄉永聯,投身新農村建設,從一名軍官變成了村官。

軍校里,吳惠芳學的是軍事指揮專業;部隊里,從事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脫下軍裝,重回"農門","戰場"變了,成了"三農"戰線的一名"新兵"。憑借長期的政治理論學習和扎實的走訪調研,以及25年軍旅生涯鍛煉的把握大局、判斷趨勢的能力,回到永聯第二年,吳惠芳主導制定了《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永聯的決議》,啟動現代化新永聯建設,并系統提出了新農村建設"六個化"標準,即居住方式城鎮化、生產方式產業化、就業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規范化、收入方式多樣化,全面推進永聯新農村建設。2013年,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吳惠芳又提出了美麗鄉村建設"四美"標準,從產業美、生活美、生態美、素質美等四個方面全面推進永聯村美麗鄉村建設。他的這些理論和觀點,在全國農村發展治理專家中都引起了強烈反響。

現在的永聯村,綜合實力在全國村莊中名列前茅,展露出一幅小鎮水鄉、花園工廠、現代農莊、文明風尚的"農村現代畫"。2015年米蘭世博會上,永聯村作為中國唯一的農村代表登臺展示。吳惠芳也成為農村建設發展的行家里手,先后受邀到中央黨校、浦東干部學院、美麗鄉村博鰲論壇等作講座,講述永聯村的發展經驗。

吳惠芳個人先進事跡材料(精選篇9)

吳惠芳,男,1960年出生,中共黨員,現任江蘇省張家港市永聯村黨委書記,兼任中國社區發展協會副會長、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執委。

1980年,吳惠芳考入南京炮兵學院,畢業后到杭州部隊工作,1984年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1998年率領部隊赴九江抗洪搶險,2002年任駐浙某師政治部主任。2005年,吳惠芳放棄師級軍官身份,自主擇業回到家鄉永聯村甘做一名農民。他勇于創新,將過去村委會一元治理模式轉變為多元、立體的鄉村治理結構;他恪盡職守,成立勞務公司,幫助600多名低能勞動力就業,每年籌集捐贈1000萬元關注幫助弱勢群體。永聯村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和"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他先后獲得"全國鄉村旅游致富帶頭人""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江蘇省最美復轉軍人""江蘇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吳惠芳個人先進事跡材料(精選篇10)

吳惠芳:我作為一名黨員,而且還是永聯村的黨委書記,我的使命責任就是帶著農民兄弟實現共同富裕。在10.5平方公里的范圍之內,我所在的村,包括我們的鄉村企業,現在發展演變成為了一個小鎮,而且它還走在了全國農村發展的前列。

能夠帶動永聯村在新時代如火如荼地發展,得益于吳惠芳25年軍旅生涯的培養和積淀。1980年,20歲的吳惠芳考入南京炮兵學院學習軍事指揮,由于表現突出,入學第二年就入了黨。軍校畢業后,吳惠芳隨部隊參加邊境作戰,經歷了血與火的歷練,一步步成長為部隊優秀指揮員。1998年,時任團政委的吳惠芳率領部隊赴九江抗洪,隨后,又參與組建全軍第一支兩棲機械化步兵團,工作成績得到了上級的充分肯定,年僅42歲就擔任某師政治部主任。2005年吳惠芳轉業時,原本可以進省城杭州安置,但父親吳棟材兩次來找他,動員他回家鄉農村帶領鄉親們謀發展。

吳惠芳:第一次聽父親講這個事情的時候,我感到很不可思議。1980年,我復讀參加高考,就是想要離開農村、走出農村,怎么可能25年之后還要再回到農村呢?

163960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