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冬至節氣是農歷哪一天

| 懷健

2023年冬至節氣是農歷哪一天

2023年冬至具體時間:12月22日11點27分09秒,十一月初十,星期五。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

冬至的來歷

在漢代的時候,有祭天的說法,那個時候的人們,認為從冬至日開始,天地間的陽氣會慢慢加強,也說明進入了下一個循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日子,所以皇帝會在冬至的時候祭天,這個風俗一直延續到清朝;數九九也是冬至的一個風俗,意思是從冬至開始,每過九天是一個節點,一個九個節點81天,過完之后冬季也就結束了,進入了春天,數九九在全國都是比較流行的,而且在冬至的時候,北方會吃餃子,南方會吃湯圓。

在冬至的這個日子,不能嫁娶,也不適合搬家,也不要選擇這個日期開業,最好不要在這天辦喜事,要知道冬至是一個祭祖的日子,是比較沉重的日子,所以不要辦喜事,同時這個日子,同時也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冬至的傳說

冬至節氣在中華古代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傳說。比如說“冬至大如年”,就是指冬至這一天的飲食應該以干果、肉類、蜜餞等高熱量食品為主,來增加身體的能量儲備;還有“冬至吃水餃”、“冬至喝餃子湯”,這種民俗傳統則代表著將一年的辛勞和感恩,匯聚在這一頓團圓的飯菜中。

冬至吃什么食物

1、餃子

冬至到,吃水餃!餃子是冬至不能少的食物之一。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很多地方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餃子餡多種多樣,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喜好。不過在冬至這天吃的餃子,大多數人會選擇羊肉餡的。理由是羊肉性溫熱,冬至吃可起到溫陽作用,幫助機體驅寒,還有溫養臟腑的作用。的確,在大冬天應適當多吃些溫熱性的食物,如韭菜、大蔥、牛羊肉等動物類食物,有助于溫陽保暖,利于養生。不過,若本身就有“上火”的情況,則不宜過度食用溫熱食物。

2、湯圓

關于冬至日的飲食,南北方習俗不同,北方通常要吃餛飩和餃子,南方則有吃湯圓的習慣。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清朝記載,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團,里面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卜絲等。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

講究一些的要吃“四式湯圓”。先將綠豆、紅豆、糖冬瓜、芋頭分別煮或蒸熟,去皮,分別加入白糖、芝麻、熟豬油等調味品制成四種甜餡料,將湯圓皮分別包入四種不同的餡心,做上記號。將四種湯圓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裝不同餡料的湯圓各一個。

3、雞蛋掛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吃冬至面是安徽北方過冬至的習俗?!岸撩妗?,俗稱“掛面”,是面食其中之一,系當地人傳統手工制作而成。手工掛面制作非常講究,均以上等小麥為原料,配以精鹽、雞蛋等天然原料,經過和、醒、盤、掛、拉等8道工序,伴隨半天時間的運作最終成型。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后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4、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數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數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5、擂圓

浙江臺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節氣,在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臺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

冬至養生

1、精神調養

冬至的時候人其實是很容易郁悶的,因為天空多數情況下都是灰蒙蒙的,不像夏天的時候總是晴空萬里、陽光普照,這樣的天氣就容易讓人心情低落。所以我們應該注意去調節自己的情緒,不要總是很煩躁,保持樂觀的心態,有一個好心情。

2、運動保健

冬至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注意多鍛煉身體,不要以為天氣冷了就可以偷懶,這樣是很不健康的。我們應該在天氣好的時候出門鍛煉,比如說早上十點到下午三點都是一個合適的時間,天氣不好的情況下在家里做一些簡單的運動也是可以的。

3、飲食調理

冬至養生效果想要好,飲食是一個不能忽視的部分。比如說一些有營養的羊肉、海參、人參、紅棗等都是適合在這個時候吃的。當然也不能完全只吃這些補品,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也要吃,這樣搭配起來進補效果會更好,希望大家要記住。

4、熱水泡腳

睡前用55-70攝氏度的熱水泡腳,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人體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熱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絡,加速血液循環,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對于凍瘡、足部靜脈曲張的患者。方便時可用中藥泡腳,這里有個藥方,可以在水中放幾片當歸、紅花、川斷及金銀花等,可以活血補腎,還可以防止冬天皮膚干燥、皸裂。

5、穿衣適溫

穿衣要講“衣服氣候”,指衣服里層與皮膚間的溫度應始終保持在32―33攝氏度,這種理想的“衣服氣候”,可緩沖外界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其次,要注重雙腳的保暖。由于腳離心臟遠,血液供應少且慢,因此腳的皮溫低。中醫認為,足部受寒,勢必影響內臟,可引致腹瀉、月經不調、陽痿、腰腿痛等病癥。

6、常曬太陽

我國傳統醫學理論十分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認為常曬太陽能助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冬季養生,由于大自然處于“陰盛陽衰”狀態,而人順應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曬太陽,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作用。

145728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