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分別是什么時候

| 舒淇

1、上元節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上元佳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是幾項重要的元宵節民間習俗。

2、中元節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農歷7月15日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在南方亦稱“鬼節”,也有說法中元節是在農歷7月14日。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

3、下元節

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祭祖先。下元節也是一年中最后一個月亮節,在這個月圓的時候,人們要進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動。

下元節2023年是幾月幾日

2023下元節具體時間:公歷11月27日,星期一,農歷十月十五。

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

下元節由來

農歷十月十五,是中國古老的“下元節”。此時,正值農村收獲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團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后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云:“十月半,牽礱團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桿,桿上掛黃旗。晚上,桿頂掛三盞天燈,做團子齋三官。民國以后,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

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边@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并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

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爐煉丹。

下元節別名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在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個月亮節,在這個月圓的時候,人們要進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動。

古老的“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誕”“下元水官節”。

關于下元節的記載:

《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p>

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p>

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

注:以上內容根據民間傳說整理,僅供娛樂參考,不做任何用途和決策,切勿迷信。

2023年中元節有什么習俗

1、燒街衣

這是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間風俗。一踏入農歷七月,人們都會于入黑后,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2、燒袱紙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3、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谷豐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著秋收稻谷豐登。

4、祭祖

祭祖節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5、放天燈

鬼節這天放天燈也有兩個說法,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燈放出去,把霉運帶走,帶的越遠越好,讓這些小鬼永遠也回不來。這時候就很忌諱別人家的天燈落在屬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其二是說,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進入極樂世界,鬼節這天放天燈,是為在陰間準備飛升極樂世界的先人們照亮升天的路。

140707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