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節飲食風俗習俗

| 倩愉

下元節飲食風俗習俗

1、糍粑

客家俗話:“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燒。”下元節這一天,有些地方有做糍粑等食俗。糍粑是以上等糯谷蒸糯米飯,放進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糍粑的食用方法很多,佐料也很講究,有炒豆香末、有芝麻香末等。

2、麻腐包

閩西客家地區下元節也稱為“完冬節”。農村常做米果,糍粑,芋子包之類的食品,謂“做完冬”。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據說是紀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貞氣節。麻腐是以麻籽和黃米制成,拌上蘿卜、洋芋、葫蘆為餡,就可以蒸成麻腐包子。

3、豆泥骨朵

北京過下元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做“豆泥骨朵”?!岸鼓唷本褪羌t小豆做的豆沙餡兒,“豆泥骨朵”就是紅豆沙包子?,F在這種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紅豆沙包子,在幾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節令食品了。

4、粘豆包

粘豆包,又稱黃豆包或豆包,它是一種源于滿族的豆沙包類食物。下元節這天滿族地區有做黃豆包吃的習俗。

5、芋子包

芋子包是客家人的經典美食之一,農村常在下元節做芋子包。民間有句俗語,“吃上芋子包,包銀包金包發財”。芋子包由芋頭或馬鈴薯作為主料,蒸制而成。芋頭又稱芋艿,味甘,性平,能益脾胃,但每次不宜多食,且腹脹氣滯者不宜食用。

6、墨魚

墨魚剛好是十月份上市。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含蛋白質13克,脂肪僅0.7克,還含有碳水化合物和A、B族維生素及鈣、磷、鐵等人體所必需的物質,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滋補食品。推薦用墨魚、香菇、黑木耳、紫菜等制作的墨魚湯,冬季食用增強免疫力。

7、米果

米果是以大米為主要原料,根據不同工藝和配方制作而成的米類休閑食品。神農氏在潮州被稱為“五谷主”,下元節也是五谷主的生日。潮汕地區祭祀五谷主,要蒸制一些象征農具、五谷的“尖擔”、“粟穗”等食品。

8、蓮藕

下元節時,秋燥未盡,冬寒剛起。吃些蓮藕能起到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時,蓮藕性溫,有收縮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補肺養血。鮮藕的蛋白質、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含量也很豐富,煮熟后更容易消化,下元節可搭配蘿卜、玉米等煲一款冬季養生湯。

9、麻糍

麻糍是以糯米、芝麻、糖做成的特色小吃。每當下元節前后,在溫州老城一帶就會出現挑著擔賣麻糍的人。因為麻糍與當地方言‘無事’同音,有平安無事之意,寄托著親人平平安安,事事順心,所以麻糍非常受大家歡迎。

下元節的習俗

祭祀祖先

下元節和中元節、上元節并稱“三元”,都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雖然很多人不太了解下元節,但是在很多地方還是保留著下元節祭祀祖先的民俗活動。祭祀祖先的形式可能因各地風俗有別,一般的流程是:在下元節月亮出來的時候,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然后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開始祭祀祖先亡靈,祈求祖先保佑。

祈愿神靈

下元節傳說是水官大帝的生日,在鄉村人家有相關的祭祀活動。下元節這一天天黑之前,在福建省莆田一帶,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己的田頭祭水神。一般需要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忠誠。其目的是為了祈求在枯燥的冬天莊稼地潤澤,農作物能夠安全過冬。

修齋設醮

每逢下元節,道教觀中都會舉行相關的修齋儀式。因為下元節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子,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如果感興趣的話,我們可以在下元節這一天,去附近的道教觀中參加修齋儀式。

飲食風俗

飲食風俗也是節日習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古民間就有下元節必須吃葷菜的禮俗。民俗云:“早吃糍粑晚吃魚”,在下元節這一天,早上一般吃糍粑、麻糍、芋子包等等。到了下元節祭祀結束之后,一家人都會聚在一起吃豐盛的菜肴,像羊肉、魚肉、豬肉等等,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節日美食。

下元節的由來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并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庇趾颖薄缎h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贝送?,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爐煉丹。

傳統節日和傳統風俗的傳承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經久不衰,源遠流長的歷史代表著中國的底蘊,生生不息。

下元節簡介

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丶“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吨腥A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p>

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并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庇趾颖薄缎h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爐煉丹。

下元節為什么叫鬼節

下元節是鬼節嗎·在道教傳說中,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并稱為三元節,“三元”也即生化萬物的三種元素“天”、“地”、“水”,這三個節日分別是天官、地官、水官的誕辰。

但是,從下元節的節日起源我們可以看出,下元節是源自道家三官之一的水官誕辰,節日習俗主要是道教修齋設醮,向神靈祈愿,祈求豐收辟邪的節日。而祭祀的習俗是隨著日月的流逝而逐漸演變的,下元節也無相關鬼怪傳說,因此下元節不屬于傳統的鬼節。

下元節在南方人可能較為熟悉,因為十月十五這天為水官生日,南方人多傍水而生,平常的習作也多以水稻、捕魚為主,水官在江南人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下元節也是漢人祭祀祖先的日子,此時正值秋收,除了以祭品為水官慶生,人們還會祭拜祖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下元節的時候,是道教祭祀祖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節日。在嚴格意義上,上元節并不算鬼節,或者說不屬于傳統的鬼節。

145859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