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 梓炫

寒衣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1、紅豆飯

諺語云:“十月,看牛娃兒回家跑;如果你拒絕離開,地主會扇你三把犁和一把薄刀?!惫湃艘恢币?0月初一為悼亡節,以紅豆飯為基礎。因此,寒衣節有吃紅豆飯的傳統。江蘇大豐一帶有寒衣節傳說:曾經有一個放牛娃,因為和地主打架,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紅了。這一天是十月的第一天。從那以后,窮人在十月的第一天吃紅豆飯來紀念他。

2、糍粑

俗話說:“十月,糯米糕燒了?!焙鹿?,家家戶戶都會做糯米糕。寒衣節糯米糕的做法材料:糯米、花生、芝麻、糖等。

做法:1、將新收獲的糯米打成粉末,揉搓蒸熟。2.、以糯米為皮,加入花生、芝麻、糖等餡料。3.、制作適當的食物糯米糕,以慰老少少,慶祝豐收。

3、餃子

洛陽有句話說:“十月一日,油唧唧?!边@意味著在10月1日,人們必須烹飪油炸食品,切肉,做餃子,準備供奉祖先的食物?;概_居民大多使用“油炸餡料”來祭祖。

民間有“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來自醫生張仲景。他看到人們的耳朵在寒冷中被凍壞了,于是用面包做了驅寒藥材,煮成了“嬌耳湯”,治好了人們的耳朵。通常餃子餡有肉有素,這種合理的營養搭配可以起到滋補養生的作用。除了必要的肉類和蔬菜,大蒜等調味料也可以提高身體的抵抗力。

寒衣節的風水命理

在風水命理中,清明節和寒衣節有著重要的地位。按照五行相生的規律,寒衣節是陽氣開始進入旺盛期的節點,從而引發了一波祭祖、墓葬、整理環境的高峰。這也是許多家庭開始整理家里的風水布局的好時機。

據傳說,寒衣節的氣氛會影響人們的家居風水,如果家中存在“煞氣”,那么很容易在這個特殊的時間被激發出來。因此,這個時候也是化解煞氣的最佳時間。此外,在寒衣節這一天,人們最好不要進行遠行,因為這個節氣“寒氣未退”,眾生前途難測。

寒衣節燒紙有什么講究

寒衣節可以提前燒紙,一般不要提前超過兩三天,在寒衣節這一天燒最好,千萬不要過了寒衣節的日子再燒,可以提前,但不可以拖后。

一、紙錢要燒干凈:雖說現在祭祖不提倡燒紙錢,但架不住根深蒂固的傳統喪俗,尤其在農村及偏遠的山區,寒衣節燒紙錢、燒寒衣成了人們祭祖的主要方式。不過在燒紙錢、燒寒衣的過程中,家屬要留意是否將寒衣、紙錢燒盡(民間說法就是燒透)。傳統習俗認為,紙錢、寒衣燒不盡,逝者在陰世就收不到子女送的寒衣及“錢財”,因此為逝者燒寒衣、紙錢時務必確保燒干凈。

二、送寒衣的時間:民間祭祖的時間,有“早清明、晚十月一”之說?!霸缜迕鳌笔钦f清明節祭祖的日期可以提前,一般提前一周左右,這樣既避免了祭掃高峰帶來的交通擁堵,又遵循了傳統“早清明”的祭祖習俗。

再次、送寒衣的人選:寒衣節一般是子女為逝去的父母燒紙錢、燒寒衣。如果是喪偶的一方為逝者送寒衣(多為帶孫輩的中老年人),建議不要帶小孩子前往墓地。之所以不建議帶孩子去墓地,一方面孩子年齡小容易受到驚嚇;另一方面寒衣時節天氣轉涼,孩子容易受寒氣侵襲而著涼。此外,孕婦、來例假的婦女及體弱多病的人也不建議去墓地參與送寒衣活動。

三、關于墳墓修繕:寒衣節祭祖時如遇到祖墳出現進水、塌陷或損毀的情況,建議在寒衣節當日對墳墓進行修繕,避免逝去的親人遭受風吹雨淋之苦。尤其今年夏汛、秋汛時期雨水比較大,不少地方的房屋、墳墓等建筑遭到了嚴重的損毀,建議及時修繕損毀的墳墓,讓故去的親人安心度過寒冷的冬天。

部分地區送寒衣的習俗,是在親人去世的第三個十月一才送寒衣的。親人辭世后的前兩個十月一,只前往殯儀館或墓地燒紙上供,而不送寒衣。習俗認為親人辭世時身上穿了幾套衣服,足夠三年穿用的。所以,第三個十月一開始每年都要給先人送寒衣。

送寒衣的方法一般有:在紙上彩印服裝樣子、用五彩紙剪裁成衣服的形狀、用五彩紙折疊成衣服的樣子等等,還有在紙上印刷成花布的圖案,成卷的(像一匹布)燒掉,認為這樣就是給先人送去寒衣了。

寒衣節習俗

春夏秋冬往復循環,十月為孟冬。十月一日是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

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里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制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這些紙制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致漂亮。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干干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致。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于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征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御寒泉臺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疑。

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

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后,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十月一日,婦女忌出行。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面、莜面。

注:以上內容根據民間傳說整理,僅供娛樂參考,不做任何用途和決策,切勿迷信。

寒衣節是什么節日

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于周代。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上巳節,秋季的中元節,并稱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農歷十月初一,俗稱:“十月朝”,是繼“清明”、“中元”以后的'又一“鬼節”。

亦稱“十月朔”。在農歷十月初一日。秦代統一中國后,改以建亥之月為首,夏歷的十月一日相當于秦之元旦。宋代于立冬日外,更重視此節。本《詩經。豳風。七月》:“九月授衣”之義,朝廷在此日有賜衣之制,士民祭掃祖先墳塋,多燒紙剪冥衣,故明清時又稱“燒衣節”。北方天寒,以此日始用爐火,稱“開爐”。

農歷十月初一是寒衣節,又叫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但和清明節、中元節不同的是,除以燒的形式為死去的亡靈送紙錢外,因為正逢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所以傳統的寒衣節還要送去五色紙做的寒衣,以表達后人對亡者的紀念。

134230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