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

| 思恩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事跡,肯定對各類事跡故事都很熟悉吧,既然這樣,那么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有哪些?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供大家參考!

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

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篇1

徐一戎同志是農墾科學院終身不退休研究員,被譽為“北大荒水稻之父”。

徐一戎把畢生心血傾注到水稻栽培技術研究、推廣和教學上。他研究的寒地水稻栽培技術成果,目前已在我國北方地區廣泛推廣,成為稻農致富的“金鑰匙”。

僅1993年以來,墾區的水稻種植面積就由1984年以前的平均21.6萬畝,發展到現在的近1500萬畝,水稻單產、總產分別由159.7公斤、0.4億公斤,提高到提高到2007年的531.5公斤、79.7億公斤,其科研成果在墾區推廣面積累計增效就達90多億元,實現了種植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為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二十多年來,他一直住在僅有57平方米的簡易居室里,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退休后,他拒絕高薪聘請,堅持在多年工作的崗位,每月只領取60元的返聘費。他下基層不要講課費,不報出差補助費,幾年累計達30多萬元。徐一戎老先生把和已故夫人康靜云女士幾十年來省吃儉用的所有積蓄,加上10月份剛發工資全部拿出,湊足100萬元人民幣,全部捐給農墾科學院。為此,省農墾總局決定由總局和農墾科學院各出資200萬元,設立徐一戎水稻科研基金。

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篇2

徐一戎研究出的2項新栽培技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戶,也驚動了黑龍江農墾總局的領導。他們正苦于北大荒大面積種植土豆產量低、職工增收難的難題。一天,總局主要領導來到水稻所與徐一戎“切磋”了大半天后,激動地握著他的手說:“老徐,你給我指出道路了:旱路不通走水路!”

1998年和1999年,通過推廣水稻科研項目與墾區大面積旱改水結合,北大荒連續兩年實現糧食產量、職工收益成倍增加。黑龍江農墾總局當即決定: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把北大荒變成東北地區的水稻主產區。

徐一戎還在不斷攀登,他創新了高寒地區葉齡診斷栽培新技術。每次去地里,他都不忘帶那把“稻子手術刀片”。這年,水稻正分蘗的時候,他來到了291農場的一塊稻田,豎看橫看以后走到地中間拔出一株稻秧,切掉根部后用刀片把細嫩的稻稈劈成兩半,桿劈面上淡淡的綠液慢慢浸了出來。徐一戎看了根系,又看紋絡,對農場的陪同人員說,上數第三個葉子已經顯長,從解剖看,上葉還要長,說明這塊地比正常用量起碼多施了1/3的肥料,因此可能要比正常稻子提前6-7天封壟。一有勁風就容易倒伏,如果發生這樣的情況,產量就不會超過400公斤了。

從291農場來到850農場的一塊水田,見到移栽的稻苗枯黃且瘦小。徐一戎拔出一株,又用刀片劈開稻稈,看了看說,這片稻子十有八、九是在棚里育苗時,翻漿有水,播上種子又復土了。這就不叫旱育稀植,成了水育稀植,不但不會增產,反倒會減產,畝產不會超過300公斤。

當年秋天,正值稻粒灌漿時,291農場那塊稻田全部發生倒伏,畝產只有173.5公斤。850農場那塊稻田的產量,200公斤剛剛出一點頭兒?!暗踞t華佗”徐一戎的美名,從此傳開了。

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篇3

徐一戎的生命已經融入了水稻事業之中,對金錢和享受從無過求,他于1989年到年齡一退休,科學院就返聘了他,每月聘金50元,后來又增到60元,這樣算來,每月開1700多元,還沒有沒退休時得到的薪水多。有的縣城,有的農場說要以5萬元年薪聘他,有的開到了17萬,他都絲豪沒有動心。

1997年以來,僅不要的講課費和不報的出差補助就達30余萬元。在他家簡易的居室里,擺放的還是他結婚時的舊家具。一支只有七角錢的圓珠筆,一個獲獎時的提包,他使用了30多年。他曾深有感慨地說,搞農業科研不容易,農民種地更不容易,粒粒皆辛苦呀,我們國家、我們墾區都不富強,還需要艱苦奮斗,厲行節約。2008年8月8日,徐一戎作出了一件驚人之舉。他把省吃儉用的全部積蓄和各種獎金共100萬元,捐贈給農墾科學院。為了湊夠100萬元,老人還特意等領完當月工資。

為了弘揚徐一戎的奉獻精神,當年10月,省農墾總局黨委決定,農墾總局和農墾科學院各出資200萬元,連同徐一戎捐贈的100萬元,設立徐一戎水稻科研基金共500萬元,用以支持墾區的水稻科研事業。

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篇4

離開大學校園已經60多年,徐一戎至今還記得,他在《農業經濟學》的課堂上學到了“工農剪刀差”這個詞。

老人微皺眉頭:現在是該想辦法來補貼農業了。

老人不僅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這幾年,他歲數大了,有些稻農擔心他的身體不敢找他,為了不連累別人,老人每次去田間地頭都在上衣口袋里放上一個小紙條,上面寫著:我是自己愿意來的,出了什么事由我自己承擔,與別人無關。

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篇5

因為通曉日語和家庭出身不好,徐一戎曾多次跌入人生的“斷層”。有一次,他被遣送回老家遼寧北鎮縣。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仍然提“條件”:要求去一個有水稻的地方。

到村里的第二天,村主任找到徐一戎:“聽說你會種水稻,能不能幫我們參謀參謀?”徐一戎跟著村主任來到稻田地,拾起一棵稻穗,看了看說:“你們去年種的是‘農墾21號’,畝產也就500斤吧。”

此語一出,周邊嘩然:“這個黑大個可不得了。往那兒一站,就把咱們的品種和產量都報出來了。”

打這以后,徐一戎就成了遠近鄉村的參謀。從整地到育秧、從播種到打藥,鄉親們都來找他。徐一戎更是樂此不疲。他在用另一種方式延續自己的課題。

直到1974年,50歲的徐一戎重返水稻所,承擔起農業部寒地水稻直播高產和防御冷害2個課題。他和助手丈量出6分地作為品種資源“小區”,播下了730個品種材料,后來又選出30個品種播進了余下的8畝“大田”。

為了準確及時觀察每一個品種的長勢變化,徐一戎長時間泡在水田中,整地、播種、施肥、灌水、除草、滅蟲、收獲,從頭到尾一項不落,還要在勞作之余確保每一個數據的調查、記錄、收集、整理。熾熱的陽光剝掉了他身上一層又一層皮,他卻因此掌握了寒地水稻生長期間前期升溫慢、中期高溫時間短、后期降溫快的特點。把握了氣溫規律,他便著手研究水稻低溫敏感期、水稻生育期及栽培界限期,選用適于當地溫度條件的耐冷早熟高產品種。1000多個夜以繼日地不懈努力后,在8畝試驗田中,徐一戎終于用“合江19號”,創造了直播水稻畝產千斤的紀錄。

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篇6

1989年退休返聘后,徐一戎每月領取60元的返聘費作為報酬,直到被授予“終身不退休獎”,返聘費才被提高到200元?徐一戎生活很簡樸,外出不住賓館,下場有時搭個便車,從來沒有向院里提出使用專車?財務處的一位同志問他:“徐一戎,您怎么從來都不報差旅費呢?”他說:“我沒有差旅費,到農場去吃住都在場里,走路就搭個便車?”可徐一戎幫困難農戶墊付的種子?化肥?農藥錢時卻從來不含糊?一年下來,不但搭上了返聘費,連工資?稿費?講課費都花掉了?

如果是為了錢,徐一戎早就不在現在這個位置上了?

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篇7

豐碩的科研成果變成了巨大的生產力,換來黨和人民給予他崇高的榮譽。

近年來許一戎先生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黑龍江省特等勞動模范,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特等勞動模范等稱號,并被聘為我國北方水稻科學技術協會榮譽理事長,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徐一戎先生把畢生精力獻給了我國北方寒地水稻栽培事業,被中宣部列為全國重點宣傳典型人物,被中央電視臺譽為“南袁北徐”,即南有袁隆平北有徐一戎,被廣大人民群眾譽為“北大荒寒地水稻之父”。

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篇8

水稻畝產達到1400斤至1600斤稱為“超級稻”。

2001年,77歲的徐一戎開始了寒地水稻優質高產群體素質標準及調控技術的研究。他將所有指標系統化,按育苗、分蘗、長穗、結實4個生育期分段,提出了一系列群體素質標準,并以葉齡診斷栽培技術為核心制定了群體調控的相關措施。這項課題把傳統的種、管、收流程式栽培技術,發展成為群體葉齡診斷、指標評定、群體調控的栽培技術新體系,拓寬了水稻提質增效的新空間,可使大面積水稻產量提高8%左右。目前,農業部已確定將北大荒列入全國超級稻研究規劃。

幾年來,徐一戎完成科研著作14部,發表科技論文70余篇,翻譯日文科技資料200多萬字。其中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圖歷》一書,已3次再版。

1989年徐一戎退休了,但他有兩個放不下,一個是北大荒的水稻、北大荒的稻農離不開他;另一個是科學院的課題離不開他。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科技大會決定,聘徐一戎為終身研究員。

徐一戎依然走在北大荒的田埂上。稻田里的秧苗分蘗了,結實了,黃熟了。徐一戎心中在低吟那首自己喜歡的詩詞:“淺步人間古稀年,紅褪腮邊,白染鬢邊,遍嘗苦辣與酸甜。喜在眉尖,苦在心尖,半是農民半是仙。血寫真言,汗灑田間,還將老骨還稻田。播個秋天,長個春天!”

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篇9

徐一戎給稻農講技術,稻農都說講得明白通俗易懂。與稻農接觸,徐一戎經常用的一個詞是“咱們”。在他看來,技術就是大家用的,所以沒有什么你們、我們,只有咱們。稻農們聽他的課,沒有嘮嗑的,生怕漏掉了一個字。常常是椅子擺到了講臺底下,過道處站滿了人。

他的電話也自然成了稻農的科技咨詢熱線,生產季節,他天天都能接到稻農打來的電話,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接100多個電話。在稻農們的眼中,老徐頭根本不像專家,而徐一戎也總是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我其實就是一位有知識的稻農。”

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篇10

徐一戎的付出得到了各級政府和社會的高度評價。

僅2009年以來,先后獲得黑龍江省省經濟風云任務特別獎、黑龍江省農業科技功勛獎、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科技發展突出貢獻獎、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并在今年榮獲第四屆中華農業英才獎。不過,對這些看得很淡。徐一戎表示,今年我八十八歲了?!鞍耸税。褪侵袊种写竺椎摹懊住弊?,我和水稻大米打了一輩子交道,我還想為水稻事業再貢獻點兒余熱,哪怕多教會農民一點兒技術,多幫助農民解決一點兒問題,就是我最大的收獲!”

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篇11

耄耋之年的老人,他圖什么?1989年剛剛從農墾科學院退休之后,有農場提出年薪7萬元請他去當顧問,可他不干。“我要收了你的錢,就只能在這兒干,其他的地方我就去不了了?!崩先肆滔乱痪湓挘澳阋o我錢,我就不來了,你一分錢不給,我照樣來!” 老人這一生把錢看得很淡,但他卻深知錢的分量。2008年金秋,他決定把老兩口省吃儉用一輩子攢下的錢捐給農墾科學院,老人搜羅了自己所有的17張存款單,發現離100萬元還差24000元錢,他又等了幾個月,攢足了工資最終湊成100萬元。

這是太沉的100萬元。我們特別想知道,是什么力量讓老人捐出畢生的積蓄,可他卻語氣平淡:如果這點錢能為水稻事業做點事就算值了,結個半癟子也比空殼強。

老人熱愛耕作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有次他去農場講課,一位稻農非要拉著他去坐坐新買的小車:“我這小車相當于是您買的,我得拉您一圈!”聽到這,老人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

這位老人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了一個沉甸甸的“米”字,他的人生也猶如一株水稻,飽經世間風霜,卻無私地回報給黑土地。在茫茫的北大荒,徐一戎收獲了富足的人生。

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篇12

1981年初秋,北大荒滿山遍野一下子變得白霜茫茫。突如其來的早霜冷害,給新品種水稻造成致命打擊。秋收后一算,平均畝產還不足150公斤。經此變故,北大荒的水稻種植面積也由43萬畝驟減到18萬畝。水稻所的人也勸徐一戎:“老徐,看來北大荒這個地方,研究水稻沒什么希望了?!?/p>

徐一戎在沉默中度過了幾十個難眠之夜。隨后,他給自己確定了“寒地水稻計劃栽培防御冷害技術”的新課題。

北大荒三五年就會發生一次低溫冷害。水稻是喜溫、敏感性作物,一次低溫就可能導致滅頂之災。尤其孕穗期間,如果連續出現三五天17℃以下的低溫,就會出現空殼、癟粒,導致大幅減產。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徐一戎挑選20多個品種進行了耐冷性試驗。

條件有限,他們就將秧苗栽在60多個花盆、10多個木槽里,放在經過處理的畦池中,用井水考驗耐冷性能。同時通過調控,讓分蘗期提早,讓長穗期提前,錯過低溫段。這一措施很快成了寒地水稻栽培的常規措施。

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篇13

退休后,很多地方都想高薪聘請徐一戎?一次,一個農場的經營者找到他說:“我們農場是水稻種植大戶,要有你這么個專家,技術方面的事就啥也不用愁了?您要是愿意幫忙,我們按高標準給您建一所大房子,年薪17萬元?”“多少錢?”徐一戎故作驚異?“17萬!要是您老覺得少,我們再……”對方強調?徐一戎話題一轉:“別說你出17萬了,就是你在這17后面再加個‘零’,你要能把我從科學院這個位置上拉走,就算你有本事!”

徐一戎說,17萬元年薪和每月200元的返聘費之間是無法衡量的?但有一個事實不能忽略:我在這兒工作,是為全省的水稻種植服務的,組織上給我這個位置,便是我最大的榮譽?這是我一輩子最想干?最喜歡干的事;我要是為了錢給某個人工作,那我“徐一戎”便會被人看不起?我要用自己的一生為北大荒的水稻發展史寫下完整的一筆?

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篇14

徐一戎先生1943年畢業于奉天農業大學農學系,抗戰勝利后又在東北大學農學系深造一年,于1947年畢業。

1949年~1954年,在東北人民政府農業部計劃處工作。1954年東北人民政府撤銷后,先后在黑龍江省連江口農場丶合江試驗農場任農業技師丶技術室主任,副場長等職。一九五七年反右時,受到批判和斗爭,被撤銷職務并劃為右派。老伴不理解,離他而去。

一九六九年,他被“遣送”回原籍遼寧省北鎮市“勞動改造”。

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篇15

1989年,65歲的徐一戎正式退休了。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希望他能繼續工作,他欣然同意。許多地方也都想高薪聘他。一次,某農場場長找到他,說要給他按高標準建一所大房子,每年再給17萬元請他,可徐一戎卻沒答應。他說,就是在17后面再加個零,我也不會離開現在的崗位。但是,不管哪個農場有問題,不用花錢,我準到!

談起這件事,徐一戎說:“17萬元年薪和每年600元的返聘費差別很大。17萬元年薪確實豐厚,可是,我要一去,那我就要讓金錢支配,我覺得這沒什么意思,服務面就小多了。而我在這里是面向整個北大荒,是為全墾區乃至全省的稻農服務,這是我這輩子最想干、最喜歡干的事?!?997年,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黨委決定,徐一戎為永不退休的水稻專家。

“我這輩子最親的就是水稻,要是幾天看不見水稻,我這心里就空落落的?!币呀?2歲了,徐一戎越來越有一種緊迫感:“必須抓緊時間再寫一到兩本書,把自己積累的經驗好好總結總結,給稻農多留下點有用的東西?!?/p>

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篇16

徐一戎聽說一名日本稻農在方正縣德勝村推廣旱育稀植技術失敗。這名日本稻農叫騰原長作,為表達對中國人民養育日本投降后遺孤的感激之情,來這里傳送正風行日本的高產“旱育苗移栽”新技術,卻不料水稻苗得了“立枯病”。

徐一戎趕到地里的時候,當地村民正和騰原長作焦急地商量對策。徐一戎抓一把床土在手里捻碎看了看,又拔出一撮稻秧從根到梢細觀察了一遍,然后告訴大家,日本稻農用的育苗土全是商品土,進入市場前已嚴格進行了調酸消毒,而德勝村是自由取土。旱育苗的床土必須調酸、消毒才能防止立枯病。

徐一戎也從中受到啟發:使用自己篩選出的稻種,配套日本的旱育苗栽培法,是不是能讓產量大幅提升?在水稻研究所和兩個農場試驗“旱育稀植”,效果確實不錯。他又馬上跑遍北大荒87個可種水稻的農場、500多個生產隊組織推廣。

這兩年,徐一戎在水稻田里走的路、蹲在地頭寫的記錄、燈下伏案寫的研究材料成倍增加。根據這些一手資料,他制定出了適于北大荒高寒地區旱育稀植的可行方案,方案將北大荒的土種細分為黑土、白漿土、棕色土等6個土種,具體標明了什么樣的土質、什么樣的地區栽培多少株數。

第三年,慶陽農場推廣了結合旱育稀植和寒地水稻計劃栽培防御冷害技術。這一年,有8個農場遭受了和1981年同樣重的早霜,水稻收成仍平均在400公斤上下,其中有60%的面積畝產超過了千斤。

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篇17

徐一戎一年的時間被分為了三部分:100多天到各農場去講課推廣技術?檢查水稻質量?100多天時間在六個實驗基點的田里做現場科研,跟農技師?種植員一起勞作,像個普通農民一樣泡在泥水地里?100多天在辦公室里撰寫?翻譯科研著作,撰寫科研論文?科研報告?

2006年年底,院里的同事從日本又帶回一些關于水稻生產的資料,徐一戎一有時間就坐在電腦前,開始翻譯?編寫工作?同時2004年開始,徐一戎主持承擔的“寒地水稻優質高產群體素質標準及調控綜合技術研究”這一課題也在繼續,課題完成后將使墾區的寒地水稻生產由傳統邁向現代?

用盡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徐一戎,獲得的榮譽無數?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省長特別獎?全國農業優秀科技工作者……徐一戎說,“獲得這些榮譽是因為組織上多年安排我做這件事,才有了這個機會?獲得的獎勵,不是我個人的獎勵,我是代表眾多的科研人員來領獎?如果這些都沒有,我還是要搞水稻科研工作?技術推廣工作,用一生來做這件事?”

春華秋實,一年又一年,稻田里的秧苗分蘗了?結實了?黃熟了,微風吹過,留下醉人稻香一片……

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篇18

徐一戎先生把水稻研究視為自己的生命,矢志不渝,在逆境中仍然不忘自己為之獻身的事業,他向政府要求到有水稻的地方去勞動鍛煉,所以他沒有選擇回老家,而是來到北鎮縣內當時最偏僻最困難,但有水稻的洼區一一吳家公社。這里交通不便,全是沒有沙石的土路,下點小雨就走不了車,一到春天翻漿更走不了車,公交車一年通不了半年。地勢低洼易澇,卻沒有可以灌溉的水,種旱田多半是春夏長勢良好,一場大雨就扔了。比如1969年,秋季下一場大雨,結果全鄉三萬多畝地,只打900萬斤糧,畝產不足三百斤。社員住的房子,幾乎全是大泥剁墻茅草房。個別困難戶家圖四壁……。面對這種困難情況,徐一戎先生并未動搖。結果被安排到合興大隊的一個生產隊。這個生產隊,勞日值只有三五角錢,最高五六角錢,有時一個勞日只掙一張郵票錢。他孤身一人,在那里他住著低矮的茅草房,睡著土炕,燒秸桿做飯,一住就是三年多。

剛來到合興大隊,他被大隊干部領到了當時社員正在翻秋茬的稻田里,他順手揀起一株丟在稻田里的稻穗捻了捻,隨口說,這是“農墾21號”。又揀了幾株稻茬仔細看了看說,這稻子也就打個500來斤吧,大隊干部十分驚訝,“你真神了”。消息傳開了,“新來的這位下放干部,往地里一站,就知道咱種的水稻是啥品種打多少糧,真神了。”社員們都被他的知識折服了。后來他被大隊聘為義務水稻技術員。勞動鍛煉期間,他經常和和社員一起參加生產隊的勞動,并且從選擇品種、育苗、秧田管理、插秧、水肥管理、防蟲滅病,全程毫無保留的向社員傳授水稻豐產栽培技術。每當縣丶公社辦農業技術訓練l班,或召開有關水稻生產的現場會,邀請他講水稻生產技術,他都不厭其煩,從不推辭。在插隊期間,在沒有設備的情況下,仍然不忘水稻生產試驗研究,搞起不同品種在本地生產性能對比試驗,遺憾的是讓他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些不知情的社員割稻子時,把他的試驗田割參雜了,幾年的辛苦白瞎了,害的他拍大腿,幾天吃不好飯睡不好覺。

一九七二年底,隨著落實干部政策,他又回到黑龍江省工作。先后在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任副所長、高級農藝師、總農藝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黑龍江省水稻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1997年起,成為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終身不退休研究員。

徐一戎先生的一生還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按年齡來說,他應該在1984年退休,他卻退而不休。他的許多成就,都是在“退休”后的30年里取得的。

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篇19

農業、莊稼、水稻,傾注了徐一戎半個多世紀的汗水、激情、夢想、榮譽。然而,真正讓他如魚得水的還是改革開放這三十年。1974年,徐一戎被摘掉戴在頭上多年的右派帽子,重返水稻科研第一線時,已年滿50周歲。正是在人生半百的起點上,他開始了向寒地水稻進取的挑戰。

1978年,重返農墾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不久的徐一戎,是在自己的水稻試驗田里,伸開雙臂,擁抱“科學的春天”。此時,他正全身心撲在農業部下達的寒地水稻直播高產和防御低溫冷害技術的試驗。邁入55歲門檻的徐一戎煥發了生命的青春、事業的青春。

徐一戎生平及主要事跡故事篇20

徐一戎把走田埂戲稱“走平衡木”,這是他此生最喜歡的“運動”。從水稻浸種、育苗、插秧一直到灌漿、抽穗、收割,哪里的水稻出現了問題,他就趕到哪里。每到一地,他都力爭把渾身本事盡數傳給稻農。北大荒的稻農們說,100個吃大米飯的人,可能有99個不知道徐一戎是誰;但100個種水稻的人,肯定有99個認識徐一戎。沒有徐一戎就沒有北大荒的水稻。

退休以后,徐一戎每年1/3以上的時間,都是在稻田邊度過的。幾十年來,他已累計為墾區內外的235個單位、35000多位稻農開辦過水稻栽培技術講座。有細心人算了一筆賬:徐一戎往返于各地水稻產區的路程,累計起來已有8萬多公里,相當于繞著地球走了2圈多。如果把他走過的稻田池埂連在一起,能從黑龍江的漠河一直連到海南的三亞。

為了讓種慣了大豆、小麥等旱田作物的農民弄清楚、學明白水稻栽培技術,徐一戎不僅要對稻農進行技術培訓,還要給他們算投入產出賬。他的辦公室和家里的電話都對所有稻農公開,一些水稻種植戶將其稱為“財神熱線”。

188119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