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戎北大荒事跡故事
事跡故事是對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模范事跡進行綜合整理所形成的總結性書面材料。徐一戎北大荒事跡故事有哪些?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徐一戎北大荒事跡故事,供大家參考!
徐一戎北大荒事跡故事(精選篇1)
徐一戎與稻農打了一輩子交道,已經與他們建立了無法割舍的感情。
徐一戎是一位推廣型的專家,他搞科研、寫文章、寫書不是為了出名、賺錢,而是要讓廣大稻農掌握實用有效的技術。他堅信,科研成果只有成為老百姓致富的靈丹,那才是最有價值的。
50多年來,特別是到了退休年齡以后,徐一戎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最多時有200多天是在基層度過的,足跡踏遍了墾區87個水稻場及省內30多個市(縣),累計行程8萬多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走了兩圈,如果單把他走稻田池埂的路程加起來,相當于從黑龍江的漠河走到海南的三亞。徐一戎累計無償為墾區內外的235個單位、3.5萬多位稻農進行過340多次的水稻栽培技術講座,還多次到新疆、內蒙古等地講課。稻農們都說,在一百個吃大米飯的人里,可能有九十九個不知道徐一戎是誰,但一百個種水稻的,肯定會有九十九個認識徐一戎。
徐一戎北大荒事跡故事(精選篇2)
喜溫的水稻在東北曾經是稀罕物,在常年被冰雪覆蓋的黑龍江只有零星種植。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北大荒,兩三斤小麥才能換一斤大米。
1954年初夏,已在墾區干了幾年的大學生徐一戎被分配到合江試驗農場進行水稻研究?!爱敃r啥也不會,書上也沒有東北種水稻的內容,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他回憶說。
從此,徐一戎踏上了一條漫長的水稻栽培之路:春天,他卷起褲腳,在冰冷的水田里一站就是一天;夏天,他泡在田頭觀察水稻的生長變化,烈日剝去了他身上一層又一層皮……
我們已很難算清老人當年為了攻克一個個難關而付出的艱辛,數字記錄了他探索的腳步:在50多年的時間里,他在稻田里累計走了8萬多里路,相當于繞地球赤道一圈;他寫的論文、筆記和資料共計2300萬字,比四大名著的總字數還多出好幾倍。
即使是在人生的谷底,他也沒有放棄對水稻事業的追求。在戴上了“右派”的帽子被遣回遼寧北鎮縣的老家時,他提出的唯一要求竟是希望去一個有水稻的地方。
徐一戎北大荒事跡故事(精選篇3)
大學畢業后,徐一戎一心想從事農業科研。但當時的東北還是“淪陷區”,徐一戎不愿意為侵略者賣命,斷然拒絕了學校的分配。沒想到,這一等就是十幾年。
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三年,徐一戎來到北大荒蓮江口農業實驗場,當上了技術室副主任。他很快走遍了即將開發的10多個農場荒原。看到這里2/3是低洼地塊,徐一戎心底埋藏多年的水稻夢被點燃了。
北大荒位于北緯40°10′-50°20′的高寒地帶,一年之中1/3的時間在冰霜籠蓋之下,冬季最低氣溫-40℃,凍土層最深達2.5米。歷史上,這里一直以麥豆種植為主,幾乎與水稻無緣。
徐一戎想改變這一切。在合江實驗農場的小土屋里,一切都從零開始。水稻啥時候種最好?種植密度、施肥量多大才合適?徐一戎決定從基礎試驗干起。白天,他和農場職工一起光著腳,拉犁翻地,彎腰插秧,頂風冒雨觀察記錄;晚上,把當天的觀察記錄梳理好,整理主要數據,記錄氣象日記和溫度變化。短短幾年,就摘錄了32本筆記、4000多張摘錄卡。
種子問題是第一道關口。為尋找適宜北方寒地的水稻,徐一戎開始了尋找種子的“萬里長征”。他四處寫信求援,只要得到一點線索,不管百里千里,都要趕去尋求。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寧夏、新疆,一去就是一個多月,一走就是十幾個地方。由于走得急,坐車經常沒有座位,一站就是十幾個小時,有時站著站著就睡著了。困得難受,就鉆到座位底下的狹小空間躺一陣,為此還經常被乘務員轟來轟去。
這樣顛簸6年多,行程近萬里后,徐一戎收集到了近千份品種材料,為北大荒寒地水稻開發第一代品種提供了難得的親本。
徐一戎北大荒事跡故事(精選篇4)
徐一戎在各農場?各市縣指導農民種植技術時結交了大批農民朋友?
他在農民朋友眼里,是個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老把勢”,向他請教水稻問題可以在任何時間把電話打到他的辦公室或者家里?
有時候,徐一戎外出了,老伴康靜云就做起了義務記錄員,哪里來的電話,問些什么問題,都記在專用的記錄本上,等徐一戎回來時逐一給予回復?這么大量的電話不分時段地打來難道不會影響徐一戎休息嗎?徐一戎的老伴說,“農民的問題時常都是在下地勞作的時候產生的,而農民起早貪黑地勞作,問題也是隨時都有,徐一戎也是一早一晚在家,這時更有時間跟農民交流?如果哪天沒有農戶打來電話交流地里的情況,他倒休息不好了?”
有時,還有人登門來訪,他都熱情接待,對所提問題都認真地給予解答,直到對方滿意而歸?
徐一戎北大荒事跡故事(精選篇5)
1924年出生的徐一戎畢業于東北大學農學院農藝學系。
作為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水稻所總農藝師,半個多世紀以來,他一直致力于寒地水稻栽培技術的科學研究、推廣和教學工作,主持研究、推廣多項在國內乃至世界領先的寒地水稻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創造了在高寒地區水稻生產面積超千萬畝、單產超千斤的奇跡,為黑龍江墾區乃至全省的種植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北大荒水稻之父”,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
徐一戎北大荒事跡故事(精選篇6)
徐一戎1924年出生。1951年,他來到北大荒蓮江口農業實驗場,擔任技術室副主任。上班后,他把即將開發的10余個農場走了一遍后,看到這些農場有三分之二是低洼地塊,他心底埋藏多年的水稻夢被點燃了。
北大荒土質肥沃,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地表江河縱橫,地下水儲量可觀,大氣降水充盈,極為適宜農業發展。但又因為北大荒地處高寒地帶,冬季漫長、寒冷、干燥,最低溫度達到零下40℃,一年中有8個月都在冰雪的統治之下,凍土層最厚達到2.5米,所以人們不敢在這里大面積種植水稻。水稻種植對溫度十分苛求,最怕冷害。過去,在北大荒的種植史上,一直以麥豆種植為主,幾乎與水稻無緣,即使科技發展到今天,自然界的變化對于農業的影響也是不可抗拒的。
不信邪的徐一戎一頭扎進稻田里。種子是第一道關口。短短幾年,徐一戎行程近萬里,搜集到近千份水稻種子,進行試種。1984年,徐一戎的“寒地直播水稻早熟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重點推廣的“合江19號”突破直播水稻畝產千斤大關。寒地水稻禁區的大門第一次被叩開,水稻和玉米、大豆一樣,進入北大荒主栽作物的行列。但是,北大荒每三五年就會發生一次低溫冷害,每一次冷害都是水稻的滅頂之災。尤其是水稻進入孕穗期后,如果連續三五天出現17℃以下的低溫,水稻就會遭受低溫冷害大幅減產,大片水稻就會空殼、癟粒,重災區平均畝產竟只有二三十斤。直播技術把水稻的生長過程控制得再好,也無法彌補水稻在特殊冷害年份所欠下的積溫,而積溫不足就會導致水稻大幅減產。恰在此時,一名日本稻農在黑龍江方正縣推廣旱育稀植技術。徐一戎前去考察。回來后,他心里像開了一扇天窗般的亮堂:旱育稀植將稻種播在溫室苗床上,待長成秧苗后再插秧入田。這么一來,至少可以幫助秧苗在生長的第一個月搶到300℃的積溫。制約水稻穩產、高產的“緊箍兒”似乎有了解開的可能。
徐一戎北大荒事跡故事(精選篇7)
82歲高齡的徐一戎熱愛水稻勝過生命。
他每年近一半時間在田間,50多年不輟。實在去不了田間的時候,他就在屋里用水盆栽水稻,觀察變化。
徐一戎研究成果之一是寒地水稻葉齡診斷“三化”栽培技術————用水溫和肥料控制水稻生長。10年來,北大荒增產糧食52.3億公斤,其中水稻占增產總量的87%。
徐一戎創造了北大荒水稻直播畝產千斤的高產紀錄;首次提出我國寒地水稻冷害防御技術的計劃栽培理論;首次提出我國寒地水稻“三化”栽培技術及旱育壯苗模式;首次完成我國寒地水稻優質米生產技術系統研究;首次提出我國寒地水稻葉齡診斷栽培技術……他被譽為“北大荒寒地水稻之父”。
作為水稻理論研究和技術推廣并重的科學家,徐一戎的足跡遍及北大荒87個水田農場和黑龍江、遼寧、內蒙古、寧夏水稻產區,行程8萬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