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各省投檔分數線
2023武漢大學各省投檔分數線大家知道是多少嗎?武漢大學是不少人的心儀院校,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3武漢大學各省投檔分數線介紹,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2023武漢大學各省投檔分數線介紹
2023武漢大學各省投檔分數線:
湖南:歷史類625
江蘇:歷史類634
安徽:文621
江西:文史628
內蒙古:提前批A理科,最低分565,最高分565;文科,最低分557,最高分557
遼寧:歷史類631
廣西:高校專項理609,文625
四川:文613
甘肅:理589
寧夏:國家專項理508
武漢大學基本簡介
武漢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武漢大學的歷史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綜合性大學。1946年,學校已形成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并駕齊驅的辦學格局。1948年,英國牛津大學致函國民政府教育部,確認武漢大學文理學士畢業生平均成績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級生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大學在國內高校中率先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整體實力明顯上升。1999年,世界權威期刊《Science》雜志將武漢大學列為“中國最杰出的大學之一”。
百多年來,武漢大學匯集了中華民族近現代史上眾多的精彩華章,孕育了光榮的革命傳統,積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蘊,形成“和而不同”的獨特辦學風格,培育了“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優良校風。珞珈山上風云際會,響遏行云;巨星閃耀,光照寰宇。周恩來、董必武、陳潭秋、羅榮桓曾在這里指點江山;辜鴻銘、竺可楨、李四光、聞一多、郁達夫、葉圣陶、李達等曾在這里激揚文字。
學校占地面積5053畝,建筑面積221萬平方米。校園瀕臨東湖,環抱珞珈,滿園蒼翠,桃紅櫻白,鳥語花香。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筑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堪稱“近現代中國大學校園建筑的佳作與典范”,一批早期建筑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近年來,武大學人又進一步精心治理校園,法學大樓、經管大樓、外語大樓等文科區標志性建筑群拔地而起,氣勢雄偉,新老建筑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珞珈校園更加多姿多彩。
武漢大學社會科學專業一覽
武漢大學社會科學居全國高校第5名,A++/557。在社會科學的7個學科門中,哲學第4名,A+/43;
經濟學第11名,A/380;
法學第3名,A++/361;
文學第7名,A+/487;
歷史學第9名,A/146;
管理學第5名,A++/491。武漢大學沒有教育學本科專業。
1、哲學:A+ 第4名/43。1個學科類2個本科專業。
哲學類:哲學:A+ 第4名/43;
宗教學:A+ 第2名/9。
2、經濟學:A第11名/380。1個學科類5個本科專業。
經濟學類:經濟學:A 第9名/214;
國際經濟與貿易:A+ 第7名/314;
財政學:B+ 第18名/68;
金融學:A 第10名/181;
保險W:B+ 第6名/21。
3、法學:A++第3名/361。3個學科類5個本科專業。
法學類:法學:A+ 第4名/277。
社會學類:社會學:B 第14名/49;
社會工作:A 第9名/88。
政治學類:政治學與行政學:A+ 第3名/51;
思想政治教育:A++ 第1名/171。
4、文學:A+第7名/487。4個學科類12個本科專業。
中國語言文學類:
漢語言文學:A+ 第9名/233;
漢語言:B+ 第7名/37。
外國語言文學類:
英語:B+ 第38名/412;
俄語:A 第15名/71;
德語:A 第8名/37;法語:A+ 第3名/39;
日語:A+ 第15名/159。
新聞傳播學類:
新聞學:A++ 第1名/89;
廣播電視新聞學:A++ 第2名/66;
廣告學:A+ 第4名/106;
編輯出版學:A++ 第1名/29。
藝術類:戲劇影視文學:A 第6名/22。
5、歷史學:A第9名/146。1個學科類4個本科專業。
歷史學類:
歷史學:A 第13名/144;
世界歷史:B+ 第3名/8;
考古學:C/12;
博物館學:B 第8名/13。
6、管理學:A++第5名/491。4個學科類14個本科專業。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A 第18名/251;
工程管理:B+ 第17名/121。
工商管理類:工商管理:A 第14名/297;
市場營銷:A 第11名/229;
會計學:A 第14名/264;
財務管理:A 第11名/129;
人力資源管理:A 第8名/120;
物流管理W:A 第3名/30。
公共管理類:行政管理:A 第8名/119;
公共事業管理:A+ 第5名/170;
勞動與社會保障:A++ 第1名/56;
土地資源管理:A 第4名/49。
圖書檔案學類:
圖書館學:A++ 第1名/21;
檔案學:A 第4名/26。
武漢大學的前身基本介紹
(一)國立武昌大學 1924年,國立武昌師范大學改名為國立武昌大學。1926年,國立武昌大學與國立武昌商科大學、湖北省立醫科大學、湖北省立法科大學、湖北省立文科大學、私立武昌中華大學等合并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又稱國立第二中山大學),設有大學部和文、理、法、經、醫、預6科、17個系、2個部。
(二)國立武漢大學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以原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為基礎,建國立武漢大學,下設文、法、理、工4個學院。1929年2月,法學家王世杰成為國立武漢大學首位正式校長。他認為國立武漢大學不能滿足于擁有的4大學院,提出要把學校辦成擁有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的萬人大學。聘皮宗石教授為法學院院長,聞一多教授為文學院院長、王星拱教授為理學院院長、石瑛氏為工學院院長。1930年3月,國立武漢大學新校舍一期工程正式開工。1932年3月,學校由東廠口遷入珞珈山新校舍。
武漢大學研究生院速覽
武漢大學研究生教育發端于1935年,至今已有70余年的歷史。1955年,武漢大學招收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批研究生;1978年,重新恢復因"____"而中斷了達十余年的研究生教育;1981年,成為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84年,成為全國第一批試辦研究生院的高等學校之一。2002年,成為34所自行劃定復試分數線學校之一。
扎根于百年武大的深厚底蘊,武漢大學研究生教育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銳意進取,推陳出新,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目前,已建立起一套學科門類齊全、優勢與特色鮮明、學位類型多樣、指導教師力量雄厚、管理體制健全、教學設施比較完備、培養質量得到很好保證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體系。特別是2000年合校以來,武漢大學進一步深化改革,推陳出新,加強管理,著力于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明確將“質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線,創新是研究生教育的主旋律”作為學校研究生教育的發展理念,并通過近年來在研究生教育教學等諸多環節上的改革,全力打造“武漢大學研究生教育質量工程”。通過實施“研究生教育質量工程”,武漢大學研究生教育質量得到穩步提升,不僅一次性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而且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質量不斷提高,公開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13年,我校共有21篇博士論文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