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議論文素材摘抄
愛國議論文素材摘抄篇1
愛國議論文素材摘抄篇2
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戊戌六君子”之一。他個性爽直,立志高遠,是當時有名的才子。1898年,被破格提拔為四品卿銜軍機章京。面對滿目瘡痍的國家,列強瓜分中國的野蠻,他義憤填膺,積極追隨梁啟超待開展維新變法來尋求救國之道。不料“九月政變”由于袁世凱的出賣而功敗垂成,維新派相繼入獄。
面對險境,日本友人苦勸譚嗣同東渡日本避禍講學。但譚嗣同泰然自若地說:“西方各國的變法,都是因為有人以身殉道而成功,現在中國還沒有因為變法而流血的人,這是國家所以不昌盛的原因。我愿成為第一個為變法強國而犧牲的人。”終于在1898年9月9日被殺于北京南城菜市口。雖然譚嗣同的觀點過于表面化,但他為國富民強甘愿獻身的一腔熱血將彪炳史冊。
愛國議論文素材摘抄篇3
1894年8月1日,中日甲午戰爭正式爆發。9月17日中午,艦隊在黃海海面進行激戰。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在炮彈發盡后,鄧世昌命令以步槍射擊。經過近1小時的海戰,致遠艦受傷多處,勢必沉沒,日軍主力艦“吉野”咬住不放。鄧世昌怒火中燒,登上艦橋向全艦宣布:“我們為國作戰,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現在‘致遠’艦船傷彈盡,無力再戰,決定撞沉‘吉野’,與‘吉野’同歸于盡。”鄧世昌親自掌住舵輪,開足馬力,向“吉野”猛沖去,不幸恰在此時,一枚日軍魚雷擊中“致遠”,頓時鍋爐爆炸,鄧世昌和全艦將士壯烈犧牲。
愛國議論文素材摘抄篇4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陳天華,1903年留學日本。當時沙俄軍隊侵占滿州,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又謀劃同俄國政府私訂喪權辱國的條約。
消息傳來,陳天華悲憤欲絕,不禁張開雙臂,大聲呼喊:“拯救祖國!四萬萬同胞,起來拯救祖國呀!”他咬破手指,拿出一疊紙,用血指寫到:“救國!”隨后,手不停畫,在血書里陳述亡國的悲慘,當亡國奴的辛酸,號召同胞起來斗爭……他一連寫了幾十遍,因流血過多而暈倒,暈倒時還高呼:“救國!救國!”
別人把他救醒后,勸他休息,他不肯,掙扎著把血書一份一份裝入信封,從日本寄回國內學校。那一幅幅血書像為炬,點燃了同胞的愛國熱情;那一個個血字像號角,召喚同胞奔赴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前線!
愛國議論文素材摘抄篇5
陸游是我國宋代杰出的愛國詩人。最近我學習了他的一的首詩——《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詩的大意是: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去后,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心痛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統一。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記把這好消息告訴我!
這首詩是陸游八十九歲高齡,重病在床時寫給兒子的決筆詩,也是遺囑。人死之后,本應無牽無掛了,但詩人偏偏“但悲不見九州同”。自己即將離開人世,他不悲;即將與家人永別,他也不悲;祖國山河破碎,人民流離失所,才是他心中唯一悲傷的事情。這其中既充滿對侵略者的深仇大恨,又包含對屈辱求和的南宋王朝的不滿和譴責。這種拳拳愛國之心,殷殷愛民之情,感天動地,催人淚下,又令人振奮。 作文
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朝。他所見所聞的都是祖國分裂、女真入侵帶給人民的災難和痛苦。因此,他念念不忘的就是祖國統一。他的一生寫了九千多首詩,篇都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成了他詩歌創作的最顯著的特色。
讀著陸游的詩,我想到了杜甫、辛棄疾、文天祥、吉鴻昌,想到了寧愿餓死也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朱自清,想到了用筆吶喊的魯迅,想到了為祖國的自由而戰斗的黃繼光、董存瑞,想到了為祖國爭光的奧運健兒,想到了為香港回歸而做出巨大貢獻的鄧小平爺爺…… 作文
正是這千千萬萬愛國人士,用他們深沉而熱烈的愛國激情,譜寫了一曲曲愛國的頌歌。
《示兒》是一首充滿了愛國主義思想的詩歌,它激勵著每一個讀者熱愛祖國,為祖國的繁榮和富強而努力奮斗!
初中水平
胸懷壯志身先死,
卻恨未能雪國恥。
不求千古傳芳名,
只盼北定中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