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柯曉賓事跡材料
據了解,中國通號西安工業集團沈陽鐵路信號有限責任公司電器車間調整班班長柯曉賓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稱號。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柯曉賓事跡材料,歡迎大家參考閱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柯曉賓事跡材料(篇1)
柯曉賓,1983年3月生,沈陽市人,現任中國通號西安工業集團沈信公司電器中心調整三班班長。
柯曉賓所在的中國通號西安工業集團沈信公司繼電器組裝車間是全球最大的鐵路信號繼電器生產基地,以每年60萬臺的產量,保障了中國鐵路70%的市場需求。
2003年,20歲的柯曉賓走出校門參加工作,成為這里的一名繼電器調整工人。剛參加工作時,看著工人師傅們快速翻飛的調整手法,柯曉賓備受振奮,暗下決心要盡快成為他們中合格的一員。
然而萬事開頭難,看似簡單的操作其實需要無數次的磨練,調整繼電器的力度和角度容不得任何差錯,甚至稍有瑕疵就會直接影響電氣特性和性能指標而前功盡棄。
靠著刻苦鉆研的韌勁兒,柯曉賓專業技能不斷提升,不僅在調整手法上日臻完善,成為調整線上“大師級”的領頭雁,而且通過經驗積累和思考總結,連續推出了獨創性的調整工藝和作業指導,在整個信號繼電器調整領域掀起了一股傳承和創新之風,令業內行家里手都驚羨不已。
世界知名繼電器生產企業西屋公司的專家來廠參觀時看到她的調整手法,連聲驚呼“China miracle(中國奇跡)”。憑借著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操經驗,柯曉賓先后獲得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火車頭獎章”、“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交通技術能手”“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柯曉賓事跡材料(篇2)
“繼電器沒有100%完美的產品,但我們要努力去追求100%的完美?!睂聲再e來說,“大國工匠”內蘊深遠,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精神氣韻,小到一名普通工人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都需要全身心投入學習和忘我奉獻。
2017年12月,由16名一線職工組成的柯曉賓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幾年里,柯曉賓帶領團隊通過多種載體形式,不斷創新項目、持續攻關,攻克生產難題29項,提高了產品質量,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
近年來,柯曉賓先后帶出50名徒弟,她培養的青年職工中涌現出全國技術能手3人、中央企業技術能手7人。
柯曉賓說自己是幸運的,作為一名鐵路工人,趕上了我國高鐵領跑全球發展的新時代,并且能身處一線作出應有的貢獻,實現人生價值,成就無悔青春。未來的征途上,柯曉賓會帶著她的“娘子軍”團隊繼續前行,守護中國高鐵。
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柯曉賓事跡材料(篇3)
2003年,20歲的柯曉賓走出校門參加工作,成為調整三班的一名繼電器調整工人。剛參加工作時,看著工人師傅們快速翻飛的調整手法,柯曉賓備受振奮,暗下決心要盡快成為他們中合格的一員。然而萬事開頭難,看似簡單的操作其實需要無數次的磨練,調整繼電器的力度和角度容不得任何差錯,甚至稍有瑕疵就會直接影響電氣特性和性能指標而前功盡棄。在師父崔寶華的鼓勵和指導下,她工作學,班余練,做筆記,寫心得,練習眼力、揣摩手法。硬是在半年時間內成為第一個出徒上線、獨立生產的佼佼者。靠著刻苦鉆研的韌勁兒,柯曉賓專業技能不斷提升,不僅在調整手法上日臻完善,成為調整線上”大師級“的領頭雁,而且通過經驗積累和思考總結,連續推出了獨創性的調整工藝和作業指導方法,在整個信號繼電器調整領域掀起了一股傳承和創新之風,令業內行家里手都驚羨不已。世界知名繼電器生產企業西屋公司的專家來廠參觀時看到她的調整手法,連聲驚呼”Chinamiracle(中國奇跡)“。
沈信公司自主研制的一款繼電器,要求一組接點每個觸頭壓力不小于150mN,兩個觸頭的壓力差不大于20mN,且兩個觸頭同時接觸,不得小爪單接。由于該款繼電器是中國特有的型號,調整的獨特性沒有可借鑒和參考的先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世界級的難題。面對這個難題,柯曉賓不分晝夜地鉆研,那段時間吃飯時扔下筷子畫圖紙、下班途中返回車間測數據、纏著機加師傅搞試制已成為她的常態,靠著這股”瘋勁兒“,她硬是成功研制出了新型接點整形工具,不僅提高了調整精度,而且提升了生產效率,在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效應。
幾年來,憑借著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操經驗,柯曉賓先后獲得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火車頭獎章“、”中央企業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遼寧省”巾幗建功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交通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幾年來,她先后帶出了22名徒弟,在她毫無保留的悉心指導下,班組已經涌現出全國技術能手1人次、中央企業技術能手4人次。在柯曉賓的帶領下,調整三班連續5年獲得”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稱號,2019年度獲得”中央企業先進集體“、”火車頭獎杯“、”全國鐵路巾幗標兵崗“榮譽稱號。
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柯曉賓事跡材料(篇4)
在把高鐵打造為“中國名片”的過程中,柯曉賓作為中國通號“高鐵工匠”的優秀代表,在京滬高鐵、青藏鐵路、哈大高鐵等極具里程碑意義的多條高鐵上貢獻了青春與智慧,在平凡的崗位上為中國的高鐵發展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
公司自主研制的一款繼電器,要求一組接點每個觸頭壓力不小于150mN,兩個觸頭的壓力差不大于20mN,且兩個觸頭同時接觸,不得小爪單接。由于該款繼電器是中國特有的型號,調整的獨特性沒有可借鑒和參考的先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世界級的難題。
面對這個難題,柯曉賓不分晝夜地鉆研,那段時間吃飯時扔下筷子畫圖紙、下班途中返回車間測數據、纏著機加師傅搞試制已成為她的常態,靠著這股“瘋勁兒”,她硬是成功研制出了新型接點整形工具,不僅提高了調整精度,而且提升了生產效率,在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效應。
此外,她還與哈工大專家配合試制優化后的S系列繼電器(歐洲標準)特性調整與測試工作,在她的倡導下,繼電器靜接點的外觀及拉桿接點片尺寸得以改進,由她主創的調整方法和操作步驟被納入四種繼電器作業指導卡,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為生產符合歐洲制式的繼電器、參與“一帶一路”海外鐵路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柯曉賓事跡材料(篇5)
清晨,換上整潔的灰色工服,穿過“風淋房”除塵,來到工位拿起扁嘴鉗,調整繼電器上每個微小零件……這是繼電器調試員柯曉賓日復一日的工作內容。
39歲的柯曉賓,是有著19年繼電器調試經驗的“工匠”,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西安工業集團沈陽鐵路信號有限責任公司電器中心調整三班班長。她調試的繼電器,是中國高鐵控制系統中的一種重要零部件。19年前,她走出校園來到公司上班,開始和這個零部件打起了交道,從事這個常人看起來有些枯燥的工作。
一手拿著繼電器,一手握著扁嘴鉗,工作起來一坐就是一天。柯曉賓拿起繼電器對記者說:“這繼電器上一共8組接點,24個觸片,我們工作中很多接點間距的誤差需要控制在0.05至0.1毫米之間;調整觸片力度在200毫牛左右?!笨聲再e打了一個比方,“扯斷一根頭發絲力度大約是1800毫牛?!?/p>
干一行、愛一行,躬耕在“毫厘之間”,在柯曉賓看來,這項精細而又看似枯燥的工作十分重要。“可別小看了繼電器,它可是中國高鐵控制系統中的重要器件?!?/p>
回憶起剛接觸繼電器時,柯曉賓說沒少吃苦。每天重復一樣的動作,忍受著一次次檢測被退回的打擊。剛工作時,一次內部考試,得了倒數第二?!耙慌_都沒檢測通過,手被鉗子磨出了水泡,調著調著就哭了。”柯曉賓說,“那時心里也打過退堂鼓,但沒有放棄,一路堅持走了過來?!?/p>
練就本領的路上,沒有捷徑,只有坐冷板凳、下苦功夫。
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柯曉賓事跡材料(篇6)
在柯曉賓口中聽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求別人做到的,我要首先做到。希望別人做好的,我要做到更好”。
徒弟牛菲菲在參加第三次技能大賽時成績沒達到預想??聲再e聽說后就在電話里跟牛菲菲說:“人人都想得第一名,但是第一名只有一個人,名次固然是重要的,但是這個過程對你來說是更重要的。”這讓牛菲菲不僅從師傅身上學會了技能,也學到了她的為人處世的方法。也讓她沿著師傅的步伐腳踏實地的譜寫著工匠精神與勞模精神。
電器中心大部分都是女職工,她們的工作服褲子普遍較長,柯曉賓會利用休息時間給大家扦褲腳。一次柯曉賓把一名年輕的職工叫到縫紉機旁,然后柯曉賓俯身去給她量褲子的尺寸準備給她扦褲腳,這名職工說:“曉賓姐,只有我媽媽才這樣給我扦褲腳。”柯曉賓至今提起還會眼圈泛紅感動掉淚,她說雖然這名員工無意間說的一句話,但是“媽媽”這個詞夾雜了太多的情感,更加堅定了柯曉賓前進的步伐,那一刻柯曉賓覺得以前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柯曉賓事跡材料(篇7)
柯曉賓是中國最大的鐵路信號繼電器生產基地——中國通號西安工業集團沈信公司電器中心調整三班班長,先后獲得“中央企業青年崗位能手”“中央企業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火車頭獎章”“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
高鐵縱橫奔馳,展現了令人矚目的“中國速度”。如果把信號控制系統比作高鐵的“中樞神經系統”,應用于全路數以千萬計的繼電器則是支撐這個中樞系統有效工作的“神經元”,是高鐵安全高效運行的“守護神”。19年來,柯曉賓默默堅守在平凡崗位上,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在京滬高鐵、青藏鐵路、哈大高鐵等多條高鐵上貢獻青春與智慧,用傳承、創新和擔當詮釋著“大國工匠”精神。
“堅持做一件事情,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做到最好?!边@是柯曉賓2020年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時的獲獎感言,也是她職業生涯的座右銘。
2003年,20歲的柯曉賓走出校門,成為一名繼電器調整工人。繼電器作為鐵路系統控制裝置的“神經元”,大到車站的控制中心,小到一個信號燈,每一個電路的切換都離不開它??此菩⌒〉睦^電器,想讓它安全穩定運行,需要調整人員無數次用心調試。作為世界通行做法,手工調整比機器調整精度更高,調整接點間距的誤差需要控制在0.05-0.1毫米之間,稍有瑕疵就會直接影響性能指標。
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柯曉賓事跡材料(篇8)
2012年,柯曉賓擔任了調整三班班長,始終秉持“嚴于律己,以身作則,愛崗敬業”的工匠傳承,在新崗位迎來了新的挑戰,一個年僅29歲的班長,能不能帶領好這個團隊,能不能服眾?柯曉賓絲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姿態,上班的時候她既是管理者,也是勞動者,工作在一線,班組工人遇到解決棘手難題時,她總是第一時間施以援手,精準、快速解決。調整三班在柯曉賓的帶領下,始終堅持制度創新,推進班組建設。她提出了“AB崗”班組建設理論,柯曉賓或者某個員工不在,班組其他成員按照AB崗的設置有人迅速“插上”負責補位,形成了一個人人都是班組長、人人都是主人翁的氛圍,都把這個班組的責任看成自己的責任。
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2017年12月,柯曉賓建立了創新工作室,由16名一線職工組成的柯曉賓勞模創新工作室,現已成長為中國通號勞模創新工作室、沈陽市技能大師工作室。在不足3年的時間里,工作室攻克生產疑難問題項目12個,取得創新成果30余項,申請國家專利6項,團隊成果獲得國家級成果5項,省部級及鐵道行業成果5項。柯曉賓最為難忘的一次創新是“白布帶”的革新?,F場測試繼電器時發現接點片電阻的阻值很大,這也是用戶重點反饋的一個問題,經改良后決定使用擦拭繼電器接點片的自封邊緣的白布帶進行去阻,但屬于一次性消耗工具,還要浪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去縫紉,供不應求,無法滿足生產所需。為了找到符合繼電器這種精密產品的特性,滿足繼電器生產環境要求,經過柯曉賓創新工作室人員的不斷試驗,終于找到代替材料——無塵紙,并且立項發表得以推廣,如今,無塵紙已成為調整班的標配,工作效率也由此提升。就像愛迪生最終選擇鎢絲作為燈絲一樣,柯曉賓帶領一幫人反反復復經歷了無數次試驗,最終才成功破.解難題。這次小小“白布帶”的革新也堅定了柯曉賓走“創新”之路的決心,她認為沒有創新意識,固有思維一旦形成,就永遠都跳不出這個圈,工作效率也永遠不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