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科《榜樣8》事跡材料

| 澤慧

李桂科《榜樣8》事跡材料精選篇1

李桂科,這個名字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并不熟悉。但是,他的事跡卻值得我們深深地敬仰和感激。

李桂科是一位普通的中國農民,但是他卻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一個人的價值。他的故事始于2015年,當時他在田里發現了一只受傷的小鷹。他沒有猶豫,立刻將小鷹帶回家里,并花費了自己全部的積蓄為它治療。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小鷹終于康復了,李桂科也成功地將它放歸了自然。

這個故事看似平凡,但卻讓我們感受到了人類最純粹的善良。李桂科并沒有被小鷹的殘疾和陌生所嚇倒,反而用自己的愛心和耐心,讓這只小動物重新獲得了自由。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救助,更是一次對人性的考驗。

然而,李桂科的事跡并沒有就此結束。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他又多次在田野間發現了受傷的野生動物,并將它們帶回家里進行治療。他甚至放棄了自己的農活,專心致力于救助這些動物。他的善舉不僅讓許多受傷的生命重獲自由,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人類對自然的尊重和保護。

如今,李桂科的事跡已經成為了許多人關注的話題。他的愛心和善良激勵著更多的人去關注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生態環境的改善。他的行動,不僅僅是一次個人的行為,更是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

總之,李桂科的事跡讓我們感受到了人類最純粹的善良和愛心。他的善舉,不僅讓許多受傷的生命重獲自由,更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我們應該向李桂科學習,用自己的行動去關愛自然、保護環境,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李桂科《榜樣8》事跡材料精選篇2

李桂科是洱源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主任,他是一位白族人,自1981年開始從事麻風病防治工作,至今已經40年。他帶領康復人員過上美好生活,用40年堅守詮釋醫者仁心,用40年陪伴書寫大愛之心,用40年耕耘踐行入黨初心。

他帶領醫療團隊走遍山石屏村的每一個角落,為麻風病患者提供治療和關懷。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和周圍人的誤解,堅定地留在了這個被人們視為“麻風村”的地方。他用他的專業知識和醫者仁心,為麻風病患者解除病痛,讓他們過上正常的生活。

除了治療疾病,他還關心患者的心理和生活。他不僅治療患者的身體,還治愈他們的心靈。他帶領患者們開田種地,籌集資金修建道路和學校,讓“麻風村”變成了“幸福村”。

李桂科的事跡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贊譽。他先后榮獲“中國好人”、“中國好醫生”、“全國疾病預防控制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他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成為了一位真正的榜樣。

總的來說,李桂科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醫生,他用他的專業知識和醫者仁心,為麻風病患者提供了治療和關懷,讓他們過上正常的生活。他的事跡激勵著更多的人投身于醫療事業,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貢獻。

李桂科《榜樣8》事跡材料精選篇3

李桂科,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洱源縣山石屏村麻風病科學防治一線,40多年來用實際行動服務于我國醫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他,就是洱源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名譽主任李桂科。盛夏時節,李桂科再次迎來了最美的“收獲”,榮獲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今天,小編為您講述李桂科“醫者仁心”的“最美”故事。

山石屏療養院是國家1953年建在洱源縣煉鐵鄉黑潓江畔山坳之中的麻風病院,住著181名麻風病患者。這里山高谷深、江寬水急,沒有公路和架橋,不通水電,幾乎與世隔絕。1981年4月,剛參加工作的李桂科來到山石屏療養院,從此他傾盡心力為麻風病患者做治療康復。

李桂科《榜樣8》事跡材料精選篇4

山石屏療養院是1953年建在洱源縣煉鐵鄉黑潓江畔山坳之中的麻風病院,集中收治來自洱源和滇西片區的部分麻風病患者。當年這里沒有公路、沒有架橋,甚至沒有通電,幾乎與世隔絕。1981年4月,李桂科入職洱源縣衛生防疫站,第一次來到山石屏療養院。

“我來,就是要治好你們的病,不把你們治好,我是不會走的。”面對醫院的病患,李桂科下定了決心。

為更好地治愈患者,李桂科查資料、咨詢治療方案、研究病例,最終找到并引進了麻風病聯合化療方案。在李桂科與同事的精心治療下,1990年,山石屏療養院的麻風病患者全部治愈。當時,李桂科有機會返回縣城工作,但他仍義無反顧地留了下來,繼續為康復者進行跟蹤治療。

李桂科把康復者當作自己的親人,繼續投入對他們的生理康復、心理康復、經濟康復、社會康復工作中。他與康復人員同吃同住同勞動,悉心幫助他們清理潰瘍、理發剪指甲;為每一位老人過生日,無微不至地照顧年老體弱者的生活起居。

同時,李桂科積極協調資金,帶領村民修路架橋、通水通電,幫助康復人員建新房,發展種植、養殖業。

李桂科還辦起了小學,集資購買書本,請康復人員和自己一起當任老師,讓21名康復人員的子女有了接受教育、走出大山的機會。時至今日,他們還時常會給李桂科打電話問候,對他們來說,“人生中第一個老師是李醫生,一輩子的老師還是李醫生?!?/p>

李桂科《榜樣8》事跡材料精選篇5

山石屏療養院是國家1953年在洱源縣大山深處黑潓江邊建立的麻風病院,距縣城65公里,沒有公路和橋梁,不通水電,幾乎與世隔絕。

1981年4月,剛剛到縣防疫站工作的李桂科第一次走進住著181名麻風病患者的山石屏療養院,這里只有簡陋的垛木房、臟亂不堪的生存環境和嘴歪眼斜、肢體殘缺的患者,當李桂科給一位60多歲老人檢查身體時,發現老人小腿大面積潰爛,潰口洞里都已有蛆蟲并發出臭味。看到眼前的這一切,李桂科的內心被深深震撼了。當天,李桂科和同事們完成治療任務,乘渡船離開時,麻風病患者們不約而同集中到江邊眼巴巴地看著他們離去的身影,久久不愿離開,眼里充滿了無助、無望和不舍。

作為一名醫者、一名共產黨員,他深深地感到,自己應該幫助他們解除病痛、擺脫困境、改善生活。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李桂科與山石屏麻風村結下了不解之緣,開始了漫長的救治之旅。

最初的十年,李桂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山里,以療養院為家。自從與麻風院第一次接觸開始,母親因擔驚受怕一天天流淚,妻子因生活壓力一次次勸他離開,一雙兒女對父親一年年的思念和渴望,同事有意無意保持距離逐漸疏遠,藥品缺乏導致治療效果不好的挫敗感,每次途中往返8-9個小時的顛簸疲憊……但看到患者那一雙雙渴望康復的眼眸時,李桂科選擇繼續留下:“我來,就是要治好你們的病,不把你們治好,我是不會走的?!?/p>

經過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到1990年,山石屏麻風院的病人全部治愈。除此之外,李桂科還負責洱源縣三營鎮洋芋山麻風村等地的救治工作。他和同事再花了近10年的時間,治愈了洋芋山村64名麻風病患者。2001年,洋芋山最后一個麻風患者楊兆元搬離居住了26年的麻風村時激動地說到“共產黨萬歲!李醫生了不起!”

李桂科《榜樣8》事跡材料精選篇6

山石屏村麻風病治好了,按理說李桂科可以離開回家了。他把大家召集在一起,高興地對大家宣布:“現在你們的病完全治好了,以后我就不用再來了”,“李醫生,你不管我們還有誰管我們呢?外面個個都怕我們,話都不跟我們說?!崩罟鹂浦?,他們都是一些無家可歸或有家不能歸的人,對他們來說山石屏村就是他們的家,雖然身體治好了,但更嚴重的是內心依舊孤獨、自卑,對外面的世界依然害怕、恐懼,他們要的是盡快治愈心靈,重新融入社會。從此,李桂科繼續走上了對患者們的漫長治心之路!

他與康復人員同吃同住同勞動,閑暇里經常陪他們說說心里話、聊聊家長里短,頭發長了幫他們理發,指甲長了幫他們修剪,悉心幫每位患者清理潰瘍,精心為每位老人過生日,無微不至照顧年老體弱者的生活起居。清明節、火把節、中秋節……李桂科都組織康復人員逢節必過,營造了山石屏村親如一家的和諧氛圍。

李桂科《榜樣8》事跡材料精選篇7

1980年吳惠芳考入南京炮兵學院,畢業后到杭州某部隊工作,1984年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1998年率領部隊赴九江抗洪搶險,2002年任駐浙某師政治部主任。2005年,吳惠芳選擇自主擇業回到家鄉永聯村,他勇于創新,探索建立適合城鎮化鄉村的治理模式,將過去村委會一元治理模式轉變為多元、立體的鄉村治理結構;提出新農村建設“六個化”標準和美麗鄉村建設“四美”標準,發展旅游業帶動致富。他恪盡職守,成立勞務公司,幫助多名低能勞動力就業,每年籌集捐贈1000萬元關注幫助弱勢群體。

現任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永聯村黨委書記,江蘇永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

李桂科《榜樣8》事跡材料精選篇8

2002年,李桂科成為一名紅十字會志愿者,他不僅承擔了紅十字組織的艾滋病防治知識、衛生救護知識培訓班的師資工作,還積極組織志愿者參與“世界防治麻風日”“世界艾滋病日”等活動,向群眾普及和傳播麻風、艾滋病的科學防治知識。

2013年洱源發生5.5級地震,李桂科四處奔走募捐籌資,聯系紅十字會等多家單位推進山石屏療養院恢復重建,并修建了一條通向山石屏村的道路,此路被命名為“博愛路”;同年,政府撥款750萬元,用于重建山石屏療養院、修繕索道、修建蓄水池、硬化路面等。

2013年12月,震后恢復重建結束,山石屏療養院的康復人員全部搬進了新居。嶄新的小樓,獨門獨戶的小家,干凈整潔、綠樹環繞的院子,公共飯堂每天保障魚肉蛋奶、水果和蔬菜供應,老人們床頭安裝呼叫鈴,每天有人進行健康監測……康復人員都說:“現在的居住條件,就像住在酒店一樣?!?/p>

2014年,山石屏療養院更名為山石屏村,正式成為洱源縣煉鐵鄉茄葉村委會的一個村民小組,徹底脫掉了“麻風”的帽子。

2017年,李桂科退休了,他依然把山石屏村當成自己的家鄉。除照料康復者,他還和村民一起建起了麻風歷史博物館,他坦言:“我想讓村民們記住這段歷史,再對照如今的新生活,更能體會到‘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意義?!?/p>

2023年1月,大理州2023年“紅十字博愛送萬家”活動在山石屏村啟動,走訪慰問了30余戶麻風康復者,正式授予山石屏村“紅十字精神傳播實踐基地”牌匾。

為了讓“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在山石屏村生根發芽,在李桂科的多方協調下,2023年9月,洱源縣煉鐵鄉茄葉村紅十字服務站正式成立,由山石屏村康復人員組成的山石屏小組紅十字志愿服務隊應運而生,旨在團結動員全村廣大紅十字會會員、志愿者和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紅十字事業。

在洱源縣紅十字會的支持幫助下,如今的山石屏小組紅十字志愿服務隊已開展了多次應急救護培訓、“三清潔”等志愿服務活動,并培養了多名志愿講解員,讓更多的旅游團隊、大學生志愿者、社團組織走進山石屏村開展志愿服務,爭取鄉村振興、康養項目落地山石屏,增強康復者及家屬融入社會、發展致富的信心。

如今,仍舊住在山石屏村的康復人員大多已年逾古稀,但生活已越來越好:逢年過節,時常會有附近村子的婦女以及紅十字志愿者來陪他們拉家常,幫他們檢查身體、清掃院子。李桂科心中“衣食無憂,生活有味”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實現。

李桂科《榜樣8》事跡材料精選篇9

山石屏療養院是1953年建在洱源縣煉鐵鄉黑潓江畔山坳之中的麻風病院,集中收治來自洱源和滇西片區的部分麻風病患者。當年這里沒有公路、沒有架橋,甚至沒有通電,幾乎與世隔絕。1981年4月,李桂科入職洱源縣衛生防疫站,第一次來到山石屏療養院。

“我來,就是要治好你們的病,不把你們治好,我是不會走的?!泵鎸︶t院的病患,李桂科下定了決心。

為更好地治愈患者,李桂科查資料、咨詢治療方案、研究病例,最終找到并引進了麻風病聯合化療方案。在李桂科與同事的精心治療下,1990年,山石屏療養院的麻風病患者全部治愈。當時,李桂科有機會返回縣城工作,但他仍義無反顧地留了下來,繼續為康復者進行跟蹤治療。

李桂科把康復者當作自己的親人,繼續投入對他們的生理康復、心理康復、經濟康復、社會康復工作中。他與康復人員同吃同住同勞動,悉心幫助他們清理潰瘍、理發剪指甲;為每一位老人過生日,無微不至地照顧年老體弱者的生活起居。

同時,李桂科積極協調資金,帶領村民修路架橋、通水通電,幫助康復人員建新房,發展種植、養殖業。

李桂科還辦起了小學,集資購買書本,請康復人員和自己一起當任老師,讓21名康復人員的子女有了接受教育、走出大山的機會。時至今日,他們還時常會給李桂科打電話問候,對他們來說,“人生中第一個老師是李醫生,一輩子的老師還是李醫生?!?/p>

弘揚紅十字精神 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山石屏村建設

2002年,李桂科成為一名紅十字會志愿者,他不僅承擔了紅十字組織的艾滋病防治知識、衛生救護知識培訓班的師資工作,還積極組織志愿者參與“世界防治麻風日”“世界艾滋病日”等活動,向群眾普及和傳播麻風、艾滋病的科學防治知識。

2013年洱源發生5.5級地震,李桂科四處奔走募捐籌資,聯系紅十字會等多家單位推進山石屏療養院恢復重建,并修建了一條通向山石屏村的道路,此路被命名為“博愛路”;同年,政府撥款750萬元,用于重建山石屏療養院、修繕索道、修建蓄水池、硬化路面等。

2013年12月,震后恢復重建結束,山石屏療養院的康復人員全部搬進了新居。嶄新的小樓,獨門獨戶的小家,干凈整潔、綠樹環繞的院子,公共飯堂每天保障魚肉蛋奶、水果和蔬菜供應,老人們床頭安裝呼叫鈴,每天有人進行健康監測……康復人員都說:“現在的居住條件,就像住在酒店一樣。”

2014年,山石屏療養院更名為山石屏村,正式成為洱源縣煉鐵鄉茄葉村委會的一個村民小組,徹底脫掉了“麻風”的帽子。

2017年,李桂科退休了,他依然把山石屏村當成自己的家鄉。除照料康復者,他還和村民一起建起了麻風歷史博物館,他坦言:“我想讓村民們記住這段歷史,再對照如今的新生活,更能體會到‘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意義。”

2023年1月,大理州2023年“紅十字博愛送萬家”活動在山石屏村啟動,走訪慰問了30余戶麻風康復者,正式授予山石屏村“紅十字精神傳播實踐基地”牌匾。

為了讓“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在山石屏村生根發芽,在李桂科的多方協調下,2023年9月,洱源縣煉鐵鄉茄葉村紅十字服務站正式成立,由山石屏村康復人員組成的山石屏小組紅十字志愿服務隊應運而生,旨在團結動員全村廣大紅十字會會員、志愿者和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紅十字事業。

在洱源縣紅十字會的支持幫助下,如今的山石屏小組紅十字志愿服務隊已開展了多次應急救護培訓、“三清潔”等志愿服務活動,并培養了多名志愿講解員,讓更多的旅游團隊、大學生志愿者、社團組織走進山石屏村開展志愿服務,爭取鄉村振興、康養項目落地山石屏,增強康復者及家屬融入社會、發展致富的信心。

如今,仍舊住在山石屏村的康復人員大多已年逾古稀,但生活已越來越好:逢年過節,時常會有附近村子的婦女以及紅十字志愿者來陪他們拉家常,幫他們檢查身體、清掃院子。李桂科心中“衣食無憂,生活有味”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實現。

雖然沒有親自走進山石屏村,沒能親眼見證它的變化,但跟著李桂科的講述,依然感受到了這個曾經與世隔絕的小山村40余年的變遷史。

很難想象,當年若沒有李桂科執拗的堅守和努力,這里的人和物,將會面臨怎樣的光景!他如同一束光,點亮了麻風病人生命的希望,也讓這個因麻風病而出現的村莊,成為中國麻風病歷史上一個極為獨特的存在。

從今年4月到7月,李桂科斬獲了一系列殊榮,先后入選“2022誠信之星”“2023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22最美科技工作者”,振奮之余,他感慨地講,“這是黨和政府對我們基層疾控工作者的重視,我會一如既往,努力做好該做的事情!”

李桂科《榜樣8》事跡材料精選篇10

麻風病防治工作的堅守:

李桂科長期在云南省洱源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特別是在麻風病防治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堅決放棄回城的機會,32年堅守在大山深處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麻風村,傾心盡力為村民們解除生理及心理上的病痛。

全身心投入醫療服務:

李桂科不僅提供醫療治療,還關注麻風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他通過實際行動幫助患者重建生活信心,消除社會對麻風病的誤解和歧視。

提升公共衛生水平:

在李桂科的努力下,洱源縣的麻風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發病率大幅下降,公共衛生水平得到了提升。他的工作對于控制和消除麻風病在該地區的傳播起到了關鍵作用。

社會公益與教育宣傳:

李桂科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倡導公眾對麻風病的認識和理解。他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公眾對麻風病防治的關注度,并推動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榮譽與表彰:

李桂科因其在麻風病防治領域的杰出貢獻,獲得了多項榮譽和表彰,包括被黨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等。

榜樣力量與影響:

李桂科的事跡展現了無私奉獻、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他的故事激勵了眾多醫務工作者和社會各界人士投身于公共衛生事業,特別是偏遠地區和特殊疾病的防治工作。

164051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