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故事眾創空間最新

| 徐球

“科學家故事眾創空間”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等八部門共同推動,旨在以高質量科技館體系建設為牽引,協同高校院所、園區企業等社會力量,以科學家故事為鮮活教材,引導廣大青少年在生動踐習中傳承紅色基因、涵養優良學風,推動構建開放共享、協同育人新格局。2023年將重點在北京、浙江開展試點工作。

在新時代踐行科學家精神

需要關注青年人才的成長,讓處于“黃金年齡”的優秀青年人才潛心學術,充分發揮旺盛的創造力。提攜后進是將科教報國的使命薪火相傳的責任,也是學術界應該一直恪守和提倡的胸襟與情懷。我曾經看過嚴濟慈在法國留學期間的家書。讓人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他在信中多次提及熊慶來、何魯、胡剛復等老師給他寄錢資助他留學。正是這些老師的資助,才使得他得以完成學業,成就一代科學巨匠。研究表明,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取得重大成果呈現年齡集中特點,往往在黃金年齡時期創新思維活躍,取得重大的科學突破。例如,諾貝爾獲獎者取得成果的平均年齡為40多歲。因此,應使正處于黃金年齡的創新型科技人才對科技資源分配擁有充分的話語權和主導權。同時,處于黃金年齡的科技人才往往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應提供良好的科研條件,使他們沒有生活負擔和后顧之憂。

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科學救國”“科學報國”再到“科學強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當代中國科技工作者,應當堅定踐行科學家精神,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為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貢獻。

科學家精神存在的意義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必將進一步鼓舞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爭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創造者、建設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良好社會風尚的引領者,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科學家精神的思想境界

一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

二是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三是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

四是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

五是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

六是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

要具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想境界,“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文化氣質,“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執著精神。

科學家首先是人,和普通人一樣,有衣食住行的需要,有喜怒哀樂的感情,在精神上也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層面。然而,由于所從事的科學研究自身的固有特性,科學家在某些方面往往表現出不同于常人的特點,有其獨有的精神特質。科學家精神是科學家在長期科學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是科學家本性的自然流露或延伸。在中華民族的偉大進程中,經過一代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鑄成了中國科學家獨特的精神品質和鮮明的文化氣質,鑄就了中國科學家精神。

為什么要重視

科學家精神

我國科技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獲得新成果,震撼世界,讓國人為之自豪。而這些科技成就與創新的取得無一不是在偉大精神的支撐下實現的。因此,我們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充分發揮科學家精神鑄魂育人作用,以其“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內核為指導,筑牢青年信念之魂,提高青年道德品質,培養一批拔尖創新型人才,為科學事業的長足發展與進步提供人才支持,為祖國的繁榮興盛培育建設者和接班人。


84947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