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時間是怎么推算的
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后的第3個庚日、第4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規定的時間是10天。又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后的第3個庚日(初伏)出現的遲早不同,中伏的天數就有長有短。
三伏天從什么時候開始
三伏天從什么時候開始,其實時間是不固定的,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同,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傳統的計算伏天的方法是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10天。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中,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
三伏天曬背有效果嗎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溫度最大的一段時間,另外也是身體氣血最盛的時候,這個時候曬背能夠運用自然界的熱流來滋潤身體的氣血,具有扶陽散寒,補中益氣的效果,針對身體內一些寒癥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
夏至是三伏天的開始嗎
不是,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入伏,即一般在夏至后的21天左右。夏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0個節氣。斗指午;太陽黃經90°;于公歷6月21~22日交節。氣溫高、濕度大、不時出現雷陣雨,是夏至后的天氣特點。
關于夏至節氣的特點
1、氣溫降水:夏至過后,雖然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其后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大約在公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
2、“立竿無影”:在夏至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正午時分呈絕對(接近)直射狀,在北回歸線附近的地區會出現“立竿無影”奇景?!傲⒏蜔o影”現象只有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才有,一年中都有兩次太陽垂直射向地面的時刻。目前中國大陸設有5處北回歸線標志,分別位于廣東的汕頭、從化、封開,廣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
3、對流天氣: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對流天氣帶來的強降水,不都像詩中描寫的那么美麗,常常帶來局地災害。
4、雷陣雨天:夏至期間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需求。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一些地區或會出現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應注意加強防汛工作。
5、江淮梅雨: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濕,冷、暖空氣團在這里交匯,并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在這樣的天氣下,器物發霉,人體也覺得不舒服,一些蚊蟲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腸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這時要注意飲用水的衛生,盡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傳染病發生和傳播。
6、高溫桑拿:夏至和冬至一樣,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氣。夏至,意味著炎熱天氣正式開始,之后天氣越來越熱。過了夏至,雖然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大部分地區白天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民間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