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在三伏天科學運動
“三伏天把汗出透”,聽起來痛快淋漓,專家卻提醒,炎熱的伏天要想鍛煉身體,一定要控制好強度,以免在運動過程中,由于身體產生熱量過多,在短時間內無法發散出去,加之出汗過多、氣隨液脫,進而出現乏力、頭暈等不適癥狀。應進行小強度的有氧運動,如游泳、打羽毛球、慢跑、快走等,既能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又可避免出現中暑癥狀。中老年人可選擇散步、輕體操、太極拳等。
盡量避開暑時以免中暑
夏季,11時到16時是一天中陽光最強的時候,對人的皮膚有直接傷害,此時應盡量避免在室外鍛煉身體。最好選擇在10時前或17時至19時進行鍛煉,這樣避開暑時,不易中暑。此外,炎熱的季節切勿在密不透風的室內進行運動,最好選擇在戶外運動,但每次不宜超過一個小時,高溫情況下,每運動20分鐘左右就應休息一次。如果恰逢連日的“桑拿天”,最好暫停運動,以免誘發疾病。
三伏天適當補充水分
大量水分丟失后,如果得不到及時補充,會使血液變得相對黏稠,容易誘發血栓形成,誘發心肌缺血、心梗等危險情況。
老年人和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運動要量力而行,應避免在烈日下運動和長時間行走,以免發生心血管意外。
三伏天的文化內涵
“伏”,乃是藏陰氣于熾熱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稱為“伏汛”。農諺說:“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農民喜,小暑防洪別忘記”。因此,數伏天氣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國用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為一周期的紀日方法,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據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開始,至今從未錯記,是中國歷法史上的一個奇跡。由于干支紀日與農歷各月無一定對應規律可循,除推算個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領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龍”等雜節氣時才使用。
三伏天養生宜補陽
中醫養生主張“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三伏天最適宜溫補陽氣,驅散寒邪。此時補陽可以去除冬季內伏寒邪,達到其他季節所達不到的雙重功效。一旦風、寒、暑、濕、燥、火等邪氣被趕出體外,疾病能更好被治愈,將邪氣排出后,人在炎熱的環境里也不會悶熱、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