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重陽節的傳統習俗
重陽節與三月初三日的“踏春”相似,都是全家外出,在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等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節日重陽節的傳統習俗一覽,歡迎參閱呀!
節日重陽節的傳統習俗一覽
重陽登高
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秋天到了,冷空氣南下,雨水減少,天氣晴朗。金秋九月,秋高氣爽,氣溫既不寒冷,也是炎熱,正好適合出游。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強身健體、祛除百病的目的。古人很早就有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比如唐代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里寫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我們南京地區也有一句俗話叫“春牛首,秋棲霞”,就是指春天要去牛首山踏青,秋天要去棲霞山登高。
吃重陽糕
重陽糕,也叫“花糕”、“菊糕”、“發糕”等,為重陽節的傳統食品。糕上還要插五色小彩旗,糕上印兩只羊,取“重陽”的意思。有的地方在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放兒女額頭上,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還有的地方,祝壽回禮就要送糕,也取了高壽和步步高之意。
女兒節
有些地方重陽節還被稱為女兒節,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娘家,吃花糕,娘家還要給女兒、外孫送糕,有步步高升之意。重陽節除了吃重陽糕,有些地區還要吃羊肉面?!把颉迸c“陽”諧音,應重陽節的典故。羊肉性暖,益氣補虛、秋天食用,也有防寒進補的效果。
賞菊
菊花是中國的名花,是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之一。因菊花具有高潔、質樸的品格,才有東晉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唐代孟浩然《過故人莊》中也寫到:“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p>
飲菊花酒
古時的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入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后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時逢佳節,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菊花酒,共賞菊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后世留下不少佳句。菊花含有養生成分,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祈福祛災的“吉祥酒”。
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戴于臂,或作香囊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稱為茱萸囊。除了佩戴茱萸,婦女還有頭上戴菊花的習俗。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古代有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
游藝體育活動
古代,有些游牧民族保留著重陽節圍獵、射箭、賽馬的活動。由于秋季多風,放風箏也是重陽節重要的活動,放風箏的寓意也在于辟邪驅疫。
如今,我國也將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共有7種叫法
1、重九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節。
2、踏秋節: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相對應。依據傳統,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現代社會,很多傳統在變化,但是重陽登高依然盛行。
3、女兒節:若有女子新出嫁,娘家必贈送重陽旗與時鮮盒,稱為送“重陽節盒”。據晉代《搜神記》記載,丁氏女遭惡婆婆虐待,永無休息之日,不堪忍受折磨,于九月九懸梁自盡,死后冤魂不散,托告世人,勸人家善待媳婦,請于重陽節讓她們休息。于是人們為丁氏女立祠祭祀。后來每逢重陽節,父母都要把出嫁的女兒接回來團聚,稱之為過女兒節,實質上也是讓婦女休息之意。
4、登高節: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5、菊花節: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
6、茱萸節: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7、老人節/老年節: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故而重陽節又有“老人節”之說。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一些地方把農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我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12月28日,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重陽節文化迄今已有兩三千年歷史,在西峽至今流傳眾多民間傳說。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要數重陽公主的傳說。
據《漢書》記載,東漢安帝年間,宮中身懷六甲的李娘娘受閆氏所害,逃至洛陽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陽店。恰在農歷九月九日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陽女。李娘娘歷盡艱辛,慢慢把重陽女養大成人。誰知一年秋天,此地發生了一場大瘟疫,村里的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幸免。李娘娘臨終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重陽女,并把安帝贈送的玉佩傳給女兒,讓她找機會狀告閆氏,為她討回公道。
李娘娘死后,重陽女到處拜師學藝,立志斬除瘟魔,為母報仇。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精心傳授劍法,并密告瘟魔的四個弱點:一怕紅色,二怕酒氣,三怕刺激氣味,四怕高聲,讓重陽女來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現時見機行事,為民除害。第二年九月九日這天,重陽女組織附近的百姓登上云彩山,女的頭上插紅茱萸,茱萸果為紅色,葉子散發出一種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一出現就齊聲高喊:“鏟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見到紅色,聞到酒氣和怪味,聽到喊聲,縮成一團,重陽女一劍將瘟魔刺死。從此重陽店一帶百姓安居樂業,健康長壽。
此事傳至京城,安帝派宦官前來視察,見到了重陽女和玉佩,報知安帝。安帝召重陽女進京相見,父女擁抱大哭一場。后安帝貶黜閆氏,專門為李娘娘修了娘娘廟,封重陽女為重陽公主。安帝要留重陽女在宮中,重陽公主以母親葬在重陽、逢節要去祭奠為由,執意回到重陽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后,都要帶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順便把當地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傳入宮中。
重陽公主生在重陽,長在重陽,又在重陽結婚、生子,百歲而亡。當地群眾為重陽公主修了重陽道觀,年年重陽節前來朝拜。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二: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愈之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于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后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后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九九重陽節吃什么
1、飲菊花酒
古代的菊花酒十分講究,人們會在頭一年重陽節時為第二年重陽節釀制。
在農歷的九月初九,人們采下剛開的甘菊和新鮮竹葉,摻在釀酒用的糯米里,然后一齊用來釀酒,放至來年九月九日飲用。人們認為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
2、羊肉面
重陽節吃羊肉面主要是討一個好兆頭,“羊”與“陽”諧音,應了重陽之典。
重陽節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
3、重陽糕
重陽節有登高的傳統,登高以避災,取的是“糕”與“高”諧音,所以重陽節吃重陽糕有“步步高升”、“壽高九九”之含義。
重陽吃重陽糕始于西漢,當時稱為“蓬餌”,亦即黍糕。到宋代,重陽節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一直流傳至今。
重陽節的風俗是什么
1、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
2、登高
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并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