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吃什么風俗食物

| 嘉欣

關于中元節吃什么風俗食物

鴨子:在廣西一帶,很流行吃鴨子,據老一輩講,“鴨”和“壓”同音,中元吃鴨子是給家中的孩子“壓驚壯膽”。而且鴨子能游泳,祖先借著鴨子渡河,可以更加快速回來團聚。

包子:在江西地區,人們會把包子作為節日美食,他們認為中元節吃包子,不僅是給子孫們祈福,新婚的夫婦吃了也能夠早生貴子,而小孩子吃了健康保平安。

瀨粉:其原料是用米粉和熱水制成,類似粉條,屬于廣東地區的特色小吃,每逢中元節,家家戶戶都會吃上一碗瀨粉和燒鵝瀨,代表長長久久,事事順利。

還有哪些風俗食物

粗茶淡飯:或許很多人不解,過節為何還要吃粗茶淡飯,這是中元節的習俗特色之一,家家戶戶都以簡單的粗茶淡飯過節,暫停大魚大肉的大吃大喝,也叫“掐嘴節”,是為了祈禱家中福壽雙全,全員和睦美滿。

扁食:也叫云吞、餛飩或扁肉,分為素餡和肉餡,口味也分甜口和咸口,煮熟之后可以隱約看見里面的餡料,入口爽滑細膩。吃了據說可以消災避難,祛邪納福,讓日子蒸蒸日上。

中元節要準備什么祭品

1.酒水:中元節祭祖可以用酒的,用以悼念先人,表達感恩之情。古人祭祀用的酒主要是米酒、黃酒,現代也可以用紅酒或者白酒等。

2.水果:這是祭品中必備的,但不能用“梨”,代表著“分離”,是很不好的寓意。常見的有蘋果、香蕉、桔子,都是比較合適,個數是奇數為佳。

3.燒包袱:中元節燒的紙錢是經過特殊處理的,用紙錢疊好,弄成長方形的包袱狀,再寫上收件人的名諱,用封口封好,就能準確送到先人那邊。

中元節戴什么能辟邪

貔貅:尤其是黑色的貔貅具有鎮宅辟邪的寓意,所以中元節戴上具有貔貅掛飾的手鏈或者項鏈都是很合適的。

朱砂:我們都知道紅色是吉利的象征,朱砂就是很不錯的選項。古人喜歡佩戴鮮紅的朱砂來增加運勢,象征著喜氣、熱烈、奔放、激情、斗志,無論是建筑裝飾還是首飾打扮都很不錯。

玉石:晶瑩剔透的玉石是堅韌頑強的代表,寓意不懼邪惡,有祛邪的作用。而且民間還有“玉碎擋災”的說法,意思是說跟隨自己多年的玉器無故出現裂紋,或者斷裂,一定幫主人擋了某些災禍,因此也推薦在中元節佩戴。

中元節是什么意思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與清明節、寒衣節并稱為三大鬼節,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中元節起源于北魏,傳說這一天地藏菩薩(閻王爺)令鬼門大開,無數陰間的鬼魂都會涌到陽間,寓意“回家”。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有些地方,尤以中國南方,是七月十四日,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部分客家人的稱謂,相對于中秋為八月半)。節日的慶?;顒訌霓r歷七月初一開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長達一個月。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漢人于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佛教強調孝道;道教則著重于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舊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云:"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云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此時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用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三臺經,供著一個"海陸空軍陣亡將士"的牌位,進行公祭。

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制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116960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