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的名人事跡故事七篇

| 思恩

數學家的名人事跡故事篇1

商高,周朝數學家。

數學成就據《周髀算經》記載,主要有三方面:勾股定理、測量術和分數運算。

《周髀算經》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一次周公問商高:“古時作天文測量和訂立歷法,天沒有臺階可以攀登上去,地又不能用尺寸去測量,請問數是怎樣得來的?”商高回答說:“數是根據圓和方的道理得來的,圓從方來,方又從矩來。矩是根據乘、除計算出來的?!?/p>

這里的“矩”原是指包含直角的作圖工具。這說明了“勾股測量術”,即可用3∶4∶5的辦法來構成直角三角形。《周髀算經》并有“勾股各自乘,并而開方除之”的記載,說明當時已普遍使用了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中國數學家的獨立發明,在中國早有記載?!吨荀滤憬洝愤€記載了矩的用途:“周公曰:大哉言數!請問用矩之道。商高曰:平矩以正繩,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測深,臥矩以知遠,環矩以為圓,合矩以為方。”

據此可知,當時善于用矩的商高已知道用相似關系的測量術?!碍h矩為圓”,即直徑上的圓周角是直角的幾何定理,這比西方的發現要早好幾百年。

數學家的名人事跡故事篇2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一個山村里。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并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闪?,后來的一堂數學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煜屡d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彼哉鞑┮?,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后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碧K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藥劑。讀書,不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并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F在溫州一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一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并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里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準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氐秸愦笕谓淌诘奶K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數學家的名人事跡故事篇3

祖沖之在科學發明上是個多面手,他造過一種指南車,隨便車子怎樣轉彎,車上的銅人總是指著南方;他又造過“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試航過,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還利用水力轉動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沖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個管理朝廷建筑的長官。祖沖之長在這樣的家庭里,從小就讀了不少書,人家都稱贊他是個博學的青年。他特別愛好研究數學,也喜歡研究天文歷法,經常觀測太陽和星球運行的情況,并且做了詳細記錄。

宋孝武帝聽到他的名氣,派他到一個專門研究學術的官署“華林學省”工作。他對做官并沒有興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專心研究數學、天文了。

我國歷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據研究天文的結果來制定歷法。到了宋朝的時候,歷法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祖沖之認為還不夠精確。他根據他長期觀察的結果,創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叫做“大明歷”(“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號)。這種歷法測定的每一回歸年(也就是兩年冬至點之間的時間)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測定月亮環行一周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見它的精確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沖之請求宋孝武帝頒布新歷,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那時候,有一個皇帝寵幸的大臣戴法興出來反對,認為祖沖之擅自改變古歷,是離經叛道的行為。祖沖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據回駁了戴法興。戴法興依仗皇帝寵幸他,蠻橫地說:“歷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應該改動?!弊鏇_之一點也不害怕。他嚴肅地說: “你如果有事實根據,就只管拿出來辯論。不要拿空話嚇唬人嘛?!彼涡⑽涞巯霂椭鞣ㄅd,找了一些懂得歷法的人跟祖沖之辯論,也一個個被祖沖之駁倒了。但是宋孝武帝還是不肯頒布新歷。直到祖沖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創制的大明歷才得到推行。

盡管當時社會十分動亂不安,但是祖沖之還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學。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數學方面。他曾經對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作了注釋,又編寫一本《綴術》。他的最杰出貢獻是求得相當精確的圓周率。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

祖沖之晚年的時候,掌握宋朝禁衛軍的蕭道成滅了宋朝。

數學家的名人事跡故事篇4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生于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余二,五五數之余三,七七數之余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并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

華羅庚上完初中一年級后,因家境貧困而失學了,只好替父母站柜臺,但他仍然堅持自學數學。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論文,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邀請他來清華大學;華羅庚被聘為大學教師,這在清華大學的歷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經是杰出數學家的華羅庚,作為訪問學者在英國劍橋大學工作兩年。而此時抗日的消息傳遍英國,他懷著強烈的愛國熱忱,風塵仆仆地回到祖國,為西南聯合大學講課。

華羅庚十分注意數學方法在工農業生產中的直接應用。他經常深入工廠進行指導,進行數學應用普及工作,并編寫了科普讀物。

華羅庚也為青年樹立了自學成才的光輝榜樣,他是一位自學成才、沒有大學畢業文憑的數學家。他說:“不怕困難,刻苦學習,是我學好數學最主要的經驗”,“所謂天才就是靠堅持不斷的努力?!?/p>

華羅庚還是一位數學教育家,他培養了像王元、陳景潤、陸啟鏗、楊樂、張廣厚等一大批卓越數學家。為了培養青年一代,他為中學生編寫了一些課外讀物。

數學家的名人事跡故事篇5

歐拉是數學史上著名的數學家,他在數論、幾何學、天文數學、微積分等好幾個數學的分支領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過,這個大數學家在孩提時代卻一點也不討老師的喜歡,他是一個被學校除了名的小學生。

事情是因為星星而引起的。當時,小歐拉在一個教會學校里讀書。有一次,他向老師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老師是個神學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顆星,圣經上也沒有回答過。其實,天上的星星數不清,是無限的。我們的肉眼可見的星星也有幾千顆。這個老師不懂裝懂,回答歐拉說:“天有有多少顆星星,這無關緊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鑲嵌上去的就夠了?!?/p>

歐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沒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顆一顆鑲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親自把它們一顆一顆地放在天幕,他為什么忘記了星星的數目呢?上帝會不會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師提出了心中的疑問,老師又一次被問住了,漲紅了臉,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老師的心中頓時升起一股怒氣,這不僅是因為一個才上學的孩子向老師問出了這樣的問題,使老師下不了臺,更主要的是,老師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歐拉居然責怪上帝為什么沒有記住星星的數目,言外之意是對萬能的上帝提出了懷疑。在老師的心目中,這可是個嚴重的'問題。

在歐拉的年代,對上帝是絕對不能懷疑的,人們只能做思想的奴隸,絕對不允許自由思考。小歐拉沒有與教會、與上帝“保持一致”,老師就讓他離開學?;丶?。但是,在小歐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環消失了。他想,上帝是個窩囊廢,他怎么連天上的星星也記不住?他又想,上帝是個決定者,連提出問題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許是個別人編造出來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后無事,他就幫助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他讀的書中,有不少數學書。

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只。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動工的時候,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不夠用。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為難,若要按原計劃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長的材料;要是縮小面積,每頭羊的面積就會小于6平方米。

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也不用擔心每頭羊的領地會小于原來的計劃。他有辦法。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聽了沒有理他。小歐拉急了,大聲說,只有稍稍移動一下羊圈的樁子就行了。

父親聽了直搖頭,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歐拉卻堅持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父親終于同意讓兒子試試看。

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準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為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父親著急了,說:“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這個羊圈太小了,太小了?!毙W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經這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然后,小歐拉很自信地對爸爸說:“現在,籬笆也夠了,面積也夠了?!?/p>

父親照著小歐拉設計的羊圈扎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父親心里感到非常高興。孩子比自己聰明,真會動腦筋,將來一定大有出息。

父親感到,讓這么聰明的孩子放羊實在是及可惜了。后來,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通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數學家的名人事跡故事篇6

張丘建,北魏時清河(今河北臨清市一帶)人,生平不詳,我國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數學家,有《張丘建算經》傳世。

《張丘建算經》約成書于公元466—485年間,共三卷93題,包括測量、紡織、交換、納稅、冶煉、土木工程、利息等各方面的計算問題。其體例為問答式,條理精密,文詞古雅,是中國古代數學史上的杰作,也是世界數學資料庫中的一份寶貴的遺產。后世學者北周甄鸞、唐李淳風相繼為該書做了注釋。特別是唐代,經太史令李淳風注釋整理,收入《算經十書》,成為當時算學館先生的必讀書目?!端憬浭畷肥恰吨荀滤憬洝?、《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五曹算經》、《夏候陽算經》、《張丘建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經》、《數術記貴》等十種?!端憬浭畷分燎宕嘁沿?。乾隆初年(1736)以后,戴震致力整理古代算書,復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使后人得見古代數學面目。

張丘建一生從事數學研究,造詣很深。最小公倍數的應用、等差數列各元素互求以及“百雞術”等是其主要成就?!鞍匐u術”是世界著名的不定方程問題。13世紀意大利斐波那契《算經》、15世紀阿拉伯阿爾卡西《算術之鑰》等著作中均出現有相同的問題。張丘建在《算經》中較早提出了“百雞問題”:“雞翁一,值錢五;雞母一,值錢三;雞雛三,值錢一。百錢買百雞,問雞翁、母、雛各幾何?”這道題的意思是:“每只公雞價值5元,母雞價值3元,3只小雞價值1元,用100元錢買100只雞,問,公雞、母雞、小雞各可以買多少只?”“百雞問題長期以來被作為講解不定方程的入門例子。

據傳、張丘建小時候才思敏捷,聰慧過人,尤其是計算能力超群,被人譽為“神童“。當時的數學家夏侯陽得知這個消息后,有意收張丘建為徒,但不知他是否真象傳說中那樣極具數學天賦,于是便找到了張丘建,當面出了道題來考他。題目是這樣的:有甲乙兩個和尚為寺廟分頭去化緣,半個月后他倆化到些銀兩回到寺廟。此時若乙給甲10兩銀子,甲比乙所多的是乙余下的5倍;若甲給乙10兩銀子,那么二人的銀兩相等,問甲乙各化到多少銀兩?

小丘建略加思考便有了主意,他說:“根據若甲給乙10兩銀子,那么二人的銀兩相等,可知,原來甲比乙多10+10=20兩銀子。再根據若乙給甲10銀子,可以判定此時甲比乙多了20兩,加上原來多的20兩共計多出40兩,而這多出40兩正是乙余下的5倍,所以乙余下的銀子是40÷5=8兩,而這余下的8兩是乙給了甲10兩后所剩下的銀子,所以可以得知乙化到的10+8=18兩銀子,則甲化到18+20=38兩銀子?!甭犃诵∏鸾ǖ幕卮穑暮铌柺譂M意,馬上收小丘建為徒。這道題目在《張丘建算經》中有記載,故事不足為信,但可以從中加深對該書的了解。

數學家的名人事跡故事篇7

女數學家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從她遺留下來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算子 ,是一種棒狀計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一批同樣長短粗細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制成,不用時放在特制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時在特制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記述,現在所見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一種算籌計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這種籌算,并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王貞儀介紹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乘除法籌算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算法。今天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采用是由外國傳入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于1903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歷史只有100年。

53056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