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心得體會作文
在省級機關和全廳開展的讀書活動中,閑暇我又翻了翻《道德經》,隨著歲月的流逝,可能是年齡的增長,過去的事情常常會歷歷在目。我從鄉村民辦老師入伍的新兵當團政委后轉業,再從派出所普通民警到廳出入境管理局政委,在這個一直為共產黨效力的兩個強力部門服務的人生歷程中,讀《道德經》的心得體會從無到有,再到現實的運用與感悟,實在受益匪淺!
《道德經》是我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唯一傳世的著作,全書雖僅五千字,卻被歷代圣賢、帝王、朝野各界奉為處世與治國寶典。中國各大思想流派均從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也深為西方大思想家如黑格爾、海德格爾等所推崇?!兜赖陆洝肺淖趾喖s而深奧,思想豐富而難測,似乎能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釋、理論、猜想以及發揮。
《道德經》第八篇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于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p>
這段話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于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為人要像水那樣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于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從這里悟水之德行,老子在這里便把水之德認為是最接近于“道”的,如水,“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污淖。它處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于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讀《道德經》,修為雖淺,感悟猶多,參學百家,對于老子水之悟猶為尊崇,所以作下散記。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水能廣濟通達。水最具包容性、滲透力、親和力。它通達而廣濟天下,山有水則靈,園有水則秀,木有水則青,地有水則綠。水是地球的血液,它與土地結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與生命結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從不居功,彰顯自己。水的這種廣濟通達品格啟迪我們要有恢宏的氣度,博大的胸懷。學習水不爭的品格就應該不爭名,不爭利,將個人價值體現在對事業的默默奉獻中。
抽刀斷水水更流,水具剛柔相濟。水雖柔弱但意志堅定,它信念執著,追求不懈,沒有走不通的路。長江黃河,奔流向前,萬千阻隔,東流入海的意志沒有一絲的動搖。還有那屋檐的滴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水滴石穿。由此啟迪我們對事業的追求要鍥而不舍。一旦認準一個目標,就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堅定執著的精神。
水的公平正義是為官者必學之道。水從不嫌貧愛富,不管泥缸瓦罐,還是金盆玉碗,隨形就物,始終堅持“一碗水端平”。公平正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根本體現,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只有“端平一碗水”才能贏得民心。
水光明磊落,清澈透明。惟其透明才觀得魚戲淺水,月映深潭。惟其本色清廉,自然天成。即使蟄伏地下,依然清澈純真。若以水為鏡,能辨出忠奸善惡,照出真善美,假惡丑。人若修養到像水一樣光明磊落,玉潔冰清,心地充滿陽光,陰影自然遠去。
水無堅不摧,滴水成河,團結無私。水的聚集力非常強大,一旦融為一體,就不分你我,榮辱與共,休戚相關,朝著共同的方向前進。水聚集在一起就能顯示自己的強大力量,故有“團結一心、其利斷金”之道理。這印證了要把我們的事業不斷發展壯大,推向前進,就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榮辱與共、包容豁達的境界與情懷。
我們學習水的優秀品格和精神,最本質的是“善利萬物而不爭”。即要謙虛謹慎,豁達包容,積極向上,增強能力,堅定信念,對黨忠誠,心系人民,努力去做一切有利于社會和人民的事,不計較名利與地位,有了這種境界,我們就能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道德經心得體會作文篇2
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頁,但是由于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簡直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我以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干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松、盲目、自愿的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覺參與各種奧數,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讀后感《《道德經》讀后感800字》。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后,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現“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經心得體會作文篇3
這幾日又將《道德經》反復觀看數次,覺其精妙之處堪稱一絕?!兜赖陆洝纺舜呵锢献铀?。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氏。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80年,曾經官拜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出關赴秦講學,死于扶風。老子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被尊稱為“上清真人”“太上老君”。
《道德經》全文五千余字,分為兩部分,上部分為“道經”,下部分則為“德經”?!兜赖陆洝肥侵袊鴼v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該書充滿了哲理和智慧,它所涉及到的內容包括自然之災祥、國政之興衰、植物之枯榮、動物之壽天、家道之禍福以及內圣外王之道、強兵攻戰之術、富國安民之法。因此,《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老子更是被奉為中國哲學之父。
《道德經》之上篇“道經”開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繳。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痹谶@里,老子破天荒的提出“道”這個概念,他認為“道”即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也可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暗馈狈钟行?、無形兩種端別。無形,乃天地渾濁初分之元氣。有形,則為宇宙眾生萬物產生之命脈?!盁o,觀于妙。有,觀于端?!庇钪嫒f物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的?!暗馈碑a生了天地萬物,但它是不可以用語言說明的,而是非常精深奧妙,這就需要無形到有形的一個過程。
《道德經》下篇“德經”則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也?!崩献釉谶@里說,“道”的屬性表現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無德”。“道”和“德”不可分開,但是又有所區別?!翱椎轮荩ǖ朗菑摹贝四丝椎??!盀樘煜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此乃常德?!吧挥?,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此乃玄德。此三德“孔德”“常德”“玄德”當歸屬于“上德”,其合乎與“道”。
閱以其書,“目”“心”“胸”頓然大開,使人神清氣爽,居于“道”“德”之上,忽覺塵世之“惡”“卑”“賤”如泡沫幻影,名利隨之,感受于天地正氣渾然。萬望各位朋友隨緣一看,增識廣知,無弊于己。其,鄙人已閱過數幾十遍,其之不煩、不厭,常觀至半徑,大呼過癮!快哉!
道德經心得體會作文篇4
世界上的各種文明都有自身一脈相傳的文化傳統,而每一種文化傳統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經典,這些經典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凝聚了文化的精華,形成了思維的范式,并在歷史的時空中長久傳承,積淀為整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從而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書寫下厚重的一頁。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道德經》就是這樣一部重要經典。
《道德經》形成于中華文明的“軸心時期”即春秋戰國時代,原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著作,后來在漢代被奉為中國本土文化孕育產生的宗教——道教的經典。它同中國傳統文化的另外一部重要經典《易經》一樣,天、地、人三才無所不包,其內容涵蓋了哲學、倫理、經濟、養生等各個方面,言簡意賅,含義深邃,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杰出智慧。關于《道德經》的產生和形成,長期以來有著眾多的記載和傳說,但從文化史的角度來考察,大體應以西漢時期司馬遷《史記》的記載為坐標,即“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如此較為接近歷史的真相。即使是后來考古發掘出來的漢墓帛書本和戰國楚簡本的文字與傳世本略有出入,應該說也大體與太史公記載的老子思想主旨相去未遠。
《道德經》雖然僅有五千多言,而兩千多年以來的注疏詮釋文本則多達千種以上,文字超過數千萬言。近代西風東漸,東西方兩種文明發生碰撞和交流以后,《道德經》又被翻譯為多種外國文字,在西方世界廣為流傳。這本簡短的中華文明經典,為何有著如此廣泛的影響以及歷久彌新的歷史魅力?它的思想內涵與價值意義究竟應該如何理解和詮釋?它對中國古代的宗教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又對近現代以來人類文明產生的諸多難題有著怎樣的啟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重要問題。這里,筆者僅就人類文明與宗教經典的關系,探討和發掘《道德經》中“和諧”思想的內涵與價值,以尋求其對當代社會的啟迪與借鑒意義。
在老子的思想中,國家的治理方式從高到低有四種等級,即“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行無為之政,以放任主義,任民眾自由生計、自由發展,以至于民眾不能感知統治者的存在,而以為一切不過是他們自然而然所致。這種為政境界,即“太上,不知有之”,是老子所認為的最高等級的國家治理方式。這種法理方式要求,為政者能“為天下渾其心”、“以百姓心為心”,不妄逞一己之巧智和私欲,“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而令民眾自由發展,達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的效果。其他的治國方式,如行仁義而令百姓贊譽、行嚴刑峻法而令百姓畏懼、行壓迫而令百姓造反等,都等而下之。
道德經心得體會作文篇5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禮貌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疤锰谜鋈?,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一樣心態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兜赖陆洝肥略疲骸爸绿摌O,守靜篤?!睆娬{了致虛守靜的修養?!爸绿摗本褪且撵`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透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才會“知?!?,逢兇化吉。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少私寡欲,以靜養神,這是道教靜中養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持續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安蝗尽钡暮x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道德經心得體會作文篇6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以他博大精深的見解,以他虛懷若谷的氣魄,向世人闡述了怎樣為人處事,怎樣進行科學管理,怎樣修養身心,怎樣求知,怎樣治國等等,告訴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必須遵循大道(即事物的規律),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鄙咸熳鹬匾幝煽梢郧宄海蟮刈鹬匾幝煽梢园矊?,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捌渲轮蓖贫灾??!疤鞜o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闭f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追求太多,渴望太多,就會被生活所累;如果沉靜無為,包容一切,將會滿足和快樂,否則就會招來禍患。
老子的《道德經》,以辨證的哲學方式提出了他對于治國與治人方面的主張?!兜赖陆洝返那鞍氩恐饕撌隽酥螄姆铰?,后半部主要論述了如何治人。
第一段“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笔钦f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懊擅?,非恒名?!闭f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笔钦f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肮食o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币馑际侵越洺T跊]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按藘烧咄龆惷??!笔钦f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于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巴^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靶中?,眾妙之門?!边@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開篇,老子以具體而又抽象的“道”引出“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即寫出了要認識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無欲”。這與他所主張的“清凈無為”異曲同工?!盁o欲”也就是貫穿《道德經》的主要思想。
老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純真的。而種.種人類丑惡行為,則應當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F象。由此,老子堅持去偽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東西,摒棄所有引起人的貪欲的東西。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來,似乎是難以理解。他理想社會中的人民,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沒有奢侈的物質享受欲望,也沒有被各種令人頭暈目眩的文化或知識困擾的煩惱。他是一個歷史的循環論者。在他的眼里,讓人們在一種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人類純樸天真的精神生活,與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質文明雖然發達,但充滿著危機、爭斗、謀殺和陰謀的社會制度顯然更符合于人類的本性。
他所強調的“無為”,即是順應自然,其治理社會的效力,顯然要比用法令、規章、制度、道德、知識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基礎涵義。而老子的這種社會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論密切相關的。
出于對自然法則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適應于“道”的運動,看作是人類政治制度、社會生活以及道德準則都應該遵循的最高準則。具體體現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無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謂“無為之治”并不是無所為,而是強調人的社會行為要順應自然,適用于“道”的運動。具體地講,就是要求統治者給老百姓寬松的生活和生產的環境,不強作干預,以順應自然。老百姓在這種怡然自得的生活環境里,無苛政之苦,無重稅之憂,自然會感到這種政策的好處,從而達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治國如此,那么治人又該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剛。
老子《道德經》中所陳的治國與治人思想,其意義之深遠,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現今社會,生活、工作的腳步很快,壓力又大,人們的脾氣也隨著變得焦躁與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靜氣。心靜自然涼,生活、工作的情緒就會舒暢起來,效率也會大大提高。不僅如此,善與柔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變得融洽,心情也會陽光不少。
道德經心得體會作文篇7
一本《道德經》,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個真實的人:人的一生,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說會道,有的人不善言辭。有的人甜言蜜語信手拈來,有的人沉默寡言卻內涵豐富。說著悅耳動聽卻不走心的話遠遠比不過說著逆耳忠言卻溢滿關懷的語言來的動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說明了與其華而不實,不如樸實無華。由衷而出的信言遠遠好過滿嘴奉承的美言。做一個真實的人,求真務實,實事求是。
做一個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辯解,以理服人才是他們的追求?;ㄑ郧烧Z善辯之人一味辯解,忠厚老實善良之人從不詭辯。一個人越強調什么越說明他內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釋越是掩飾。"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與其強詞奪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以理服人。
做一個聰明的人:腦袋聰明的人知識大都不怎么淵博,因為他們覺得聰明就是資本。知識淵博的人都不怎么聰明,因為他們知道腦袋聰明不如內心聰明。睿智高于聰明。與其聰明沒有內涵,不如有內涵地活的聰明。而"明"就告訴我們要有一顆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禮,明人生。而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怎樣做正確,才能內心明達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獵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使人睿智使人聰明使人深刻。做個聰明的人,明明德,明歸止。
做一個懂得奉獻和付出的人。給予是一種美德,奉獻是一種品質。一味的索取只會讓人生之路越走越窄。雖然奉獻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總要明白有時候失去是另一種方式地得到??赡苁チ?quot;物質",但是卻贏得了"精神",給予的幫助越多,得到的內心滿足感越多。讀書筆記當然奉獻與付出不是毫無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計回報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獻的度,適可而止就好。做一個懂奉獻的人,樂于助人,溫暖他人。
做一個為而不爭的人,順其自然,踏踏實實,努力過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運”,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強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強求,失去了順其自然,快樂就好……
安靜中體會生命的美好,修養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經心得體會作文篇8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說“故貴必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是其以賤為本也?”意思是說貴要以賤為根本,高要以低為基礎,因此王候自稱“孤、寡、不谷”,這不正是以賤為本嗎?孤的含義是孤立無助。寡的含義是寡德,道德不足,不稱職。不谷是不善不好的意思?!兜赖陆洝返诹逻€說“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币馑际钦f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歸附的匯聚之所,是因為他們能處在百川的下位。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這也是在要求我們要學會處下!《道德經》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币馑际钦f已經有了知識,還以為沒有知識,只是上等的有知。沒有只是,還以為有了知識,這是有知的弊病。這也是在教我們要處下,要謙虛!
但處下并不是懦弱而是要做到外化內不化。所謂外化就是要與他人友好和睦相處,對他人謙和禮讓,時時以比較低的姿態去應對生活。體此刻你能夠為他人為社會改變和放下多少外在的東西!這就是外化。那什么是內不化呢?所謂的內不化就是指在如今紛繁復雜多變而又充滿諸多誘惑的社會,你能持續多少內心的世界不變!能夠始終堅持自己的做人原則,價值觀和人生理念,持續自己的本色永不變,從而到達內心的寧靜與閑和,使自己能夠遇事不憂,處變不驚,臨危不亂,無故加之而不怒!進而使自己的內心將不會受外在事物的影響、觸動和改變!這就是內不化!只有真正做到了內不化才能做到處下!
老子的另一個重要思想無為又該怎樣理解呢?我認為老子的無為是“以無為之心處有為之事”。所謂的無為之心就是指對待事物不能看得太重,要淡泊名利不要被功名利祿所羈絆。以這樣一種簡單心態去做一些有所作為的大事!古之圣賢就是如此,他們都是以一種無為的心態去處事,但誰又能說老子、莊子、孔子無所作為呢?
老子第三章說“為無為,則無不為”意思是說用自然無為的方法去處事,就能無所不成?!盁o為”指的是不要去個性地提倡什么、鼓勵什么,不去干任何能勾起欲望地事情。不是什么也不干,還是要“實其腹”,“強其骨”滿足人們地要求,讓人好好活著。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需,這些是還是要做的。古人云“能閑世之所忙者,能忙世人之所閑!”能夠把世人所忙祿的事情節省下來,才能有時間去忙世人所清閑放下的事情!無為是有為的根,只有無為才會有有為。老子第十一章中說到“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杯子是空的,空才能載物,你才可能有水,有果汁,有蜜水。我們常人是常常只能看到有為,為了各種欲望不停地追逐,為名利不停去行有為之事。殊不知萬物“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大丈夫以有為為器,行無為之大道。有為就是名,是直接看的見的,而無為是道,好象是看不見的,但它卻是確實客觀存在的,而且深深的影響著、決定著我們的生活里的一切。
讀《道德經》給我的感悟頗深,讀之前我時常感慨“學業未成,事業未定;名不遠揚,家不成立;待吾處者,煩勞甚憂。君子存,必,譽響四方,功成名就,流傳千古!”那里表達的更是一種壯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輕別離的情懷!讀完《道德經》之后,我的感慨有所改變“求學在外,憶往事南尋,雖為堂堂君子,難免痛苦流淚,欲拭無巾;久居在外,怎不叫人壞鄉!憶親人之語,無一不催人淚下;懷鄉之山水,無一不觸動心弦;念友人之助,無一不深為感動.”那里更多表現的是回到人最本質的“情”上去了!去感受那親情,友情和大自然當中的情趣所帶給人的簡單與感動。體味親情的滋潤,去欣賞久違的風景,去呼吸闊別已久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