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課堂》六年級學生觀后感范文

| 徐球

航天課堂在軌展示介紹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讓進行收看的同學們印象深刻,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收看《航天課堂》六年級學生觀后感范文(通用15篇),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航天課堂》六年級學生觀后感范文

《航天課堂》六年級學生觀后感范文(篇1)

“天宮課堂”第一課定于12月9日下午15:40開始,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將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將進行全程現場直播。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將采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在中國科技館設置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設置地面分課堂。屆時3名航天員將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并與地面課堂進行實時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此次太空授課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主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將進行全程現場直播。

授課活動將采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在中國科技館設置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設置地面分課堂。屆時3名航天員將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并與地面課堂進行實時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八年前,在距地球三百公里外的天宮一號中,航天員王亞平為第一屆“太空班”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太空授課活動。如今,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將迎來首次太空授課。首先,“課程表”全新升級!三名航天員將演示更多微重力條件下的物理、化學現象。

《航天課堂》六年級學生觀后感范文(篇2)

我在《天宮課堂》中看到了中國航天員的身影,看到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自信的笑容,內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太空授課的同時,我不禁驚嘆,我們中國自己的空間站真是高級;

我現在是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我的'夢想是當一名國旗手,我應該向中國航天員學習,不僅是在知識上,還在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上,都要為將來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想近距離地與航天員們聊聊,當面接受航天員們的教育。

《航天課堂》六年級學生觀后感范文(篇3)

今天上午10點04分,伴隨著一片熱烈的掌聲,兩位物理老師走上了講臺,先通過一個短片向大家介紹了航天員的衣食住行,讓我們對航天員有了更深的了解,一會兒,我們盼望來了最美好的時刻同宇航員面對面。今天由他們為我們上一堂生動的課,他們遠在距離我們300多公里的浩瀚太空中,令我們向往。

這堂課的主講老師是王亞平老師,她將要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課程一開始,聶海勝叔叔為我們表演了一個高難度動作只見他在天宮一號中站穩,然后兩腳向上一收做出了一個打坐的動作,打他并沒有摔在地上,而是穩穩的漂浮起來了,王亞平老師只是輕輕地推了一下他,他就飄到太空艙的最后面了。真是太神奇了!這就是失重,在太空,每個人都身輕如燕,真讓人羨慕!

接著,王亞平老師向我們展示了小球單擺的實驗、陀螺的實驗、太空承重的實驗,這些紛紛讓人震撼、讓人羨慕、讓人感嘆。

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是水球的實驗王老師拿出了一個宇航員喝水用的水袋,又拿出一個金屬圈,伸進水袋中,輕輕拉出來一個水膜,讓它來回擺動,只是飄出一個又一個的小水珠,這是,王老師將金屬圈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向里面加水,慢慢地形成一個水球,她將里面的`氣泡抽出,擠進去兩個更大的氣泡,奇怪的是氣泡并沒有合成一個,而是整整齊齊地挨在一起,她又將氣泡抽出,向水球里面灌進紅色液體,立馬形成一個漂亮的紅色水球。

很快,55分鐘過去了,這堂課敞開了我無限的回憶,也打開了我的夢想之門他們為祖國爭得了榮譽,實現了中國的飛天夢,我們是祖國的希望,長大以后也要向他們一樣為祖國爭光!

《航天課堂》六年級學生觀后感范文(篇4)

今天,我觀看了一個名叫“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的直播課。這個視頻主要講述了“太空教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的'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我覺得最神奇的情節是水球。第一處就是王亞平老師做了一個水球。它非常漂亮,只見王亞平老師將水滴放進水膜中,然后水膜會一點點變厚,繼續向水膜里添加水滴,最后變成了一個漂亮的水球。王亞平老師還說在陸地上是做不了水球的,只有在微重力的情況下才能完成。

老師們的太空之旅真是又神奇又有趣,真想像他們一樣勇敢地完成祖國神圣的太空任務。

《航天課堂》六年級學生觀后感范文(篇5)

在二零一三年,六月二十一日,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觀看了王亞平在天宮一號授課的視頻。

剛開始,“武林高手”聶海勝表演了一項輕功:盤腿坐在空中,如有神功。而“大力水手”王亞平用手輕輕一推,聶海勝便在天宮一號中飄來飄去,看起來像在水中游蕩一樣。

看到這里,我看入迷了,想到如果我以后也是航天員,閑暇之余在太空中,扔幾?;ㄉ祝崎e地躺在空中,邊游邊吃那香脆的花生米,那像魚兒覓食一樣,又好玩又有趣。

我再穿上太空服,拴一個繩子,飄在浩瀚的宇宙中,看著蔚藍的地球,思緒也慢慢“飄”了回去。

這時,王老師正在演示單擺實驗,把我拉回現實之中。只見王老師用手輕輕碰了一下擺,單擺便做起了圓周運動,雖然速度很慢,但好像精力充沛的孩子玩起來就停不下來一樣。我看到這,好像看見了一個星球繞著恒星公轉的樣子,均勻、圓潤、自在。

接下來,實驗又把我拉回了地球。

只見王老師手里拿著太空飲用水袋,從里面擠出一顆晶瑩水珠,笑著說:“為了不讓它飄到儀器上,我們會由獨特的方式消滅它?!闭f完,便一口吞了那顆可憐的小水珠,引得我們一陣大笑,王老師真幽默!

而我也隨著那可憐的水球進入了太空世界。隨手擠幾滴水,玩似的吃了那些水珠,滑滑嗓子。把太空食品拿出來,一邊吃一邊游,不時喝一滴漂浮在身邊的水珠,這像神仙過的日子,怎舍得下來呢?我真羨慕他們三個,不僅可以在太空中游玩,還可以為人類做測量工作,為中國航天事業做出貢獻。

不過我將來也可以上太空,趕明兒我們中國發展了,人手一個航天飛船,想去哪兒就去哪,我相信,這很快會成為現實。

《航天課堂》六年級學生觀后感范文(篇6)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边@是“太空教師”王亞平8年前太空授課的寄語。8年前,聆聽授課的學子中,有不少已經追逐著航天夢成為了一名航天人。8年前的我雖未曾聆聽王老師的授課,但依然會對著科技館里火箭模型向往著星河宇宙。

“感覺良好”組,在我們的天合空間站里,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生活、工作空間??匆娡趵蠋煹乃吲摾镔N著她和家人的合影、掛著她喜歡的玩偶,仿佛置身在大學寢室中,如此鮮活、真實。這個16米的空間站,內部空間一望到底,可是每一個細節、每一顆螺絲都凝聚著航天人們的智慧。度身定制的“運動處方“守護著宇航員的健康;貼心的小冰箱,讓宇航員能吃到新鮮的蘋果;再生水系統提供了充足的飲用水。宇航員在空間站里的生活如此”愜意“,背后是強大智慧的`中國航天人。中國人的航天夢做了幾千年,從神話故事中的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到實際行動的萬戶飛天、敦煌石窟的仕女飛天壁畫,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對飛向太空、遨游宇宙的向往。從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神舟飛船升空,至今已有13艘神舟載著中國人的航天夢啟航。

太空轉身、太空細胞、浮力消失、水膜張力、水球光學和泡騰片實驗,看得我目不轉睛,大呼神奇!今天過后,相信已經有許許多多航天夢的種子悄悄埋進了我們的心間?!吧碓谏裰?,眼望星光。心底有詩,自在遠方?!白屛覀円黄鹱分饓粝氚?!

《航天課堂》六年級學生觀后感范文(篇7)

此次太空授課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象,當這些奇妙而精彩的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時,我在地面課堂的現場多次聽到了學生們的驚呼和掌聲。離大屏幕很近的我也深受這些美妙現象的震撼。當王亞平老師進行高難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貼中國結時,我感覺到現場所有的聽眾都摒住了呼吸,那個小小的圖標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當它被穩穩的貼在水膜上時,那種欣喜和感動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這種通過凸顯天地差異來進行教學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太空、對航天乃至對科學的學習興趣。這次授課活動在青少年頭腦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定會伴隨學生們一生的'求索過程。

航天員作為科普教師親切地與學生進行對話,拉近了代表我國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與公眾的距離,增進了青少年對航天事業的了解與關注,對青少年來講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中國情懷的傳遞。航天員們清晰的思路、流暢的表達和精準的實驗演示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不得不嘆服他們過人的智慧,出眾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體素質,當然從中也能反映出他們勤奮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們的表現為我們教師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們學習。

這次太空授課實現了航天工程領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養青少年方面的無間協作,這對物理教師的鼓勵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藝老師都感受到了一種團結的溫暖。這也激勵著我們今后在教學工作中更加注重與其他社會教育力量的聯系與合作,從其他領域聽取教學意見,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和對知識的領悟,從而提供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創造更適合學生發展的學習環境。

《航天課堂》六年級學生觀后感范文(篇8)

今天下午,我觀看了天宮科學實驗的現場直播,邊看我也有了許多的感受,這是一次天上與地上的科學互動直播,太空的三位叔叔阿姨在太空做了許多實驗。

比如說浮力消失實驗,太空轉身,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太空轉身,葉叔叔給我們做了示范,他先在太空中跳起來,上半身往前,下半生卻往后,不用力就浮起來了,這也是最讓我感到神奇的地方,做完實驗,來自不同地區的同學向三位宇航員叔叔阿姨提問,叔叔阿姨和諧可親,耐心地解答,使我在一次感受到科學知識的有趣,科學無處不在,無論是天上還是地上,處處都有科學奧秘。在感受科學奧秘的

同時,我也感受到了時代在變化,祖國在進步,人民也在進步,今天我看到的是__13號,相比于第一次發射__1號,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科學的發展與進步,感謝祖國,讓我體會到了科學的奧秘,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航天課堂》六年級學生觀后感范文(篇9)

聆聽了中國第一位“太空教師”王亞平首次太空授課舉行??粗裰凼枂T熟練地完成太空質量測量、太空單擺運動、太空陀螺運動、太空制作水膜、太空制作水球等實驗,向青少年講解背后的物理原理,并與地面課堂學生進行互動。這些生動的點點滴滴,使我對太空有了深刻的感性認識,對太空知識也有了一些理解。

上完這堂別開生面的科普課,我不得不為我國先進的載人航天技術感到驕傲,為航天員的勇氣所喝彩。從神舟一號首次無人試飛,到神舟五號首次載人飛行,到神舟七號航天員太空出艙活動,到今天神舟十號航天員進行太空授課,二十多年來,中國載人航天實現了從無到有,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艙內實驗到艙外活動,從單個飛船飛行到兩飛行器對接組合飛行,從實驗性飛行到應用性飛行的歷史進程。每一次突破,都給我們帶來一次又一次成功發現的驚喜和激動,也讓人類看到了地球之外另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另一種無限美好的希望。

看看我們的航天科研人員,再想想自己,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我平時起來,總是很不耐煩,好象是在為爸爸媽媽學習似的。數學作業不會做,空著;語文作業不會寫,一個電話打到同學家就解決問題了。這種馬馬虎虎的學習態度帶來的結果是做錯的題目“遍地開花”?,F在想起這些問題來,就連自己也膽戰心驚。我所缺少的不正是航天人那種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工作作風、學習態度和探索精神嗎?,我現在的學習態度,不就是好比一艘到處透風的載人飛船嗎?如果把這樣的飛船發射到天上去,不出事才怪咧!

當我們沉浸在飛船成功升空的喜悅之中,聆聽著來自神舟十號航天員的“天籟”之音的時候,請把自己和那些做起研究來一絲不茍的科研人員比較一下,經常檢查和排除自己身上的缺點和不足,象航天人那樣,做事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在我們平時的學習中,不放過任何問題和疑點,要有夢想,要愛學習,要有毅力,只有這樣,才能學到為人民服務的真正本領,將來才能讓我們自己這艘“飛船”成功升空,為我們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航天課堂》六年級學生觀后感范文(篇10)

今天下午音樂老師給我們看了太空課堂,太空課堂非常有意思,有三位太空老師給我們講解和介紹。

老師給我們做了實驗,第一個實驗是浮力,老師讓我們拿起家里的乒乓球,把乒乓球放在杯子里,在地球上做實驗的乒乓球會浮在水面上,可是在太空中,乒乓球是會沉在水杯中間的。

老師還給我們介紹了他們的休息地,我發現每個老師的床邊都會放一些和家人的`照片。

我長大了,也想當宇航員,因為可以給國家做小小的貢獻。

《航天課堂》六年級學生觀后感范文(篇11)

今天下午,我們一起收看了“天宮課堂”的直播,三位航天員給我們展示四個有趣的太空實驗,讓我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太空“冰雪”實驗真的太有趣了!“點水成冰”由水球到冰球,再到熱球,不斷刷新我們的認知?!八畼颉睂嶒瀸嵲谔衿媪?!王亞平老師先拿兩塊玻璃板,再分別滴上一滴水珠,隨后將其合攏。這時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當王老師將兩塊玻璃板輕輕移開時,水珠并沒有掉落下來,而是連在兩塊玻璃板之間,這讓我難以置信。原來,這是因為太空是微重力的,水的表面張力讓水珠不掉落下來。還有“油水分離”實驗,讓我們感受到太空環境下依然存在離心力。

太空實驗設施真是太先進了!除了實驗,三位教師還介紹了最近新增的一些實驗設施,如“高微重力科學實驗柜”“無容器材料實驗柜”,讓我無時無刻不感受到中國的科技的力量。

這次的天宮課堂既有趣又神奇,不僅學到了許多科學知識,而且領略了中國太空實驗先進技術,作為錢學森學校的森森學子,我們要從小立志好好學習,長大成為祖國棟梁。

《航天課堂》六年級學生觀后感范文(篇12)

幾代航天人,一個強國夢。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勛已經牢牢銘刻在新中國史冊上,建國初期中國航天從零起步,從身在大洋彼岸的錢學森沖破百般阻撓回國筑夢,到以孫家棟為代表的中國第二代航天人,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用無線電傳播出的歌曲《東方紅》,再到第五代航天人逐步完全自主研發出載人航天技術,“嫦娥”“天問”“祝融”呼嘯而來,“中國印跡”如今已閃耀蒼穹,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級計算、量子信息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中國航天,是靠一代代航天人用青春和生命換回來的,無論是“兩彈一星精神”,還是“載人航天精神”,都將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天高地迥,始覺宇宙之無窮。歸航不是終點,對于宇宙的探索,我們一刻未曾停歇。新的“太空出差三人組”即將搭乘神舟十三號飛船即將啟航,開啟為期6個月的太空之旅。不斷接續的載人航天精神,必將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

《航天課堂》六年級學生觀后感范文(篇13)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正一步一步的實現自己的飛天夢,但,航天事業,需要后繼有人。太空授課,就是要讓孩子熱愛航天,首先要讓他們走近航天、了解航天。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少年對宇宙空間的向往、對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通過天地對話這種授課方式,也把神秘的航天科技逐漸滲透到全民科普教育之中,讓民眾對航天與生活等各方面的關系及作用,有更深入的認知,進而更加理解和支持航天事業。

太空授課還將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特點,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情況,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規律的理解。微重力環境在地球上難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實驗現象將更加更直接更加直觀,無須運用推論等方法?,F場直播這樣的科學探究值得期待。

王亞平身處太空,面對地球,面向地球人授課,是中國太空老師的第一人,彰顯了一個航天大國的風度和氣派。

王亞平說:“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也是學生,我很期待著能夠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庇钪媸呛棋?,宇宙是神奇的復雜多變的,宇宙中許多奧秘值得探究,這就是科學的態度。

《航天課堂》六年級學生觀后感范文(篇14)

這天下午,我們看了一場關于航天教育的直播,印象深刻。直播開始,先是幾個學生提出了問題。都是以“如果帶某件東西去太空,它會不會怎樣”來問的。我們班的每個同學也各想了一個問題,其中我的問題是“如果帶水到太空里,它會變成什么形態”。帶著疑問,我們繼續看直播。

現在鏡頭在地面課堂,先是介紹了待會要在太空做的實驗:水膜張力實驗和泡騰片實驗,我比較期待泡騰片實驗。然后介紹了神舟一號返回艙和天和核心艙,最后介紹并演示了組合體形成過程,非常形象、有趣。

鏡頭轉到“天宮課堂”,航天員帶我們“參觀”了天和核心艙。先是運動區,航天員看上去“胖胖的”,是因為太空這個環境,血液會往上流,還可能導致肌肉萎縮和心血管功能下降。為了身體健康,宇航員會穿上企鵝服,用跑步機和自行車鍛煉手腳。再是廚房區,太空的廚房功能也很齊全,還能吃到冷藏的新鮮蘋果。然后是實驗區,宇航員在這里做實驗,還給我們看了在失重條件下的細胞是什么樣的。尤其是心肌細胞,一閃一閃地,很神奇。

現在是我最感興趣的環節:做實驗。水膜張力實驗開始,在太空里是失重的,所以水膜比較牢固,還可以加上很多水,形成一個大水球。通過觀察,我發現水球里呈現的是倒像,還有些扭曲。在水球中注入氣泡,水球里會有一正一反兩像。另一個是泡騰片實驗,在剛才的水球里注入藍色顏料,放入泡騰片。漸漸地,水球中出現了很多氣泡。聽亞平老師說,這個藍水球就代表我們的地球。

我還知道了許多有趣的知識。比如在太空站看到的太空是黑色的,一天可以看到十六次日出等。

“我是01,我已出艙,感覺良好?!薄拔沂?2,我一會兒出艙,感覺良好?!薄拔沂?3,我下次出艙,感覺良好?!甭犞辈ダ锏倪@些話,我也想用直播里的一句話結尾,“我們看你們出艙,感覺良好!”

《航天課堂》六年級學生觀后感范文(篇15)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于北京時間6月6日11時9分成功開啟天舟四號貨物艙艙門,在完成環境檢測等準備工作后,于12時19分順利進入天舟四號貨運飛船。接下來,航天員乘組還將進入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后續,航天員乘組將按計劃開展貨物轉運等相關工作。

6月5日10時44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這是中國空間站階段第3次載人飛行任務;5日17時42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經過6次自主變軌,成功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整個對接過程歷時約7小時。

交會對接完成后,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從飛船返回艙進入軌道艙。按程序完成各項準備后,航天員陳冬成功開啟天和核心艙艙門,6月5日20時50分,陳冬、劉洋、蔡旭哲依次全部進入天和核心艙。

天舟四號貨運飛船于5月10日發射,成功對接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后向端口。它裝載了神舟十四號3名航天員6個月在軌駐留消耗品、推進劑、應用實(試)驗裝置和樣品材料、備品備件及部分載荷等物資。

187690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