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等級賦分表一覽
新高考等級賦分表是怎么樣的
不同省份采取的賦分模式有細微區別,下面以第三批改革并采取3+1+2模式的湖北省為例講解:
再選科目每科原始分滿分為100分。轉換時以30分作為等級轉換的賦分起點,滿分100分。將每門選擇考再選科目考生的原始分從高到低劃分為A、B、C、D、E共5個等級,各等級人數所占比例分別約為15%、35%、35%、13% 和2 %。將A至E等級內的考生原始分,依照等比例轉換原則,分別轉換到100~86、85~71、70~56、55~41和40~30 五個分數區間,得到考生的等級分。等級分計算結果按“四舍五入”進行處理,以整數呈現。
分數轉換參數表:
等級 | A | B | C | D | E |
比例 | 約15% | 約35% | 約35% | 約13% | 約2% |
賦分區間 | 100~86 | 85~71 | 70~56 | 55~41 | 40~30 |
為什么高考選考科目采取等級賦分
由于選考科目中不同學科試題難度差異和報考相應學科的考生群體不同,不同選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如,考生甲選考思想政治,考生乙選考化學,兩人都考了80分,考生甲排在所有選考思想政治考生的第100位,考生乙排在所有選考化學考生的第1000位。
若簡單將他們各科成績相加計入考生總成績并進行比較,既不科學也不公平。因此,需要將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按照一定規則通過轉換得到等級分,以解決不同選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問題。
新高考賦分是怎么計算的
新高考將每個科目考生的原始成績,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劃分出A、B、C、D、E五個等級,對應的分數區間分別為100~86、85~71、70~56、55~41、40~30。
與賦分區間相對應,以每個科目實際參加考試的人數及其得分來確定原始分數區間。賦分公式為R/r=(A-T)/(T-a),經過計算,四舍五入取整即可得出T值。
目前有14個省份實施了等級賦分制,分別是ABCDE等級,以廣東為例:
A等級,排名等級占比1%-7%,分數區間是83-100;
B等級,排名等級占比33%,分數區間是71-82;
C等級,排名等級占比33%,分數區間是59-70;
D等級,排名等級占比15%,分數區間是41-58;
E等級,排名等級占比2%,分數區間是30-40。
新高考賦分的好處有哪些
新高考實行賦分制能夠保證相對的公平。也就是說在答案中只要包含采分點或者意思相近就可以得到分數,而理科的科目是按照步驟按照結果得分。
新高考賦分有優勢自然就有弊端,就是偏文科考生有可能會出現兩極分化,要知道等級賦分需要增加科目的區分度,所以在這種制度下考試難度可能會加大。而文科又不像理科的成績,都集中在60-80分之間,所以很難區分開,文科科目試題難度會加大,但目前也只是一個猜測。
等級賦分就是每個科目,以選考人數的多少,按照學生該學科整體成績的情況增加賦分,達到學科成績最科學的計分結果。
新高考考0分賦分
新高考改革采取賦分制,最高100分,最低30分,如果考生交白卷,實際卷面成績0分,選科目成績被排到E等級。那么在等級賦分后,任選科目每科最少也有30分會被計入總成績,兩門任選科目即60分。
但是這只是理論上的算法,實際上針對這個問題目前暫時沒有規定,交白卷也相當于卷面分為零分,零分是不參與賦分排名的,所以如果交白卷應該是沒有分數,依舊是零分。
等級分是按統一規則,將每門選考科目的同一類型考生成績按照分數從高到底依次排序。然后根據比例劃分出不同的等級,按照公式賦予等級分數。劃分好等級之后,再換算等級對應的分數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