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文
中國歷史傳統文化,已經是非常之多了,那么你知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文該怎么寫嗎?為了方便大家,一起來看看吧!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2021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文5篇,歡迎閱讀!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文【篇1】
這個星期,我收集了許多中國傳統的資料:有傳統文化、傳統民間藝術、傳統節日等。我最喜歡傳統節日了,因為節日是親人團聚的時候。
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重陽節······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俗稱“過年”。每年過年,每家每戶都會吃團年飯,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每個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人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就會拿出禮花放。到了晚上8點春節連歡晚會開始了,人們坐在電視前收看。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在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這一天人們會吃元宵,猜燈謎,還會到公園里觀燈。重陽節,是農歷9月9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重九節”。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在這些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春節。每到春節家家戶戶喜貼窗聯,穿新衣吃餃子,然后爺爺奶奶還要給我發小紅包,我家還會把我寫的春聯貼在門外。記得有一次過年的時候爸爸買來了煙花,在我家樓下放了起來。只聽“呯呯”幾聲,一束束煙花飛上天真美呀!各種煙花在天空中綻放,有的像一條巨龍騰空而起,在空中搖頭擺尾,有的像一枚枚子彈直沖天空,還有的像一朵沒有開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春節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下面我就給你們說說吧!
傳說中,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長著鋒利的牙,尖尖的角,兇猛無比。“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獸就會爬上岸,去襲擊山角下的一個小村莊。村里人知道會來怪獸,把門鎖的緊緊,可是不管怎樣,“年”就會進來,偷吃村民的東西,傷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極了。
這一年的除夕,人們正準備避難。這時,一位仙翁走過來,他告訴村民“年”怕紅色和響聲,人們聽了連忙準備了紅對聯貼在門上。晚上,“年”又來了,它一見紅色,聽到鑼鼓聲陣陣,嚇得趕緊逃跑了。從此以后每逢過新年家家戶戶都貼春聯、貼年畫、放鞭炮,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還越傳越廣,逐漸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文化光輝燦爛,的我們要認真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文【篇2】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這樣的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國的文字也歷時久遠。從最初的倉頡造字,后來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泵献拥摹吧趹n患,死于安樂。”又經過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涍^多年的流傳,有了如今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淵源流長,自然是學養深厚。
相傳,伯牙善彈琴,鐘子期善聽琴。伯牙彈到志在高山的曲調時,鐘子期就說“峨峨兮若泰山”;彈到志在流水的曲調時,鐘子期又說“洋洋兮若江河”。鐘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彈琴,因為沒有人能像鐘子期那樣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對自己非常了解的人。一個“知音”里,就有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萬的詞語中,包含了多少中國的歷史文化。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希望能有一個一心一意的人,就這樣,和他一起走到白頭也不分離。這樣一句家喻戶曉的詩句,沒有堆砌的華麗辭藻,卻扣人心弦,因為它飽含著真情實感。
古語云“百善孝為先?!蹦敲凑f起美德,孝順就是中華民族薪火相繼的傳統美德。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教育我們長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們應當感謝,應當報答。一篇廣告,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一個小男孩吃力地端著一大盆水,笑著對媽媽說說‘媽媽,洗腳!’”讓我記憶猶新的,不僅僅是那個小男孩的乖巧,還有他那份發自內心的感謝和至深的愛。他給了我們一個典范,一個讓年幼的孩子尚有這樣的感恩之心,我們又該怎樣做呢?
大家應該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大學畢業,到一個公司應聘。他走進大廳,看見地上有一張紙屑,來應聘的人很多,卻都只顧著自己的事,沒有一個人撿起那張紙屑。于是,他走過去撿起紙屑,扔進垃圾桶里。就是這樣一個舉動,改變了他的命運。他并沒有很高的學歷,卻在這次應聘中脫穎而出,正是因為那一個小小的舉動?!边@樣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顯示出一個人的品行。這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員,讓我們肩負起這個責任“傳承文明,弘揚文化。”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文【篇3】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對包括傳統節日在內的傳統文化更加重視,如國家將中秋、端午等節日列為法定節日??杀M管有上述措施和手段,在西方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沖擊下,中國的傳統節日備受青年冷落,卻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越來越多中國人開始在圣誕節、情人節互贈禮物,在麥當勞、肯德基慶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沒劃過龍舟,沒聽過嗩吶,不識艾草、菖蒲為何物。為什么傳統節日漸漸被忽視,而“洋節受寵”?這是需要我們深刻反思的問題。有人從生活方式的角度認為,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青年生活方式趨同;有人從文化的角度認為,西方傳統文化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而我國傳統文化缺少適合年青人的文化內涵;還有的人則把它歸結為商家和媒體的炒作的錯誤方式,認為現在過節只注重形而下,形而上的精神全被抽空了,缺少傳統文化產業去豐富、發展傳統節日的內涵、外延,這樣變味的節日過起來只能是空虛無聊。這些觀點都有道理,但根本問題是目前傳統節日中形而上的精神內容被掏空了。傳統節日里,月餅、元宵、粽子等都是商家絕不肯放過的利潤點。然而,過分地強調飲食使傳統節日變成了“飲食節”。春節吃一頓年夜飯、元宵節煮一鍋湯圓、中秋節送幾盒月餅、端午節吃幾個粽子,節便過完了。傳統節日給現代人留下的似乎只剩了飲食,節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民俗意境,則變得越來越淡了。沒有繁瑣儀式要求的洋節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缺。圣誕節的徹夜狂歡、情人節的互贈禮物、萬圣節的魔鬼面具,洋節的隨意簡單讓都市人很容易找到情感的發泄渠道,于是它們在中國大地上傳播開來。
我國不缺乏文化內涵豐富的傳統節日,缺乏的是傳統文化與時代交融的過節理念和過節方式。要讓我國的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創新,只有不斷開掘傳統文化的新內涵,尋找新載體,讓更多的人了解節日的文化淵源,才能把傳統節日的文化精髓傳承下去。如在傳統節慶日給出專門時間,組織大型、健康、寓教于樂的活動,不斷倡導、繼承、創新節日文化。
從商家的角度,應該把眼光放得再遠一些、更寬一些。挖掘傳統節日的情感價值,不僅僅是擴展銷售規模,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消費者與企業、品牌間的情感聯系,這是企業的利益所在。節慶消費要深刻挖掘消費者的情感價值,消費者最深層需求便是情感消費,這決定了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對傳統節日的情感價值挖掘得不夠是廠家和商家的一種短視行為,傳統節日其實有很多獨特的價值,從目前來看,反倒是一些跨國企業獨具慧眼,將中國的傳統節日的營銷做得非常到位。
我國傳統文化深刻而久遠,而傳統節日則正是傳統文化中的精粹。光大傳統節日內容,傳承傳統節日精神,是凝聚愛國意識、民族意識的強大力量,更是弘揚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因此,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有責任有義務傳承傳統節日之精髓、延續中華民族之血脈,讓傳統文化綻放出新的光芒!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文【篇4】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距今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關于端午節的傳說、習俗和文化影響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民間,關于端午節的傳說有許多的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但是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在這些說法中,紀念屈原的說是影響最廣最深的。
傳說屈原死后,百姓們非常哀痛,紛紛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為的是讓魚、蝦、蟹們吃飽了,這樣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就這樣人們做出了粽子。之后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都會包粽子以此來紀念屈原。
除了包粽子之外,賽龍舟也是端午節人們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重要習俗,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和重視,它最早當應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會末期。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賽龍舟已經慢慢的發展成了一項富有激情的體育競技項目,受到許多年輕人的喜愛。賽龍舟比賽充分體現我們中華民族努力紛爭,拼搏向上的精神!
端午節是與春節、清明節和中秋節并列的我國四大傳統節日,在世界上影響廣泛,據說世界上有些國家和地區也有端午節節日活動。端午節不僅豐富了全國各族人民的生活內容,更在這林林總總的節日文化中逐漸醞釀積淀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共同的精神世界,這無疑將成為中華民族豐富的精神財富。
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歷史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許多古人的文化習俗更是一直延續至今,而傳統節日是傳承先祖文化的一個重要渠道,我們應當在信息如此發達的新時代繼承和發揚先輩的文化精神!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文【篇5】
四季流轉,嘆時間匆匆,隨著候鳥的遠飛,我們又迎來了一個金色的秋天。金秋時節,把酒話桑麻,四處賞菊花,不由想起宋代文學家蘇軾”霜風漸欲作重陽,熠熠溪邊野菊香“的詩詞佳作。
“人生亦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轉眼之際,中國的又一個傳統節日重陽節到了,此時我們的腦海中不禁回響起“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這首詩。
每到一個節日,我們總會好奇節日的由來,重陽節肯定也不會例外。那么每年的農歷9月9日為什么要叫重陽呢?那是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和月并陽,兩個九相重,因此叫重陽,也叫作重九。
關于重陽節的由來有一個故事: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在東漢的時候,汝河有個瘟魔,它的每次出現都會有很多的人生病而喪命,百姓受盡了折難。有一次它的出現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恒景自己病倒愈合后,他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最終在一座最古老的山,找到了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從此恒景刻苦練出了非凡的武藝。一天仙長把恒景叫來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恒景回到家,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那時九月九日中午時分,瘟魔沖出汝河,突然聞到香和酒氣,便戛然止步,這時恒景手持寶劍把瘟魔刺死,因此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又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故又稱重陽節為老人節。
在我國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每一個傳統節日就像是長河中的無數晶瑩浪花,朝我們翻涌而來,縱觀古今,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在人們心中早已生根,并長成了文化的參天大樹,文人墨客無不借景抒情,抒發自己對重陽佳節的情感,如孟浩然的“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對重陽節抒發的豪爽之情,如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重陽節是對親人的那種思念之情,如女詞人李清照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對重陽節時的哀思。從李東陽的一句“萬古干坤此江水,百年風日幾重陽”的詩詞讓我們知道重陽佳節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時至今日,關于重陽的習俗風情體現了一代又一代人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
總而言之,重陽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它其中蘊含著的意義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傳承的重要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