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清明節作文不少于600字
今天早上,我蹦蹦跳跳地來到了學校,畫上了妝,就和同學們一起出發了。一路上,我們就像快樂的小鳥一樣,嘰嘰喳喳不停地說笑著,真是不亦樂乎。不知不覺中,就已經來到了戚城公園門口。一進大門,我就被一陣美妙的音樂聲所吸引了,再往里走,一個美麗的半圓形的舞臺就映入了我的眼簾。在舞臺上方,掛著一個大大的噴繪背景,中間寫著:我們的節日——濮陽市中華經典集中誦讀活動。
在一陣激烈的音樂聲中,誦讀活動開始了。老師告訴我們,因為我們的節目是壓軸的,是最后一個,所以我們就先坐下來欣賞別人的節目。第一篇章是春光篇,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個節目。主持人一下臺,很多同學就手拿一枝花有秩序地走上了臺。他們很快地站成了三個方隊,一個方隊在臺左邊,一個方隊在臺右邊,剩下的一個方隊站在中間。優美的音樂一響起來,他們就開始有節奏地朗誦,《詠柳》、《村居》、《游園不值》等一首首贊美春天的古詩。他們朗誦得聲音洪亮,非常投入,讓我感覺到春天就在我的身邊。
第二篇是緬懷篇。第三篇章是惜時篇,這一篇章主要讓我懂得了要珍惜今日的美好時光。等呀等呀!終于到了第四篇章——傳承篇。先是三字經、百家姓等節目,最后一個才是我們的節目——《少年中國說》。主持人一下臺,同學們就昂首挺胸,滿面春風地踏步走上了舞臺。音樂響起,大家投入極了,仿佛都進到了音樂里。那美妙的音樂聲伴隨我們洪亮的朗誦聲,顯得那么莊重,又顯得那么富有生機。每個字、每一句話,都發自我們火熱而真摯的心?!吧倌赀M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彪S著我們越來越慢且越來越洪亮的聲音,我們的節目走向了高潮,也走向了尾聲。我們的朗誦結束了,臺下頓時響起一陣經久不息如雷鳴般熱烈的掌聲。
活動結束了,告別了美麗的戚城公園,我們走在了回家的路上。一路上,我不禁又想起了那些精彩的朗誦,這次誦讀活動將永遠令我難忘。
又逢清明節作文不少于600字篇2
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游等習俗。另外還有蕩秋千、放風箏、拔河、斗雞、戴柳、斗草、打球等傳統活動。使清明成為一個富有詩意的節日。每逢清明,憑吊先人,傳送思念,這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民俗。
清明時節,祭奠先祖是人們的一種寄托,一種心情,也是一種文化。清明除了上香祭祖,一家人也可以和朋友結伴踏青,領略自然風光,采擷趣聞逸事。此外,我們還可以到陵園憑吊先烈,追思他們的業績,珍惜今天的生活。但令人痛心的是,清明過后環境污染了,清潔工的強度增大了,留給人們的是另一種傷痛。以往一到清明節就會看到許多墓碑前的通道上鋪滿了垃圾,塑料瓶、鮮花包裝紙、廢紙,甚至還有焚燒“冥幣”留下的黑灰堆。風一吹,黑灰滿處飛。掃墓者隨意丟的垃圾,不但影響環境還增加了火災隱患。清明節前后天氣干燥,又是森林火災高發的時節,所以更要提高森林防火的警鐘。作為我們中學生,清明節放假一天,在緬懷親人的同時,更應該倡導文明行為,更應該是有一種文明心態。
親情是永遠割舍不斷的人際紐帶。追思親人,我們更應注重精神上的紀念。想一想他們的為人品行,表一表他們的`在世功勞,說一說他們的哺育之恩,從而不忘記先人的艱苦創業,珍惜家庭的和美。 寄思故去的親人,也是一筆精神財富。它可以用來教育后人,倡導一種感恩的美德。工作在外的子女不妨“?;丶铱纯础?,跟父母說些暖心的話。而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可以幫爸媽干些活兒,節日里多陪陪家人,學會感恩和報答。
朗日皎月共氣象,松柏河山寄思念。本周五,又一個清明節來臨了,如何使這一傳統民俗過得更文明,讓我們大家從自我做起,使這個清明節更有意義更文明。
又逢清明節作文不少于600字篇3
清明,我初次接觸和的時候,是在很小的時候。那年的清明節的前幾天,我的同桌她沒來上課,班主任在點名時說一句,清明節到,她去給媽媽過清明,那一周前后,總有同學請假過清明。當時的我就怎么也不理解,什么是“清明”,怎樣過“清明節”。為什么沒見家家包餃子,也不見誰添置新衣服和新鞋子,為什么我家沒有過“清明”,一連串的問題裝在心里。偶爾有一天又想起。問的同桌傷心的哭個不停,還挨老師一頓訓,我是一頭霧水。但從同桌的淚水里,隱隱約約感到“清明”的感傷?!扒迕鳌本瓦@樣存入我的記憶。
“清明”,我再次接觸的時候,我已經九歲。我們北方的雪,在清明前后才能融化完,那年清明在泥濘的小路上,總是看到路邊一小堆燒過的紙灰,還有殘留的半片圓紙,有的被風吹落在枯草中,有的吹進低凹處,有一天吹在我放學的路上,我忍不住拾起來,拿在手上琢磨,到家后還細細地尋問祖母,才知道清明與死亡緊緊相連。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發現老祖母的憂傷。我摟著祖母天真地說我不要清明,我家也永遠也不要過清明,老祖母笑。
我第三次感悟的時候,是給祖母過的第一個清明。清明節沒到,父母就開始計劃。當時物資非常緊缺,有孝心的母親教我們用薄薄的白紙,做成朵朵各種各樣白色的菊花,放在祖母的墓碑旁。那個清明,要數祖母的那塊園地最鮮亮,惹眼。在做花時,想起祖母給我講清明時的語氣和流露出的哀傷,一種隱隱的痛,咸咸的傷堵在心里。從那以后,每到清明前后,就有許多人到我家討要紙做的花,也讓我體悟到清明與思念,清明與孝道,清明與感恩,清明與生命的種種聯系。
20__年,母親突然去世,當我再次感悟“清明”時,體會到再深沉的祭奠,也不抵不過親人在世時,那持之以恒的小小關愛作。在悲痛之余,考慮最多得是怎樣讓老父親健康、幸福地生活,讓我們再無遺憾。每每清明,我總以老父親過的很幸福,我們過得開心,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這也是母親辛勞一生的目標,在殷殷的火焰中,我能感悟到母親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