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小學清明節的作文
快到了龍王山的時候,我就隱隱約約地聽到了一串串鞭炮聲,原來,是一些掃墓的人放的,蒙蒙的細雨中飄著一些灰白色的煙霧,以及掃墓人給先人燃燒祭品后在空中的漂浮物。我來到龍王山以后,爸爸把花送到外祖母和外祖父墓碑旁,姨媽點燃了鞭炮,外婆也在燃燒祭品,點上蠟燭后,我們都要祭拜磕頭。我聽見不遠處一些年紀大的人在一起談論自己兒時的趣事和父母健在時的情景,并不時傳來幾聲嘆惜聲。外公、外婆也談著自己的爸爸媽媽健在的時候的事情,都在說如果現在老人還健在,可以過上多么幸福的生活。
在回家的路上,我看見了停放著許多外地的車輛,媽媽就告訴我,這些都是從四面八方趕回來祭祖的人的車。媽媽也跟我說起她兒時的事情,媽媽說:“當時,家里不是很富裕,但是,媽媽總是能夠從你的外祖母和外祖父手中吃到一些廉價的水果,還是能夠得到一些零花錢,媽媽在當時算是很幸福的孩子?!闭f到這兒,媽媽有一些黯然神傷。雖然我沒有見到我的外祖母和外祖父,但我祝他們在天堂過的幸福安逸!
有關小學清明節的作文【篇2】
清明節到了,我們也放假了。早晨,我們邁著輕松的步子去給我們過世的老祖宗上墳。
我們帶著小白花,拿著用樹枝做成的幡、鞭炮朝地里走去,去慰藉老祖先的在天之靈。首先,我們先去上總墳,你可能要問,總墳是什么意思呢?
告訴你們吧,總墳就是這個村我們謝家的創始人的墓,他們的墳叫做總墳。我在心里想,我們來看您來了,您是我們的祖先,沒有您,就沒有我們的現在,也就沒有我們這個村子。
您能看到嗎?我們的村子已經發展壯大,近兩千口人村民生活富裕,安居樂業,欣欣向榮,享受著社會主義國家的陽光雨露,建設著繁榮昌盛的新農村,巷道里安上了路燈,家家都有彩電、微波爐和冰箱,如果您在天有靈,一定會感到很欣慰吧!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走到了目的地,二爸在地里用鐵鍬整出了兩個小土堆,爺爺在上面上好香,爸爸在樹枝上把鞭炮點著了,噼里啪啦一陣子。我和姐姐、堂弟打著鬧著也開始了。
祭祀完畢,我們打鬧也完了,清明節的一天。
有關小學清明節的作文【篇3】
關于清明節的由來,我不太清楚,只知道它是我們的重要的習俗,每年的這個時候都要到墓前祭奠已經過去的人們……
在我的記憶中,最早聽說清明節的是依偎在時候祖母懷中,她教我的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蹦菚r不過五六歲的樣子,還小,不理解行人為何“欲斷魂”,祖母告訴我,他們想家了。當時的腦海中總是帶著這樣的疑問:他們想家了為何不回家呢?也是這么一個年齡,總是跟隨著伯父親、伯父、姑媽到我未曾見過的爺爺的墓前叩拜,看著他們的肅穆,聽到他們的慟哭,我的心頭也有悲傷涌來,也流下了眼淚。那時,心里想著,祖父如果還在,他一定會很疼我的……學著大人們的樣子,在爺爺的墓前跪拜,祈禱祖父能夠保佑我們一家平平安安……
那時候的祖母每到父輩們去祭奠祖父時候,她總要嘮叨,“人死如燈滅,好似滾水來潑雪?,F在去墓前燒些紙,還有用嗎?再孝順他能看到嗎?她還會復生嗎?”祖母的眼睛這時總會婆娑。姑母說,這是對逝者的思念。而我認為,這是他們思念祖父的寄托……
我,已經好幾年沒給祖父掃墓了,不過我也體會到了何為“欲斷魂”!
有關小學清明節的作文【篇4】
我的家鄉在風景優美的云城村,我們清明節的風俗是吃五色糯米飯和兄弟姐妹們一起到山上掃墓祭拜祖先。
清明時節雨紛紛,那天雖然下著雨,但阻止不住人們對親人思念的腳步。在煙霧彌漫的山野中,我們踏著泥濘的山路往山上走,路上也有很多攜老扶幼和我們一樣去掃墓的人。經過十幾分鐘的顛簸,我們終于來到了祖先墳前,墳墓長滿了雜草,大人們趕緊拿出鋤頭和鐮刀清理雜草和疏通排水溝,經過大家的努力,祖先的家變得干干凈凈了。我們拿出糯米飯、糖果等供品,點好香燭,把折好的冥幣和紙衣服燒成灰燼給死去的親人,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過著好生活。然后全家人來到墳前默默地許愿“希望祖先能保佑我讀書聰明,學習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許完愿后我們向祖先深深的鞠躬,表達了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和尊敬。行完所有禮節后鞭炮“劈劈啪啪”的響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好像告訴親人我們來看你了,最后全家人在墳前陪著死去的親人共同進餐,我聞到山上飄滿了糯米飯的香味,能和全家人在野外進餐,我的心情很高興。
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吃五色糯米飯是我們的特色,它用上山掃墓把全家人聚集在了一起,表達了對死去親人的一種深深懷念。
有關小學清明節的作文【篇5】
清明節然而一個踏青的節日,春天已經完全的來到身邊了,清明節也然而一個緬懷先輩的節日,先輩已逝,年華正流。人生能有幾回夢?在光與影的交織中,我已無力去憧憬。在鱗次櫛比中遨游,我已無心迷戀。又然而一年清明時,燃燭,仰拜,在香燭的淡淡香氣中,我感覺我已悟到了什么。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那里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然而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然而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然而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汕迕鞴澾€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此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然而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那里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此時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有關小學清明節的作文【篇6】
今年的清明節又是一陣細細的多如牛毛的雨絲在陪伴,在我印像之中,沒有哪個清明節是不下雨的,這倒應證了杜甫的那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小雨,襯托著我們不知味的苦澀。遠遠眺望洋嶼的大海,仿佛海也在傾訴著掃墓人的心情
正在泥濘的小路上,習慣性地張望著:是綠色,鮮花襯著綠葉,到處是生機,卻溢出一種孤獨。我從沒有過爺爺,大人們都說爺爺出差,去賺錢了。小時侯,總是等著一個身影能夠回家,但等回來的知識無盡的空落。張大后,才知道爺爺已經做了,永遠不會回來了,只有在清明節才能見見他。
淋過雨的空氣,疲倦了的傷心,我記憶里的童話已經慢慢地融化。望著爺爺的墓,我想哭,可我已經不知道該怎么流淚了。
大人們有順序地工作著,先將墓周圍的雜草、亂樹給清理一下,然后點起蠟燭、香等,地上堆放著紙錢、紙幣等需要燃燒的東西,點火。一下子燃燒起來,風吹過,燒完的灰燼形成一道道起義的龍卷風似的形狀,既似狂碟亂舞,有似沙塵漫天。最后,我們簡單地收拾了一下就下山回家了。
其實世界上的距離都不是最遠的距離,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生與死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