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作文傳統節日清明節
三年級作文傳統節日清明節篇1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卑?,這說的不就是我嗎:今天一大早,本以為可以睡個懶覺,但又被我的媽媽叫起來了:“彤彤,這都幾點了!我們要遲到了!”我猛然一睜眼,突然想到昨天和大姨的約定:我要參加“黃金一百秒”,所以需要自己準備服裝。土城的店全找遍了,沒有一個合適的。所以今天要和大姨、媽媽、表弟碩碩、表妹豆豆、我們莊上的張蕊和她的爸爸、媽媽、弟弟一起去青口義務商貿城買衣服。我突然起身,拖著沉重的身子飛快地洗漱、吃飯。干完了這些事就向大姨家走去。這時所有人都到齊了,只剩我和媽媽了。見我們一來,我們就一起馬上到第二站土城飛奔,車上的孩子們嘴里大聲喊到:“終于要到青口了!”
到了青口,我們九人馬上走向義務商貿城。兩個小弟弟還跑著沖向目的地—義烏商貿城為我挑選衣服。因為黃金一百秒海選我們把所有賣小孩衣服的店找了個遍,但是都是小小孩穿的衣服,最令人生氣的是好不容易找了一個舞蹈服批發,但早就不開業了,正當我們沮喪的時候眼睛最精的小表妹豆豆看到一家中大童衣店,到了店中全部衣服我都能穿,但因為媽媽的意愿我買了一件黑色的衣服,我唱的歌是“隱形的翅膀”應該是白色的連衣裙,但應該尊敬長輩只能買這件了,也算陽光總在風雨后,不然什么也買不到。
買完衣服又到了文具批發的地方,這個店里的東西琳瑯滿目,我稀里糊涂的買了一大堆,差不多用不到的地方現在想一想,那個時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后,終于到了土城,因為小表妹想吃拉面,于是我們又就在蘭州拉面館美美的飽餐一頓。
今天雖然沒買到夢寐以求的白紗裙,但是今天太開心了。
三年級作文傳統節日清明節篇2
又是一年清明節,又叫掃墳節,也就是我們祭奠死去的親人,去給他們上墳的日子。
今天我起得很早,因為我要去鄉下給爺爺上墳,爺爺的墳墓在我們隔壁的一個縣城,坐車大概要一個來小時,一路搖晃著不知不覺就到了,一下車,哇!人真多呀!縣城的,鄉下的今天都聚到了一起。我們先到街上買了些小紙作就上山了,都說清明時節雨紛紛,今年的清明節可不一樣哦,陽光明媚的,大老遠就能看見山上的祖墳,我們先到了老爺爺的墳上,按照我們這里的風俗,先要除掉墳墓旁邊的雜草,然后再進行祭祖儀式,由于今年政府規定不能在山上點香燒紙,以免引起火災,所以我們只是象征性的在墳上壓了些紙錢,在墳墓旁邊圍上了我們親手采摘的映山紅。
掃完了老爺爺的墳墓,我們又得掃爺爺的墳墓去,翻過了一座山就到了,爺爺是生病去世的,所以挺年輕的,到了爺爺的墳墓上,奶奶就想起了爺爺的許多往事,嚎啕大哭起來,受她的影響,大家不免都有些傷感的情緒,同樣我們也是把爺爺的墳墓清理了一下,壓上了香紙,就下山了。
一天的掃墓活動就這樣結束了,雖然爬山有些難,但是我還是跟著隊伍順利的完成了這次活動。我喜歡清明節這一天。
三年級作文傳統節日清明節篇3
冬去春來,又是一年清明到。在我印象里,清明與雨總是有著不解之緣。窗外,雨依舊淅淅瀝瀝的下著,就如同這清明節的思念,絲絲縷縷…
草長鶯飛,人間四月,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開的正旺,那金燦燦的顏色似乎給了那些思念親人的人一些慰藉;院子外,牛欄旁,大槐樹下。慢慢的去回憶過去,時光不知不覺的倒流。那時的清明節與雨留給我的似乎沒有哀傷,所有的只是一副副優美而極具詩意的畫卷。
山間小道上,細雨蒙蒙走在其中,卻忽覺少了些什么。耳邊小女孩銀鈴般的笑聲仍在耳邊回蕩,卻唯獨少了那抹慈祥的身影。猶記得幾年前還是這樣的天氣,還是一樣的日子,太奶奶一手撐著傘,一手拄著拐杖,而我緊緊拉著她的衣擺,在清明時節紛飛的細雨中漫步,邊走邊聽太奶奶背誦唐代詩人杜牧《清明》的詩,這是她唯一會背的,并能理解真正意思的詩,太奶奶前面吟誦一句,我后面鸚鵡學舌般重復一句,雖是有口無心,倒也真背了下來,太奶奶自然是喜不自勝,不厭其煩的為我逐句解說,我時不時的會插上一句“太奶奶路上的行人怎么會斷魂呢?”,“杏花村,杏花村在哪里啊?”太奶奶聽后,煞有其事給我講解著,我雖聽的似懂非懂,但眼前卻也仿佛看見紛紛的細雨之中,一位正騎著驢趕路的路人俯身向路邊的小牧童問著什么,只見那牧童一手握著趕牛的鞭子,一手指著不遠處靜默于雨中的那間草房,那被雨淋的濕濕的草房頂上,一面猩紅色的酒幡,在如絲如縷的細雨中,時隱時現。
如今,人還是那個人,照片上的她依舊笑的與藹慈祥,只不過已是陰陽兩隔了,逝去的人雖然不在了,但記憶猶新,仿佛是昨日。剪不斷的還是絲絲縷縷的懷念。
墳前,送上一束菊花,那是由思念凝聚成的花,深深地鞠上三躬,敬上三支香,輕輕的磕個頭,祝福太奶奶在天堂幸??鞓?。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被抒發,而這清明的紛紛細雨,也化作我對太奶奶那深深的思念。
三年級作文傳統節日清明節篇4
清明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都拿著豐盛的食物去墓地追憶親人,寄托哀思。但是,此時此刻誰又會想起那些為了共和國的建立而光榮獻身的烈士們呢?比如黃繼光,邱少云,董存瑞,趙一曼,劉胡蘭還有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王樸等等。他們都是用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為共和國的成立添磚加瓦。
中華民族是一個推崇“孝”道的民族,我們不應該那么狹隘,也要學會換位思考,這些先烈們有的犧牲時才年僅十一二歲,和我們年齡相仿,和我們一樣都是普通人,然而他們的做法卻遠遠勝過那些成年人。為什么呢?那是因為他們有堅定的信念和意志,有明辨是非對錯的睿智,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
現在的中華民族繁榮昌盛,不需要我們付出生命才能為祖國做貢獻了,可是我們仍然要學習先烈們的精神,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為國家為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保護環境衛生,在街道小區帶頭清理垃圾。樂于助人,在學校認真學習,主動幫助后進生。勤勞勇敢,在家里幫助家長干家務。這些都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更加美好!
更重要的是還得有一顆感恩的心,不僅在清明節時要追憶先烈還要把烈士的精神發揚光大。在明年的清明節時,我希望能看到由我們小學生及社會各界人士自發組織的紀念英烈的活動,更希望在以后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能做出更大的貢獻來安慰先烈!
三年級作文傳統節日清明節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當清明節我都會想起這首詩,而我家鄉的習俗卻截然不同。
每到清明節,不管你多忙都必須得趕回來給自己的親人燒紙錢,祭拜,如果不這樣的話,那就是對祖先大不敬。
清明節一早,家家趕做祭拜品,我們家也不例外,爸爸媽媽做東西,我就在旁邊打下手,媽媽做的都可漂亮了,有什么“萬事興,一笑仙等”。祭拜品做完了,該包紙錢了,他們把一大堆的紙錢十張十張的包了起來,然后又把它曬在太陽下面曬干,我問媽媽為什么要曬干呢?媽媽笑了笑說:“不曬干怎么好燒呢。”
在曬紙錢時也要吃飯,吃飯前要“叫飯”,就是把飯什么的都準備好后,叫死去的親人來“吃飯”。說是吃,其實這也是一種禮儀罷了。他們吃完“飯”后,未滿12歲的小孩能吃他們吃的飯,要重新盛飯。
飯也吃完了,紙錢也曬干了,是時候出發去給他們祭拜了。
我們來到祖宗的墳前掃墓,然后把祭拜品放在祖宗墳前,然后邊燒紙錢,邊放炮。祭拜后,一切又恢復了往日的情形。
清明節,我們家鄉的清明節,真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