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歡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泵肯肫疬@首歌,我就想起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到端午節大家就包粽子,賽龍舟,和雄黃酒,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吃粽子和和雄黃酒……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科技在發達,時光在飛逝,但端午節吃粽子習俗不會變。它將在神州大地上永遠流傳下去,越來越盛。
最喜歡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2
端午節是我國一年一度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們兒童開心的節日,因為可以放三天假,可以盡情玩耍??煲荚嚵耍每梢院煤梅潘煞潘?。
這個端午節我決定和我姑姑、表妹一起去表妹奶奶家玩。姑姑約定一起第二天早上5點半在圣埠停車場集合。
早上五點一刻多,我睜開眼睛,下床去刷牙洗臉,看見爸爸躺在沙發上,正準備等我收拾好,走呢!我連忙刷完牙洗臉。穿好衣服,叫爸爸送我去圣埠停車場去。姑姑早在停車場,等我了。
姑姑開著小車帶我們去表妹奶奶家。一路上,我們四處觀看風景,到處花花草草,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
過了快兩個小時,我們終于到達表妹奶奶家。我們四處張望,到處都是新奇,我們開心極了。一起聊天,姑姑說:“我們去摘毛豆,摘蔬菜?!薄昂??!蔽覀儺惪谕?,我們每人拿著一個籃子,我們來到菜園,我們嫌太多了。沒去,再上面草坪等她們,我們看到草坪上有一只白白的流浪狗,我們走過去,小心翼翼地撫摸它。我們漸漸不怕了,我們看它好像餓了。我表妹彎腰下去摘了3個毛豆給它吃,一下全吃完了。我們問姑姑拿不能養。姑姑說:“可以放鄉下養?!薄耙?,太棒了!”我們開心地叫道。我們看見旁邊有一個老奶奶在池塘邊洗衣,她說:“這里有魚。”我們求她幫我抓一些……
吃完午飯,我們便坐車回去了。
最喜歡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3
一看到媽媽泡米和桌子上滿是粽葉,我就知道端午節又到了。
小的時候我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只知道每年家里就像過年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后來也只是知道一點點關于紀念屈原的傳說,至于還有什么我就一無所知了。
每到端午節,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大人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栓好了的五色線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才可丟掉。媽媽告訴我說,據老人們講,這樣可以避免災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粽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剛到五月,家里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媽媽一般都會準備一盆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粽葉放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媽媽就是一直這樣做的。
端午前一天,媽媽就開始動手包粽子了,我偶爾也會搗亂,試著學包起來,可每次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看來包粽子也并不簡單。
包粽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大棗、葡萄干、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特別的香。
端午節的早晨,媽媽總是在我睡眼朦朧時叫醒我,去遠處的樹林、小河邊洗臉,涼涼的河水沖走了我的困意,熱鬧的人們來來往往,真的像過年一樣。
回到家,吃著雞蛋和蘸糖的甜粽,心里美滋滋的。
最喜歡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4
端午節吃粽子,春節放鞭炮,元宵節吃餃子,清明節上墳等是我國傳統文化習俗。每逢佳節倍思親,無論是遠在異鄉的游子,還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過個團圓節。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我們買來了一大堆竹葉,把它泡在水盆里,準備明天包粽子。到了第二天,我早早地起了床,聞見廚房里飄出一陣陣香味,饞得我是口水直流三千尺,于是我就走到廚房跟外婆一起包粽子。我先在糯米堆里拿出一些糯米,分別把它擺成立體的三角形,中間放上一個大蛋黃,還在每一個角上各擺了一塊肉,然后在水盆里拿出竹葉,把它們包起來,再用繩子捆緊,可我怎么也捆不緊,而外婆卻熟練地包好了。
捆到后來,我有點不耐煩了,就問外婆,為什么要包粽子?外婆說:“包粽子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因不得志而跳江自尺,老百姓知道后,紛紛走到江邊劃船打撈,大家爭先恐后的要把屈原救上岸,可打撈了好久,也不見他的尸體,最后大家紛紛拿米團往江里扔,不讓江里的魚、蝦、蟹等把屈原的尸體吃掉,于是就有了現在的端午節吃粽子”。聽了這個故事,我深深的被感動了,于是就用心地包起了粽子,終于成功了。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的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敬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為民族的和諧。
最喜歡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5
星期天,我看到奶奶在團箕里撥弄殼是黑黑的豆子。我問奶奶這是什么豆,奶奶告訴我說是蠶豆。奶奶還說:端午節快到了,按風俗,大人、小孩要喝雄黃酒吃炒蠶豆,可以避邪的。
我瞪著兩只眼睛茫然地看著奶奶,奶奶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悠悠地給我講述有關端午節的一些知識: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是開端的意思。每個月有三個五日,即初五、十五、二十五。所謂“端午”就是頭一個五的意思。
端午節有一個特別的意義,它是民間一年一度的全民“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里要灑掃庭院、懸艾草、掛菖蒲、飲雄黃酒,用以驅蟲菌,除害病。這其實也是民間一種自覺的防疫防病措施和良好習慣。這些活動反映了我們民族預防疾病,講究衛生的優良傳統。這些和日常衛生保健有關的習俗,也還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不過,我從課外書上看到過,知道端午節的最大意義是屈原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傳說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的楚國大臣,由于敵國實施反間計,朝中的奸臣又對他進行無恥的誹_,使屈原遭到國君的冷落并被放逐;但是,屈原的愛國之情并沒有因此而受影響,反而變得更加激烈,當他聽到國家淪亡之時,憤怒而無奈的屈原投江自殺了。
千百年來,中華人民始終懷著深厚的感情紀念屈原。我認為,屈原的憂國憂民、忠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凝聚國家和民族團結的精神支柱,他深深地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也深深地感動著我。作為一個中學生的我,最起碼,現在要好好學習,長大才能振興中華,做一個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最喜歡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6
端午節來源于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沒有被國王采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的漁夫得知后劃著小船把竹筒里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后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的母親。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夠吃到可口的粽子。母親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母親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后,她就開始包粽子了。
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卷成一個圓錐體,然后先放一個棗,接著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后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粽子包完后,母親把它們放在高壓鍋里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母親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粽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粽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粽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著槳,奮力地劃著,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著?!凹佑?,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劃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
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最喜歡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作文7
今年的端午節似乎與去年沒什么不同。
外面下起了小雨,滴滴答答。這是在端午的前一天,早上,奶奶在桌上放了很多東西,準備包粽子。
以往的端午節,奶奶也像如此,總是起個大早,便開始包粽子。當然,包粽子這樣好玩的事情,當然少不了我。
我在旁邊靜靜看著奶奶包粽子。奶奶先把粽葉拿一片在手里,然后雙手握住粽葉中部,向里邊一裹,裹成了一個小圓錐形。旋轉180度對著自己。然后奶奶把這個“小圓錐”放在右手上,捏緊交叉的地方,用小勺舀了一勺糯米放在果好的粽葉里,又放了一小塊肉。最后奶奶把兩邊的葉子往里壓。然后又在把粽子移到左手里。拿出線把粽子纏了起來,再打上一個結,粽子便包好了。
我學著奶奶的包法,勉勉強強包了幾個叫耐看的粽子。粽子包好后,接著就是放進蒸爐里蒸了,沒過多長時間,粽子蒸好了。老遠都能聞到香味。
揭開鍋蓋,熱氣撲面而來,隨即一股清香鉆入鼻中。
我捏住捆粽子的線,將粽子慢慢提起來。粽子在我手中滾了一小圈,燙的我直跳,我吹了一會兒,粽子總算是涼了下來。
我把線剪開,小心翼翼的將葉子掀開,我再次吹了幾下,慌忙咬了一口粽子。滿嘴肉香,糯米咸咸的,軟軟的,我來不及仔細品嘗,便再咬下一大口。呀!咬到了肉,我細細嚼了好幾下,才咽下去。
吃完粽子后仍有香味留在口中。
粽香總會如期飄蕩在端午這一天,祖祖輩輩懷念祭奠。
吃不完的粽子,道不完的情,我們一家人坐在桌前。輕輕剝開粽葉,話著家常,吃著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