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資網 > 節日作文 > 傳統節日作文 > 七夕作文 > 閩南的七夕風俗話題作文

閩南的七夕風俗話題作文

| 曉晴2

閩南的七夕風俗話題作文5篇

在閩南地區農村中,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這“七仙女”并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之為“七娘媽”,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閩南七夕風俗作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閩南七夕風俗作文1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這天,臺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臺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 臺灣民眾認為,小孩在未滿16歲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鳥——鳥母照顧長大的。鳥母則是由七娘媽所托,因此,七娘媽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護神。嬰兒出生滿周歲后,虔誠的母親或祖母就會抱著孩子,帶上豐盛的祭品,另加雞冠花與千日紅,到寺廟祭拜,祈愿七娘媽保護孩子平安長大,并用古錢或鎖牌串上紅包絨線,系在頸上,一直戴到16歲,才在七夕節那天拿下鎖牌,并到寺廟答謝七娘媽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 閩南、臺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藥使君子和石榴。

七夕這天晚餐,就用買來的使君子煮雞蛋、瘦豬肉、豬小腸、螃蟹等,晚飯后,分食石榴。這兩種食物均有一定的驅蟲功能,因而很受歡迎。說來有趣,臺灣七夕的晚餐,民間還習慣煮食紅糖干飯,這對誘蟲吃藥也起了輔助作用。因何有此獨特節俗?相傳出自海峽兩岸尊奉的北宋名醫“保生大帝”吳云東。那是景佑元年(1034年)夏令,閩南一帶瘟疫流行,好心的名醫吳云東帶著徒弟,四處采藥救治百姓。他見許多大人小孩患有蟲病,就倡導人們在七夕這天購食使君子、石榴。因七夕這天好記,期間又是石榴成熟季節。所以,民眾都遵囑去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健作用,后來便相沿成俗,并隨著閩南移民過臺灣而沿襲至今。由于吳云東醫術高超,醫德高尚,上自皇家,下至貧民,都尊崇他為醫神。

閩南七夕風俗作文2

關于七夕的傳說,閩南還有其精彩的說法。按照閩南地區的傳說,當年天帝盛怒于七仙女與董永成婚,以銀河為界,將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后允其每隔七天相會一次,并命喜鵲把天帝這一命令傳達給他倆,沒想到喜鵲不知是急了呢,還是嘴鈍舌笨,竟把七天一相會誤報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會,至今,閩南地區還保留著“客鳥(喜鵲)報錯喜”的俗諺。

不過,雖然喜鵲報錯喜,讓消息誤傳了,但傳出去的是天帝的命令,就必須將錯就錯,不能再改,于是天帝罰喜鵲每年“七夕”為牛郎織女搭橋,幫助他們相見。

據說,七月初七這一天,人間見不到喜鵲的影子,就是因為它們都搭橋去了;七夕過后,喜鵲頭部皆禿頂,那是因為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蹂踏所致。因而在祭祀完“七娘媽”之后,人們會包一包糯米扔到屋頂上,以犒勞喜鵲們為牛郎織女搭橋之辛苦。

閩南七夕風俗作文3

七夕從民間傳說慢慢演化成傳統節日,又在商家的渲染鼓動下成了中國原始版的“情人節”。因此,七夕這天,朋友圈都在秀恩愛、曬禮品。

但在我們閩南,除了小部份無牽無掛的年青人會把它當作秀恩愛的好日子外,絕大多數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忙著燒金拜拜的事。

怎么說呢?

閩南自古宗教氛圍濃厚,該地區人們普遍認為傳說中的“七仙女”并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所以人們將其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并將七夕衍化成“七娘媽”的生日,即“七娘媽生”。

傳說中下凡與牛郎結為夫妻的是第七個神娘,最心靈手巧也最溫柔賢惠的那個。

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

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每年這天,人們便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

按照這一習俗,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意為新拜“七娘媽”為義母(閩南話稱“契母”)。到了十六歲,當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對其長大成人、與“七娘媽”脫離關系進行洗禮。

因“七娘媽”每年只下凡一次,因此,就委派“床神”作為直接守護兒童搖籃和床的神明,俗稱“床母”。

因此,七夕這天,家中若有未滿十六歲小孩的人家,其父母便需一大早起來做糖粿,這是七夕上供必備品。

做糖粿可比做冬至丸麻煩。也是將糯米粉加涼水,調成面團,然后搓成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接著用手掌輕輕一按,使之成扁圓形,最后用拇指往中間一壓,即成中間下凹的糖粿了。

糖粿做好之后,把水燒開,放入水中加糖煮,待糖粿浮在水面上即可撈出,裝在大號的白瓷碗里(或者分裝在七個小的碗里),在上邊撒上一層由碎花生仁,芝麻、白糖組成的調料。七夕最主要的貢品就做好了。

糖粿中間凹的那個小孔,就像少女臉上的酒窩,意在祝愿牛郎織女相會時笑容滿面。

以前,家里的大人還會一早就把預先準備好的胭脂、香粉、扎花等等,用絲線捆扎扔到屋頂,這是要讓喜鵲銜給七娘媽,以便梳妝打扮降落人間。

現在城里人大都住在高樓大廈,就不再扔屋頂了,改成擺放在供桌上當供品了。

中午,將糖粿、芋頭飯、魚肉、水果等擺在孩子睡的床上祭拜“床母”,以此祈禱孩子平安、聰明、健康成長。

并用糖粿、咸飯、三牲、瓜豆果品及上述的胭脂香粉等貢品供奉"七娘媽",中午十二點前,燒金紙時將備好的彩紙扎糊的"七娘轎"或"七娘亭"一起燒掉,恭送"七娘媽"回天府。

晚上,一家人吃完糖粿,家庭中的婦女和兒童都會跑到外面的空地上聚集,仰看織女、牛郎相會,好奇心重的還會相約到葡萄架下,偷聽牛郎和織女的情話,以此來預測自己未來一年的愛情運勢。

一般要等到下雨才意猶未盡地回家。這雨是“七娘媽流眼淚”,標志著一年一度的牛郎織女相會結束了。印象中,七月初七這一天必定下雨,即使是晴朗的天氣,也會偶爾飄下一陣毛毛雨,于是傳說更加神乎其神。

家里孩子滿十六歲后,很多閩南人還是會供"七娘媽"的,只是少了供“床母”及燒"七娘轎"這兩項,其余做糖粿、燒咸飯什么的都一樣。

生活需要儀式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天地的敬畏、對神佛的崇拜和感激,讓閩南人把這一傳統的節日看得特別隆重,過得熱熱鬧鬧的,并將代代相傳。

閩南七夕風俗作文4

每年的七月七日,是七夕情人節。但在閩南文化中,七夕節是“七娘媽”的生日,每逢這一天,人們就會準備一些東西、實物來祭拜,并在祭拜時吧自己的心聲告訴“七娘媽”,祈求心愿達成。相信很多朋友都特別好奇閩南人是怎么過七夕的,接下來讓小編為大家揭曉。

泉俗視“七娘媽”(閩南,人稱七仙女為七娘媽)為婦幼保護神,界定七月初七是其神誕。有小孩的泉州人家常要買七仙女轎和亭,因為閩南兒童或有拜“七娘媽”為“契母”(閩南語諧音,即義母的意思)。

掛七娘神燈

泉俗還有懸掛“七娘媽燈”的習俗,這是一種長圓形的燈籠,上面畫著七仙女的圖,一般在下面還掛上一串有各種顏色的花串。如果當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剛結婚的新媳婦,在農歷的七月初就開始懸掛燈籠,甚至是掛在剛結婚的夫妻的新房門口,有早生貴子的愿望。

撒花撒粉

在市區街頭,記者還看到了紀念七夕用的花粉,傳言小兒抹了不會生痱子。

熟知泉州民俗掌故的劉浩然先生介紹,據說過去,泉州的婦女們會在一大早,把準備好的胭脂、香粉和花束等用絲線扎捆,然后扔上屋頂。這一舉動是為何呢?原來,是要讓喜鵲銜去給七仙女梳妝打扮。另外,還要用紅紙包一些糯米,用以犒賞喜鵲傳遞花粉和晚上搭橋之勞。

姑娘乞巧

糖粿泉州婦女乞巧的風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個彩籮,準備瓜果7盤,點7支香,用7根針、7根絲線,在月光下比賽穿線,誰穿的線越多越快,就證明那個姑娘的手越巧。不過,目前在泉州地區這種風俗已經少見。

吃糖粿(類似湯圓)

糯米粉加涼水,調成面團,然后搓成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用手掌輕輕一按,使之成扁圓形,最后用拇指往中間一壓,即成中間下凹的糖粿了。糖粿做好之后,把水燒開,放糖等,煮片刻即成。煮好之后,在上邊撒上一層花生仁,裝在白瓷碗里。糖粿中間凹的那個小孔,就像少女臉上的酒窩,意在祝愿牛郎織女相會時笑容滿面。

閩南七夕風俗作文5

閩南地區在七夕的時候,除了保留著與其他地區相同的乞巧等習俗外,還有其獨特的、帶著濃厚閩臺民間色彩的民俗。

在閩南地區農村中,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這“七仙女”并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之為“七娘媽”,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自古以來,在閩南地區勞動婦女的心目中,“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小孩子帶來撫愛、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

根據《泉州府志》記載:泉俗七夕“乞巧”、“陳瓜果”、“小兒拜天孫”。按照這一習俗,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意為新拜“七娘媽”為義母(閩南話稱“契母”),并于當天解去新生兒于端午節系于手腕上的“續命縷”(用五色絲線搓成)。

到了十六歲,當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對其長大成人、與“七娘媽”脫離關系進行洗禮。這一民俗相沿成習,隨著時代的進步,不少城市家庭現已摒棄,但在農村中仍可見其遺存。

按照傳統習俗,閩南地區七夕敬奉“七娘媽”,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在七夕這一天,家庭主婦們往往早早起來,煮粿仔,搓糖粿(在湯圓上戳一個小洞,將要出生的孩子便會有小酒窩,另有說法是這個小洞是用來裝牛郎和織女離別時的眼淚);有的還炒一些花生仁,然后碾成碎末,拌上白糖,待糖粿煮熟后,灑在上面,使糖粿吃起來更香、更Q。

當然,不能忘記還要備辦一桌供品,泉州供祀“七娘媽”的供品,一般有糖粿、瓜果、“浥飯”、三牲、酒醴等,待中午時分,好祭拜“七娘媽”。祭拜的供桌一般擺在主人的臥室門口,因為還要連里面的“床母”一起祭拜。

3003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