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春節作文500字
春節是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春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三年級春節作文5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三年級春節作文500字1
每年我最盼望的節日就是春節了,春節不僅可以收許多壓歲錢,還可以吃好吃的呢!不過今年我盼望春節并不是為了收壓歲錢,吃美食,而是為了到姥姥家看姥姥。
姥姥家住在徐州的郊外,每年春節才能到姥姥家。姥姥對我可好啦!每次到姥姥家,姥姥都會給我做我喜歡吃的,給我買我喜歡的東西,特別是每年冬天姥姥都會在我睡覺前在我的被窩了放上一個熱水袋。
前幾天,我打掃衛生時在角落看到了姥姥和我的一張照片,上面有許多灰塵,我拿抹布擦去灰塵,看著姥姥那飽經滄桑的臉,我不由地想起了姥姥和我的一件事:
有一次,我去姥姥家玩。那天中午,我生病了。得知我生病后,姥姥著急壞了,可家里除了我和姥姥其他人都不在,姥姥二話沒說就背我到村子了的一家小診所去。到了診所,姥姥累得直不起腰來,但還是急忙把醫生喊來,醫生說必須打針,我忙說:“我不打,我最怕疼了!”姥姥撫摸著我的頭,說:“別怕,我們山山最勇敢了。”我只好點點了頭。因為我從小都對打針有副作用,所以一打完我就臉色蒼白,倒在了椅子上。姥姥見了,著急得不得了,連忙端來了一杯水,把我慢慢扶起來,給我喝水。一杯水下肚,我好多了,就和姥姥回家了,而姥姥怕我又不行了,就執意要背我回去,我沒辦法只好讓姥姥背。姥姥年紀大了,山路又不好走,所以在中途有好幾次都險些摔倒,我很擔心姥姥,就說:“姥姥,我好多了,我自己可以走?!崩牙褮獯跤醯卣f:“你病還沒好呢!姥姥身體好得很,別擔心。”就這樣,姥姥背我走了一段路,眼看就要到家了。突然,姥姥被一塊石頭絆了一下,膀子被身旁的一塊瓦片劃了一下。我心疼地說:“姥姥,你沒事吧?”姥姥笑笑,說:“沒事,不就劃了一下嗎!”回家后,姥姥讓我在床上躺會兒,自己去干活了。躺了一會兒,我想上廁所,出了房間后,我看見姥姥撩起袖子在洗衣服,剛想去和姥姥打個招呼,忽然看到姥姥的膀子上有一條長長的口子,還流了血。猛地,我心中好酸……
我盼望著春節的來臨,更盼望和姥姥一起度過。
三年級春節作文500字2
【坎坷探親路 只為短暫聚首】
春節,在中國人心中具有特殊分量,而對于一名守衛邊疆的軍人來講更是如此。
1993年是我入伍的第三年,也是我第一次過年回家探親。為了給親朋好友帶些駐地的土特產,我提前一個月忙著采購物資,當時部隊管理嚴格,除了周末請假外出采購外,很多時候還需請其他戰友幫忙采購。這樣斷斷續續采購了多次,土特產終于裝滿了兩個野戰背囊。
火車票也是一票難求,需提前一個月訂購。出發當天,由于擔心現金被偷,我就把錢放于襪子里和內衣口袋等數個隱秘之處,路上怕行李丟失,我少吃飯、少喝水。無論是中途購票轉車,還是上洗手間,行李一直都在我的視線里。
經過二十六個小時的奔波,我終于到達了我的家鄉——河南許昌?;丶液?,親朋好友收到我帶回的土特產,別提有多高興,很多土特產還是他們生平第一次見到。在家的日子總是幸福和短暫的,假期很快要結束了,我又開始忙著采購家鄉土特產,準備歸隊贈送給戰友們。
每次回家和歸隊,內心總是矛盾重重。一是不知道這次離家后,多久才能再回來;二是因為每次探親路途遙遠,讓我飽嘗奔波勞累之苦。類似的探親之旅一直持續到2000年,才慢慢得以改善。
回想二十年前,春節想要寄些特產給父母,需要提前一個月或者二十多天開始采購物資,當時快遞也不像現在這樣便捷,郵寄到家至少需要半個月時間。后來當地郵局拓展了代購代郵業務,有時索性不再去超市選購物品,直接讓郵局代購代寄。
再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全國道路交通建設的大力完善,從成都到河南許昌老家的時間也大大縮短,僅需八個小時,沒有以前那種在火車上緊盯行李不敢睡覺的情景了。各地的物資也豐富起來了,快遞也四通八達了,父母索性不讓我再郵寄東西回家。現在回家探親的路越來越暢通,速度也越來越快,昔日偏遠的鄉村早已煥然一新,鄉親們的臉上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處處洋溢著幸福的氣息。
回想往事,當初那么坎坷的回家之旅,圖的是什么呢?我想,圖的是與家人團聚,吃一碗媽媽煮的餃子,和爸爸下一盤棋。
三年級春節作文500字3
在我眼里,春節是一年中最快樂的節日!
在春節來臨的前幾天,家家戶戶必須進行一次大掃除,寓意辭舊迎新。在大掃除這幾天里,人們都很忙:擦窗戶,掃地,整理臥室……這些活都是男人和小孩干的,而女人們都出去購買食材,準備過年。
到了春節的前一天,挨家挨戶都把舊的燈籠扔掉,不管這燈籠是好的,還是壞的,都要換上嶄新的大紅燈籠。在這一天,大人們必定要帶上孩子們回老家,和老人一起過除夕。到了中午,餐桌上的美食定會讓你目不暇接,整整三桌美食讓你不知從何處開吃,這一頓飯菜大人們要吃上兩三個小時,因為他們有個習慣:相互之間都要干杯,說幾句祝福的話。孩子們吃完飯會在餐桌旁玩耍,或者上山玩捉迷藏的游戲,找寶藏。等大人們吃完飯,所有人都要折紙錢,有的是金色的紙,有的是色銀的紙,折成一個個像元寶的形狀,還要加上一些印刷有生活用品、家具等的紙張,再帶上兩袋鞭炮,一切準備就緒,大家就集體上山了。到了山上,先給每個祖先燒紙錢,拜一拜,燒三根香,然后便向一座小屋走去。小屋子里有三尊小佛像,每個人都要拜香禮佛,許下愿望,祈福平安。之后我們小孩子就躲在小額里看大忙人放炮。
到了春節這一天,男女老少都會穿上新衣,貼上春聯,大人們一大早就放起鞭炮,而孩子們總是回到晚上把很多炮堆在一起,拿跟長長的炮繩導線,點燃后退后幾步,觀看美麗的煙花,不亦樂乎。如果你在春節這段時間聽到連續不斷的炮聲,這十分正常。其實這一天最熱鬧了,滿桌吃不完的菜,吃著聊著,所有不常見甚至你都不認識的親人,大家相聚一堂。我們共同在相機下留下了一張大大的全家福,定格這幸福的歡聚時刻。
在春節的第二天,許許多多的老人和孩子們回去寺廟里念經拜佛。在老人們念經祈福的這段時間,孩子們就會把廟里走一遍,在每個佛像前插上三根香,保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老人出來后就帶著孩子們進入大殿把零錢放入一個“小哪吒”雕像的口袋里,許下心愿。在廟里吃過素齋,當然吃飯前我通常會學著奶奶向小屋里的佛像拜一拜,感謝“他”讓我們吃這頓飯。吃過之后,人們都有個習慣,繞大廳走九圈。在第一圈時還要對每尊佛像拜三下。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其實我一直不懂。如果你知道的話,那就告訴我吧。
接下來的幾天里,人們或是在陽光下曬暖,或是走親訪友,亦或是游玩,總之,到處都充滿了歡聲笑語和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期待。就這樣,新的一年開始了……
三年級春節作文500字4
【懷念兒時的“年”】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頂新氈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襖。”在我母親的記憶中,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每到春節,就會有一朵紅花戴,到我的母親有兒有女,也延續了這一傳統。記憶中,每年從臘八節開始,過年的氛圍就逐漸濃厚起來了,等到臘月二十三過了小年,掃了塵,就是正式置辦年貨的時候了。年底的集市總是分外熱鬧,農村的蔬菜幾乎不需要另外采購,家里的雞鴨養了一年也可以開吃了,故而趕集更多的是買花、買炮、買新衣、買春聯、買干果、買零食……這時候最開心的無疑就是孩子們了。東西買回家,父母開始準備蒸饅頭、蒸包子、炸丸子,孩子們就只有兩件事,除了吃就是玩。
過年,母親通常都不會讓我們幫忙的,怕我們說錯話,比如我們說“太多了”“吃不了”“不好吃”等等。說錯話總會挨頓訓,但我們也樂得自在。新出鍋的黃團子一手拿一個,我吃掉了豆沙餡,再跑到沒人的地方偷偷把剩下的皮扔掉。在上衣和褲子的口袋裝上瓜子、花生,我就能出去瘋玩半天,揣兩盒擦炮也能引來一群小伙伴。
家里每年都會蒸很多很多的饅頭,足以吃到二月二龍抬頭。到了今天,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生活變好了,幾乎什么都能吃得到,再也不用提前準備那么多的年貨,但是每每想到兒時過年的情景,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傻樂。會回憶起媽媽把面盆埋在柴火下面保溫“發面”;會想起哥哥用“呲花”把我的新衣燒個洞,惹得我哇哇哭;會回憶起我過年吃餃子時興奮又忐忑的心情,吃到錢幣和蜜糖會興奮得蹦起來,吃到麥麩和辣椒會苦著臉看著別人笑;還會想起大年三十那天的晚上,爸爸在院子里掛滿小彩燈,滿院子放煙花,一家五口坐在同一張床上裹著棉被看春節聯歡晚會,在零點倒計時的時候,我們在屋里給父親數數,父親在院子里拿燒火棍點燃那串盤在晾衣繩上的兩萬響的大鞭炮……
如今的春節多了燈紅酒綠,多了車水馬龍,遠隔千里的親友也可以在視頻里相見,以慰相思,這是時代的進步。當我眼睛看著一年更比一年熱鬧的春晚,耳朵里聽著噼里啪啦的電子鞭炮聲,腦海里閃現的卻是孩童時的笑顏。時至今日,往昔的春節留在我記憶中的,更多的是懷念和鄉愁……
三年級春節作文500字5
【草木灰里的山區年味】
每到年節,忙碌了一年的母親,總會尋得幾天空閑時間,準備制作浙閩一帶過年必備的獨特食物——黃粿。說是空閑,上山采木下山運米,實際上卻比工作的時候還忙。對于過年做黃粿,母親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氣。
黃粿,也許對其他地方的人來說,是陌生的,抑或根本就沒接觸過。以至于在我上大學給別人介紹家鄉美食時,總是說,那是類似于年糕的食物,只不過它的顏色是金黃的。實際上,黃粿于我,抑或于我的家鄉,與其說是一種食物,不如說是一種過年的“信號”。
大清早,母親就興沖沖地邀上姨媽一同上山,去采一種特殊的灌木——山柃木。用它燒成“粿灰”,就是一種純天然的植物堿,摻和在水里,再把粳米放進去浸泡,十幾個小時后,粳米就會從原本的白色浸染成黃色。小時候,我時常好奇這顏色的神奇轉變。但大概是不想同孩童過多解釋,大人們總習慣用一句“就像做人,和什么人在一起,就會變成什么樣”,反正說是被影響了。我未多深究,倒是在后來的日子里結交朋友,腦海里經?;仨懫疬@句話。
早前,粳米變色要拿去蒸煮,一籠籠,散發著撲鼻的飯香,被倒進石頭做的臼里,一錘接一錘,用木質的錘頭不斷捶打。這是個技巧活,往往需要配合默契。父親和母親每年都是固定搭配,一個負責捶打,一個負責翻動,直到米飯在石臼里搗碎糅合,不分彼此,成為一整團。取出來在案臺上滾成長條,切成一塊塊的,就可以重新放進堿水里保存了。那時候,每每做完黃粿,大人們總是免不了一陣抱怨:“明年不做了,累死我了!”而這句話也就說說,一到年節,上趕著做粿的總是他們。所幸到了現在,針對黃粿制作特點已經研發出了新機器,把浸泡過堿水的粳米,用磨粉機先磨成米粉,倒入木桶蒸熟,最后再用機械碾壓切段,一道程序下來,熱騰騰且滑韌的黃粿便可以新鮮出爐。相比于之前,辛苦程度減少了不少。
黃粿挺神奇的,剛出鍋還是軟的,在空氣中放一會,就會變得韌勁十足。懂得吃的大人們總喜歡趁著剛出鍋的那一刻,掰下一塊,一邊嘴里呼喊著“好燙好燙”,一邊忙不迭咬上一口,在唇齒碰撞之間品嘗味道:“今年這個米不錯啊”“這個灰燒得好啊,量足夠”……年年如是,這幾句話都會出現,在作坊里傳播。似乎,每一年的米都不錯,每一年的灰堿都很好,每一年剛出鍋的黃粿最好吃,必須要掰下一塊,嘗一嘗。
一年又一年,現在超市里平時都可以買到黃粿解饞,即便是遠在異地的人,也可以在網上下單輕松購買。但一到過年,人們還是會在年前挑個時間做黃粿。如果要問,做黃粿的習俗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大概是追溯不了了。而如果問什么時候可以做黃粿,家鄉的人倒是都能告訴你,是要過年了。
春節習作相關文章:
★ 春節假期簡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