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臘八節的作文五篇
有關臘八節的作文五篇
臘八節是漢族傳統節日,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泡臘八蒜的風俗。臘八節是農歷臘月最重大的節日,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下面跟小編來一起看看大家臘八節是怎么過的吧!
臘八節作文1
雖然距離新年還有兩三個月,但是淮師一附小的老師們已經提前感受到滿滿的新年的味道,因為在今天,淮師附小一(13)班的小朋友在鸞娃劇場給全校老師帶了一場精彩的展示活動---以“臘八節"為主題的傳統節日培養學生自我領導力的主題班隊活動。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活動在一位“小導游”的指引下開始了,隨著小導游的介紹,我們來到了“臘八小鎮”。臘八小鎮的“居民”個個身著節日的盛裝,一派喜慶洋洋,一片滿堂紅的景象立即吸引了一群“游客”的目光。
首先來到了“樂呵呵小鎮”,小鎮有著一群多才多藝的居民,他們用表演情景劇的方式熱情的歡迎著游客的到來,情景劇講述了我國傳統節日“臘八節”的由來,由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傳達了節日的特色與祝福。表演結束,在場的“游客”紛紛響起熱烈的掌聲。。接著游客們來到了“喜洋洋小鎮”,一首歡快活潑的臘八節童謠向我們傳遞了有關臘八節的知識?;顒又校惭笱笮℃偟木用襁€帶領全班同學一起唱起了這首童謠,無限的童真與童趣溢滿了全場。接下來“喜盈盈小鎮”的居民又在這歡快的童謠中載歌載舞,隨著節奏的躍動,熱烈的氣氛感染了在場的每一位游客。最后,游客們來到了“美滋滋”小鎮,小鎮的居民熱情的款待了大家,拿出了精心準備的“臘八粥”,每個游客吃在嘴里,甜在臉上,幸福在心上。
本次班隊活動上,孩子們自信滿滿,表現的落落大方?;顒诱故镜男问揭卜浅5男路f有趣,雖然只是短暫40分鐘的展示,但是在幕后,卻不知道需要花費孩子們多少的汗水和努力,才會呈現出今天的效果,這令全場的老師和家長震撼和感動。這次班隊活動在熱熱鬧鬧中帶著我們領略了年味,在感動中感受了不一樣的臘八節。
臘八節作文2
走進臘月,年的味兒漸漸地濃了起來。這味兒是從家鄉噴香的臘八面里溢出來的。提起臘八面,現代都市里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記憶的塵埃,往事便會清晰地浮現眼前
在我家鄉,臘月里最重大的節日就是臘月初八,也叫臘日。每年臘八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上一大鍋香噴噴的臘八面。家鄉有句俗語叫紅白蘿卜似疙瘩,母親叫你吃臘八,疙瘩是家鄉的土話,意思是說吃臘八面先要做好的是臘八臊子,這是展示姑娘、媳婦心靈手巧、烹調手藝高低的平臺。家鄉的臘八臊子做起來非常有講究,是將豬肉、紅蘿卜、白蘿卜、白菜幫子、豆腐等八種蔬菜切成小拇指大小的方丁(也叫疙瘩),然后佐以大蔥、蒜苗、茴香等調料,用文火燴炒在一起,其味醇色佳,別有一番滋味。
做好了臘八臊子還要搟好臘八面。在家鄉,新媳婦或小姑娘不會搟面是要被人笑話的。首先面要和的均勻,軟硬適中,搟時要拿穩放平,用力要勻,先松后緊,先慢后快,富有韻律地一推一壓,將面團搟成一張薄薄的面片。然后在攤開的面頁上撒少許面粉,一層一層均勻地折疊。用刀切時,刀尖不離案,刀把緩緩抬,伴著咯噔、咯噔的節奏,面可以被切成長條形也可以切成菱形。然后,水開下鍋,撈出面來,盛在碗里,再澆上提前炒好的臘八臊子,這樣,一碗碗色香味形俱佳、冒著白生生熱氣的臘八面就能上桌了。若再往碗里滴上幾滴紅艷艷的油潑辣子,更會讓你垂涎三尺,吃起來酣暢淋漓,吃完后意猶未盡。
臘八節作文3
今天是臘月初一,一年一度的臘八節快到了。校長付少玉為了犒勞大家一年的辛苦,親自安排后勤主任劉福軍到超市購回磨蓮、紅綠豆、糯米、西米、高粱、蕎麥等,挑選上等瘦肉,加之老師從家里拿來些紅薯、南瓜,就這樣大家第一次在學校吃上了風味別致的可口臘八粥。雖然是一頓粥,可是大家吃出集體凝聚力,決心來年更要發奮工作,不辜負領導的深情厚意。雖然以前讀過冰心的《臘八粥》,自己家里也吃過臘八粥,但覺得今天的臘八粥更甜更香。
關于臘八粥的來歷說法有很多,其中有這么一個美好的傳說最有意思。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有一天,他因饑餓和勞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羊女童發現,女童急忙跑回家尋找食物??伤揖池毢?,缺衣少食。自己家種的糧食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幾粒米。姑娘向來慷慨大方,樂于助人,她將每個糧袋子底下所剩無幾的糧食搜出來,加上一些自家種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釋迦牟尼吃了香噴噴的粥后,很快蘇醒過來,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于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后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臘八粥又稱佛粥。每到這一天,寺廟里的僧眾將募化來的齋糧煮成稀飯,來供奉神佛,將佛粥供過之后,再分給窮人食用。后來,臘八粥流傳開來,成為民間的一種習俗。南宋詩人陸游留下了這樣的詩句:今朝佛粥更相贈,更覺江村節物新。
臘八節作文4
再有幾天,就該過臘八節了。說起臘八節和喝臘八粥大家可能都不會陌生,若是講起臘八節的來歷和喝臘八粥的緣由,恐怕不少人還真說不上個子午卯酉來。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著名的雍和宮臘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雜糧外,還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紅絲等。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老北京的最為講究,摻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臘八粥吃了幾天還有剩余的,是個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寓意。
臘八節作文5
走進臘月,年的味兒漸漸地濃了起來。這味兒是從家鄉噴香的臘八面里溢出來的。提起臘八面,現代都市里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記憶的塵埃,往事便會清晰地浮現眼前
在我家鄉,臘月里最重大的節日就是臘月初八,也叫臘日。每年臘八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上一大鍋香噴噴的臘八面。家鄉有句俗語叫紅白蘿卜似疙瘩,母親叫你吃臘八,疙瘩是家鄉的土話,意思是說吃臘八面先要做好的是臘八臊子,這是展示姑娘、媳婦心靈手巧、烹調手藝高低的平臺。家鄉的臘八臊子做起來非常有講究,是將豬肉、紅蘿卜、白蘿卜、白菜幫子、豆腐等八種蔬菜切成小拇指大小的方丁(也叫疙瘩),然后佐以大蔥、蒜苗、茴香等調料,用文火燴炒在一起,其味醇色佳,別有一番滋味。
做好了臘八臊子還要搟好臘八面。在家鄉,新媳婦或小姑娘不會搟面是要被人笑話的。首先面要和的均勻,軟硬適中,搟時要拿穩放平,用力要勻,先松后緊,先慢后快,富有韻律地一推一壓,將面團搟成一張薄薄的面片。然后在攤開的面頁上撒少許面粉,一層一層均勻地折疊。用刀切時,刀尖不離案,刀把緩緩抬,伴著咯噔、咯噔的節奏,面可以被切成長條形也可以切成菱形。然后,水開下鍋,撈出面來,盛在碗里,再澆上提前炒好的臘八臊子,這樣,一碗碗色香味形俱佳、冒著白生生熱氣的臘八面就能上桌了。若再往碗里滴上幾滴紅艷艷的油潑辣子,更會讓你垂涎三尺,吃起來酣暢淋漓,吃完后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