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時事素材
|
小龍
2017議論文時事素材篇1:鄒碧華留下的法治遺產
成熟的法治期待成熟的法律職業共同體,而成熟的法律職業共同體萌芽于對專業素養的深耕和對職業倫理的自覺
上周三,上海一位優秀的法官離開了我們,按中國人的傳統風俗來算,昨天已是他的“頭七”。7天以來,不分南北,無論上下,法官、律師、教授、學生……整個中國法律界都在惋惜他寫下《要件審判九步法》的深厚學養,回憶他維護律師職業尊嚴時發出的不懈呼聲,談論他殫精竭慮操刀上海法院司法體制改革中的忍辱負重。
如果諳熟中國法律職業發展的個中曲折就自然心下明白,鄒碧華身后的哀榮不僅僅是業界向其本人的集體致敬,也是各種法治力量一次不同尋常的和解。盡管分享著共同的知識背景、共同的法治信仰,可這些年法庭之上法官與律師常常勢若水火,學院內外理論與實踐往往形同陌路,偏見與隔閡深埋在缺乏信任的互相鄙夷中,這種法律職業的四分五裂讓人痛心疾首。但是,鄒碧華的突然離世,卻像是觸動了聯系著各種法治力量共同的神經,自發地融合成了不多見的同聲共鳴。
為什么我們在鄒碧華身上求得了最大公約數?
成熟的法治期待成熟的法律職業共同體,但它從來不是脫胎自華麗空洞的概念,卻萌芽于對專業素養的深耕和對職業倫理的自覺。
多年來司法公信力不高,法律職業的社會形象常常被污名化,個中緣由難以回避法律職業共同體在職業化之路上的跌跌撞撞。職業化如若效果不彰,法律職業共同體內部的職業素養和職業倫理就參差不齊,結果將導致即使一批批法律人懷抱著法治理想進入這個行業,卻會面臨“播下龍種,收獲跳蚤”的命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推進法治專門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提高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在眾人眼中,鄒碧華的學識、胸懷、視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