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感動人物觀后感作文

| 小龍

陶艷波本不敢眺望太遙遠的未來。她先是去北京學習唇語,回來后不厭其煩訓練兒子。整整3年,當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媽--”從兒子嘴里說出時,陶艷波和丈夫相擁而泣。兒子7歲那年,她毅然辭掉工作,隨兒子一起走進了小學校園。她決心以自己的陪讀,為兒子贏得與健全孩子同樣的教育。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四年級,整整16年,陶艷波成了楊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學的課程相對容易,陶艷波面臨的考驗在于體力。課間,她得陪著孩子們蹦蹦跳跳。上課時,為了不影響后面的孩子聽講,她坐在一張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課下來,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師的口型,急得滿頭大汗。為了讓兒子跟上進度,陶艷波必須把上課的內容全部記下來,課后,放慢速度再給兒子講一遍。

乃彬小學六年級時,陶艷波和丈夫傾盡家財,為他做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初中三年,陶艷波既要學習越來越難的功課,還要給兒子進行聲音訓練。2008年,乃彬收到重點高中錄取通知書的那天,陶艷波笑了,班主任卻抱著她哭了:“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來的高中三年。復雜的方程和定律,讓年過40歲的陶艷波學得異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為了讓兒子考上大學,陶艷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學生,“一下課就纏著老師問問題,有些題目一想就是一宿。”

2011年,失聰的乃彬終于走進了大學校門。“別家的孩子19歲考入大學,我家的孩子也是19歲考入大學。”說起自己的兒子,陶艷波充滿自豪。

如今,乃彬已經是個懂事的男子漢,為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他勤工儉學,為同學提供快遞服務。他那青春的臉龐,洋溢著自信的微笑。

<
60860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