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禮儀:禮無常,仁永恒900字作文
前幾日,網上的一則新聞:“清明節代理掃墓火爆!專家稱‘情何以堪’!”令我對此略有所思。
的確,傳統節日越來越少了傳統的味道。清明也有假期,三天的時間足以方便人們祭奠親人。但那些遠在他鄉的人,仍然無法親自祭掃。于是,一種“清明節代理掃墓”的職業便應運而生。他們可以代其上貢祭品、燒香、念悼詞、磕頭、哭泣等。每個項目都有不同的收費標準,而且是明碼實價,童叟無歁。整個儀式持續30~45分鐘,全程跟蹤錄像,完事后寄給客戶驗收。
這則新聞中的評論欄里批評如潮。
我意識到了“禮”沒有那么謙謙。
矛盾的焦點集中在“代理”,以前出現過代理法律義務、代理道歉,也出現過代理談戀愛等新銳事物。但代理祭祀,總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我覺得一旦“代理”了,情感就不真誠了。
由此,我突然想起了一個論禮的故事:孔子是最先提出三年守孝的人,可是他的弟子宰予卻認為這樣的要求過于嚴苛,“禮”不應是固定的,應因時而變化。
孔子教訓他說:三年守孝是君子仁心的要求。君子失去了親人,心情應該是悲痛的,沒精力也不應該去追求快樂和享受。宰予辯解說:親人去世后,依然可以愉悅地面對生活。
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后,對“禮”的要求嚴苛到了病態的地步。父母去世,守靈堂、披孝服、不拜年、不結婚、不吃葷,甚至不做官的也要三年守孝期滿。
宰予因為沒有把這種情感用“禮”的形式表現出來,被認為不仁?,F在,這種“代理掃墓“顛覆了傳統的禮節形式,沒有把內心的個人之仁——對親人的愛用傳統的儀式表現出來,同樣不會被人們認可。
仁為何物?
仁即愛人,是人們內心最真切、最單純的情感。它不受限于禮,它應是一種最自由的情感。
禮,永遠只是一種形式。禮應本于人心,本于內心最真切的情感,本于仁。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現仁的方式,又何必去限制、禁錮這最單純的美好呢?
禮只是仁的外殼,一個為了突顯內在而精心設計的外殼,它終是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換的。仁不變,禮應因時而化。
所以,我們真正應該守護的,是殼里那份永不變的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