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榜樣8》唐菊興個人事跡范文
CCTV1《榜樣8》唐菊興個人事跡范文【篇1】
唐菊興參與西藏巨龍礦業的西藏墨竹工卡縣驅龍銅多金屬礦床的勘探工作(勘探報告排第四)(2006~2008年1月),提交銅金屬資源量718.8萬噸,伴生鉬金屬資源量35.6萬噸、銀金屬資源量4221噸(獲2011年國土資源科技獎一等獎)。主持西藏阿里尕爾窮大型銅金礦的勘查,查明矽卡巖型銅金礦的形態產狀和規模,求獲金資源量20余噸,銅資源量9萬噸(或2012年度中國地質科學院十大進展)。
唐菊興同志各方面表現突出,為緩解我國資源瓶頸,竭誠奉獻,勇做表率,勇挑重擔,時時起到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被中國地調局評為“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被國土部評為“全國國土資源系統‘十一五’援藏工作先進個人”、“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CCTV1《榜樣8》唐菊興個人事跡范文【篇2】
他跋涉在世界屋脊,二十年來用腳步丈量著這片神圣的土地。他把青藏高原當作第二故鄉,把這里的同胞視為親人。他說,他是背著行囊云游在高原的守望者,要為祖國找大礦,但歸宿肯定是下一座高山。——題記
見到唐菊興已經是晚上七點多了。由于“檔期”問題,幾經協調,唐菊興終于在下班之后有了點兒空閑時間接受記者的采訪。
“最近事情太多了,一會兒跟你聊完我還得加班。”他向記者解釋著。
忙——這是記者對這位身材魁梧的“壯漢”的第一印象?!敖洺>褪沁@么忙著。在西藏的時候也是,有時候奔波起來一天要走上千公里的路?!弊鳛?013年入選國土資源部首批“國土資源科技領軍人才開發和培養計劃”和“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的中青年科學家,唐菊興肩負重任。二十年來,他每年都會親自帶隊在西藏野外一線開展地質礦產勘查評價和研究工作。
“西藏就像我的第二個家鄉,我對這片土地的感情整整沉淀了二十年。”唐菊興很健談,說起話來思維敏捷、邏輯清晰,尤其是當聊到這些年在西藏工作的點點滴滴,他那地質人特有的堅毅眼神會忽然變得柔和起來,像極了一個漂泊在外的游子,懷著極其復雜的情愫在談論自己的故鄉。
唐菊興其實是南方人,他的普通話里還夾雜著些許吳儂軟語的細膩鄉音,但他的生活習慣卻又像是成都人(唐菊興曾在成都學習工作生活了28年)。他身上的親切感似乎也是與生俱來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不管是一起跑野外的同事,還是西藏當地的向導和工人,或者是自己帶著一起爬山的學生,“都是親密的戰友加伙伴”,正是因為整個團隊的融洽相處、齊心協力,才有了他們今天所取得的成績。
CCTV1《榜樣8》唐菊興個人事跡范文【篇3】
在2012年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這個項目也被國內外專家評價為“中國地質工作的重要里程碑”、“國際上10年來推動喜馬拉雅造山系研究做出的最重要貢獻”。
這一重大的成果背后,凝結著成百上千名地質工作者數十年在野外的心血汗水,其中,唐菊興是奮戰在青藏高原上時間最長的一個。從1995年第一次踏上西藏,從三江源頭到雅魯藏布江—岡底斯山脈再到阿里地區,他用腳步一寸寸丈量著高原。多吉院士感慨地說:“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我每年都多次見到唐菊興,他對地質工作的執著、激情和熱情,在最艱苦、最危險、外部環境最差的地區做出這么大的貢獻,值得所有地質工作者學習。”
上世紀90年代初,甲瑪銅多金屬礦床就開始詳查工作,不過,由于當時將“海底噴流成礦”理論作為礦產勘查的理論指導,重點是對淺部的鉛鋅銅礦體進行勘查,因此先后探明銅鉛鋅資源量108萬噸后就再無大進展。2006年起,唐菊興開始主持甲瑪銅礦勘探評價工作,要想取得突破,首先需要突破的是淺成“海底噴流成礦”觀點,這無疑需要極大的勇氣,也需要開展大量基礎地質工作加以佐證。
唐菊興帶領研究團隊做了細致的基礎工作,認為甲瑪礦床存在斑巖成礦體系的勘查地球物理異常特征。隨后,在2008年,他開始組織團隊通過鉆探施工來初步驗證結論。
在青藏高原進行鉆孔施工,按照慣例,鉆孔深度達到地下三四百米時還沒有見礦就會放棄了,然而,當唐菊興到現場看了巖芯,并認真研究分析后,他提出,角巖型礦體下面肯定有矽卡巖型和斑巖型礦體,于是果斷決定繼續施工。在鉆孔深度達到500米時,終于發現厚度達到200多米的銅礦體,世界級大礦甲瑪銅多金屬礦從此揭開序幕。2010年,又在甲瑪銅山南坑發現了一處礦體,僅這一處提交的銅資源量就接近原來15年提交的銅資源量。到2013年9月,礦區新增的銅幾乎是原來15年提交量的14倍。
像這樣的奇跡隨后在雄村、鐵格隆南、尕爾窮等礦產勘探項目中不斷發生,對前人成果,繼承但不盲從、在繼承中創新,使唐菊興團隊找礦成果不斷。21年來,他帶領團隊創新找礦理論,采用產學研用一體化,在西藏探明并新增資源總量相當于18個大型銅礦、18個大型金礦、6.9個大型鉬礦、11個大型銀礦、2個大型鉛鋅礦。
CCTV1《榜樣8》唐菊興個人事跡范文【篇4】
1984年,剛滿20歲的唐菊興從成都地質學院礦產系畢業,并留校任教,1995年,他參與導師王成善主持的“玉龍銅礦似層狀礦體成礦作用定位預測研究”,從此與青藏高原結了緣。從水鄉嘉興到蓉城成都再到青藏高原,他的人生因為地質不斷攀升,并在世界屋脊扎下了根。據統計,21年來,唐菊興幾乎每年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度過,時間最長的一年,他在西藏待了200多天。
最初去西藏,從成都出發要走一個星期,一路顛簸不說,還會遇上大堵車,有一次竟然堵了一個星期,一到夜晚,大家凍得瑟瑟發抖,蜷成一團,他戲稱自己是“團長”。當然,在高原上工作,當“團長”的次數絕不在少數。
在高原工作會遇到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和危險,這時,唐菊興總是第一個站出來,不管是一起出野外的同事,還是西藏當地的向導和工人,或者是帶著野外實習的學生,大家都特別敬佩他、信賴他。團隊成員劉治博說:“在高原出野外,大家就是生死與共?!本湍眠^河來說,由于沒有橋,過河時都是靠越野車加足馬力然后一口氣沖過去。一旦汽車在湍急的大河中熄火或是被石頭卡住無法前進,就需要一個人下河去把鋼纜掛在被困車輛上,然后用另外一輛車把它拉出來。這時,總是唐菊興蹚著冰冷刺骨的雪水到河中央去把鋼纜掛好。他說:“我是項目負責人,高原工作經驗比較豐富,遇到這種情況必須要對大家負責,另外我在水鄉長大,水性也比他們好一些。”一次,在藏東類烏齊開展土壤測量,正在過河時,藏族技術員古桑突然腳下一滑落入水中,他本能地大叫“唐老師救我”,唐菊興聽到呼聲,急忙扔下手中東西,游過去一把抓住古桑,將他救了起來。
今年西藏雨季特別長,唐菊興帶著幾個人去阿里一個銅礦檢查,返程時陷車了,唐菊興拿著工具一會兒到前面挖車,一會兒到后面推車,同行的學生想上前幫忙又不知從何下手,看著渾身泥水的老師感慨萬分:“不光是專業,唐老師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太多了。”等把車挖上來,唐菊興拍了拍身上的泥又繼續趕路。他告訴記者,“在那種情況下,必須盡快想辦法解決問題,當年在藏北遇到陷車時,我們把棉被、軍大衣都往車輪下塞過。”
唐菊興常戲稱自己是個“爬山匠”,正是一年又一年的攀登,讓他征服了地質科學高峰,也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培育了一大批年輕優秀的地質人才。
CCTV1《榜樣8》唐菊興個人事跡范文【篇5】
2016年10月底,我所唐菊興研究員被科技部基礎研究司評為“最美野外科技工作者”,科技部協同中央電視臺等十多家媒體前往西藏對其進行了現場宣傳與采訪。通過宣傳優秀事跡,資源所號召全體黨員干部向身邊優秀共產黨員學習,向身邊在本職崗位上默默奉獻、長期在野外開展科研工作的典型代表學習,學習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責任、創新、合作、奉獻、清廉”,用業績成果回饋著黨和國家的培育等先進事跡。
在學生們眼中,“唐老師粗獷的外表下有一顆細膩而火熱的心”,有空的時候,他會在自己的網絡空間寫寫隨筆,抒發對生活瑣事和野外工作的感慨和感悟,不僅古典詩詞信手拈來,還時常引用鮑勃·迪倫等著名搖滾歌手的歌詞。
CCTV1《榜樣8》唐菊興個人事跡范文【篇6】
唐菊興的細膩還表現在與藏族同胞的交往上。在野外時,如果需要到沿途的藏族同胞家中休息或補充一些干糧,他都堅持付錢,尤其是遇到家庭情況比較困難的,他幾乎每次都會掏空口袋里所有的錢。“雖然語言不通,但只要真誠,他們是會感受到我們的誠意的。”
十多年前,唐菊興率隊在雄村金礦外圍的謝通門縣達那答鄉工作,暫住多吉家,并邀請多吉到項目組擔任翻譯。平時大家一起上山工作,回住地后又聚在一起品嘗青稞酒和酥油茶。后來,唐菊興到別的地方工作了,一旦有人路過達那答鄉,他就會托人給多吉捎些小禮物,從大人的毛衣、小孩的學習用品到多吉喜歡的啤酒,東西不多,但傳達的是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有些藏族同胞愿意過現代生活,從西藏目前現實看,要給他們提供就業崗位,最可靠的依托產業就是礦業了。”唐菊興說。因此,每到一地開展項目,首先就是到當地村莊調查了解人員情況,盡可能雇請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年輕人當翻譯、向導、后勤工人,并在實際工作中手把手教他們相關工作。
“甲瑪礦區薩瑪龍村幾乎每家都有一個熟練的樣品加工工人。”唐菊興介紹說,在甲瑪礦區工作期間,他們將巖芯保管和加工工作委托給這個村,村里則輪流安排每家派一個人參與保管和樣品加工工作,唐菊興團隊就耐心地教他們劈樣、粉碎加工、樣袋標號等。經過幾年鍛煉,這些人完全掌握了樣品加工程序和質量要求。“只要有這樣的崗位出現,這些人不用培訓就可以變身現代產業工人了?!?/p>
2014年9月底舉行的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代表評選活動中,唐菊興被評選為先進模范個人。
高原攀登二十余載,霜華悄悄染鬢間,如今他常對學生們開玩笑說:“我已經50多歲了,再有幾年就要退休了,地質工作未來就看你們了?!钡橇私馑膶W生們都知道,真正的熱愛從來不會掛在嘴邊,“只怕等到明年5月去不了野外,唐老師就急了?!?/p>
CCTV1《榜樣8》唐菊興個人事跡范文【篇7】
在唐菊興的主導下,中金集團在甲瑪山下建起了一座國內獨一無二的巖芯庫,所有被鉆探開采的巖芯都完好的保存在這里,這些實物標本將成為后世研究礦產的資料。
25年來,唐菊興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在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的青藏高原度過。最長的一年他在西藏待了200多天。唐菊興目前主持勘查評估的包括18個大型銅礦,18個大型金礦,11個大型銀礦,7個大型鉬礦和2個大型鉛鋅礦。參與主持過工作總礦產量累計超3000萬噸。這些成績沒有使他停下腳步,已經55歲的他依然堅持走在路上,年復一年,不知疲倦地向著地質科學高峰攀登。
CCTV1《榜樣8》唐菊興個人事跡范文【篇8】
唐菊興25年科研路,不斷攀登地質科學高峰
早就被發現并進行勘查的的甲瑪礦區,前15年間的探獲卻不多。唐菊興及團隊從2006年開始進入甲瑪山,經過系統的地質調查和綜合研究,他推翻了之前在業內已達成共識的甲瑪山系“海底噴流成礦”觀點,認為該礦的成因應是“巖漿熱液型”。以這些新認識為指導,中國黃金集團發現了最厚達328.98米的斑巖型鉬(銅)礦體,在甲瑪銅山南坑發現了產于推滑覆體中的富銅多金屬礦體,僅這一個礦體提交的銅資源量就超過原來15年提交的銅資源量。如今,甲瑪礦區已成為世界級礦區。唐菊興仍然經常過來指采礦工作,為巖芯采集、校準鉆井的角度及深度提供技術指導。
CCTV1《榜樣8》唐菊興個人事跡范文【篇9】
墨竹工卡位于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帶,有著“天邊之鄉”的美稱。地質人唐菊興帶著他的兩名學生正在這里跋涉,此次他們肩負到山上采樣,尋找新的銅礦的使命。
高原地區缺氧、高寒,氣候變化多樣。唐菊興和他的徒弟們在青藏高原上每走一步都極度缺氧,有時甚至一天還可以經歷四季,前幾分鐘還艷陽高照,轉眼就會風雨交加,但采樣的工作從未因為惡劣的環境和天氣變化而停止。
此次采樣,他們發現了成片的角巖,角巖屬于巖漿巖與圍巖熱接觸變質作用的產物,是地質專家預測隱伏巖體的直接標志。成片的角巖釋放著深部可能存在大型銅礦的信號,這讓唐菊興激動不已。
多年尋礦的經歷,讓唐菊興早已適應風餐露宿的的生活。肩負樣品在高原手腳并用的行走,饅頭就榨菜的“野餐”,野外帳篷過夜甚至碰到過狼群……面對這些艱苦的野外環境,唐菊興說:“做我們這個專業確實是比較辛苦的,但是只有靠我們這些人長期堅守,才能為國家找到更多的礦產。”正是這個信念,使得他堅持了25年。
CCTV1《榜樣8》唐菊興個人事跡范文【篇10】
“西藏的每一座高山都讓人心生敬畏。每當我想到這片廣袤的土地下蘊藏的礦產資源,那才真叫人睡不著覺?!被叵肫甬斈耆鲱^的自己初入西藏時的感覺,唐菊興難掩興奮之情。1995年,當唐菊興第一次踏上西藏的土地時,估計也未曾想過會和這片神圣的高原大地結下不解之緣,而且一結就是二十年。他踏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從三江源頭到雅魯藏布江岡底斯山脈再到阿里地區,到處都留下了他矯健的身影。
要知道,唐菊興的工作區域大多都在4500米以上的高海拔山區,但他二十年來每年的野外工作時間從來都不低于100天,最長的一次竟連續在工作區待了200多天。這樣的堅持和堅守帶來的“回報”也是相當豐厚的。
二十年間,唐菊興及其研究團隊主持完成了甲瑪、雄村、尕爾窮等多個大型、超大型礦床的勘探評價,探明并新增銅資源量超過900萬噸,鉬資源量69萬噸,鉛鋅資源量105萬噸,伴生金資源量超過350噸,伴生銀資源量超過10000噸。其中,甲瑪銅礦已于2010年7月投產,解決了數百名當地藏族同胞的就業問題,年創利稅近3億元;雄村銅(金)礦已經成功申請了采礦權,預計近兩年將正式投產。
唐菊興及其研究團隊還參與了西藏巨龍銅業、西藏礦業、西藏華鈺礦業等大型礦業公司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勘查評價和研究工作,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和技術服務,參與或指導勘查評價的礦床累計探獲銅資源量1000多萬噸。
近兩年,在國土資源部找礦突破新機制的指導之下,這支隊伍又遠赴西藏阿里地區,為多龍整裝勘查區的找礦突破貢獻自己的專業技能,指導和協助西藏地質五隊勘查評價兩個超大型銅(金)礦床。截至目前,僅僅過去一年半時間,該地區探獲的銅資源量已達到1000萬噸以上。這為藏西阿里地區的民族經濟發展注射了一劑強力劑,同時吹響了西藏最偏遠、最落后地區民族經濟跨越式發展的號角。
這些找礦成果不僅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為西藏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地區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更是為我國戰略資源儲備基地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
“這些成績都是團隊全體成員艱辛付出的結晶。”唐菊興總是會把功勞算在團隊的身上,“對我自己來說,在甲瑪工作的這幾年最讓我難忘,但也是遺憾最大的。”
原來,唐菊興從2006年起開始主持甲瑪銅礦的勘探評價工作,在最關鍵的前兩三年,任務重、壓力大,某天早晨醒來,他在鏡子里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滿頭的銀發和花白的胡茬。“剛開始我還不服氣,定期去染一染頭發,后來想了想也懶得管了,這也算是種境界吧!”唐菊興開玩笑說,不經意間還真以為自己達到了古人詩句中“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的意境。
而唐菊興所說的遺憾,也許會成為他這一生中真正揮之不去的痛楚。2008年是甲瑪找礦突破科技攻關最為關鍵的一年,為了早日揭開甲瑪的神秘面紗,唐菊興不敢懈怠,當年3月份就去到礦區開展工作。忙碌的工作一直持續了大半年,直到11月底家里傳來噩耗——臥床一年多的老父親病逝了。由于未能來得及趕到病榻前與父親做最后的訣別,一顆自責的種子由此深深地埋在了唐菊興的心底。
“子欲養而親不待,這也許是很多地質工作者都經歷過的悲痛。我們遠在千里之外,有時候連見親人最后一面的機會都沒有?!碧凭张d說,父親將白發、白胡子傳承給了他,意味著他應該懂得如何更好地擔當,無論是對于家庭還是祖國的找礦事業,他惟有盡職盡責,才可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