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特點和風俗
立秋的特點和風俗
一、立秋的特點
立秋時節,氣候開始逐漸轉涼,天氣逐漸變干燥。由于夏季的高溫多雨,秋季的干燥和涼爽會讓人感覺格外舒適。在立秋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晝夜溫差加大,氣溫逐漸降低。此外,立秋還意味著農作物即將進入重要生長期,農民們開始忙碌起來。
二、立秋的風俗
1. 貼秋膘:貼秋膘是指在立秋這一天吃肉,寓意著夏天瘦了,立秋之后要補回來。人們認為,經過一整個夏天的清淡飲食,胃口變得更好,所以需要在立秋這一天吃肉來調理身體。
2. 摸秋:摸秋是指在立秋這一天晚上摸南瓜、摸涼席等,寓意著可以祛除暑氣,迎來涼爽的秋天。人們相信,摸南瓜可以讓家庭和睦,摸涼席可以帶來清涼舒適的睡眠。
3. 食秋桃:食秋桃是指在立秋這一天吃桃子,寓意著長壽健康。桃子富含維生素C和E,有益于健康。人們認為,立秋吃桃子可以祛除疾病,帶來好運。
4. 咬秋:咬秋是指在立秋這一天吃西瓜或冬瓜,寓意著可以免除腹瀉。由于立秋時節氣候干燥,人們容易上火,所以這一天吃西瓜或冬瓜可以起到降火的作用。
5. 迎秋:迎秋是指在立秋這一天祭祖神、祭品等,寓意著對祖先的敬仰和對秋季的祈福。人們認為,立秋祭祖可以保佑家庭平安、五谷豐登。
立秋的寓意和象征
作為傳統的農業生產大國,我國一直致力于農業發展,而很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就是氣候了,所以古人在四季的基礎上對每個季節的氣候特點進行劃分,創造了二十四節氣。那么在二十四節氣里立秋節氣代表著什么含義?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的節氣。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此時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弊喈叄嗤暵湎乱粌善~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仍是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后第3日。
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于臺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立秋的由來和含義
周代天子親率祭祀
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時。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并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睆奶扑螘r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后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钡搅颂拼?,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缎绿茣ざY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
立秋節氣介紹簡介
立秋,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立秋的詩句古詩
1、新秋
唐·齊己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
露彩朝還冷,云峰晚更奇。
壟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里,安仁謾起悲。
2、立秋前一日覽鏡
唐·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3、立秋
宋·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三伏帶一秋,還有二十四個秋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