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科學家精神進校園
新京報訊(記者楊菲菲)打造“科學家故事眾創空間”、開展科學家故事閱讀推廣,未來,中小學生將有更多方式了解科學家、走近科學家。7月26日,記者獲悉,中國科協、教育部聯合印發《“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要構建開放協同工作模式,將科學家精神從抽象符號轉化為生動的科學家故事,引導廣大中小學生走近科學家,了解科學家精神,增強科學探索的好奇心。
《方案》提出,要大力開展科學家精神宣講教育。邀請院士專家走進校園開展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組織科技輔導員、少先隊員、共青團員講述科學家故事。鼓勵各地分層次建立科學家精神宣講團。在“翱翔之翼大學生科技志愿服務行動”中,組織大學生走進中小學校開展科學家精神演講報告。
同時,還要精心打造“科學家故事眾創空間”。依托中小學建立一批“科學家故事眾創空間”(以下簡稱“眾創空間”)。依托現代科技館體系,聯合當地中小學校組織開展“科技館里的思政課”“科學家故事戲劇社”“Z世代天團秀”“逐夢采風團”等品牌活動,定期開展業務指導、交流培訓。組織幫助中小學師生參與“科學也偶像”短視頻創作傳播活動。
《方案》倡導要充分利用中小學現有讀書角、圖書架、書報亭,充實科學家故事圖書。提升科學家精神出版物質量,推動出版社、科技館等機構向中小學生推薦優秀書目并定期更新補充。以班級為單位舉辦故事分享會、主題班會,以學校或地區為單位組織開展讀書征文、演講朗誦等多種活動,支持科學家、科技輔導員深度參與學生故事分享,指導演講朗誦等,推動形成閱讀交流科學家故事濃厚氛圍。
科學家是一項職業嗎
科學家,是指對自然、生命、環境、現象及其性質進行重現與認識、探索與實踐,并作出突出貢獻、具有杰出成就的科學工作者。
如: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波蘭化學家瑪麗·居里、美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中國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
職業,即個人所從事的服務于社會并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
根據中國職業規劃師協會的定義:職業 = 職能 × 行業。
科學家對社會的貢獻是什么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李四光: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為中國用掉“貧油”帽子,創立地質力學理論和中國“兩彈”的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科學家的精神是什么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在向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深刻領會科學家精神的科學內涵,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既能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創造能干事、干成事、成大事的良好環境,也能引領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社會風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磅礴力量。
科學家精神的提出
2020年9月11日,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并重點闡述了愛國精神和創新精神,強調“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科技工作者要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樹立敢于創造的雄心壯志,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