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晉級為全國超大城市意味著什么
2014年,國務院下發《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
城市的經濟發展需要重視諸多細節,比如說GDP數據。往往人們緊盯4個季度的GDP運行情況,如果趕超某座城市,那么自然覺得是小勝了一把。實際上,城市的發展差距擴大,往往就是在于產業結構和城區人口發展規模上。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一個綜合強市,幸福感比較強的城市,往往它的引才留才就較為順利。此外,城市也需要重視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發展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所以必須要大量人才人口的支撐。
如今,武漢市的實力已經今非昔比,中央確定武漢躋身超大城市,目前,武漢市的城區人口已經超過了1000萬人。作為全國8個超大城市之一,武漢有多硬核呢?武漢市是中部第一大城市,在去年實現經濟總量18866.43億,可以說武漢市也是一個老牌的經濟強市!武漢市圍繞著自身的發展做出了許多重要規劃,除了大力發展一些競爭優勢較為突出的產業之外、武漢市還培育了發展潛力巨大產業集群,這就是武漢市提出的“965”產業集群,包含九大支柱產業,六大新興產業,以及五個未來產業。
可以說,武漢市對于自身發展十分重視!畢竟,加強產業的發展,就是塑造地區競爭力優勢的途徑之一。實際上,很多超大城市都是如此“硬核”,利用科技創新,提升傳統產業的實力,并且壯大新興產業,即便是超大城市,也是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融合在一起逐漸發展的。此外,武漢市也對常住人口發展有了一系列的目標,預計在2025年,武漢市的常住人口有望突破1380萬人!可以說,強勁的發展動力,龐大的經濟規模,以及長期性對于新興產業的重視、產業的先進性都是武漢市聚攏和吸引人才的重要途徑。
超/特大城市,意味著什么?
北京師范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認為,特大城市意味著區域內聚集了更多的公共服務資源,可以讓居民享受更多的便利和更好的福利。
“特大城市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尤其是會給外界人士多種正向聯想,比如它意味著國際化大都市、發達城市、時尚城市、活力四射的城市、商業繁榮的城市等,由此會令人向往,會吸引更多人來旅游、工作、投資、定居等。”宋向清表示。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中原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認為,它背面是更大的市場規模,更大的要素吸引力、聚集力,更強的影響力、輻射力和帶動力,更高的經濟運行效率,更強的公共服務供給能力。
對老百姓來說,意味著將帶來更多更好的就業創業機會、更多獲取更高收入的機會、享受更優質公共服務的機會、拓展視野與接受現代文明熏陶,提升文明素質的機會。
全國超大城市名單
根據國務院于2014年下發的《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2022年10月公布的《2021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截至2021年末,全國共有超大城市8個,分別為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武漢。全國特大城市11個,分別為杭州、東莞、西安、鄭州、南京、濟南、合肥、沈陽、青島、長沙、哈爾濱。
超大城市的劃分標準
我國的大型城市劃分標準是根據城區常住人口,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具體如下:
1. 超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
2. 特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萬至1000萬。
3. 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萬至500萬。其中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大城市;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大城市。
4. 中等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萬至100萬。
5. 小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下。其中20萬以上5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小城市;2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小城市。
武漢市區人口達到1477萬,武漢成為全國超大城市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2022年10月公布的《2021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截至2021年末,全國共有超大城市8個,分別為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武漢。
名單中顯示,武漢最新城區人口1094萬人,市區人口達到1477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