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山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原題
2024屆廣東佛山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原題新鮮出爐,高考語文模擬試題同學們要好好利用,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4屆廣東佛山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原題(帶參考答案),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2024屆廣東佛山高三二模語文試題原題(帶參考答案)
2023~2024學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學質量檢測(二)
本試卷共8頁,23小題,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將條形碼橫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
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對應題目后面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
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
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 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年少時讀書,特別熱衷于尋找某個“簡單的結論”,覺得一本書的價值就在于能夠“千頭萬緒,歸結為一句話”。書讀多了,漸漸意識到,這是一種要不得的膚淺讀書習慣,是帶著中學時代“總結中心思想”“找關鍵結論”的應試慣性。真正的讀書,需要戒除那種“找簡單結論”的簡化誘惑,而是要讀到復雜性。深刻的讀書過程,應該總能在掩卷之余在腦海里盤旋這句話:這事兒沒那么簡單,那么,問題又來了!
所謂認知膚淺,就是對世界的了解凍結于某個簡化的結論。讀一本書,如果讀到的僅是某個簡單的結論,說明我們對一個問題的認知仍停留于薄和淺的“表層”,沒有對“已知的已知”形成某種沖撞、侵犯、挑戰,它只是既有認知區中某種“熟悉而愉快的確證”“未增加新知的淺閱讀”,沒有在沖撞已知上飛躍到“未知的未知”。很多時候我們貌似讀書和思考了,實際上只不過是重新整理了一下既有的偏見、狹隘,強化了一種閉環中的偏執。這個過程并沒有真正的“思想”——思想是什么?思想就是一個“越過簡單結論”的過程,抵制某種未經思考、未經論證之結論的思維行動。
比如我讀葛兆光先生的《中國思想史》,就是一個看見思想史之復雜性的過程。起初也是想找到“中國思想史”的一根線,一個結論,一個可作為規律的因果脈絡,可這本書告訴我們,“思想史”不是“在歷史時間中制作思想路程的導游圖”,當書寫者在其編撰之初將歷史脈絡化的時候,就已經改變了思想史的原生狀態。真實的歷史不是連續的、線性的,所謂的“歷史的原因”常常是后來的、選擇的、理性的解釋,它們需要把很多“偶然的”事情“淘汰”出去才能成立或凸顯。跟著這本書的思想鉤沉,打撈那些被淘汰的“偶然”,重新“去熟悉化”,了解“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的歷史”,就是一個看見復雜傳統的思想歷程。好書就能起到這樣的效果,讓頭腦變得復雜起來。
復雜是什么?就是跳出粗糙而簡單的是非,看到事物內在的多元、矛盾、張力、褶皺、彎曲和肌理。將問題置于某種“沖突的語境”中去思考,才能看到問題的復雜性。我們經常聽到“問題意識”這個詞,實際上,問題意識,就是一種“敏銳地意識到某個問題中所包含的復雜性”的問題直覺。它須具備這些特性:這類“問題”沒有一個肯定或否定的答案;這類“問題”的內部必然充滿了張力;這類“問題”沒有終結,對這類“問題”的釋放,將意味著迎接更深層次問題的到來。它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問題越來越多”,雖然未必存在一個答案,但能在思辨中把你的思考推向新的思想層次。
“判斷不能那么絲滑,只有放到張力場中才能呈現它的復雜性”。一本好書,就是一個矛盾沖突的“張力場”,它在不斷的“那么問題又來了”的追問中,將思考推向深刻。
(摘編自曹林《讀書要讀到復雜性》,《中國青年報》)
材料二:
從思想史的敘述形式上說,也許是因為天才思想的缺席,使習慣于過去按照思想家來分配章節的撰述者覺得無從措手,于是使思想史不得不出現“空白”:從思想史的敘述觀念上說,也許是因為進化論的樂觀主義使思想史家相信,這只不過是可以省略的時段,他們的責任是把思想史寫成一個不斷推陳出新的大鏈條;從思想史的寫作心情上說,也許是這個時代的平庸難以激動歷史學家,千人一面的沉悶打消了他們深入探究的欲望。可是,這一方面是由于“由今溯古”的思路,今人預設它是“空白”,往往是因為先已在心中預存了一個對思想歷史的價值判斷尺度,另一方面是“因人設崗”的寫法,撰寫者斷定沒有足夠設置到章節的思想家,于是把這些“二三流”的思想一概忽略不計,于是,思想史仿佛有了斷裂,有了空白。
可是,如果換一種思路,也許“空白”恰恰是一種有意思的內容,而“斷裂”恰恰是一種有意義的連續。在中國書論畫論中有一種據說是最中國化的理論,就是畫的空白處也是畫,字的筆斷處即見精神。紙上未曾著色的地方,可能是云天水色,也可能是需要閱讀者以體驗補充與想象的地方,蘊涵了最富有包孕性的內容,飛白恰恰特見意趣。筆筆豐潤飽滿,可能就有夯實之嫌。問題是,思想史并不是藝術性的書畫,它不能總是一筆帶過,去指望閱讀者自己想象和填充思想史的空白,照理說,思想史不僅要寫那些充滿“變異”的時代,而且要寫那些平緩地“綿延”的時代,歷史閱讀者和藝術欣賞者的最大區別就在于他不能隨意想象空白處的歷史。
可是,似乎思想史寫作者很看不上那些平庸和停滯的歷史時段,于是思想史也留下了一些空白,然而這些空白并沒有像書畫中的空白和飛白那樣,給人深刻的意味,卻使得思想史顯得上氣不接下氣。這可能并不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因為,思想的歷史常常在保持存在與改變存在之間來回搖擺,表面上看來有起有伏有張有馳,所謂穩定秩序和改變秩序之間的緊張,延續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打破固有的社會架構之間的緊張,每一個思想時代都被這兩種傾向所籠罩,時而尋求保守既定的文化秩序,思想史表現出平庸似的穩定,時而努力尋求創新的文化形式,思想史又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跳蕩,在“變異”與“綿延”“凸顯”與“墊伏”之間,思想始終書寫著自己的歷史。因而,在那種似乎停滯的年代,思想的歷史恰在前行,“空白”的背后,其實寫滿了未發表的文字。
(摘編自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導論·思想史的寫法》)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總結中心思想和找關鍵結論的閱讀方式是一種膚淺的讀書習慣,找到的結論往往也是簡單的,不利于形成深刻的思想。
B.復雜性的“問題”具有尚無明確答案、內部充滿張力、難以被答案終結等特點,這些“問題”能使思考往縱深處推進。
C.某些時代缺少天才的思想家,而歷史學家習慣按照思想家編排的范式進行思想史的書寫,于是他們就直接選擇了跳過。
D.歷史常常在“變異”與“綿延”之間來回搖擺,這讓思想的發展處于停滯的狀態,給我們書寫思想史帶來了一些困難。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材料一認為把問題置于某種“沖突的語境”中去思考,才能跳出粗糙而簡單的是非判斷,最終達成問題的徹底解決。
B.材料二認為思想史的寫作者如果只是按照一種既定的習慣認知進行思想史的書寫,將不利于呈現思想史的真實面貌。
C.材料二中提到每個時代都有保守和變革兩種思想傾向,并會或強或弱地左右這個時代的思想走向,這是歷史的常態。
D.兩則材料均談及認知的“復雜性”,讀書要意識到得出結論過程的復雜性,書寫思想史要意識到思想史發展的復雜性。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劃線句子觀點的一項是(3分)
A.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為加強集權統治,打擊不同政見,奉行實用主義,制造了“焚書坑儒”事件。
B.唐代思想從隋代直接跳至中唐,存在兩百年的空白,思想史的發展停滯不前,思想的開創性不足。
C.反映明末劇變的歷史學著作《萬歷十五年》英文版書名翻譯是“1587年,一個沒有重要意義的年頭”。
D.1915年9月15日《青年雜志》在上海創刊,1916年9月出版第二卷第一期時,改名為《新青年》。
4.結合材料一內容,對于“判斷不能那么絲滑,只有放到張力場中才能呈現它的復雜性”的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閱讀后得出結論是一件復雜且困難的事情。
B.實際的閱讀過程可能會對“已知的已知”形成某種挑戰。
C.值得閱讀的好書應該具各相當的矛盾沖突。
D.通過閱讀對某些復雜問題形成判斷,也是閱讀的應有之義。
5.材料二在談論“思想史寫作”時,隱含著三個不斷“將思考推向深刻”的問題。據材料二內容,概括推動作者深刻思考“思想史寫作”的三個具體問題。(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題。
太陽發芽
紅柯
老人一直望著外邊的樹,整個夏天他都這樣看樹。夏天悄悄逝去,秋天間了進來,樹葉一下子變黃了。
兩個中年人走進院子,一個是老人的兒子,一個是連里的木匠。他們從東邊空房子里抬出又寬又厚的干木板。全是白松木,一條一條擺開,院子里亮晃晃。
女孩問老人:“這是干什么呀?”
老人說:“給爺爺做棺材?!?/p>
“爺爺你很健康呀?!迸⒀劬窳?。
“健康的時候才能做出好棺材?!?/p>
幾年前,木料從林場拉回來的時候是濕的,女孩可以聞到樹液的清香。那時她只有十歲,現在她十五歲了,跟一棵小白樺樹一樣了,走到哪里都是亮亮的。
女孩說:“爺爺你不害怕嗎?”
“爺爺不怕,爺爺打過仗種過地,爺爺用槍和鋤頭對付過死亡。
“可它又纏上你了?!?/p>
“這可不一樣,爺爺自己去,”老人敲敲那些木料,“爺爺坐車去。這是我的坦克?!?/p>
木匠說:“咱給你弄個好坦克?!?/p>
院子里全是叮叮的斧子鑿子聲和嗡嗡的鋸子聲,兩個中年人叼著煙卷一聲不吭干活兒。老人坐在小板凳上,半閉著眼睛,里邊有一種柔和沉靜的光,跟海子里的水一樣。老人又干又瘦,可老人很結實。太陽和風把他打磨成現在這個樣子。他老得不能再老了,太陽和風也啃不動他了。他坐在陽光和風里,他就跟外邊的大戈壁一樣,堅硬而遼闊。
院子里的木料不見了,棺材蹲在地上,讓人望而生畏,就像那里蹲著一頭金黃的獅子,威風凜凜。
女孩從來沒見過這么厚實的木頭,女孩用手卡一下,板子很厚,把她的手都卡疼了。
老人說:“薄板子盛不下爺爺,爺爺會把它壓塌?!?/p>
來一幫人抬棺材,他們都是連里最壯實的漢子,他們給棺材捆上粗繩,前后兩根杠子,壯漢們嘿嘿用勁往前挪。棺材離地面只一道縫,昂首挺胸就像要下水的巨輪。棺材滑進屋里。連長揭掉黃帽子:“當年咱們的萬噸巨輪就是這樣下水的?!迸⒉欢@些,連長叔叔就告訴她:“那是一艘很大很大的船,是咱中國人的驕傲。”女孩說:“我爺爺就是連里的驕傲。”
“爺爺打過仗,爺爺在戰場上就跟獅子一樣;爺爺也能種地,爺爺種的莊稼個個都是好樣的?!睜敔斦f。
“你把它們說得跟人一樣?!?/p>
“莊稼是有生命的,只要是你種的你就能聽見它們拔節抽穗長個子?!?/p>
陽光一下子把窗戶擠破了,跟彩釉一樣澆在棺材上,棺材雄渾而明亮。
女孩回到自己屋里畫畫。她喜歡畫畫,她的畫在整個團中學還是挺有名的,有小畫家之稱。老人聽見梨子咚咚的落地聲。梨子很黃很肥,就像毛色光滑的鼠趴在樹上。老人吃了一個很大的梨子。他的牙齒只剩下幾顆,他的嘴巴幾乎是個黑洞洞,梨子喜歡這個黑洞洞,梨子一直鉆到老人的腳后跟,老人渾身上下甜絲絲的。
有些梨子大半埋在土里,甜甜的梨肉讓蟲子咬得千瘡百孔。梨子在下沉。沉沒的地方梨肉變成棕褐色那已經接近泥土的顏色了。老人看自己的手腳,干硬粗糙黑乎乎的。他也在接近泥土。老人穿過果園,來到荒涼的墓地。
他們剛來這里的時候,地上只有一寸厚的土,撒下的種子長不出莊稼。就在上級命令他們撤離的時候,老連長病逝了,老連長成了大漠深處第一個死者。他們挖很深的墓坑,里邊全是沙石。大家就刮地上那層薄土,墊在墓坑里,在棺材上也覆了土。他們嚴守入土為安的古訓,誰也不想讓自己的老連長風干成木乃伊。他們要看著青草長出來再撤走。那已經是第二年春天了,青草果然爬上連長的墳頭。這無疑是一種信號,一種綠色田園的信號。
地上的土年厚起來。土是從連長的墳墓開始變厚的,就像連長身上長出來的。老兵們說:“人都要變成土,埋在新疆變的土就更多?!崩媳鴤內继稍谀抢锪恕;钪牧攘葻o幾,他是這里惟一的老兵。他得好好看看這個秋天。天是青的地是黃的,天地之間的那顆太陽豐滿而悠閑。太陽再也不是獅子了,獅子蹲在他家里。
女孩問老人:“你干嗎要離開我們?”
老人說:“人老了就得死,爺爺已經活得太久了。
“我會死嗎,爺爺?”
“你不會死,死亡不認識你?!?/p>
“死亡認識你嗎?”
“死亡認識年紀大的人,它不認年輕人,好孩子你好好活吧,活著是很有意思的?!?/p>
“我還是感到害怕,爺爺?!?/p>
“活得越有意思,死亡才會有意思?!?/p>
“我知道了爺爺,我要畫畫?!迸⒒氐剿男∥?,繼續畫畫。
老人一個人坐在屋里,棺材蹲在他的身邊,就像一匹駿馬在等待騎手跨上去。
老人睡著了。睡眠中的老人依然能聽見梨子咚咚的落地聲,夢中的梨子金光燦爛,又圓又大,散發甜絲絲的芳香。酥軟的梨子一點一點融入泥土,跟積雪消融一樣。太陽也是酥軟的,太陽的一半被地平線咽下去了,大地在吮吸黃澄澄的陽光,太陽被大地吸到肚子里去了。
老人告訴他的孫女:“爺爺睡一會兒就起來?!崩先讼嘈潘€會升起來。別人不信,女孩絕對信。
這時候,女孩已經畫出了那顆太陽。女孩畫的是一顆梨形太陽,一頭大一頭小,大的那頭沉下去了,地面露出一點點金黃,太陽好像在發芽。太陽確實在發芽。只有成熟而飽滿的種子,才能頂破泥土從大地里長出來。女孩用筆在畫面下邊寫一行字:太陽發芽。
(有刪改)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老人一直盯著樹看,感受時節的微妙變化,發現樹葉變黃,他自知時日不多。
B.老人說“這可不一樣,爺爺自己去”,這體現了老人積極而豁達的人生態度。
C.“薄板子盛不下爺爺”,因為老人認為只有厚棺材才配得上自己輝煌的一生。
D.老連長墳頭長出的青草,承載著老兵的期望,激勵戰士長期守土,接續奮斗。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中把棺材比作“坦克”“獅子”“駿馬”“巨輪”等,形象地表現了爺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氣質。
B.文中劃線句子中“擠”“澆”兩個動詞,使靜態之景富有動感,張力十足,描繪出一幅壯美的畫面。
C.爺孫的對話充滿情趣與哲思,展現了老人對孫女進行生命教育的歷程,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D.小說按照時間推移進行敘述,節奏自然,同時注重場景的細節描寫,為讀者呈現了邊疆的獨特風貌
8.請結合全文,依次分析女孩對不同生命狀態的感悟與理解。(5分)
9.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寫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過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薄短柊l芽》也是一個與死亡有關的故事,“眼前的一切”也同樣“不再那么可怕”,這樣的表達效果是如何達成的?(6分)號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十三年冬,晉薦饑,使乞糴于秦。秦伯謂子桑:“與諸乎?”對曰:“重施而報,君將何求?重施而不報,其民必攜,攜而討焉,無眾必敗。”謂百里:“與諸乎?”對曰:“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丕鄭之子豹在秦,請伐晉。秦伯曰:“其君是惡,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輸乘于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泛舟之役”。十四年冬,秦饑,使乞糴于晉,晉人弗與。慶鄭曰:“背施,無親;幸災,不仁;貪愛,不祥;怒鄰,不義。四德皆失,何以守國?”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慶鄭曰:“棄信、背鄰,患孰恤之?無信患作,失援必斃,是則然矣?!彪缴湓唬骸盁o損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與?!睉c鄭曰:“背施,幸災,民所棄也。近猶仇之,況怨敵乎?”弗聽。退曰:“君其悔是哉!”十五年壬成,戰于韓原,秦獲晉侯以歸。
(節選自《左傳·僖公》)
材料二:
惠公始以甘言重賂誘秦,既得國而盡食其言,秦穆公之心未嘗一日忘晉也。至晉饑而秦輸之粟,非憂晉也,積我之厚,形彼之薄,所以怒其眾而將使之也。斯怨也,豈禱請所可謝,言語所可回乎?幸而秦饑,乞糴于晉,此天賜晉以釋怨之資也。使君子為晉謀,必曰:“吾久負秦約,?;紵o以自解,茍因其乞糴,亟如其請而振其急,則秦將見今日之思,而忘前日之怨,政使怨不盡解亦可以殺其怒而緩其毒雖鋒刃相向其致死于我必不力矣。”彼虢射乃謂“無損于怨,而厚于寇”,吁!是何言歟?虢射徒知與粟之無損于怨,不知閉糴之增其怨也。擇禍莫若輕,擇怨亦莫若輕。雖使果如虢射之言,無損于怨,亦猶愈于增其怨,況與之粟乃所以損其怨乎?慶鄭雖欲救之,然其氣暴,其辭悍,適所以起晉惠之怒而已。惜乎!慶鄭有救之之心,而未得救之之道也。
(節選自呂祖謙《東萊博議》)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政使怨不盡A解B亦可以殺C其怒而緩D其毒E雖鋒F刃相向G其致死H于我必不力矣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攜,指離心、背離,與《歸去來兮辭》“攜幼入室,有酒盈樽”中的“攜”意思不同。
B.諸,相當于第三人稱“之”,與《愚公移山》“投諸渤海之尾”中的“諸”用法相同。
C.形,文中指表現、顯露、顯示,與“喜形于色”“形諸筆端”等中的“形”意思相同。
D.振,同“賑”,賑救、救濟,與《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中的“振”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晉國連年款收,向秦國請求援助,子桑認為,應該把糧食賣給晉國,如果晉國多次受恩卻不思報答,就會失去了民心,遇戰必敗。
B.百里奚認為,天災流行,各國都會發生,救濟本國受災民眾,支援相鄰國家,是應有的道義,丕鄭的兒子丕豹贊同百里奚的看法。
C.秦國既幫晉惠公即位,又在晉國鬧饑荒時施以援手,但當秦國鬧饑荒,晉國卻拒絕賣糧食給秦國,后來秦國討伐晉國,晉國大敗。
D.晉惠公當上國君后,長期違背對秦國的約定,若能在秦國危難之時,聽從慶鄭建議,則可能不會成為四德皆失、守不住國土之人。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無信患作,失援必斃,是則然矣。
(2)幸而秦饑,乞糴于晉,此天賜晉以釋怨之資也。
14.呂祖謙對虢射所持“無損于怨而厚于寇"之論進行了批駁,請簡要概述呂祖謙批駁虢射的理由。(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
航 海①
陸游
我不如列子,神游御天風。尚應似安石②,悠然云海中。
臥看十幅蒲,彎彎似張弓。潮來涌銀山,忽復磨青銅。
饑鶻掠船舷,大魚舞虛空。流落何足道,豪氣蕩肺胸。
歌罷海動色,詩成天改容。行矣跨鵬背,弭節蓬菜宮。
【注】①作于詩人仕閩時期。②東晉重臣謝安,字安石,曾隱居會稽東山,臨東海之濱,后東山再起。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人雖不能如列子般御風而行,但仍期望像謝安般處變不驚,待時而發。
B.“歌罷”兩句與杜甫的“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C.“行矣”兩句構思奇特,“蓬菜”等意象,表達了詩人渴望得道成仙之志。
D,詩中運用了比喻、互文、夸張等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增強語言感染力。
16.《航海》一詩充溢著激蕩肺腑的“豪氣”,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成人禮儀式上,校長引用《論語·泰伯》中“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寄語廣大同學,認為只有胸懷天下、意志堅強的青年,才能承擔起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歷史重任。
(2)高適在《燕歌行》的結尾寫出了保家衛國的志士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赤誠報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春草是一個有深厚意蘊的審美意象,可寄托相思之情,也可帶來生機勃發之喜悅,還可……陽春三月,小楨漫步郊外,滿目絨絨青草,不禁想起古典詩詞中含有“草”字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20 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9分)
素紗襌衣作為湖南省博物館的館藏珍品之一,被譽為“世界上最輕薄的衣服”,整件衣物薄如蟬翼僅重49克。20世紀80年代,湖南省博物館委托南京云錦研究所復制素紗襌衣。但該研究所復制出來的第一件素紗襌衣的重量超過80克。后來,專家共同研究才找到答案,原來現在的蠶寶寶比幾千年前的要肥胖許多, A ,所以織成的衣物自然也就重多了。緊接著專家們著手研究一種特殊的食料喂養蠶,控制蠶寶寶的個頭,成功為蠶寶寶“減肥”,得到了現代社會能夠獲得的最細的蠶絲——只有平時蠶絲的五分之一,解決了材料問題。他們又按照當時的門幅裝造,定制了一臺 48 厘米幅寬的機臺。紋樣參考考古報告中的記載,經電腦測繪,一比一還原??椆煾祷巳齻€月時間提前訓練手感,方才上機織造。染色時,經多次試驗,最后選用化學染料和紅茶浸泡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面料染色做舊處理。前后耗13年之久,這件薄如蟬翼的復制品方才大功告成。盡管如此精心,最后織成的復制品 B ,達49.5克。
霓裳羽衣,錦繡華裳,素紗襌衣能夠走出歷史,讓我們有幸目睹其美麗與風采,背后是一代代考古工作者幾十年如一日的艱辛付出與堅韌追求。
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 10個字。(4分)
19.請用5個動詞性短語概括素紗襌衣復制過程中的幾個關鍵步驟。(5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題。
是不是夏天被釘子釘住了?每天都是二十四至三十二攝氏度。不算太熱,熱得并不極端,但是沒有喘息,沒有變化,沒有哪怕是短暫的緩解。而居然有了轉機:今晚有陣雨,轉中到大雨。太好了,太好了,下場痛痛快快的大雨吧!便抬頭看西北方,有云嗎?快來了吧?等了一個夜晚,又一個白天。十點鐘的時候來了一陣雨,輕描淡寫,點點滴滴,來得麻利,去得輕巧。這樣的陣雨好灑脫喲,它似乎代表著一種飄逸、自由、靈巧的風格,它簡直是一個夢。這樣的陣雨好不負責任喲,它干脆只是走一走過場,它像一個騙局。
此夜星光燦爛,莫非預報了又預報,等待了又等待的中雨大雨又“黃”了?便無奈地躺在床上,體味汗與被褥特別是與枕頭結合起來的陳年芳馨。
嗒。
嗒嗒。
嗒——嗒——嗒。
什么?有一本書落到地上了么?
是雨!是雨點聲清晰可辨的雨。
嗒嗒嗒嗒嗒……聽聲音就是大雨點。雨點愈來愈密,雨點愈來愈混成一片一團,而且聲音變得響亮和尖厲起來。突然一道青綠色的強光,一聲炸雷震響在屋頂上,大雨像敲擊重物一樣砸在地上,沒有節奏,沒有間歇,沒有輕重緩急,只有夾帶著嘩啦嘩啦的乒乓叮咚。
睡意全無了,只覺得高興,覺得有趣,覺得老天爺還是有兩下子,便光著脊梁去淋雨去了。
20.下列句子中加點字和文中加點字“釘”,用法上不相同的一項是(3分)
A.他總結失敗的教訓,把失敗接起來,焊上去,作為登山用的尼龍繩子和金屬梯子。
B.她們看見不遠的地方,那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里。
C.春、夏、秋、冬,都是在他們的竹枝掃帚下,一個一個地被掃走了,又被掃來了。
D.手拿針線燈下久坐,為我熬夜縫制軍衣;線兒縫在軍大衣上,情意全縫在我心里。
21.“這樣的陣雨好灑脫喲”“這樣的陣雨好不負責任喲”兩句中的“喲”字看似隨意,實則別有意趣,請簡要分析。(3分)
22.文中畫橫線句子如合并為一段,改成“嗒。嗒嗒。嗒——嗒——嗒。”語義基本相同,但原文獨立成段,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5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本試卷現代文閱讀Ⅰ提到,讀書需要在不斷的“那么問題又來了”的追問中,將思考推向深刻。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倍鞲袼挂苍@樣評價馬克思:“在前人認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卻認為只是問題所在。”讀書如此,個人成長、社會發展、文化傳承、科技創新等,也會面臨“問題又來了”的思考追問。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語文模擬試題參考答案
1.D
解析:根據材料二,尤其是第三自然段的表述,雖然“思想的歷史常常在保持存在與改變存在之間來回搖擺”,但是“在“變異”與“綿延”、“凸顯”與“蟄伏”之間,思想始終書寫著自己的歷史。因而,在那種似乎停滯的年代,思想的歷史恰在前行,“空白”的背后,其實寫滿了未發表的文字”的表述,盡管歷史常常在“變異”與“綿延”之間來回搖擺,但是并沒有讓思想的發展處于停滯的狀態?!八枷胧冀K書寫著自己的歷史”,甚至在似乎停滯的年代,思想的歷史依然在前行。因此D選項的表述不正確。
2.A
解析:根據材料一第四自然段關于“問題意識”的相關內容表述,有些“問題”或許沒有一個肯定或否定的答案,這些“問題”沒有終結,乃至也有可能“問題越來越多”,未必存在一個答案,根據材料內容,有些問題是無法徹底解決的,但能在思辨中把我們的思考推向新的思想層次。因此“最終達成問題的徹底解決”的判斷過于絕對,A項不正確。
3.C
解析:C選項,《萬歷十五年》英文版把書名翻譯為“1587年,一個沒有重要意義的年頭”,言下之意就是“萬歷十五年”在歷史的長河中或許是“一個沒有重要意義的年頭”,容易被歷史研究者忽略,但正如選項所言,其實看似沒有重要意義的年頭其實隱含著歷史的劇變,符合劃線句子““空白”恰恰是一種有意思的內容,而“斷裂”恰恰是一種有意義的連續”的觀點內涵。
A項,劃線句子中的“空白”“斷裂”在文中是有特殊內涵的。結合本段“思想史不僅要寫那些充滿“變異”的時代,而且要寫那些平緩地“綿延”的時代,歷史閱讀者和藝術欣賞者的最大區別就在于他不能隨意想象空白處的歷史”的表述,“空白”“斷裂”指的是那些平緩地綿延而非充滿變異的時代,是容易被研究者忽略的歷史。而“焚書坑儒”事件在歷史研究中其實是屬于充滿“變異”的時代的歷史事件,是眾多歷史研究者關注、研究的大事件,并非是被研究者忽略的“空白”“斷裂”的歷史。
B項,“唐代思想從隋代直接跳至中唐,存在兩百年的空白”,此處表述符合“空白”“斷裂”的內涵,但“思想史的發展停滯不前”的表述無法體現“一種有意思的內容”“一種有意義的連續”的觀點表述。
D項,與A項錯誤相似,《青年雜志》創刊以及改名為《新青年》,這是新文化運動的標志性事件,并非是被研究者忽略的“空白”“斷裂”的歷史。
4.A
解析:A項需結合材料一的整體內容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材料一談及的“閱讀后得出結論”其實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停留于薄和淺的“表層”,凍結于某個簡化的結論,這是一種膚淺的閱讀,一種是“越過簡單結論”的閱讀,閱讀過程中把問題置于某種“沖突的語境”中去思考,看到問題的復雜性,并通過閱讀思考推向新的思想層次。如果是后者,“閱讀后得出結論”是一件復雜的且困難的事情,這樣的理解與判斷是有道理,而如果按前者般的閱讀,根據材料一的內容,“閱讀后得出結論”,則并非是“復雜且困難的事情”。A項的表述對于“判斷不能那么絲滑,只有放到張力場中才能呈現它的復雜性”的理解與判斷不夠準確,因此,A項不正確。
5.①思想史(為何)常常不愿敘述某些看似停滯或平庸的時代(或:思想史為什么會出現斷裂與空白);②思想史上的空白和書畫上的空白存在差異(有何差異);③(為何)思想史書寫留下了一些空白是不正常的。
(1點2分,大意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6.C
解析:本題考查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內涵的能力?!爸挥泻窆撞牟排涞蒙献约狠x煌的一生”錯誤?!氨“遄邮⒉幌聽敔敗保菫榱艘r托老人“成熟而飽滿”的生命質量。
7.D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作品藝術特色的能力?!鞍凑諘r間的推移進行敘述”錯誤。小說并非完全按照自然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敘述,中間有插敘,如:木料從林場拉回來、老兵們安葬老連長。
8.
①對生命流逝的感傷,聽到要為爺爺做棺材,替爺爺擔心,為生命的衰亡而感傷;(1分)
②對生命不凡的驕傲,從連長叔叔和爺爺口中了解到爺爺豐厚的一生,為此感到驕傲自豪;(2分)③對生命延續的理解,通過爺爺的話語,感悟到生命也是昂揚而充滿希望的,理解了生命的延續。(2分)
(大意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9.①敘述視角:采用兒童視角,用女孩的天真爛漫和獨特的想象力淡化了死亡的悲劇色彩;
②人物形象:用老人豐盈的生命歷程,表現了他面對死亡的達觀和安然(或:通過女孩從擔心恐懼到平靜坦然的心理變化,襯托了老人達觀的生死觀);
③表現手法:把老人比作太陽,老人就如落下又升起的太陽,肉體死亡但精神傳承;
④語言特色:用詩意、溫情、激昂的語言,沖淡了死亡帶來沉重感;
(一點2分,任意三點6分,大意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10.BE G
解析:本題畫波浪線的部分正確的標點是:“政使怨不盡解,亦可以殺其怒而緩其毒,雖鋒刃相向,其致死于我必不力矣?!蔽木浯笠馐牵嚎v使他的怨忿不能完全化解,也可以消減他的怒氣,延緩他的怨毒,即使刀兵相向,他致我國于死地的心也必定不會堅定。
試題設置八個斷句點,要求考生從中選取三個正確的斷句點。
“政使怨不盡解”是第一個斷句點,從材料二上文可以看出秦國對晉國是有怨恨的,那么此處“不盡解”就是沒有完全化解,而“政使”與后面的“亦”搭配,構成讓步(假設)關系,通過對“盡解”的理解和對關聯詞的把握,可以判定B是正確的斷句點。
“亦可以殺其怒而緩其毒”是第二個斷句點。“殺其怒”與“緩其毒”結構一致,語意緊密承接前面的“可以”,由此可以判定C、D兩處不可斷,而“雖”放在句首引出轉折關系的句子,可以判定E是正確的斷句點。
“于我必不力矣”里的“于我”是“對于我”的意思,那么前面應當連接主語(動作的發出方),故H處不可斷,可以判定G是正確的斷句點。
11.B
解析:
A項的“攜”出現在材料一“其民必攜”中,“晉國的百姓一定會離心”,“攜”表示離心、背離是正確的?!皵y幼入室,有酒盈樽”來自《歸去來兮辭》,“攜”是拉著的意思。
B項,“諸”出現在材料一“與諸乎”中,相當于第三人稱“之”,“投諸渤海之尾”中的“諸”是兼詞,相當于“之于”,用法不同。因此說兩處“諸”用法相同,不正確,為答案項。
C項,“形”出現在材料二“形彼之薄”中,文中指表現、顯露、顯示,與“喜形于色”“形諸筆端”等中的“形”意思相同。
D項,“振”出現在材料二“亟如其請而振其急”中,同“賑”,賑救、救濟,《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中的“振”是舉起的意思。
12.B
解析:
B項錯誤。原文是“丕鄭之子豹在秦,請伐晉”,晉國大夫丕鄭的兒子丕豹當時也在秦國,請求乘此機會攻打晉國。(父親丕鄭被晉惠公殺死后,丕豹投奔秦國,被秦穆公委任為大夫。)
13.(1)不守信義,禍患就會發生,失去援助必定失敗,這是必然的結果啊。
(2)遇上秦國鬧饑荒,向晉國請求買入糧食,這是上天賜給晉國來化解嫌怨的機會啊。解析:
第(1)題關鍵詞語有:①“作”,發生,發動。如《過秦論》中“一夫作難而七廟隳”的“作”。②“是”,這。如《赤壁賦》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的“是”。譯出大意給2分,“作”“是”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第(2)題關鍵詞語有:①“饑”,名詞作動詞,鬧饑荒。②“釋”,化解,消融??赏ㄟ^聯想“冰釋前嫌”等成語來推斷。譯出大意給2分,“饑”“釋”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14.①支援秦國糧食,可以減少嫌怨;
②不支援會增加嫌怨;
③即使援助不能減少嫌怨,但也勝過不援助增添嫌怨。
(每答出一點給1分。大意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解析:要概述昌祖批駁虢射所持“無損于怨而厚于寇”之論的理由,先要理解虢射所持的是怎樣的觀點。結合材料一虢射提出的“無損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與?!笨芍缴湔J為如果支援秦國糧食,不僅不能減少怨恨,反而增加了敵人的力量,因此他反對支援秦國。而在材料二中呂祖謙認為,首先不支援秦國是會增加對方的怨恨的,應當避重就輕,支援秦國;另外,支援秦國糧食,是可以減少秦國對晉國的怨恨的。并且,退一步說,即使援助不能減少嫌怨,但也勝過不援助增添嫌怨。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晉僖公十三年冬天,晉國連年歉收引起饑荒,派人到秦國請求購買糧食。秦穆公問子桑:“要賣給他們嗎?”子?;卮鹫f:“如果多次給予恩惠而后報答我們,君王您還有什么祈求的呢?多次受到恩惠而不報答,晉國的百姓一定會離心,離心之后再去討伐它,失去民眾支持,必然失敗?!鼻啬鹿謫柊倮镛桑骸耙u給他們嗎?”百里奚回答說:“天災發生,各國都會發生,救濟國內災民,救援鄰國,本是正道。實行正道會得到福報。”丕鄭的兒子丕豹正在秦國,請求乘此機會攻打晉國。秦穆公說:“我們厭惡他們的君主,他們的百姓有什么罪呢?”秦國于是把糧食運到晉國去,運糧的船隊從雍城到絳城接連不斷,并把它叫作“泛舟之役”。魯僖公十四年冬天,秦國發生饑荒,派人到晉國請求購買糧食。晉國不賣。慶鄭說:“背棄恩惠,就會失去親人;幸災樂禍,就是不仁;貪圖所愛,就是不祥;激怒鄰國,就是不義。這四種德行都失去了,你憑什么守護國家?”虢射說:“皮都不存在了,毛還能依附在哪里呢?”慶鄭說:“丟棄信義,背棄鄰國,有禍患時誰來同情你?不守信義,禍患就會發生,失去援助必定失敗,這是必然的結果啊?!彪缴湔f:“(就是給糧食),也不會減少秦國的怨恨,反而增加了它的力量,不如不給?!睉c鄭說:“背棄恩惠,幸災樂禍,民眾也會拋棄你。國內百姓尚且仇視,更何況是怨恨你的敵人呢?”晉惠公還是不聽。慶鄭退出來說:“國君一定會后悔這件事的!”魯僖公壬戌日,晉公和秦公在韓原交戰,秦國生擒了晉惠公而回。
材料二:
晉惠公開始時用動聽的言語和豐厚的財物誘惑秦國,而得到晉國后便完全食言,秦穆公的心里沒有一天忘記晉國的。等到晉國發生饑荒,秦國援助晉國糧食,并不是憂慮晉國,而是積累秦國的寬厚來顯示對方的淺薄,用來激怒并利用他的人民。這種怨念,豈是祈禱所能消解,言語所能挽回的?遇上秦國鬧饑荒,向晉國請求買入糧食,這是上天賜給晉國來化解嫌怨的機會啊。假使有君子為晉國謀議,一定會說:“我國長久地違背對秦國的約定,常常擔憂沒有辦法解脫自己,假如借著他請求援助糧食的機會,就答應他的請求,賑救他的危急,那么秦國將會看到今日的恩情而忘記以前的怨恨??v使他的怨忿不能完全化解,也可以消減他的怒氣,延緩他的怨毒,即使刀兵相向,他致我國于死地的心也必定不會堅定?!倍莻€虢射卻說“不能減少怨恨,反而增加了敵人的力量?!卑?這算什么話呢?虢射只知道賣給秦國糧食不能減少怨恨,卻不知道不賣糧食會增加秦國的怨恨。選擇禍患不如選輕小的,選擇怨恨也不如選輕小的。假使果真像虢射所說的那樣,不能減少怨恨,也好過增加對方的怨恨,何況給他糧食會減少他的怨恨呢?慶鄭雖然想補救過失,但他脾氣暴躁,言辭強硬,只能激發晉惠公的憤怒罷了??上О?慶鄭有挽救晉國的想法,卻沒有挽救的方法。
材料一:
十三年冬,晉薦(頻頻,一再)饑,使乞(求,討)糴(dí,買進糧食。糶,tiào,賣出糧食)于秦。秦伯謂子桑:“與(給)諸(第三人稱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他們”)乎?”對曰:“重施(既使夷吾回國即位,又給他們糧食。重,再一次。)而報,君將何求?重施而不報,其民必攜(離,分離。),攜而討焉,無眾必敗?!敝^百里:“與諸乎?”對曰:“天災流行,國家代(交替、輪流?!峨x騷》:“春與秋其代序”)有,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必о嵵颖谇兀埛?討伐,進攻)晉。秦伯曰:“其君是(惡(wù)其君。賓語前置的標志。如:唯利是圖)惡,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輸粟(泛指糧食)于晉,自雍(秦都)及絳(晉都)相繼,命之曰“泛(浮)舟之役”。十四年冬,秦饑(災荒,年成不好),使乞余于晉,晉人弗(不)與。慶鄭曰:“背施(背棄恩施。背,背棄。),無親;幸災(因別人的遭災而高興),不仁;貪愛(吝嗇?!洱R桓晉文之事》:“何愛一牛?”),不祥;怒鄰,不義。四德皆失,何以(賓語前置,以何,憑借什么)守國?”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將,將要。傅,義同“附”。安傅:附在哪里)?”慶鄭曰:“棄信、背鄰,患孰恤之?無信患作(發生,興起),失援必斃(死,這里指滅亡),是則然矣?!碧柹湓?“無損(減少)于怨,而厚(重,深,這里指加強)于寇(敵寇,敵人),不如勿與?!睉c鄭曰:“背施,幸災,民所棄也。近猶仇之,況怨敵乎?”弗聽。退曰:“君其(句中語氣詞。表示揣測、期望或命令語氣。這里翻譯為“一定”)悔是哉!”十五年壬戌,戰于韓原,秦獲(擒獲)晉侯以歸。
(節選自《左傳·僖公》)
材料二:
惠公始以甘(美好,動聽)言重賂(財物)誘秦,既得國而盡食(吃?!抖谈栊小罚骸笆骋爸O”。成語:食言而肥)其言,秦穆公之心未嘗(不曾)一日忘晉也。至晉饑而秦輸之粟,非憂晉也,積我之厚,形(表現,顯露、顯示。成語:形諸筆端,用筆墨把它們寫(表現)出來)彼(第三人稱代詞,他,他們)之薄,所以怒其眾而將使之也。斯怨也,豈禱請(禱告,乞請)所可謝(衰亡,凋謝,這里指“消滅”),言語所可回乎?幸而秦饑,乞糴于(向,到)晉,此天賜晉以釋(排解,解除)怨之資(憑借的條件,這里指機會)也。使君子為晉謀,必曰:“吾久負(辜負,對不起)秦約,?;?擔心)無以(沒有……的辦法)自解,茍因(趁著)其乞糴,亟(趕快,急)如(按照)其請而振(通“賑”,賑濟,救濟)其急,則秦將見今日之思,而忘前日之怨,政使怨不盡(全)解,亦可以殺(shài,減少,減弱)其怒而緩其毒,雖(即使)鋒刃相向,其致死于我,必不力矣(一定沒有多少力量)?!北穗缴淠酥^“無損于怨,而厚于寇”,吁!是何言歟?虢射徒(只,僅僅)知與粟之無損于怨,不知閉(禁止)糴之增其怨也。擇禍莫若(不如,比不上)輕,擇怨亦莫若輕。雖使果(果然,果真)如虢射之言,無損于怨,亦(語氣詞,表示語氣的減弱,不過,只是?!蹲勇吩接泄魅A侍坐》:“亦各言其志也”)猶愈(越,更加)于增其怨,況與之粟乃(是,就是)所以(用來……的、憑借它來(他)來……的)損其怨乎?慶鄭雖(雖然)欲救之,然其氣暴,其辭悍,適(恰好)所以(用來……的、憑借它來(他)來……的?!稁熣f》:“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起晉惠之怒而已(罷了)。惜乎!慶鄭有救之之心,而未得教之(代詞,指秦國。)之(助詞,的)道(方法)也。
(節選自呂祖謙《東萊博議》)
15.C
解析:C項“表達了詩人渴望得道成仙之志”錯誤。以“騎鵬而行至蓬萊”的獨特構思,表現了詩人的豪情壯志。這里的“蓬萊宮”象征詩人的理想,而非現實中的道教仙境;“弭節蓬萊宮”象征詩人理想的實現,而非“得道成仙”。
16.①用典:借用謝安的典故,表現自己在困境中依然葆有希望的浩然之氣;
②意象:船帆像拉滿的弓弦、涌起的浪花像銀山等,氣象恢弘,豪情萬丈;
③情感:“詩成天改容”等句表現了詩人理想必然實現的豪情壯志;
④語言:“涌”“磨”“掠”“舞”等動詞,富有氣勢和力量。
(一點2分,任意三點6分,大意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17.
(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2)相看白刃血紛紛 死節從來豈顧勛
(3)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
涉江采芙蓉 蘭澤多芳草(《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
青青河邊草 綿綿思遠道(《飲馬長城窟行》)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遲暮(屈原《離騷》)
……
18.①吐出的蠶絲過于粗重 ②仍比原件重了0.5克解析:
①處需要補充銜接句,從下文“得到了現代社會能夠獲得的最細的蠶絲”可以反推上文主語為“吐出的蠶絲”,從“原來現在的蠶寶寶比幾千年前的要肥胖許多”“織成的衣物自然也就重多了”可知,吐出來的絲“粗重”。得分點落在“吐出的蠶絲”和“粗重”(單獨寫“粗”或“重”亦可)。
②處補寫涉及邏輯關系把握、前后內容勾聯、跨學科融合等能力考查。根據“盡管如此精心”邏輯提示,可知②空需補出與“盡管”相應的“仍(仍然)”,轉折關系。根據本句已有的“復制品”的表述,結合前文內容,可推知此處應寫“原件”,而根據前文“整件衣物薄如蟬翼僅重49克”以及后面“達49.5克”的表述提示,再結合前后句的轉折關系理解,簡單的數學運算可得出原件與復制品相差“0.5克”的判斷。最后,綜合考慮,②處補寫的句子應為“仍比原件重了0.5克”,得分點落在“仍(仍然)”和“重0.5克”(缺乏“0.5克”的表述,但寫出了“重”的意思,同等給分)?!霸钡谋硎隹伸`活處理,只要前后內容貫通,對象合理,皆可。
19.尋找細絲;定制機臺;還原紋樣;上機織造;染色做舊。(寫出一步得1分,三個步驟以上順序錯誤酌情扣1分。)
解析:首先定位原文,答案出現的區間是“為找到符合要求的細絲”到“最后選用化學染料和紅茶浸泡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面料染色做舊處理”,然后從中分出5個不同的步驟,逐一歸納,注意使用以動詞為主體的短語。部分可以直接從原文摘抄,如“上機織造”“染色做舊”。
20.B
解析:文中的“釘”是把抽象概念“夏天”當成物來寫,ACD項中的動詞也是如此(抽象概念當作物來寫),而B項中的“長”字是把“人”當成物來寫。
21.兩個“喲”字增強了戲謔(否定)的語氣,有利于情感的抒發,表達了對陣雨時間短、雨量小的不滿和對大雨的渴望。
(“戲謔”或“否定”1分,“情感抒發”1分,“不滿”1分,“渴望”1分。答出任意三個要點3分。)
解析:“喲”作嘆詞用時,表示輕微的驚異,也可表示帶玩笑的語氣,這里是后一種?!斑@樣的陣雨好灑脫”“這樣的陣雨好不負責任”表達了否定的態度,結合上下文炎熱多時、等待大雨多時卻只得了“輕描淡寫,點點滴滴,來得麻利,去得輕巧”的陣雨,可見作者的不滿,還有對來一場真正的大雨的渴望?!皢选边@一口語化的表達增強了語氣,使情感的抒發更充分。
22.①聽覺效果:獨立成段拉長了感知的節奏,突出了雨點由稀至密的漸次變化過程;
②視覺效果:獨立成段形成塔形結構,突出了雨點漸密的畫面感;
③心理感覺:符合作者對雨點從疑惑到確認的心理感知過程。
(答對1點2分,2點4分,3點5分。大意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解析:從聽覺效果來看,原文在每段之間造成了停頓,使下雨的節奏拖長,更貼合下雨時雨點越來越稠密的現實情況。從閱讀視覺效果來看,原文的排版看起來恰似一個“塔形”或“T型”結構,讓人想起雨滴落下的場景,生動而具有畫面感。聽覺和視覺的雙重作用凸顯了作者的心理,從一開始單一“嗒”的疑惑到連續“嗒——嗒——嗒”的確認無疑。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本試卷現代文閱讀Ⅰ提到,讀書需要在不斷的“那么問題又來了”的追問中,將思考推向深刻。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恩格斯也曾這樣評價馬克思:“在前人認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卻認為只是問題所在?!弊x書如此,個人成長、社會發展、文化傳承、科技創新等,也會面臨“問題又來了”的思考追問。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本次作文是一道讀寫結合類作文題,作文材料從試卷的現代文閱讀I中牽引而來。
作文材料共4句話,可劃分為三個層次。
層次一為第1句,交代寫作議題的出處,摘取現代文閱讀I材料一的文末一句,“讀書需要在不斷的‘那么問題又來了’的追問中,將思考推向深刻”,強調讀書不能停留、滿足于“簡單的結論”,而應在不斷地“問題又來了”的追問中,把閱讀思考往深刻處推進。
層次二為第2、3句。第2句話引用馬克思的話語,“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從理論上強調發現問題是重要的,同時也是困難的。從馬克思的話語中,也可以進而推斷,我們大都滿足于答案的獲取,而缺乏在現有答案基礎上追問的意識與行動,這制約了我們對人、對事乃至世界萬象的深刻認識。第3句話通過恩格斯的評價,既印證了馬克思在“問題”認知上的非凡眼光,同時也再次強調答案的獲取并非是思考的終結,而是另一個思考的開始。層次二在層次一提出“問題又來了”這一核心議題的基礎上,為寫作提供了思考的路徑與審題立意的指引。一是出現了與“問題”相關聯的“答案”,把“問題又來了”的思考置于“答案(已有答案)”的基礎上縱向延伸,實現由“已知的已知”到“未知的未知”的飛躍。二是層次二對“問題”和“答案”之間邏輯關系的表述支撐了“問題又來了”,尤其是“又”的理解。
層次三為第4句。第4句話提示考生,“問題又來了”的思考追問所適用的范圍不囿于讀書,幫助考生發散思維,啟發聯想,在個人成長、社會發展、文化傳承、科技創新等更廣闊領域進行深入思考。
就審題立意而言,“問題”是一個核心概念,結合材料語境,此處的“問題”內涵有一定的指向。現代文閱讀I,尤其是材料中出現了一個與“問題”相關的概念——“答案”,此處的“問題”傾向于指不滿足已有的答案(結論),或者說在已有答案(結論)基礎上的思考追問。這樣的“問題”,不是思考的終結,而是另一個深層次思考的開始,借由新“問題”的思考追問,實現由“已知的已知”的答案(結論)到“未知的未知”的縱深思考與探索開創。同時“又來了”的表述,尤其是“又”字,暗示理想狀態的審題立意及寫作應該呈現問題思考的持續性與遞進性,由一個具體問題的思考,到階段性的答案解決,再到在已有答案解決的基礎上,結合狀態的改變、目標的調整等因素,再度思考追問,把思考與實踐往縱深處推進。
因此,與傳統話題作文不同,本次測試的讀寫結合類作文題需要重視閱讀材料這一“命題之源”,意識到為了寫作而指定的閱讀內容,是寫作無法忽視的基礎存在?!皢栴}又來了”,是什么樣的“問題”?為什么是“又來了”?要理解這些,需要基于材料理解“問題又來了”的內涵和意義指向。
從以上可以看出,作文材料中的關鍵語句是“問題”“又來了”,如果說作文材料的第1句話是寫作的起點,那么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話則是寫作的基石,建構了“問題又來了”的底層邏輯。馬克思強調了發現問題是主要的困難。問題為什么是主要的困難?一是人們通常習慣尋求簡單結論式的答案,而不是去發現問題,缺少問題直覺,更遑論“敏銳地意識到某個問題中所包含的復雜性”。二是問題的作用并非人人皆知,“問題就像是一把鑰匙,能夠解鎖各種各樣的新洞見”。恩格斯的話則告訴考生,馬克思就是善于突破簡單找尋答案的慣性,總是“在前人認為已有答案的地方”,找尋新的問題,讓問題帶動思考。這是突破舊知的洞見,是見微知著的創舉。一旦我們執意尋求正確答案,就會不可避免地忽視有關“未知的未知”,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問題在哪里。于是,馬克思啟示我們,要及時從所謂的正確答案組成的信息泡沫中清醒過來,看到一個又一個具有催化作用的問題,以此驅動個人和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問題意識是帶著對世界的重大關切,以一種感同身受、如坐針氈的深層思考,為世界找尋新的出路。錢學森在病患期間,依然發出“為什么我們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科技創新人才”的疑問?!板X學森之問”牽一發而動全身,也必然會伴隨在中國的全面發展中,始終啟發我們的思考和創新。而在科技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和人民生活福祉的今天,“問題又來了”思考追問更有其現實針對性。2020年9月11日,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要有創造性思辨的能力、嚴格求證的方法,不迷信學術權威,不盲從既有學說,敢于大膽質疑,認真實證,不斷試驗。”從某種意義上說,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問題就好像是創新的“支點”,只有以問題為導向,才能鍛煉解決問題、改變現狀的能力。
問題的價值已經成為共識。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迸nD問“為什么蘋果會從樹上掉下來”,于是發現了萬有引力;達爾文問“為什么加拉帕戈斯群島有這么多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物種”,于是進化論找到了靈感;愛因斯坦問“如果我騎著一束光穿過宇宙,宇宙會是什么樣子” ,于是有了相對論;問“大革命失敗后紅色政權何以存在”,于是有了農村包圍城市戰略;邁克爾·戴爾問“為何電腦的價格是其全部配件價格的 5 倍?如果把電腦拆開……”,于是開啟了電腦配件的生產。提出問題的重要性,不一而足。
不過本作文題還不僅僅停留于此,而是穿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探尋下一個好問題從何而來。本次寫作不能完全等同于類似“問題意識”的寫作。在“問題意識”的基礎上,還有對“答案”與“問題”的邏輯關系的思考。已有的答案,是新的“問題”思考的起點、觸發點、延伸點……這也是“問題又來了”中“又”的落實與體現。提出問題、階段性答案、發現新問題,形成“問題—答案—問題”的認知邏輯鏈條,這才是“問題又來了”的題中之義的精準理解。
世界是復雜的?!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睕]有見微知著的洞察能力,沒有持之以恒的探究意識,沒有乘風破浪追求真相的執著精神,就不能發現問題,不能“在前人認為已有答案的地方”發現下一個問題。指出,“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堅持問題意識、不斷解答時代之問,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們立足新時代中國國情、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鑰匙。只有帶著“問題又來了”的追問探求意識,才能在問題的不斷追問中逼近真相,趨于完善?!皢栴}又來了”,今天,培養下一代提問者刻不容緩。
標桿作文:
1 追問求索開新局,接續奮斗譜新篇
無產階級革命先驅馬克思曾言:“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闭佌伣陶d吾輩青年:“已有”的答案不應讓我們探索的腳步止息于有限,而是應大膽追問,敏銳思考,如此,思考的深度才能得以推進,發展進步的腳步才得以鏗鏘而有力。
“問題又來了”的思考追問,是突破前人既定“答案”條框限制的大膽探索,是個人獨立思考的智慧結晶,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前人的“答案”受制并服務于前人的“時代”,倘若不加思索地將前人的“答案”生搬硬套地應用于當代的生活情境,拋開是否適宜的問題,可能會阻礙甚至危害個體社會的發展。君可見,馬克思以如炬目光審視前人經驗,以問題的分析視角分析社會主義先驅們的“智慧”,最終提出階級斗爭這一有力武器,為工人斗爭點亮前行的燈塔;君可見,愛因斯坦面對看似堅不可摧的力學理論大廈并沒有盲目跟風,而是提出量子力學這一嶄新問題,促進物理思想的縱深發展……時代發展的洪流浩浩湯湯,在淘去舊有答案光輝外表的同時,亦會暴露其于新時代下的積弊,等待我們不斷發現其中的問題,推動發展縱向延伸。
而從提出“問題又來了”的思考追問,再到執著探尋問題的之法,不斷解決新問題,創造新問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生動注腳,亦是探索思考精神的傳承延續。古有屈原對天發問求索不息,今有科研航天工作者攻克飛天路上的種種“問題”,用科技創新回答“天問”的同時,亦將目光放向更遼遠的宇宙空間,尋找生命起源“問題”的答案;古有京劇吸收各大劇種精華,在戲劇創造家的雕琢之中,“飛入尋常百姓家”,解決了“受眾缺少”的問題。今有面對京劇不再受年輕人追捧漸漸成為記憶的問題,京劇家創新表演形式,推動京劇與現代科技的融合碰撞,讓古老劇種煥發生機。沿歷史的甬道回溯,問題的提出和解決貫穿人類發展的始終,構成發展強音?!皢栴}又來了”的思考追問,繼往開來,延續求索信念的火種。
身于矞矞皇皇之現世,前人已然為他們所處的時代給出了他們的答案,而吾輩青年亦應當接過他們手中的接力棒,勇于發問,將“答案”變成“問題”,再持問題變成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答案。思考追問的精神一刻不斷,文明之河必將源源不斷,精神的高地必將郁郁蔥蔥。
繼往開來,不忘求索初心。謹愿新時代青年,都能追問求索打開全新局面,以如鐵雙肩續畢夏芳華!
得分:58分
簡評:文章審題精準,緊扣“問題又來了”的核心內涵展開論證。首先肯定了對“問題又來了”的思考追問的價值是突破前人既定“答案”條框限制的大膽探索,不僅是個人獨立思考的智慧結晶,也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其次作者從時間維度歷史意義對“問題又來了”作出了高度評價,并指明這是一個不斷解決新問題,創造新問題的過程。最后從時代青年所處的時代表明了青年責任。
該文最可貴之處,是呈現了“問題-答案-問題”的思維邏輯鏈條,第三個自然段的舉例論證尤為嚴密,如:古有屈原“發問”,今有航天工作者攻克“問題”;在回答“天問”的同時,也在尋找生命起源“問題”的答案。整段論證切中材料要害,體現了作者清晰的論證思維,嚴謹的論證邏輯。
同時文章語言流暢,表達形象;說理精當,例證豐厚,引證合理,這些使得文章讀起來頗有感染力。
2 追問以成深思,盡逐滄海云山
天地蒼穹,星辰石斗,發問自古是求知的啟程。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先賢便已知求知的無窮,故思考與追問才是探尋真諦的關鍵?!皢栴}又來了”的思考追問,是對已知的深化,是對認知邊界的拓展,是發展生生不息的契機。
追問并不完全等同于問題,問題的提出也許是具有獨立性、零散性的,而追問之“追”本身便蘊含著連續與承接的性質,是飽含了對原有事物的思考之后的發問,故從深思中來,又有成深思的可能。思考追問在各個領域的發展中皆有貫穿,推動著個人乃至社會、文化與科學的發展。
追問是對原有思考結果的挑戰,促成深思。對原有結果的追問能令此前忽視或探討不足的部分得到研究,提出相反的追問甚至是確證的過程,這些都令思考深化,也令事物發展?;厥讱v史,在西方炮聲中展開的中國近代史,面對“學習西方”的結論,一代代仁人志士發出追問,洋務運動的學習器物是對“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追問思考結果;學習技術為何不足以救中國?戊戌變法追問提出變革;西方的民主制度為何沒有使中國強盛?新文化運動在追問中提出啟發民智……無數救國志土對“學習西方以興中華”的結果發出追問,思考的火炬傳遞在代代人手中,終促進“振興中華之道”問題的不斷深化,走向更成熟的結論。故追問以成深思。
追問亦是對認知邊界的拓展,是在思考中走向新領域的契機與可能。如馬克思指出那般:“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蔽ㄓ胁粩嘧穯?,認知與思考才能得以拓展最終走向新生。泱泱華夏的崛起,飽經近代戰火洗禮,而有志于國的人們在對救國之道的無窮追問之中開拓出獨屬炎黃子民的道路,除了民主共和資產階級國家,中國是否有別的路可走?懷揣著如此追問,李大釗擔當宣傳馬克思主義先鋒,為中華大地增添生機新路;中國是否適合蘇俄的城市道路?心有如此追問,在一次次反思中毅然轉向農村,開辟中國革命的新道路,走向現代新生的中國,亦于追問之中開拓創新;市場與計劃如何兼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走向新生發展;中華文化如何跟上時代?數字技術、互聯網云展覽給出了今人的答案;水稻增產,真的不能利用雜交種嗎?袁隆平躬身實踐,在追問之中開拓水稻的全新認知。如此種種,都說明了追問在事物發展中對肯定性的拷問,辯證發展,因而為創新開拓出可能性。
立足當下時代,問題與結論的獲取似乎早已不是困難,然具有審辯態度的追問卻彌足珍貴,“問題又來了”的思考追問為聯系發展提供新路,吾輩若想逐山追海,需常懷追問以成深思。
得分:57分
簡評:本文的優點非常突出,審題精準,結構清晰完整,對“追問”價值的挖掘有深度,例證充分且闡述到位,所見社會、所析問題表現出大視野、大格局。
標題準確且有文學意趣。首段緊承標題的意境,以典雅之語緊扣題目的核心句“問題又來了”,用三個短句直接指出追問的三種表現和意義。首段起到很好的綱領性作用。第二段闡釋段,從“追問”和“問題”兩個概念的比較分析切入,對“追問”的本質作準確解讀,并指出“追問”在各個領域中的作用。本段為下文展開論述做好了鋪墊。第三、第四段,分別從追問“對原有思考結果的挑戰,促成深思”和“對認知邊界的拓展,是在思考中走向新領域的契機和可能”兩個角度展開論述。這兩個分論點辨識度很強、交叉范圍很小,呈現出對兩個分論點展開說理的價值。兩個角度的論說結構比較整齊,都采用觀點、闡釋、擺事實講道理、結論的結構方式。材料的使用是這兩個角度的亮點。第一個角度主要以中國近代史為例,較具體地列舉仁人志士的一個個追問,論述這些追問促進了振興中華之道問題的不斷深化、思考不斷成熟。第二個角度從縱向、橫向拓寬材料,使視角轉向當代,增強說理的當代價值。最后一段總結段,立足當下,再一次明確有審辯態度的追問的價值。
不足之處:說理稍顯薄弱,有些語句表達欠準確、流暢。
3 大道行思,以問逐遠
帕斯卡爾有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定奪之間,始悟其意蘊之深。馬克思的一句“主要的問題不是答案,而是問題”振聾發饋(聵),細思之,不禁拊掌而悟:世界充滿答案,卻往往引領人們走向淺薄;惟有以問題為導向,才能充分讓“認識”的飛輪轉得更快,走向深刻。
回視自身,在對人生課題的問題上深刻思考,才能為人生成長打上豐厚的哲學基底。《呂氏春秋》有言:“東面望者不見西墻,南鄉視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斯言不謬。生處現代社會,關于人生的價值所在的答案,似乎己于網絡的言論之間泛濫。許多網紅會通過各種視頻告訴你,人生的意義在于及時行樂,浮生若夢,必以娛樂貫之,這就是答案。然而不妨想起“浮士德難題”中關于人生價值的不斷追問與思考,當他被魔鬼靡菲斯特給予超越現實生活的感官刺激后,不禁陷入了深思:人究竟是應當沉溺于愛與感官的享受當中,還是回歸理性,追求智識?于是在一番新的經歷與思考后,他又提出了另一個問題:人應當自持于書齋生活,還是投入火熱的社會生活?“問題又來了”的追問,將終極意義的拷問推向深入。
放眼科技,在科學的道路上不被已成答案定義、持續提問,方能尋悟科學的真理,洞見世界奧秘的復雜性。叔本華的至理真言如今仍于耳邊回響:“不要讓你的思想成為他人思想的跑馬場?!痹诳萍嫉缆飞闲凶叩娜藗儯菓斁杷思瘸纱鸢傅母蓴_,形成良好的“屏蔽力”,在思考追問之道上篤行不息。當美國現成的科技教材上明白無誤地表明雜交水稻是不可行的時候,許多人認為這便是標準答案,袁隆平卻提出自己的問題:雄性不育株真的不能完成水稻雜交的使命嗎?當他完成一番事業后,他沒有停下腳步,而是繼續提問:海水稻的方案是切合實際的嗎?凡此種種,永不停歇。由是觀之,科技的巨輪在問題之力下被推動。
環顧社會,在社會發展的問題上不被答案束縛,以洞若觀火的目光投射以思考追問,是社會進步的不二法門。古語言:“勿因未候日光暖,擅自輕言世間寒?!北欢ㄕ摱x是許多人的“阿喀琉斯之踵”。當社會在新的歷史階段三峽中漂流,有人認為文學已經失去了它在當代社會的價值,可在與南方周末記者對談中,格非先以小說家的身份提出問題:小說在當代社會的價值是什么?話題縱深,他又提出更深層次的思考:也許當代社會的人不再把小說當作解答人生問題的場所,這是福音還是缺憾?社會發展的問題復雜,何不以問題為導向,深挖本質?
羅素在《哲學問題》中說:哲學不會告訴你答案,只會提供許多問題,以及問題的思考方向。我們何不用哲學武裝頭腦,讓“問題又來了”點燃思維?
得分:56 分
簡評:本文針對材料引導的延展方向,從個人成長、科技創新、社會發展三方面平行展開,體現了一定的豐富性。每一板塊內部由一個具體問題的提出,并引發對此問的進一步追問,兩問之間存在著關聯和遞進,選例準確。文章旁征博引,且引用恰當,可見作者知識面廣博。結尾不僅回扣材料中的關鍵詞,且以反問結尾,引人深思。文中有一處錯別字。
4 又一個問題,又一束光明
我們總在追尋各種各樣的答案,自以為獲得“正確答案”后便萬事大吉,卻往往忽略了問題本身。正是一個又一個問題推動著求索的浪潮,所謂“百憂解”也許正是不斷誕生的下一個問題,又一個問題,又一束光明。
內審自身,“又一個問題”促進的是個人思考的深入,收獲的是打破“已知”的成長。我們強調理性精神,強調批判性思維,而最好的鍛煉方式正是向自己、向外界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以此修煉得到智慧的提升、人格的升華。蘇子于赤壁之下借主客之談探討“吾生須臾”后的“下一個問題”,思考生命與精神的存在,終明悟“物與我皆無盡也”,為自己帶來格局與胸懷提升。亦可見史鐵生于地壇之中追問畢生的意義,又迎來“如何生活”的“下一個問題”。終感悟向死而生之升華,同時也體味出母親的愛與深意,完成了人生之境的提升。向自己問出的“又一個問題”為我們的成長開創更遠的目的地,為自己照一束光。
瞻仰科學,“又一個問題”推進求知的腳步不斷向前,于個人收獲的基礎上為無窮真理作出開拓。近代西方曾有“李約瑟之問”:為何古代中國科技成果璀璨,近代科學與工業革命卻未在華夏大地上發生?缺乏對“又一個問題”的探索難辭其咎。千百年積累下來豐富的經驗科學蒙蔽了近代人的雙眼,在已有知識上若能提出“又一個問題”,也許就能將經驗科學推進至理論科學,使中國近代形成有關科學的原理體系。反觀當時的西方,一個又一個問題的誕生讓時代的蒸汽機滾滾向前。特斯拉在愛迪生直流電的基礎上生發又一問題,成為交流電之父;在內燃機家族中,汽油機柴油機踩在前人面臨的問題上出生,推陳出新?!坝忠粋€問題”在科學發展上功不可沒,象征的是不迷信權威,勇于開創的智慧之光。
放眼社會,“又一個問題”引導人們追求幸福美好,惠及的是更廣泛的人民。恩格斯評價馬克思:“在前人認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卻認為只是問題所在?!闭沁@樣不斷提出“又一個問題”的思考方式,讓馬克思這位巨人能身處看似已繁榮美麗完美無缺的資本主義社會,而提出震古爍今的建設共產主義的社會的目標方向。身處社會之中如何保持清醒而促其向好?唯“又一個問題”而已。
然而,如今越來越多人已陷入社會生活的規訓,忘記思考其是否正確而只知遵循,成為馬爾庫斯筆下單向度的人,“又是重新整理已有之見解”。如此,社會還有何活力可言?誠應使“又一個問題”之光照徹,指向未來!
得分:54
點評:全文從個人、科學、社會三個角度緊扣“問題又來了”展開聯想和思考,共三個層次:內審自身,“又一個問題”促進的是個人思考的深入,收獲的是打破“已知”的成長;瞻仰科學,“又一個問題”推進求知的腳步不斷向前,于個人收獲的基礎上為無窮真理作出開拓;放眼社會,“又一個問題”引導人們追求幸福美好,惠及的是更廣泛的人民。突出了主旨“問題來了”是個人成長、科學開拓發展和社會幸福美好的動力。作者思維嚴謹,逐步推進,思維開闊,引用古今中外的事例有力地論證了自己的觀點,能夠很好地運用引用、例證等多種論證方法。語言比較理性,應嘗試力求生動,適當運用修辭,形成語言形式上的語勢。
5 莫為答案遮望眼,思考追問展虹霓
回溯千年歷史,我感慨喟然于三閭大夫向天穹的連連追問,翻開盛世卷軸,我喜望贊嘆人們于“那么問題又來了”的追問中將思考推向深刻。在這風起云涌,問題重重之時代,我們當何去何從?以我之所見:莫為答案遮望眼,思考追問展虹霓。
今之時代,更應關注的,不是答案,恰是問題。當我們將考場上的應試思維放入社會,希望找到一個標準答案應對一切時,便于歧路漸行漸遠。世上沒有太多肯否分明的問題,它們不會被人們終結,反而會催生出新的問題。對待接踵而至的復雜問題,唯不斷思考追問,才能讓思考走向深刻,趨向問題的核心與本源。
善于思考追問,不啻灼灼之燈燃永夜而耀四方,橫歷華夏方方面面。你且聽,“如何為華夏覓得出路?何以讓馬列主義潤澤千里?如何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代代“建設者”們于一個個追問中探尋前路,鍛自烈火,履過薄冰,讓今日之中國傲立世界東方;你且聽,“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如何創新?如何發揚光大?”于是有一群人便用韶華和血汗在思考與篤行中重綻千年的韶光,非遺遍地生花,文創走進互聯網與青年心中;中國技藝驚艷世界。更有中國航天團隊在一次次思考追問中夕昧(寐)宵興,焚膏繼晷,才有了嫦娥奔月、羲和逐日等盛舉。問題到來時,我們不應該選擇逃避,更不能一味追求所謂的答案,忽視追問與思考的過程。當如恩格斯所言“在前人認為已有答案的地方”,認為只是問題所在,去追問,去思考,不懼困難。
然而,這種“問題又來了”的思考追問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隨意發問。仍嘆惋,網絡噴子站在道德制高點對社會善舉不斷質問,“問題又來了”就成了惡語傷人的利器;仍嘆惋,不少人固執己見,鉆牛角尖,把注意力放在無價值的問題上思考追問,并不能讓思維更深刻。追問的前提,其實是思考,思考問題的意義,找到主要問題的所在,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只有當追問的我們傾盡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享受思考與發問的過程,才能在復雜問題的張力場中不失己之坐標。這并不是不重視答案,相反,我們在思考與追問中,煅造磨礪思維的利刃,豐盈自我的靈魂,也將熱望同帆篷扯滿,書寫著自己的答案。
一磚一瓦,長城巍峨,滄海浮漚,幾度春風吹世換,然思考追問之智慧代代相傳。吾輩青年,生于長空,長于烈日,處于百年未有之變局時代,切莫為答案遮望眼,盡心盡力,思考追問,定能“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霓”!
得分:52分
簡評:文章開篇跨越歷史,思及“我們當何去何從”,明確提出觀點:莫為答案遮望眼,思考追問展虹霓。接著第2段談及今之時代,具有當下視野。第3段闡釋善于思考追問,文章體現為一系列問題的羅列而非在已有答案基礎上進行思考追問,此處可優化調整,以更切合題意。第4段能夠進行辯證思考,體現作者相當的思維深度。結尾情之所至,文句表達酣暢,極具表現力。文中有一處錯別字。
6 臨不竭之問,做更深刻思考
周國平曾引用詩人顧城的話:“在這個到處是水的時代里,卻一滴水也沒有?!倍@或許便展現出泥沙俱下時代思考的匱乏與空虛。對此,曹林說我們要在“那么問題又來了”的不竭追問中走向更加深刻之思考,便是為一劑良藥。我輩青年唯著眼于問題,方得引靈魂近入更為深邃之思考殿堂,充盈自我,做時代發展之思。
“問題又來了”,是對某一未解對象的疑問與困惑,是馬克思口中“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中難以解決的復雜對象,它引導著我們思考的方向,是發展路上的活的靈魂。也正如加繆所言:“問題是我思考的全部來源,就像不能回頭的旅途,沒有盡頭?!焙翢o疑問,追問問題沒有終點,而也正是迎而來的追問之中,我們作不出答案,只思刻的的更深,不斷向新的層次邁進。
不斷的追問讓我們于更加深刻的思考之中,獲得更深入的理解與思考。追問如同鉆山,問題的增多,我們也就鉆得越深。探曩昔,如果沒有端坐于菩提樹下,向自然不斷發出人生意義之追問,釋伽牟尼又何得以于苦思之中不斷悟得生命含義?再看今朝,若無對文化傳統如何于新時代發展的不斷追問,又何來《只此青綠》展千古《富春山居》圖之風采,又何來石窟于新時代展九天攬月之面貌?而正是追問,引其思考不斷深入,更引其不竭之創新之發展!誠此,我輩青年應追尋問題,做更深入思考。
追問讓我們進步,面對不斷來臨之問,我們更應以開懷立姿態相與迎接。面臨不斷而來之問,于個人面對著人生,而于國家則更意味著時代發展之間。且看我泱泱中華面臨接踵而至時代之問,時刻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火炬,以合作共贏之心態,不斷追問探尋時代發展應有之道絡,才得以出化解沙伊“世紀之仇”而成“世交”之創舉。反觀某些國家,拒絕逃避問題,企圖只以其霸權主義政治之淫威作為問題的唯一解,誠如此般,從何深刻思考?!又從何實現國家深入發展?!應此謹記,唯以問題為導向,作真情實意之深入思考,才為發展之金鑰匙。
面對追問,總有孤立封閉之輩欲駁我:“問題只需相應之答案?!闭\然答案是結果,但在我的眼里,它或許只會成為吾輩更高發展之阻力,堅持從實際出發,不斷以問題為導向,在追問中,我們才得以像錢七虎、錢學森一樣以發展變化之眼光看待時代之發展,于深刻之思考中探究更深層次的奧秘!
當今時代,青年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但當我們睜開雙眼,“問題又來了”!如此,我們才能活出同馬克思說的“青年的精神是時代的精神,青年的品格是時代的品格”般積極向上之姿態,也才能推動這個時代向深向遠而不斷發展!
得分:50分
簡評:文章的結構條理清晰,邏輯性強,從歷史到現代,從個人到國家層面,闡述了追問對于深刻思考的促進作用。文章中豐富的歷史與現代例證,展現了作者廣泛的知識面和深入的思考。尤其在討論追問對于國家發展戰略的影響時,通過對比中外不同應對策略,突顯了開放思維和問題導向思考的重要性。
7 在答案中探尋問題,在問題中不斷思考
曹林在《讀書要讀到復雜性》一文中曾表明:讀書需要在不斷的“那么問題又來了”的追問中將思考推向深刻。讀書如此,我們的個人成長、社會發展等亦是如此。因此,我認為:吾輩青年應在答案中探尋問題,再在問題中不斷思考。
在答案中探尋問題,能推動我們更好地成長。無論是國家,亦或是個人成長,我們從來不是照搬所謂的“參考書”而前進著,而是在探尋“參考書”中的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前行。恩格斯也曾這樣評價馬克思:“在前人認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卻認為只是問題所在。”與此類似,達爾文的《進化論》讓世界對生物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在前人已知的答案中探尋了問題所在,但達爾文本人在臨終前卻也認為自己的《進化論》仍有需要修正的地方,這也說明在他心里,《進化論》中的某些觀點也不是對生物進化現象認識的最終答案。他對已知的不斷探尋,同樣也激勵著后世的人們再次從中尋找問題,并不斷逼近真相??梢?我們要在答案中探尋問題。
在問題中不斷思考,能將我們的思考推向更深刻的地方。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闭\然,如果不是馬克思一遍遍的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提出問題并不斷思考,社會主義的明燈又將何時亮起?如果沒有像錢學森這樣的科學家對問題的一遍又一遍思考,我國的“兩彈一星”又豈能如此之快地建成?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對民生問題一遍又一遍地思考,中國人民又怎能過上“吃好、睡好、玩好”的小康生活?因此,在問題中不斷思考,能更好地讓我們將思考推至深處。
探尋問題,認真思考,更需要我們避免慣性思維、勇于創新。在袁隆平探尋水稻雜交問題時,摒棄了西方一貫的種植技巧和結論,創造了新型雜交水稻;屠呦呦在提取青蒿素前,一改西方制藥的慣性思想,從古代醫學典籍中找到靈感最終收獲成功;在中國革命之時,中國共產黨放棄了蘇聯已行的政策,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新策略、探索了一條適合自身的路。因此,新時代的青年們更應在探尋問題時避免慣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斷創新走向成功。
時代的巨輪已在遠航,我們也應在“那么問題又來了”的追問中、在已知的答案中,不斷探尋問題,并在問題中不斷的思考,同時避免慣性思維,去獲取人生的成功!
得分:48分
簡評:文章能夠緊扣“問題又來了”這一核心問題行文,將“答案”“問題”“思考”三者進行有效關聯,提出了切合題意的觀點,有一定的思辨能力。結構完整清晰,開篇直接從材料引入,接下來的三個自然段圍繞開篇提出的論點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證,例證豐富且涉及個人成長、社會發展、科學創新等諸多方面。第四段論證時重點放在“避免慣性思維”上,論述重心稍有偏差。部分語句表達不夠精準、流暢。
8 以問題為屐,登青云之梯
讀書需要在不斷的“那么問題又來了”的追問中,將思考推向深刻。古語亦有“打破砂鍋問到底”之說,足見問題之珍貴。人類社會一如讀書,在一個個問題的起源性提出、階段性回答、永恒性追問中,實現一次次的突破。
問題是思考之原點,研究之起點。區別于其他動物,人有強大的認識器官和豐富的認識工具對萬事萬物進行觀察,獲取感性認識。但這并不是認識的終點,人會對自己疑惑不解處發問,由問題牽引思考,由問題驅動研究。莊子仰觀天空,不禁發問:“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亙古之河流傳后世,迸發出“渾蓋之爭”這一天文學史上的火花,燃起人們“仰觀宇畝之大”的熱情;徐霞客遍訪山川形勝,覽盡大好河山,對黃河源頭之所在的疑惑驅使他登上高原雪峰,覓得三江源。問題好似能說會道的說書人,總是一點點釣起你心中的好奇,暗暗激勵你去思考、去探索,去“援疑質理”,去“踏破鐵鞋”,起思索之先。
問題是上升之支點,發展之奇點。“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比f事萬物總處于變化發展之中,人的認識亦不例外。而問題便是認識深化的奇點?!暗秒p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崩畈匙哉J為已得石鐘山聲響之理。然是說卻被蘇軾質疑,“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為尋找答案,蘇軾“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經過實地考察,終于找到鐘樂的演奏者:微波和石穴。對石鐘山鐘樂的認識的上升、思考的深化,正是以蘇軾的追問為支點,以他的考察為力臂撬動的。不追問,不深思,只滿足于淺嘗輒止,只會成為像李渤那樣的陋者。
問題是定向之錨點,成事之基點。事物本身的復雜性和動態性往往會給人們帶來一種不確定感,如迷失于蒼茫大海,幸有問題為錨,定向引航。蘇軾的求索精神延綿至今。錢學森浮沉世事,親歷民國,新中國之教育,發出振聾發聵“錢學森之問”,幫助人們撥開中國學術不振的原因之迷霧,指明改革教育體制為破局之道;顏寧面對功利之心漸起的學術環境,發出“顏寧之問”,啟迪人們對物質享受和智慧洗禮的思考,指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同??平淌聵I如此,社會發展亦然。面對積貧積弱的中國,有志之土不禁發問:有何道路可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最終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建立了新中國;面對一窮二白的中國,愛國之土不禁發問:有何方法實現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最終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就舉世矚目??梢妴栴}確為舉棋定向之大將。
時代嬗變,讓我們在對“問題又來了”的思考追問中,開新局,譜新篇。
得分:47分
簡評:本文雖在開頭結尾有提及“問題又來了”,但主體部分是以“問題”為核心開展寫作,所舉論據也大都為“發問”,對題目材料的意義指向理解存在偏差。文章結構整齊,觀點句中所用詞語“原點”“起點”“支點”“基點”通俗易懂,“奇點”“錨點”給人新意,作者遣詞造句別出心裁。舉例豐富,既有對教材素材的學以致用,也體現了課外素材的拓展延伸,但因文章選取角度為“問題”,所以,論據運用也就自然精準度不夠。
高考語文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高考語文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
(1)斷句
斷句可用“語法(特別關注主語、核心動詞)+標志(標志詞、對稱結構和固定搭配)+語意”的法來斷句,上下文的情境容易被考生忽視。
(2)選擇題
第11題注重教考銜接,選項多將教材中的古文與試卷文本相比較,考生多會比對“意義”的相同與否,易忽視“用法”的比較??忌趶土曋幸崂斫滩闹械奈难袁F象,多加強化語法知識。第12題出錯地方可能是:時間,謹防時序顛倒;地點,謹防地點錯置;人物,謹防張冠李戴;事件,謹防曲解文意;關系,看清前因后果。
(3)文言文翻譯
要采用直譯,做到字字落實,不要隨意添加信息。高考閱卷過程中會把得分點落實到具體的文言現象中,閱卷老師采用的是“踩點給分”。考生在答題時要特別注意具體的文言現象:如定語后置句,被動句,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高考閱卷鼓勵給滿分,只要考生細心答題,能將得分點一一落實,滿分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