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2024五市高三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

| 舒淇

河南2024五市高三聯考于近期開考,本次考試對考生影響力大試題參考價值大,為方便大家復習,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河南2024五市高三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歡迎大家參考閱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河南2024五市高三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

河南2024五市高三聯考語文試題

注意事項:

1.考試時間共150分鐘,滿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答案后,用鉛筆在答題卡上將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鹬饔^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對應區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中國傳統色彩文化源遠流長,從原始時期的彩陶、巖畫到五行五色學,再到晉唐時期的青綠山水,體現了古代先賢對色彩觀念、色彩規律和色彩語言的不斷探索,形成了豐富的視覺文化資源,蘊含著深厚的中華民族哲學意識和文化精神。

《周禮·考工記》中有云:“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中國傳統色彩觀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中影響最深遠的就是五色觀。中國傳統的“五色觀”,結合“陰陽五行說”,從自然中生發。同時,“五色觀”并非獨立靜觀的存在,而是一個全息式的整體思維系統,對應天地、陰陽、方位、季節、聲音,牽系五臟、五味、五氣,關乎內心的聲色與動靜。不同的色彩,對于國人而言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例如,胭脂、月白、石青、黛色、松花黃五種中國傳統顏色的名稱詮釋了獨屬于中華文化的浪漫:月白借月亮之色,月之光似白似藍;石青似黑非黑,似青非青,一個“石”字將顏色具象化;“黛”為女子畫眉的礦物,后將黛色用來形容顏色;松花黃出自松樹春天的花骨朵。

研究表明,我國歷朝歷代的色彩名稱約有400個,可謂十分豐富,例如僅是綠色就有松花碧、蔥根綠、碧綠、明綠、石綠、紗綠、鴨頭綠等。值得關注的是,這些色彩的命名往往與具體的物體有關。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宋建明把色名歸為三個方面:意象的色名,如天地之色,天玄地黃;顏色的色名,如顏色的材料、工藝等;物象色名,如人體、膚色等。他力求找出色名與當時的“物/物色”的對應,通過文獻、物證等恢復傳統色彩的樣貌。

汕頭大學陳彥青認為,中國傳統色彩美學有屬于中國文化特有的色彩性格,與西方色彩有著較大的區別。重新找到屬于中國傳統色彩的性格與特點十分必要。“《二十四詩品》各品描述,既有與色彩視覺直接關聯、以感官體驗為主的‘纖秾’‘綺麗’之類,也有如‘雄渾’‘沖淡’‘高古’這種在含蓄層面進行意象轉換、感知的審美格調。具體如與詩意品格‘雄渾’相類的顏色有墨、紺等,具有‘沖淡’品格的顏色有松陰色、天縹、鷺白等。以《二十四詩品》作為中國色彩感知類化的基礎,進行中國色彩二十四品調感知上的美學歸類,是合理也是有效的。”陳彥青說。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周慶富表示,傳統色彩研究不僅體現著對古代歷史中色彩的觀照,還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不僅對傳統文化研究和中國美術理論的建構具有重要的價值,還對今天的藝術創作和設計具有深刻的影響;不僅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體現出了中國品格、中國精神、中國氣質、中國魅力。

(摘編自李百靈《傳統色彩中的東方智慧》)

材料二:

在信息科技極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有效發掘傳統色彩文化資源,成為當代學者共同關注的話題?;厮輾v史與立足當下,是中國傳統色彩研究重要的兩個面向。

回溯歷史,厘清中國傳統色彩的發展源流,深入挖掘傳統色彩的視覺文化資源。中國傳統色彩自原始社會始,就被廣泛應用于彩陶、巖畫和壁畫之中,形成了寶貴的視覺資源?!吨芏Y》有載:“畫饋之事,雜五色。”中國傳統色彩承載著歷代畫家、學者和手工藝人的審美觀念,涉及各個歷史時期和藝術種類。例如唐代青綠山水對青石和青綠的運用,體現了早期畫家對色彩配置的初步認識;宋代民間藝術剪紙和年畫,以濃麗賦色體現出百姓“豐年人樂業”的生活理想;清代陶瓷藝術中的郎窯,以其純凈、高亮的“牛血紅”彰顯了宮廷藝術家匠心獨具的魅力。可以說,中國傳統色彩凝聚了民間藝術、宮廷藝術和文人藝術的審美觀念,體現了古圣先賢的智慧與創造?;厮輾v史,一方面,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為中國傳統色彩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通過研究傳統色彩的形式樣態和呈現方式,藝術工作者可以將其與當下的藝術創作相結合,讓中國傳統色彩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立足當下,把握中國傳統色彩的當代價值,充分實現傳統色彩的社會生活應用。中國傳統色彩研究,不僅有“歷史”和“研究”,還應有“當下”和“應用”。傳統藝術應用于現代建筑,以中國傳統色彩為媒介,將其融入城市建筑、公共雕塑等領域,將古典藝術的審美性與當代藝術的現代性相融合,以中國傳統色彩促進城市發展。當下,如何讓中國傳統色彩研究賦能當代城市建設,以中國傳統色彩激活當代藝術的創造力,從而實現中國傳統色彩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學界十分重視的話題。

可以說,當代視域下對中國傳統色彩的探索維度是更加多元的,研究范疇涉及服飾色彩、戲曲色彩、繪畫色彩、建筑色彩等。當代學者對中國傳統色彩的載體、現象和觀念等進行了廣泛而富有實效的研討,為中國傳統色彩研究提供了新的觀念與新的途徑。面對多維的研究視野,當下的中國傳統色彩研究應該在把握歷史的基礎上,將古代的色彩經驗與智慧應用于當代的藝術實踐之中,以此活化中國傳統色彩的內在意蘊,使其與當代社會生活和群眾審美需要相結合。

(摘編自鄭少奇《中國傳統色彩研究的價值與方向》)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國傳統的“五色觀”并不是獨立靜觀的存在,它生發于自然,對應于陰陽,并由此形成了全息式的整體思維系統。

B.《二十四詩品》的描述在直接、間接兩個層面都與色彩視覺關聯,其對中國色彩品調感知上的美學歸類是有依據的。

C.中國傳統色彩涉及各個歷史時期和藝術種類,從彩陶到繪畫,從剪紙到瓷器,都體現著古人的色彩觀念、色彩語言。

D.材料一探討中國傳統色彩的內涵及特色,材料二從歷史和當下兩個角度論述傳統色彩,兩者的寫作目的是不同的。

2.根據材料相關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月、石、黛、松花都是具體的物體,以這些物命名的色彩體現了色名與“物/物色”相對應的關系。

B.傳統色彩的運用,不僅能體現中國古人對色彩配置的認識,還反映著他們的生活理想和審美觀念。

C.以傳統色彩為媒介,可以將傳統藝術與現代建筑相融合,促進城市發展,激活當代藝術的創造力。

D.當代視域下對中國傳統色彩的研究涉及的范圍更廣,可用的方法更多,體現的現實關懷也更強。

3.下列詩句中包含的色名,不能用來證明材料一第四自然段主要觀點的一項是(3分)

A.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B.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C.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D.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周禮》“雜五色”的說法,兩者作用有何不同?請簡要說明。(4分)

5.《中國傳統色》一書的作者郭浩說,從中國傳統色彩的角度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既可以欣賞到國色之美,又看到了傳統文化的美學意義,這能幫助我們建立起文化自信”。請從郭浩話語的角度,結合材料談談在當代應用中國傳統色彩的意義。(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青青牧草

了一容

他想成為草原上最好的牧馬人。

伊斯哈格剛從內地跑到草原上時,先給哈力克放馬,又到艾布家,后來到艾孜家,大家輪流請他牧馬。伊斯哈格憨厚老實,從沒有過分的要求,只要給他一碗飯吃,他就心滿意足了。

在漫長的冬季,草原上馬兒們喜歡吃的酥油草完全干枯了,各種青草已經沒有那么豐富了?;氐今R廄,伊斯哈格還會給馬兒們拌些草料。馬槽被馬兒們的嘴唇磨來蹭去,已經有些包漿了,青烏烏的,并且溜滑溜滑的,就像新疆和田的羊脂青玉一樣,油油的、光光的。有幾次,伊斯哈格就躺在馬槽里睡覺,他和馬兒不離不棄,夏天馬槽里比氈包里的床鋪還涼快愜意呢。馬兒的嘴唇把他拱來拱去,就像是在給他按摩,一直把他拱醒為止。他醒來后,摸著馬兒軟軟的嘴唇,肥乎乎、肉嘟嘟的,馬兒會禁不住從鼻孔里噴出青草的香氣,他聞著,有一種莫名陶醉的感覺。

伊斯哈格熱愛自己牧馬的工作,對馬兒能夠悉心照料,他把馬兒當成自己的親人。哈孜大叔很喜歡他,稱贊他說:“你一定會成為最好的牧馬人?!?/p>

伊斯哈格牧馬的第三年冬天,那時天氣預報也不那么準確,一開始中亞大地一派祥和,太陽掛在地平線上,晴朗朗的,他把馬群趕到長梭梭草最多的禾木河對岸的一個峽谷里。下午,草原上突然刮起一陣旋風,過了不一會兒,就飄起雪花,接著徹底刮起了暴風雪。暴風雪攜帶著呼哨聲,席卷著整個中亞大地,馬兒們被凍得在草原上瑟瑟發抖,它們在風雪中迷失了方向,三三兩兩地走失了。伊斯哈格去追趕馬匹,自己也迷失了方向,被狂舞的雪花阻斷了視野,眼前什么也看不清,只覺得雪和風攪和在一起,旋轉著,把他包圍了起來。那一刻,他覺得自己變得非常渺小,就像一根被凍干了的梭梭草的草葉似的,隨著風雪在中亞大地的天空里被卷了起來,迎風飛舞著。他狠狠地吹響了口哨,他心愛的坐騎黑豹聽到他一聲聲的呼喚,長嘯著,飛奔而來。黑豹臥倒在他的腳下,他爬上黑豹的背去尋找和驅趕在風雪中跑散的馬群,他希望能趕著馬群在被凍死前回到馬廄里。這是一個合格的牧馬人的責任和義務??墒?,伊斯哈格趕了這匹馬,又丟了那匹馬,他和黑豹一起在跟風雪搏斗著。他覺得除了黑豹身上傳遞給他的一絲溫暖,他的頭和腳都已經快被凍僵了,身體的某些零件都仿佛要和自己的身體分離開來了。

伊斯哈格在馬背上把自己幾近縮成一個毛線疙瘩的樣子,他的眼睛無論怎么睜也睜不開,雪被風吹進眼睛里,就像奔跑的馬蹄拋起的飛濺的小沙石,打得他的眼球針扎一樣疼痛。他的呼吸變得越來越困難,他感覺到天旋地轉,大地好像倒了一個個兒。他昏昏沉沉的,不知什么時候,就徹底失去了知覺,什么也不知道了。

是哈孜大叔找到了伊斯哈格,把他用馬馱回了自己的那間粗糙的泥土夯就的小房子里。奶茶在火爐上咕嘟咕嘟地冒著泡。伊斯哈格被幾層毛皮包裹著,靠在火墻子跟前。哈孜大叔給他灌下去半碗奶茶。他終于從昏迷中醒過來。

哈孜大叔告訴他,多虧那匹黑馬救了他。黑馬已經完全被風雪覆蓋了,但它甘愿被凍死,也不離不棄。這位在草原上敬業地堅守了一輩子的牧馬人說,牧民愛馬兒勝于愛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們常常與馬兒相依為命,因為馬兒是人類最忠誠可靠的朋友。

時間過得飛快,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哈孜這個老頭兒在草原上一天天變得更蒼老了,他步履蹣跚,連上馬的動作也變得越來越遲緩和笨拙,需要馬兒臥倒在他身邊,他才能勉強爬上馬背。他就要在這里和草原上的一塊石頭一樣,成為這草原上的一道風物,歷經風雨,慢慢地經歷滄桑。伊斯哈格從哈孜大叔的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來,盡管他的心勁依然挺大,還在向著一個理想、合格的牧馬人的方向努力。他也有許多痛苦,最讓他感到難過的是,那個對他期待了很久、盼著他有出息的老父親永久地離開了他,他再也無法握到父親的那雙刻在他記憶深處的大手了,那一雙厚墩墩的勞動者的大手。每當夜深人靜,在草原的帳篷里,只要一閉上眼睛,他就仿佛清晰地聽見父親低沉地喚著他的名字:“哈格、哈格!”他記起父親說的,“做一個踏實的牧馬人,并不丟人!”父親囑咐過他:“不管干什么活,就要干到底。不要心花,許多人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

這片草原上曾有過伊斯哈格的快樂和痛苦,也有他的榮光,有他流淌的眼淚和汗水澆灌過的牧草。他像一名燈塔守護人一樣,習慣了看草原上的日落日出。此刻,夕陽紅彤彤的,照在喀納斯的大草原上,牧草仿佛被晚霞鍍上一層金黃金黃的顏色,使得大地別有一番意境。伊斯哈格想,這青青的牧草,一定能給他帶來多多的人間的歡樂。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開頭簡明交代伊斯哈格的人生理想,結尾通過對草原景色和人物心理的描寫,強化了他對未來的信心和希望。

B.小說開始寫伊斯哈格“不離不棄”,后文寫黑馬“不離不棄”,通過寫人和馬的相依為命,彰顯人與自然和諧的主題。

C.伊斯哈格從哈孜身上仿佛看到自己的未來,未來的他可能也會變得遲緩和笨拙,但他并不為此感到悲觀失望。

D.在伊斯哈格回憶中出現的父親被他視為精神支柱,在他質疑自己、沮喪低落的時候給予他慰藉、鼓勵和教導。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的語言有極強的表現力,如用“肥乎乎、肉嘟嘟”寫馬可愛的形態,用“長嘯”“飛奔”寫馬的急切的動作。

B.小說在描寫暴風雪的場景中使用了對比、比喻的手法,塑造了堅忍頑強的人物形象,也增加了作品的張力。

C.小說不直接描寫黑馬如何保護伊斯哈格,而是通過插敘哈孜與他的對話進行說明,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

D.環境描寫在本文中的功能很多,既能夠描繪祥和的場景,也能夠渲染緊張的情節,還可以營造悲壯的氛圍。

8.小說用大量筆墨描寫黑馬,有何用意?請根據文本簡要分析。(4分)

9.文本描寫了伊斯哈格遭遇暴風雪的場景,其中黑馬在暴風雪中不離不棄、保護伊斯哈格的場面,真切感人。學校“光影翰墨”社團想把這場面拍成短視頻,由你負責擬寫視頻拍攝腳本。根據文本,完成以下表格。(6分)

分鏡頭腳本時長:20秒

音樂特點(12字以內)

遠鏡頭

廣袤草原上,天氣陰沉,狂風呼嘯,泛黃的牧草被雪擊打著,失散的馬匹在風雪交織中若隱若現,嘶鳴不已。

特寫鏡頭(40字以內)

畫外音(60字以內)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復悉國中士卒伐吳,會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問包胥曰:“吳可伐耶?”申包胥曰:“臣鄙于策謀,未足以卜?!痹酵踉唬骸皡菫椴坏溃瑲埼疑琊?,夷吾宗廟以為平原。吾欲與之徼天之中,惟是與馬、兵革、卒伍既具,無以行之。誠聞于戰,何以為可?”申包胥曰:“臣愚,不能知?!痹酵豕虇枺隳嗽唬骸胺騾?,良國也,傳賢于諸侯。敢問君王之所戰者何?”越王曰:“在孤之側者,飲酒食肉,未嘗不分,孤之飲食不致其味,聽樂不盡其聲。愿以此戰。”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痹酵踉唬骸霸絿校岵垡宰又?,忠惠以養之。吾今修寬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惡,稱其善,掩其惡。愿以此戰。”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蓖踉唬骸鞍顕蟿t距楚,西則薄晉,北則望齊,春秋奉幣、玉帛以貢獻焉,未嘗敢絕。愿以此戰?!卑阍唬骸吧圃?無以加斯矣,猶未可戰。夫戰之道,知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斷之。君、將不知,即無權變之謀,以別眾寡之數;不仁,則不得與三軍同饑寒之節,齊苦樂之喜;不勇,則不能斷去就之疑,決可否之議。”于是越王曰:“敬從命矣。”

(節選自《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

材料二:

問曰:“吳亡而越興,在天與?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賢矣。濕易雨,饑易助?!痹唬骸昂我灾氃谌撕?”“子貢與夫子坐,告夫子曰:‘太宰死?!蜃釉唬骸凰酪病!缡钦咴?。子貢再拜而問:‘何以知之?’夫子曰:‘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吳。吳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來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種見蠡之時,相與謀道:東南有霸兆不如往仕相要東游入越而止。賢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p>

(節選自《越絕書·卷一》)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東南有霸A兆B不如往C仕D相E要東游F入G越H而止。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絕,指斷絕,與《蜀道難》“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中“絕”字的含義不同。

B.齊,指同等,與《阿房宮賦》“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中“齊”的含義不同。

C.再拜,指拜了兩次,表示恭敬,與《鴻門宴》“再拜獻大王足下”中的“再拜”含義相同。

D.相與,指一起,與《蘇武傳》“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中“相與”的含義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越王想集結越國軍隊攻打吳國,但無把握能一舉攻克,故而把申包胥邀請到越國咨詢。

B.面對越王追問,申包胥為達到闡釋觀點進而使其信服的目的,先避而不答,再逐步引導。

C.有人詢問吳亡越興是否是上天旨意,答者認為主要是人的因素:失道寡助,得道多助。

D.孔子否定了子貢關于太宰嚭已死的看法,認為他會導致亡國,吳未亡可知其未遇不測。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吳為不道,殘我社稷,夷吾宗廟以為平原。

(2)夫戰之道,知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斷之。

14.材料二說“夫差失道,越亦賢矣”,“越之賢”在材料一中是如何體現的?(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15~16題。

福州

張養浩

聞說東南秀所鐘,此行處處覺詩工。

飛來天上三山島①,驚倒人間百歲翁。

荔子種成唐室禍,蘆花飄滿越王宮②。

斜陽無限興亡恨,何事煙波尚爾東。

【注】①三山島,指福州城中的三座小山。②《史記·東越傳》:“越王宮,在福建閩侯縣北?!?/p>

15.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人化用了杜甫《望岳》中的詩句,以議論入題,開篇總寫福州景色神奇秀美,名不虛傳。

B.“百歲翁”實指年紀老大、見多識廣之人。他們都被“驚倒”,足見福州自然景色的瑰麗。

C.“荔子”句既點福州方物,又用《過華清宮》中典故,譴責楊貴妃喜食荔枝釀成唐朝禍患。

D.往日繁華的越王宮殿,如今蘆花遍地,滿目瘡痍,平實的描寫蘊含著昔盛今衰的感慨。

16.詩歌最后兩句是如何將寫景和抒情融為一體的?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燕歌行并序》中,高適飽含著悲憫和禮贊,用“________,________”描寫戰士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的情景,說明他們并不是為了取得個人功勛而視死如歸。

(2)在《登泰山記》中,姚鼐用“________,________”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賦予積雪以明亮的光彩,用語新穎傳神。

(3)小剛參加了成都大運會開幕式,不僅震撼于這盛大的典禮,還被成都這座城市的文化吸引。在觀看比賽之余,他參觀了杜甫草堂,拍攝了不少照片。他想發朋友圈,可選用“________,________”這兩句杜甫的詩句,作為杜甫草堂風景圖片的文案。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賞牡丹、吃香椿、飲谷雨茶,當人們在鮮花和美食中細品幸福生活的滋味、感受這個春天的最后一次回眸時,春天最后一個節氣——谷雨已經近在咫尺?!对铝钇呤蚣狻份d,“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子水也”,即“雨生百谷”。谷雨因此得名,可謂 A 。

①猶記每年的谷雨節,母親都要去茶園摘茶。②茶葉摘回,放在鍋里炒焙,母親用手慢慢揉搓,就形成了谷粒大小的尖葉,曰“谷雨尖”。置熱水浸泡于玻璃杯中,茶葉舒展,纖毫畢現,茶香四溢, B 。③逢年過節,母親就拿出這些茶葉招待客人,禮儀隆重。母親一遍遍地念著,這是谷雨尖,是谷雨茶。④谷雨這個詞,就從母親嘴中吐出,像是節氣的痕跡還刻在時間的深處。

夜晚,父親肯定 C ,難以入睡。農事堆積在那里,把父親拽向節氣的深處。再過三個月,谷子就該成熟了。雖然它們還沒移植到水田中,但它們的青苗正在壟間茁壯。然后,它們發蔸、抽穗、揚花、結實,被陽光烤熟,接著收割、晾曬、凈秕、入倉,滋養著我們的腸胃。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該”與文中加點的“該”,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您這么大歲數了,站了一天柜臺,夠嗆啊,該歇歇了。

B.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該路過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C.其通俗自然的用語和深入淺出的闡述,大大增強了該書的可讀性。

D.人家該咱們的,咱們該人家的……算一算,看看還能剩下幾個錢。

20.“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煙?!边@兩句古詩出現的位置,最恰當的是(3分)

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一般來說, ① ,而一年四季都在同一個地方逗留和繁殖的稱為留鳥。但這兩者之間的界定其實并沒有很嚴格,因為如果留鳥所在的棲息地被破壞或者食物減少,它們也會考慮遷居到其他地方。候鳥也需要為食物和筑巢的地方操心,季節的變化會促使它們主動去往溫暖的氣候中,尋找可以滿足這兩種“必需品”的地方。

通常來說,許多鳥類每年會進行兩次遷徙,春季來臨時,它們向北飛行,夏季在溫帶或寒帶進行繁殖,秋冬季節 ② 。當然,在南半球,方向是相反的。而這就是鳥類遷移模式中最常見的一種: ③ ,或者說沿南北方向遷徙,比如很多人熟悉的大雁南飛。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不常見的遷徙模式。在歐亞大陸上,部分雀形目的鳥類不再向南遷徙至非洲的越冬地,而是一路向西飛向法國南部過冬,這種自東向西的遷徙模式不屬于傳統的南北方向“鳥類遷飛路線”,而是沿著“經度”進行遷徙。在20世紀末,西歐和南歐的氣溫升高,使得這些地區比以前更適合鳥類過冬,它們無需飛行更遠的距離就能安定下來,對鳥類來說是一種風險更低的遷徙方式。

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6分)

22.簡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內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關系的句子,表達準確流暢,不超過50個字。(5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現代文閱讀Ⅰ提到“中國傳統色彩”,所謂“中國傳統色彩”,是中國人定義顏色的方式,更是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中國人情感、心理、性格特征的視覺表達。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傳統色彩里沉淀的文化意蘊也能讓我們去重溫古老的智慧,去品味多彩人生、多彩中國……

請結合材料,從下面兩個寫作方向中選定一個完成文章寫作。

(1)介紹一種顏色,并結合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談談你對這種顏色的認識,以及這種顏色所引發的思考與感悟。

(2)人生因多彩而豐富,中國因多彩而美麗,作為青少年的你,希望能為人生、為祖國添加哪些色彩?請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2024五市高三聯考語文試題及答案

注意事項:

1.考試時間共150分鐘,滿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答案后,用鉛筆在答題卡上將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主觀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對應區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中國傳統色彩文化源遠流長,從原始時期的彩陶、巖畫到五行五色學,再到晉唐時期的青綠山水,體現了古代先賢對色彩觀念、色彩規律和色彩語言的不斷探索,形成了豐富的視覺文化資源,蘊含著深厚的中華民族哲學意識和文化精神。

《周禮·考工記》中有云:“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敝袊鴤鹘y色彩觀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中影響最深遠的就是五色觀。中國傳統的“五色觀”,結合“陰陽五行說”,從自然中生發。同時,“五色觀”并非獨立靜觀的存在,而是一個全息式的整體思維系統,對應天地、陰陽、方位、季節、聲音,牽系五臟、五味、五氣,關乎內心的聲色與動靜。不同的色彩,對于國人而言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例如,胭脂、月白、石青、黛色、松花黃五種中國傳統顏色的名稱詮釋了獨屬于中華文化的浪漫:月白借月亮之色,月之光似白似藍;石青似黑非黑,似青非青,一個“石”字將顏色具象化;“黛”為女子畫眉的礦物,后將黛色用來形容顏色;松花黃出自松樹春天的花骨朵。

研究表明,我國歷朝歷代的色彩名稱約有400個,可謂十分豐富,例如僅是綠色就有松花碧、蔥根綠、碧綠、明綠、石綠、紗綠、鴨頭綠等。值得關注的是,這些色彩的命名往往與具體的物體有關。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宋建明把色名歸為三個方面:意象的色名,如天地之色,天玄地黃;顏色的色名,如顏色的材料、工藝等;物象色名,如人體、膚色等。他力求找出色名與當時的“物/物色”的對應,通過文獻、物證等恢復傳統色彩的樣貌。

汕頭大學陳彥青認為,中國傳統色彩美學有屬于中國文化特有的色彩性格,與西方色彩有著較大的區別。重新找到屬于中國傳統色彩的性格與特點十分必要?!啊抖脑娖贰犯髌访枋觯扔信c色彩視覺直接關聯、以感官體驗為主的‘纖秾’‘綺麗’之類,也有如‘雄渾’‘沖淡’‘高古’這種在含蓄層面進行意象轉換、感知的審美格調。具體如與詩意品格‘雄渾’相類的顏色有墨、紺等,具有‘沖淡’品格的顏色有松陰色、天縹、鷺白等。以《二十四詩品》作為中國色彩感知類化的基礎,進行中國色彩二十四品調感知上的美學歸類,是合理也是有效的。”陳彥青說。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周慶富表示,傳統色彩研究不僅體現著對古代歷史中色彩的觀照,還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不僅對傳統文化研究和中國美術理論的建構具有重要的價值,還對今天的藝術創作和設計具有深刻的影響;不僅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體現出了中國品格、中國精神、中國氣質、中國魅力。

(摘編自李百靈《傳統色彩中的東方智慧》)

材料二:

在信息科技極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有效發掘傳統色彩文化資源,成為當代學者共同關注的話題。回溯歷史與立足當下,是中國傳統色彩研究重要的兩個面向。

回溯歷史,厘清中國傳統色彩的發展源流,深入挖掘傳統色彩的視覺文化資源。中國傳統色彩自原始社會始,就被廣泛應用于彩陶、巖畫和壁畫之中,形成了寶貴的視覺資源?!吨芏Y》有載:“畫饋之事,雜五色?!敝袊鴤鹘y色彩承載著歷代畫家、學者和手工藝人的審美觀念,涉及各個歷史時期和藝術種類。例如唐代青綠山水對青石和青綠的運用,體現了早期畫家對色彩配置的初步認識;宋代民間藝術剪紙和年畫,以濃麗賦色體現出百姓“豐年人樂業”的生活理想;清代陶瓷藝術中的郎窯,以其純凈、高亮的“牛血紅”彰顯了宮廷藝術家匠心獨具的魅力??梢哉f,中國傳統色彩凝聚了民間藝術、宮廷藝術和文人藝術的審美觀念,體現了古圣先賢的智慧與創造?;厮輾v史,一方面,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為中國傳統色彩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通過研究傳統色彩的形式樣態和呈現方式,藝術工作者可以將其與當下的藝術創作相結合,讓中國傳統色彩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立足當下,把握中國傳統色彩的當代價值,充分實現傳統色彩的社會生活應用。中國傳統色彩研究,不僅有“歷史”和“研究”,還應有“當下”和“應用”。傳統藝術應用于現代建筑,以中國傳統色彩為媒介,將其融入城市建筑、公共雕塑等領域,將古典藝術的審美性與當代藝術的現代性相融合,以中國傳統色彩促進城市發展。當下,如何讓中國傳統色彩研究賦能當代城市建設,以中國傳統色彩激活當代藝術的創造力,從而實現中國傳統色彩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學界十分重視的話題。

可以說,當代視域下對中國傳統色彩的探索維度是更加多元的,研究范疇涉及服飾色彩、戲曲色彩、繪畫色彩、建筑色彩等。當代學者對中國傳統色彩的載體、現象和觀念等進行了廣泛而富有實效的研討,為中國傳統色彩研究提供了新的觀念與新的途徑。面對多維的研究視野,當下的中國傳統色彩研究應該在把握歷史的基礎上,將古代的色彩經驗與智慧應用于當代的藝術實踐之中,以此活化中國傳統色彩的內在意蘊,使其與當代社會生活和群眾審美需要相結合。

(摘編自鄭少奇《中國傳統色彩研究的價值與方向》)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國傳統的“五色觀”并不是獨立靜觀的存在,它生發于自然,對應于陰陽,并由此形成了全息式的整體思維系統。

B.《二十四詩品》的描述在直接、間接兩個層面都與色彩視覺關聯,其對中國色彩品調感知上的美學歸類是有依據的。

C.中國傳統色彩涉及各個歷史時期和藝術種類,從彩陶到繪畫,從剪紙到瓷器,都體現著古人的色彩觀念、色彩語言。

D.材料一探討中國傳統色彩的內涵及特色,材料二從歷史和當下兩個角度論述傳統色彩,兩者的寫作目的是不同的。

2.根據材料相關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月、石、黛、松花都是具體的物體,以這些物命名的色彩體現了色名與“物/物色”相對應的關系。

B.傳統色彩的運用,不僅能體現中國古人對色彩配置的認識,還反映著他們的生活理想和審美觀念。

C.以傳統色彩為媒介,可以將傳統藝術與現代建筑相融合,促進城市發展,激活當代藝術的創造力。

D.當代視域下對中國傳統色彩的研究涉及的范圍更廣,可用的方法更多,體現的現實關懷也更強。

3.下列詩句中包含的色名,不能用來證明材料一第四自然段主要觀點的一項是(3分)

A.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B.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C.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D.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周禮》“雜五色”的說法,兩者作用有何不同?請簡要說明。(4分)

5.《中國傳統色》一書的作者郭浩說,從中國傳統色彩的角度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既可以欣賞到國色之美,又看到了傳統文化的美學意義,這能幫助我們建立起文化自信”。請從郭浩話語的角度,結合材料談談在當代應用中國傳統色彩的意義。(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青青牧草

了一容

他想成為草原上最好的牧馬人。

伊斯哈格剛從內地跑到草原上時,先給哈力克放馬,又到艾布家,后來到艾孜家,大家輪流請他牧馬。伊斯哈格憨厚老實,從沒有過分的要求,只要給他一碗飯吃,他就心滿意足了。

在漫長的冬季,草原上馬兒們喜歡吃的酥油草完全干枯了,各種青草已經沒有那么豐富了?;氐今R廄,伊斯哈格還會給馬兒們拌些草料。馬槽被馬兒們的嘴唇磨來蹭去,已經有些包漿了,青烏烏的,并且溜滑溜滑的,就像新疆和田的羊脂青玉一樣,油油的、光光的。有幾次,伊斯哈格就躺在馬槽里睡覺,他和馬兒不離不棄,夏天馬槽里比氈包里的床鋪還涼快愜意呢。馬兒的嘴唇把他拱來拱去,就像是在給他按摩,一直把他拱醒為止。他醒來后,摸著馬兒軟軟的嘴唇,肥乎乎、肉嘟嘟的,馬兒會禁不住從鼻孔里噴出青草的香氣,他聞著,有一種莫名陶醉的感覺。

伊斯哈格熱愛自己牧馬的工作,對馬兒能夠悉心照料,他把馬兒當成自己的親人。哈孜大叔很喜歡他,稱贊他說:“你一定會成為最好的牧馬人?!?/p>

伊斯哈格牧馬的第三年冬天,那時天氣預報也不那么準確,一開始中亞大地一派祥和,太陽掛在地平線上,晴朗朗的,他把馬群趕到長梭梭草最多的禾木河對岸的一個峽谷里。下午,草原上突然刮起一陣旋風,過了不一會兒,就飄起雪花,接著徹底刮起了暴風雪。暴風雪攜帶著呼哨聲,席卷著整個中亞大地,馬兒們被凍得在草原上瑟瑟發抖,它們在風雪中迷失了方向,三三兩兩地走失了。伊斯哈格去追趕馬匹,自己也迷失了方向,被狂舞的雪花阻斷了視野,眼前什么也看不清,只覺得雪和風攪和在一起,旋轉著,把他包圍了起來。那一刻,他覺得自己變得非常渺小,就像一根被凍干了的梭梭草的草葉似的,隨著風雪在中亞大地的天空里被卷了起來,迎風飛舞著。他狠狠地吹響了口哨,他心愛的坐騎黑豹聽到他一聲聲的呼喚,長嘯著,飛奔而來。黑豹臥倒在他的腳下,他爬上黑豹的背去尋找和驅趕在風雪中跑散的馬群,他希望能趕著馬群在被凍死前回到馬廄里。這是一個合格的牧馬人的責任和義務??墒牵了构褛s了這匹馬,又丟了那匹馬,他和黑豹一起在跟風雪搏斗著。他覺得除了黑豹身上傳遞給他的一絲溫暖,他的頭和腳都已經快被凍僵了,身體的某些零件都仿佛要和自己的身體分離開來了。

伊斯哈格在馬背上把自己幾近縮成一個毛線疙瘩的樣子,他的眼睛無論怎么睜也睜不開,雪被風吹進眼睛里,就像奔跑的馬蹄拋起的飛濺的小沙石,打得他的眼球針扎一樣疼痛。他的呼吸變得越來越困難,他感覺到天旋地轉,大地好像倒了一個個兒。他昏昏沉沉的,不知什么時候,就徹底失去了知覺,什么也不知道了。

是哈孜大叔找到了伊斯哈格,把他用馬馱回了自己的那間粗糙的泥土夯就的小房子里。奶茶在火爐上咕嘟咕嘟地冒著泡。伊斯哈格被幾層毛皮包裹著,靠在火墻子跟前。哈孜大叔給他灌下去半碗奶茶。他終于從昏迷中醒過來。

哈孜大叔告訴他,多虧那匹黑馬救了他。黑馬已經完全被風雪覆蓋了,但它甘愿被凍死,也不離不棄。這位在草原上敬業地堅守了一輩子的牧馬人說,牧民愛馬兒勝于愛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們常常與馬兒相依為命,因為馬兒是人類最忠誠可靠的朋友。

時間過得飛快,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哈孜這個老頭兒在草原上一天天變得更蒼老了,他步履蹣跚,連上馬的動作也變得越來越遲緩和笨拙,需要馬兒臥倒在他身邊,他才能勉強爬上馬背。他就要在這里和草原上的一塊石頭一樣,成為這草原上的一道風物,歷經風雨,慢慢地經歷滄桑。伊斯哈格從哈孜大叔的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來,盡管他的心勁依然挺大,還在向著一個理想、合格的牧馬人的方向努力。他也有許多痛苦,最讓他感到難過的是,那個對他期待了很久、盼著他有出息的老父親永久地離開了他,他再也無法握到父親的那雙刻在他記憶深處的大手了,那一雙厚墩墩的勞動者的大手。每當夜深人靜,在草原的帳篷里,只要一閉上眼睛,他就仿佛清晰地聽見父親低沉地喚著他的名字:“哈格、哈格!”他記起父親說的,“做一個踏實的牧馬人,并不丟人!”父親囑咐過他:“不管干什么活,就要干到底。不要心花,許多人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p>

這片草原上曾有過伊斯哈格的快樂和痛苦,也有他的榮光,有他流淌的眼淚和汗水澆灌過的牧草。他像一名燈塔守護人一樣,習慣了看草原上的日落日出。此刻,夕陽紅彤彤的,照在喀納斯的大草原上,牧草仿佛被晚霞鍍上一層金黃金黃的顏色,使得大地別有一番意境。伊斯哈格想,這青青的牧草,一定能給他帶來多多的人間的歡樂。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開頭簡明交代伊斯哈格的人生理想,結尾通過對草原景色和人物心理的描寫,強化了他對未來的信心和希望。

B.小說開始寫伊斯哈格“不離不棄”,后文寫黑馬“不離不棄”,通過寫人和馬的相依為命,彰顯人與自然和諧的主題。

C.伊斯哈格從哈孜身上仿佛看到自己的未來,未來的他可能也會變得遲緩和笨拙,但他并不為此感到悲觀失望。

D.在伊斯哈格回憶中出現的父親被他視為精神支柱,在他質疑自己、沮喪低落的時候給予他慰藉、鼓勵和教導。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的語言有極強的表現力,如用“肥乎乎、肉嘟嘟”寫馬可愛的形態,用“長嘯”“飛奔”寫馬的急切的動作。

B.小說在描寫暴風雪的場景中使用了對比、比喻的手法,塑造了堅忍頑強的人物形象,也增加了作品的張力。

C.小說不直接描寫黑馬如何保護伊斯哈格,而是通過插敘哈孜與他的對話進行說明,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

D.環境描寫在本文中的功能很多,既能夠描繪祥和的場景,也能夠渲染緊張的情節,還可以營造悲壯的氛圍。

8.小說用大量筆墨描寫黑馬,有何用意?請根據文本簡要分析。(4分)

9.文本描寫了伊斯哈格遭遇暴風雪的場景,其中黑馬在暴風雪中不離不棄、保護伊斯哈格的場面,真切感人。學?!肮庥昂材鄙鐖F想把這場面拍成短視頻,由你負責擬寫視頻拍攝腳本。根據文本,完成以下表格。(6分)

分鏡頭腳本時長:20秒

音樂特點(12字以內)

遠鏡頭

廣袤草原上,天氣陰沉,狂風呼嘯,泛黃的牧草被雪擊打著,失散的馬匹在風雪交織中若隱若現,嘶鳴不已。

特寫鏡頭(40字以內)

畫外音(60字以內)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復悉國中士卒伐吳,會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問包胥曰:“吳可伐耶?”申包胥曰:“臣鄙于策謀,未足以卜。”越王曰:“吳為不道,殘我社稷,夷吾宗廟以為平原。吾欲與之徼天之中,惟是與馬、兵革、卒伍既具,無以行之。誠聞于戰,何以為可?”申包胥曰:“臣愚,不能知?!痹酵豕虇?,包胥乃曰:“夫吳,良國也,傳賢于諸侯。敢問君王之所戰者何?”越王曰:“在孤之側者,飲酒食肉,未嘗不分,孤之飲食不致其味,聽樂不盡其聲。愿以此戰?!卑阍唬骸吧苿t善矣,未可以戰。”越王曰:“越國之中,吾博愛以子之,忠惠以養之。吾今修寬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惡,稱其善,掩其惡。愿以此戰?!卑阍唬骸吧苿t善矣,未可以戰?!蓖踉唬骸鞍顕蟿t距楚,西則薄晉,北則望齊,春秋奉幣、玉帛以貢獻焉,未嘗敢絕。愿以此戰。”包胥曰:“善哉!無以加斯矣,猶未可戰。夫戰之道,知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斷之。君、將不知,即無權變之謀,以別眾寡之數;不仁,則不得與三軍同饑寒之節,齊苦樂之喜;不勇,則不能斷去就之疑,決可否之議。”于是越王曰:“敬從命矣?!?/p>

(節選自《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

材料二:

問曰:“吳亡而越興,在天與?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賢矣。濕易雨,饑易助?!痹唬骸昂我灾氃谌撕?”“子貢與夫子坐,告夫子曰:‘太宰死?!蜃釉唬骸凰酪?。’如是者再。子貢再拜而問:‘何以知之?’夫子曰:‘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吳。吳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來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薄昂我匝灾?”曰:“種見蠡之時,相與謀道:東南有霸兆不如往仕相要東游入越而止。賢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p>

(節選自《越絕書·卷一》)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東南有霸A兆B不如往C仕D相E要東游F入G越H而止。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絕,指斷絕,與《蜀道難》“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中“絕”字的含義不同。

B.齊,指同等,與《阿房宮賦》“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中“齊”的含義不同。

C.再拜,指拜了兩次,表示恭敬,與《鴻門宴》“再拜獻大王足下”中的“再拜”含義相同。

D.相與,指一起,與《蘇武傳》“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中“相與”的含義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越王想集結越國軍隊攻打吳國,但無把握能一舉攻克,故而把申包胥邀請到越國咨詢。

B.面對越王追問,申包胥為達到闡釋觀點進而使其信服的目的,先避而不答,再逐步引導。

C.有人詢問吳亡越興是否是上天旨意,答者認為主要是人的因素:失道寡助,得道多助。

D.孔子否定了子貢關于太宰嚭已死的看法,認為他會導致亡國,吳未亡可知其未遇不測。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吳為不道,殘我社稷,夷吾宗廟以為平原。

(2)夫戰之道,知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斷之。

14.材料二說“夫差失道,越亦賢矣”,“越之賢”在材料一中是如何體現的?(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15~16題。

福州

張養浩

聞說東南秀所鐘,此行處處覺詩工。

飛來天上三山島①,驚倒人間百歲翁。

荔子種成唐室禍,蘆花飄滿越王宮②。

斜陽無限興亡恨,何事煙波尚爾東。

【注】①三山島,指福州城中的三座小山。②《史記·東越傳》:“越王宮,在福建閩侯縣北。”

15.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人化用了杜甫《望岳》中的詩句,以議論入題,開篇總寫福州景色神奇秀美,名不虛傳。

B.“百歲翁”實指年紀老大、見多識廣之人。他們都被“驚倒”,足見福州自然景色的瑰麗。

C.“荔子”句既點福州方物,又用《過華清宮》中典故,譴責楊貴妃喜食荔枝釀成唐朝禍患。

D.往日繁華的越王宮殿,如今蘆花遍地,滿目瘡痍,平實的描寫蘊含著昔盛今衰的感慨。

16.詩歌最后兩句是如何將寫景和抒情融為一體的?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燕歌行并序》中,高適飽含著悲憫和禮贊,用“________,________”描寫戰士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的情景,說明他們并不是為了取得個人功勛而視死如歸。

(2)在《登泰山記》中,姚鼐用“________,________”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賦予積雪以明亮的光彩,用語新穎傳神。

(3)小剛參加了成都大運會開幕式,不僅震撼于這盛大的典禮,還被成都這座城市的文化吸引。在觀看比賽之余,他參觀了杜甫草堂,拍攝了不少照片。他想發朋友圈,可選用“________,________”這兩句杜甫的詩句,作為杜甫草堂風景圖片的文案。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賞牡丹、吃香椿、飲谷雨茶,當人們在鮮花和美食中細品幸福生活的滋味、感受這個春天的最后一次回眸時,春天最后一個節氣——谷雨已經近在咫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子水也”,即“雨生百谷”。谷雨因此得名,可謂 A 。

①猶記每年的谷雨節,母親都要去茶園摘茶。②茶葉摘回,放在鍋里炒焙,母親用手慢慢揉搓,就形成了谷粒大小的尖葉,曰“谷雨尖”。置熱水浸泡于玻璃杯中,茶葉舒展,纖毫畢現,茶香四溢, B 。③逢年過節,母親就拿出這些茶葉招待客人,禮儀隆重。母親一遍遍地念著,這是谷雨尖,是谷雨茶。④谷雨這個詞,就從母親嘴中吐出,像是節氣的痕跡還刻在時間的深處。

夜晚,父親肯定 C ,難以入睡。農事堆積在那里,把父親拽向節氣的深處。再過三個月,谷子就該成熟了。雖然它們還沒移植到水田中,但它們的青苗正在壟間茁壯。然后,它們發蔸、抽穗、揚花、結實,被陽光烤熟,接著收割、晾曬、凈秕、入倉,滋養著我們的腸胃。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該”與文中加點的“該”,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您這么大歲數了,站了一天柜臺,夠嗆啊,該歇歇了。

B.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該路過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C.其通俗自然的用語和深入淺出的闡述,大大增強了該書的可讀性。

D.人家該咱們的,咱們該人家的……算一算,看看還能剩下幾個錢。

20.“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煙。”這兩句古詩出現的位置,最恰當的是(3分)

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一般來說, ① ,而一年四季都在同一個地方逗留和繁殖的稱為留鳥。但這兩者之間的界定其實并沒有很嚴格,因為如果留鳥所在的棲息地被破壞或者食物減少,它們也會考慮遷居到其他地方。候鳥也需要為食物和筑巢的地方操心,季節的變化會促使它們主動去往溫暖的氣候中,尋找可以滿足這兩種“必需品”的地方。

通常來說,許多鳥類每年會進行兩次遷徙,春季來臨時,它們向北飛行,夏季在溫帶或寒帶進行繁殖,秋冬季節 ② 。當然,在南半球,方向是相反的。而這就是鳥類遷移模式中最常見的一種: ③ ,或者說沿南北方向遷徙,比如很多人熟悉的大雁南飛。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不常見的遷徙模式。在歐亞大陸上,部分雀形目的鳥類不再向南遷徙至非洲的越冬地,而是一路向西飛向法國南部過冬,這種自東向西的遷徙模式不屬于傳統的南北方向“鳥類遷飛路線”,而是沿著“經度”進行遷徙。在20世紀末,西歐和南歐的氣溫升高,使得這些地區比以前更適合鳥類過冬,它們無需飛行更遠的距離就能安定下來,對鳥類來說是一種風險更低的遷徙方式。

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6分)

22.簡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內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關系的句子,表達準確流暢,不超過50個字。(5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現代文閱讀Ⅰ提到“中國傳統色彩”,所謂“中國傳統色彩”,是中國人定義顏色的方式,更是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中國人情感、心理、性格特征的視覺表達。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傳統色彩里沉淀的文化意蘊也能讓我們去重溫古老的智慧,去品味多彩人生、多彩中國……

請結合材料,從下面兩個寫作方向中選定一個完成文章寫作。

(1)介紹一種顏色,并結合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談談你對這種顏色的認識,以及這種顏色所引發的思考與感悟。

(2)人生因多彩而豐富,中國因多彩而美麗,作為青少年的你,希望能為人生、為祖國添加哪些色彩?請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如何復習語文

1、課后復習法:所謂課后復習法就是我們剛聽完老師的講課之后,利用下課的10分鐘來消化和吸收剛剛講過的知識,因為老師剛講完,所以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都達到了巔峰的狀態,此時我們只要稍加的復習鞏固,就能牢牢的記住所學知識。

2、睡前復習法: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在一天中早晨醒來和晚上臨睡前記東西的效果最好。早晨可能大家沒有時間,但是晚上一定有,既然我們錯過了早晨當然不能錯過晚上,在臨睡覺前我們需要把今天所學的所有知識系統的過濾一遍,雖然是一天的知識,但是也花費不了很多時間,而且記憶的效果很好。

3、最重要的是提高你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這是提高學習成績的秘訣。曾經我也是學習成績不好,常常參加補習班。直到朋友讓我下載一套潛能訓練的課程,我的學習成績才開始發生改變。經過潛能訓練,我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都提高了。因為這套課程的訓練,我掌握了各種高效率使用大腦的技巧,自學對我來說非常輕松,給我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幫助,最終考上了大學。

如何提高語文成績

一、首先要知道語文學習需要積累,沒有積累就沒有語文水平的提高,厚積而薄發就是這個道理。把一本教材分成以下幾大塊:1,重點字詞,易錯字詞積累。2,名言警句、優美片段、古詩詞積累。3,名人故事、啟發心靈的益智故事積累。4,閱讀知識點和解題方法積累。5,平時看書讀報時所產生的思想火花積累。6,病句修改積累。7,文言實詞積累。8,平時對大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積累。9,名著閱讀積累。

二、如何識記字詞。字詞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怎樣才能更好的識記字詞呢?大家不妨按以下程序進行:1,識記詞的注音、字形、意義及生成義。舉個例子,“莽”字,注音是莽(mǎng), 本意是一只犬鉆到了草中間,上面是草,下面也是草,形容草木茂盛。后來,生成廣大,遼闊之意。還有粗魯,冒失之意如:~漢。2,再看它在文中是如何運用的。3,用字詞造句。一定要在了解了詞的本義和引申義之后,進行造句,恰當的把這個字詞用上。4,聯詞成篇。一課的詞學完了,或一單元的詞學完了,把它們統統用一篇文章聯結起來,而且要想象合理,語句通順。如果按這個程序走一遍,通過感受、領悟、積累和運用,這個字詞,你一定能夠掌握住。但別忘了及時復習。

三、大家讀書的時候一定要進入情境。我們讀到的文章,大多都是極具真情實感的。都是作者發自心靈的呼喚,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所以我們讀書的時候都進入作者的內心,和作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與溝通。這樣才能和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我們要用心去讀文章,進入作者的內心,進入作者創設的情境,心隨文而喜而悲,以作者之心去體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的理解文章。比如,我們學習美國作家海倫凱勒的《重塑生命》這一課時,大家不妨蒙上自己的眼睛,去體驗一下盲人的痛苦,這樣我們才了解小海倫對光明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她為什么會對培養她的莎莉文老師如此的感激和懷念。

高三語文有什么學習方法

1、高三語文學習要注意基礎知識的積累

準備好一本基礎知識的積累本。在平時做練習時,或在聽老師講課時,一遇到自己不曾掌握的語音、詞語、成語、近義詞區別法、標點用法、病句識別法以及不少題目的做題方法等都隨時記錄,且時常翻閱,熟記于心,這方法如能堅持半年,定可提高考試中選擇題的得分。

2、高三語文學習要注意寫作材料的積累

作文在考試中占60分,是所有功課中的所有題目里占分最多的一道題。我們對作文絕不能順其自然、聽天由命,一定要積極主動,平時做個有心人。所以,要準備好一本素材積累本,平時閱讀時遇上好的例子,要做好摘錄。

素材的內涵越廣泛越好,應“橫看成嶺側成峰”,能從不同的側面向我們展示做人的道理,這樣,我們在寫作時,就可以在面對不同中心可以選用同一個素材,使素材使用爛熟化、精細化。

183290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