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的作文:適應是為了生存
適應是為了生存
襪子正穿是為了美觀,這是人們一直以來默認的規則,而襪子反穿則是為了舒適,也有一定的道理。父親應該尊重兒子的思想個性,還是強制他來適應規則,這其實反映出一個矛盾,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最終還是要適應規則。
昔有孟母三遷,通過改變環境而改變孟子的認知想法,從而成就一代圣人孟子,可見適應的重要性。適應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就像鋼鐵要在熔爐中鑄煉。沒有人天生就是正確的,其個性思想也不一定是錯誤的,但是人生活在各種各樣的規則中,不想被淘汰就只能適應。與生物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相同,那個男孩或許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可是他的老師同學們會怎么看他,會不會覺得他與別人格格不入,樹枝需要被修剪,才能成為真正的參天大樹。
適應生活,就要學會適應生活中的生存規律,就要學會適應生活中的環境,就要學會適應生活中的規則。一位官員,面對種種物質誘惑選擇寶馬香車,最終只會鋃鐺入獄;路上的司機,追求速度而置規則于不顧可能會釀成大禍;同學打怪升級,不遵守游戲規則只會提前死亡。
人,要懂得自己的追求,要認清自己的目標,要在前行的路上能夠多適應,多改變,讓自己變得不斷完美,成為一個真正懂得生活、懂得世事的人。適應的過程,也是完善自我的過程。因為適應,人的個性會收斂,性格會內斂,涵養會提高。被生活和社會淘汰的人,多數是不會適應的人。
正穿襪子,襪子里的線頭會讓人不舒服,但這不舒服可能也就是制度與規則。官員如果貪圖舒服,置規則于不顧,一時的痛快最終換得世人唾棄,遺臭萬年。但為官若能忍受“線頭之不適”,能遵守清正廉潔、克己奉公的規則,便能名垂青史,萬人敬仰。清朝的曾國藩為政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是當時官員的真實寫照,但曾國藩卻始終出污泥而不染,潔身自好。在京任職期間,以身作則拒絕收禮。在兩江總督任上的時候,到揚州的一個富裕的鹽商家做客,面對滿桌子的山珍海味,只是低頭吃自己身邊的一點東西,屬下以為上級不喜歡這一桌飯,結果曾國藩卻說:“一食千金,吾不忍食,吾不忍睹?!币活D飯吃了千把兩銀子,曾國藩面對美食的誘惑而始終銘記“襪子里的線頭”,不違背原則去“反穿襪子”,最終贏得世人的敬仰。
適應“襪子中的線頭”,自規自律,把美好的一面留給別人和世界,而不只是自私地圖自己舒適,這樣人生會更美好,世界會更和諧!
點評
在眾人一致稱贊小男孩的做法的同時,本文觀點新穎,獨辟蹊徑地指出“正穿襪子”是一種規則,人應該適應規則來生存。從正反兩方面列舉同一時期曾國藩和貪官面對規則的適應與不適應,來證明適應的重要性。結尾回歸材料和中心論點,深化了中心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