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問與結論優秀作文(七篇)
發問本身是具有兩個層次的:一是 對于結論的探究,即“是什么”;二是對于結論背后 原因的探究,即“為什么”。小時候,人們的問總是囊括兩者,而成人后的問,往往停留于第一層次,看重結論。而我認為,在當今時代,我們應明辨二者各自的價值,兼為己用。
“好奇是世界留給人們的第一把鑰匙”,人們降臨于世,人們對于世界是新生的。為未知與陌生所裹挾,人們傾向于了解萬物的運行規律與事物的發展順序。而這便催化了人們進行第二層次對“為什么”的發問。對于客觀規律及其背后本質的探尋一方面利于拓寬人們認知,另一方面也同邏輯推理一起,賦予了人們舉一反三,從已知邁向未知的權利與可能性。
而成長,便是人在與外界的互動中逐漸認識世界的過程,而此時,不斷變化的世界與新生的事物對于長大后的人而言是新生的,而長期暴露于變化認識下的人們在成長中降低了對未知的敏感度,在這逐漸趨于刺激麻木的過程中,人們便走向被動接受的道路。從事物的發展規律而言,這份不敏感的趨向是極為正常的。而從認知的角度,長大后的人們會自詡為是十分了解這個世界的居民,在受限的認知與面對“生乎吾后”卻先于吾聞道的人的面子問題下,人們也趨向于停于結論。
而這為人詬病于“不知其所以然”的處事策略實則是當代社會下自然選擇的產物,是適者生存與優勝劣汰下的一種智慧。對于結論的掌握而忽略其背后的原因在許多情況下意味著學習成本的降低,是一種節約時間的策略。在“跨學科”概念風靡的今天,對于非專業學科的介入往往意味著踏足一片新的領域,而你需要的往往只是一抔沃土。此時對于結論的重視便能免于陷入知識與未知的漩渦。
而這,實際上,是人們在這個高速迭代的社會與大量信息流涌入下的無奈之舉?;ヂ摼W等信息技術每隔十年便面臨一次幾乎翻天覆地的革新。而這意味著學習力、體力落后于剛習得新技術的畢業大學生們的老技術員要以更高的薪酬與他們競爭。社會與競爭的壓力下,人們不得不選擇放棄,放棄了思考的時間。人們妄圖永遠追逐社會的步伐,不惜以“快餐文化”為代價。事實上,我們應不時駐足于時代之洪流中,衡量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下發問與結論的價值,決定自己究竟應究根問底,還是停于結論。說到底,這是價值的把握與權衡,是經濟效益的考慮。
這是正常的必然現象,但值得我們反思與擔憂。發問與結論的價值,我們都應把握。
發問與結論優秀作文(篇2)
過程好比爬山。在攀登中,可以欣賞鳥語花香,溪水叮咚??梢杂^看飛禽走獸,峰戀疊嶂。可以感受心跳的加快,呼吸的急促。一路上的好風景,盡在不言中。
結果好比爬上山頂。盡管可以一覽眾山小,卻因失去了沿途的大好風光,暫時的愉悅,隨著時間的斗轉星移,也慢慢的冷卻。
過程好比渡河。無論是否到達彼岸,在旅途中,可以體驗水的溫度,可以看到魚翔淺底的勝景。
結果好比彼岸??v然到達目的地,卻因無緣經歷河流澎湃,暗潮涌動,成功也因此大打折扣。
過程好比一粒種子,經歷冬的睡眠,春的蘇醒,夏的熱烈,吸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破土而出,直到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結果好比秋天的大樹,果實掛滿了樹梢,在微風吹拂下,發出誘人的果香。因沒有親身經歷,也就無法感受果實的珍貴。珍惜其果實的,也就少之又少。
看重過程,就可以感受生命的長度,一步一個腳印,用辛勤的汗水澆灌成功的花朵。無論成功與否,都會對自己驕傲地說,青春無悔,歲月無悔,因為自己曾經努力過、奮斗過。
看重結果,就將生命的長度縮短為起點和終點。悲觀論者似乎看到冥冥之中,注定自己要失敗。于是,失去嘗試的勇氣,失去了對人生自信,失去了一切的一切;樂觀者為了到達終點,不顧一切,不擇手段,帶著沉重的包袱,匆匆忙忙地向著目標進發。到了終點,才發現自己為了結果,丟失了很多很多。
發問與結論優秀作文(篇3)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我們生活在一個結果導向型的社會,人們在事情的結果上投入了太多精力。為了得到滿意的結果,人們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地做任何事情。結果,我們忽略了做事的過程,而某種程度上,過程比結果更有意義、更美好。
科學領域中有許多事實可以表明過程的重要性。比如說,化學就是一門過程造就結果的課程。我們需要注意的不僅僅是兩種物質反應后的生成物,更應該是不同元素混合后在分子層面上如何反應來生成一種全新的物質。換言之,重點是化學物質如何從最初形態轉化為另一個形態。另一個例證是生物學。我們都知道今天的生物是長時間進化的結果。而生物研究的關鍵在于進化的過程,而不僅僅是今天生物的特點。
每個運動員、音樂家、藝術家和熟練的專業人員都會證實,通過不間斷地練習來提高技藝的過程和所獲得的才能和技術能力是分不開的。即是說,如果不注重實際的過程,是不會得到滿意結果的。僅僅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后的結果上,是一種錯誤的學習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忽視過程的重要性也是不明智的。例如,旅行的結果只是你回到了起點,而重要的是旅途中的歡樂。在旅途中,我們可以欣賞美景,拍攝照片,與朋友談笑風生,享受美食……旅行的過程是那么值得回憶,那么美好,我們如何能夠忽視?
只追求結果而不顧過程還會帶來一系列的弊端。有人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在考試中作弊,破壞了競爭的公平性。司法過程中為了盡快偵破案件刑訊逼供,讓受害者帶著遺憾和冤屈離開世界。
發問與結論優秀作文(篇4)
有時,我們也常問自己,是否聽過無數道理,我們就一定能過好這一生呢?
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廣告詞:我們聽說過無數的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令人反躬自省。
明是非,知美丑,辨善惡,懂道理,確實是我們過好這一生的前提。人若不明是非,何以為人?人若不知事理,與禽獸何異?但是,道理如果僅僅停留于“聽”,止步于“懂”,而不能內化為我們強大的精神動力,外化為我們果敢決絕的行動,那么,懂得再多于我們過一生又有多大的用處么?
陸游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知足常樂”,陶淵明懂得這一道理,更用實際行動踐行這一道理。他認識到,“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于是,他不再為五斗米折腰,依然絕然地躬耕南畝,吟嘯山林。雖只有濁酒一杯,淡茶一盞,破衣一襲,他卻能坦然而快樂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其實,很多人都明白:知足者多樂。然而,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做到呢?有的人汲汲于名利,錯過了“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的親恩;有的人汲汲于富貴,錯過了“人生結交在始終,莫為升沉中路分”的友情;他們為名韁利鎖所累,一生如飛蛾撲火般無怨無悔,錯過了春花,錯過了秋月。如此人生,道理知千條,又焉能過好?
宋楚瑜說得好:豐碑無語,行勝于言。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笔疯F生明白這個道理,更把這個道理化為無窮的動力,用自己的生命去踐行。雙腿殘疾,身患尿毒癥,人生的苦難莫大于此。然而史鐵生沒有被不幸擊倒,他用強大的精神信念同孱弱的身體抗爭,用孜孜以求的寫作行動,書寫了人生的輝煌。人生如史鐵生,雖不完滿,夫復何憾?
我們同學們都知道:“鑿壁偷光”成就了匡衡,“懸梁刺股”成就了孫敬,“程門立雪”成就了楊時。天上沒有掉下來的知識和才能,“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放清香?!倍眠@個道理,卻不愿付諸切實的行動,如此求學,又焉能獲取真知?
道理之于人,猶如航船上的指南針,指引我們人生正確的航向;行動之于人,猶如航船上的槳,只有不停地奮力劃動,人生之舟才能抵達理想的彼岸。
行勝于“理”,若能謹記此點,又何愁過不好這一生?就讓我們以此自戒,自勉吧!
發問與結論優秀作文(篇5)
在這秋風送爽,金桂飄香的季節,我們迎來了祖國母親_歲生日,全國各地一片歡聲笑話,到處都是五星紅旗在陽光下隨風飄揚。而作為一名小學生,最開心的事莫過于有7天小長假,因此早在節前,我就和媽媽約定國慶期間去科學探索中心游玩。
盼望的這天終于到來,我的心情也格外開心,還約了同學一起前往。雖然這不是我第一次去那里,但我還是很期待,因為這可不是一個普通的科技館,那是以“探索”為主題的大型互動式科普場館,也是寧波首家大型科技館,里面有宇宙、海洋、和諧家園、人的技能、科學的樂趣、人體與腦6個展廳,每個展廳都有不同的主題。
首先,我們來到了宇宙展廳。里面有各種各樣的儀器,讓我們了解了關于宇宙的知識,還有地球、太陽、月亮的旋轉模型,用于了解地球是怎樣繞著太陽轉的,還可以用望遠鏡觀測小行星。
接著,我們又去了海洋展廳。那可真是個神秘的海底世界,里面有海底模型,還能學到關于海水漲潮和退潮的知識,最讓人興奮的是可以進臺風體驗屋,感受那12級臺風所帶來的驚險與刺激。
之后,我們來到了人體與腦展廳,這個展廳是最吸引我的,在這里能學到許多關于人體的知識,比如血液是怎么流通的,肺部血液是怎么交換的,人的骨骼是怎么運動的,心臟的血液是怎么產生、運輸的等等,這些都是我最感興趣的。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就下午2點多了,我們不得不打道回府了。短短的幾個小時,我們學到了很多新的科學知識,我相信,科學的大門永遠為人類的探索精神而敞開,為美好的未來射出更美麗的陽光。
發問與結論優秀作文(篇6)
從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探索之中。從拼圖到地圖,從圖海到書海這些無一不是我探索的內容。
聽媽媽說我兩歲時,看見了一塊花布,便高興地邁著小腳上前去摸。起初是用手摸,后來便是用舌頭去舔,還用疑惑的眼神打量著它,想這是什么奇怪的東西。后來,媽媽告訴我這是做衣服的布料,我的衣服就是用這些布做成的。
五歲時,我和三歲的弟弟一起拼一幅1。5平方米的地圖。我們拼了幾個小時都沒有拼好,弟弟放棄了。而我在一幅世界地圖前凝視許久,從亞洲到歐洲,從美洲到大洋洲,從南極到北極,我仔細地觀察它們的形狀,每一個角落都不放過。終于通過我的觀察和探索,三個小時內我拼好了那幅圖。為此我還得到了小姨的獎勵。
八歲時,我又產生一系列的疑問:地球到底是圓形還是橢圓形,麥哲倫環球旅行是否能證明地球是個球體等等。為此我求著父母幫我買來《世界地理》,還識字不多的我求著別人幫我讀書上的內容,弄得父母扔給我一本字典讓我自己學習。就這樣在解決疑問的同時,我又開始對文字的探索。
十歲那年的冬天,我和小伙伴在學校附近的一座廢棄工地里玩耍。當時已是晚上十點,四周漆黑一片,只有我們三個小姑娘舉著手電筒在傳說鬧鬼的地方探索奧秘。
因為小伙伴們的懼怕,她們先回了家,只剩下了我一人。這時,周圍靜悄悄的,我的心跳聲都能聽得到。但是我不怕,我是誰啊,大名鼎鼎的A!我繼續著我的探索之旅,從室內到室外,每一角落挨個被我搜了個遍。從那以后,我便落了個膽大包天的稱號。
也許是因為我從小就生活在探索之中,我學會了勇敢與挑戰。人生每一處都充滿著誘惑,因此,這些誘惑更激發著我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探索之路,我會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發問與結論優秀作文(篇7)
發問是思想的初步,是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劉曉雪——《發問》的獲得,大都由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能發問、勤發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銳。別人不肯動腦筋的地方他偏會想出驚人的見解;別人認為平常的事物,他偏會看出不平常的道理。
這樣的人古今中外有的是。
蔡倫看棉絲紙是宮廷專用的,還浪費材料。他偏要發一個問:“怎樣才可以作出民間也可以用的節約紙呢?”經過他不斷地努力,終于創造了中國四大發明的“造紙術”。
袁隆平看到英美一些國家培育出了新品種——雜交水稻。他問自己:“為什么國外可以培育出新品種,中國卻不行?我也要培育出雜交水稻!”他每年都會來到水稻田,一株一株的觀察,研究,尋找變異的水稻。經過了三十年的培育,終于找到了許多種高產品,成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畢晟覺得雕版印刷術太麻煩了,他覺得應該創造出一種簡便的印刷術,他不斷地問自己:“應該怎樣做?這樣行嗎?不行不行。那這樣?……”經過他不斷地探索與制作,終于創造了“活字印刷術”。
哥白尼發現《圣經》中的“地心說”有些情理不合,因為在劃船的時候看到的是船在動,岸不動。那么按照“地心說”的方法就是船不動,岸在動。這當然是不對的了。于是哥白尼經過多年的天文研究提出了“日心說”的新觀點。但因為怕迷戀圣經的教徒為自己帶來麻煩就遲遲沒有發表。在他去世的那天他終于看到他的朋友幫他出版的“日心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