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作文

| 倩愉

同學們是不是知道世界上收錄漢字最多的詞典是什么?它不是中國的《漢語大詞典》,而是韓國編纂的《韓漢大辭典》,它里面所收的詞條和詞語量均比《漢語大詞典》多。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的那場官司—中國和韓國因端午節的文化產權而產生的爭執。為何會出現這種令人費解的事情呢?歸根到底,這是一種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態度。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積淀了海量的具有民族特點的傳統文化經典,涌現出了難以計數的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和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的優秀人物。走進經典之中,大家會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咀嚼《論語》,大家知道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之道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態度;大家掌握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真智慧;大家知道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惜時如金,大家還理解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敢與執著。

走進《史記》,大家看到了中華民族自黃帝到漢武帝3000多年的成長畫卷,大家更感受到了司馬遷身殘志堅終成巨著的頑強與不屈。

吟詠李白,大家驚嘆“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的奇特想象,佩服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豪邁情懷。誦讀杜甫,大家感動于他身處貧困卻思索著“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

閱讀《三國》《水滸》,大家感受著戰爭的慘烈和忠義的價值。賞析《紅樓》,大家在驚嘆賈家的奢華糜爛的同時有流連于作者高超的寫作方法和敏銳的洞察力。

同學們,中華的文化博大精深,國內的經典著作浩如煙海。走進其中,你能找到道德的榜樣,了解啥是正確,啥是錯誤;走進其中,你能領略學習的樂趣,明白啥是忘我,啥是充實。在經典中,你能感悟到做人的道理,生活的藝術,文學的境界。

同學們,想想你自身,面對愈來愈那學的學業常識,你是不是想到了孔子的執著?面對與同學的摩擦,你是不是選擇了楚莊王的寬容?面對人生的不幸,你是不是想到了司馬遷的頑強?在個人愛憎和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你是不是明白了蘇武不因家亡而投降匈奴?

走進經典吧!致敬經典,你就能更快的健全你自身;走進經典吧!致敬經典,你就能為弘揚中華文化盡一份力。讓大家行動起來,走進經典吧!致敬經典,傳承文化,弘揚傳統,健全自我。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作文(精選篇2)

中國文化的偉大,包容一切宗教,集中了一切文化?!叭濉鄙頌椤叭遽尩馈敝?。

《論語》作為儒家學說的經典,千古以來的治國王道,一直推崇至今。而孔子,這位在春秋時期的老者,其“仁”,自漢便成為正統思想。

依我看,孔子這個人非常偉大,風流瀟灑,萬事都懂。

周王之禮,仁世之樂。是孔子的治國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認知,這是他的修養。他一生稟信仁義,以恢復周禮為己任。,視金錢權利為糞土,忠信仁義為生命,風餐露宿,日復一日,只為拯救世人。他無法實現政治抱負而產生深深的無奈,才造就他超人的才人武略。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讀書要用思想,要提出問號,要懷疑。文化是對的,科技也是對的,只不過因為時間的過渡,信仰的崇拜和時代的發展,產生矛盾,不在適合,而將一部分放棄了。但“人生要以人生為目的”仍是最模糊而又最準確的基礎。

孔子是一個形象,而不是一個標志,更不是一個偶像。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因為孔子而改變,更不會因為孔子而成功,成功與否都來源于自己,也許你認識了孔子,你就可以向別人炫耀,說你認識他,你或許會感到滿足,而你的聽者又會說什么呢?真的不愛聽,假的有沒有滿足感。這樣的話,空氣應該是最好的聽眾了。孔門弟子三千人,賢者七十二人,他們是孔子的聽眾,孔子是萇弘、師襄、老子的聽眾,而你又算是誰的聽眾呢?

“以不智不愚之身,處不死不生之地,做不文不武之業?!边@是孔子的卓爾不群,也是孔子最后的反省。而當今時代應該每個人養成獨立的人格,這才是真正的民主,真正的自由。我想這才是周禮。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作文(精選篇3)

幾天前,我誦讀了《中華誦,國學經典誦讀》。它給我的感覺是:誦讀國學經典真好!

這本書讓我增長了許多知識,又明白了許多道理。我被《誦讀》里的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

讀完這本書,我從厚重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了精神食糧,從中感悟到中華民族團結奮進、和諧友善、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感悟到仁愛孝悌、勤儉樸實、互助互愛的傳統美德。

我知道了經典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著作。經典是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是直探人性本源的東西。經典書籍提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讓你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誦讀國學經典真好!經典既有宇宙深層的道理,又有人生的理想;既有政治的智慧,又有歷史的教訓,還有審美的情趣。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卓越輝煌;它是整個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血脈、是浸潤華夏兒女心靈的智慧食糧。品悟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精神,需要我們誦讀中華文化中那些最優秀、最有價值的篇章!國學讓我們在繼承中感悟,在創新中升華。

誦讀國學經典真好!

國學經典,您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積淀結晶,是曾經鮮活生命迸發出來的智慧之光。優秀詩詞歌賦還濃縮了漢語韻律、詞章之美,寄寓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價值追求和審美理想。我在誦讀中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浸染;我在誦讀中學到了豐富的知識,我在誦讀中理解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美德。 誦讀國學經典真好!通過誦讀國學經典,我享受到了誦讀的樂趣!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作文(精選篇4)

《中國經典名著》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這個學期,我們學校開展了一次閱讀《中國經典名著》的活動,我閱讀了許許多多有關中國經典名著的書,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有的故事讓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其中,我讀了一個最令我深刻難忘的故事——《西游記》。

《西游記》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是由一位名叫吳承恩的作家寫的。 《西游記》里的唐僧師徒在西天取經的路上,不僅幫助了許多貧民百姓消除了妖魔鬼怪,還讓他們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唐僧的徒弟不怕困難,幫助唐僧西天取經,特別是孫悟空,他非常的機靈,而且也非常的忠心;唐僧也非常的善良、樸實而又顯得仁慈;豬八戒傻得可愛;沙和尚則給人一種忠誠而又老實的印象,也是唐僧忠心耿耿的徒弟。

在《西游記》里共有九九八十一重考驗,最后,他們師徒四人共同努力,經歷了千辛萬苦取得了真經。任何事一開始總是非常艱難的,但只要能樹立信心和勇氣,經過努力,相信可以取得成功的!《西游記》這本書也就驗證了一句老話:萬事開頭難。一開始只要堅持住了,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相信不久以后,成功一定是歸你所有的!而這個這個故事也深刻地告訴我們:正義是一定會戰勝邪惡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不達目不罷休,絕對不能氣餒,這種精神正是我們青少年所要學習的。 而且,好吃懶做也是不行的,只有機智靈敏、英勇果斷的頭腦才能事半功倍。我們在學習時,或者在生活中不應該遇到一點兒挫折和困難就要放棄,挫折和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動動腦筋,再加努力一把,咬咬牙齒不就過去了嗎?一旦戰勝了困難和挫折,那勝利還會遠嗎?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作文(精選篇5)

古語曾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晉文公設立寒食與清明,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忠心護主,后來在民間慢慢發展為祭祀、掃墓的習俗。

但是,就在中華文明一代代的傳承過后,是不是漏掉了什么重要的東西呢?

清明節在民間流傳的初衷,是祭奠逝去的先祖,紀念前人所留下的偉大功績,讓子孫后代世世代代記住祖先,以告慰在天之靈。但并不少見的是,每年的清明節,在公墓前,玩手機,高聲談笑,甚至奔跑打鬧的年輕人都不在少數,這樣的“掃墓”真的能達到“紀念”“懷念”的效果嗎?——從什么時候開始,連清明節上墳的習俗,都已經成為了一個走過場的形式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就連清明節去掛社、掃墓,都像是完成一項一年一次的任務,而非真正懷有崇高的敬意去緬懷逝者,那么在這么多年的傳承后,清明節的掃墓是否已經變了味兒,成為當代人表達敬意的一種“作秀”方式呢?

如果連其中包含的情感和初衷都已然不再,那么,這樣的傳統節日、傳統習俗的傳承到了如今,倒是像極了一個笑話,它們又還存在什么意義呢?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千年沉淀,沉淀下來的只有這樣毫無意義的“儀式感”嗎?這樣已經近乎于沒有意義的事情被堅持下來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無非是人們的自尊心在作祟,生怕哪年自己不去掃這一回墓,便會落得他人口舌,落下個不孝子的名聲。在我看來,不抱感情的掃墓,與不去,根本就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區別,孝與不孝也根本就不該從這些繁瑣的儀式上去判斷,真正的孝該落在實處,而不是在逝者已去過后來惺惺作態。

退一萬步講,逝去的人們就真的希望看到這一切,看到自己的子孫不抱任何傷感、任何悵惘的過這么一個過場,做這么一次秀,真的會高興、會感到慰藉嗎?恐怕未必吧?不僅如此,到了今日,哪怕只不過知道清明來歷的又不過只有寥寥幾人。

除了清明節,變味的傳統節日比比皆是——緬懷屈原的端午節,淪落到今日只是一句“放假了”所全部概括殆盡;闔家團圓的新年,年輕人卻紛紛抱著個手機在手機上搶“紅包”,把本該陪伴的親人冷落在一旁。

這樣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祖先、是我們、是中國人想要傳承下來的嗎?歷史感的厚重,就這養被歲月的銼刀一點點磨平,銼去了。在快節奏的當代生活里,繁雜的禮節被慢慢省去,但在省去這些禮節的同時,卻也失落了許多本該被保留下來的美好情感。

變味的傳統文化是否傳承下去,這個問題,我想,還需要更多的人逐漸重視起來罷……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作文(精選篇6)

陽光灑落在幽靜的花園里,梧桐葉斑駁的影子落在我身上。我席地而坐,膝上攤開一本厚厚的《論語》,不停地讀著、背著,一股清新、淡雅、古樸的墨香沁入心脾。身旁,一只又一只小鳥兒飛來飛去,美麗的歌聲時而婉轉動人、時而清脆動聽。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國學教我們學習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國學教我們為人處事;“百善孝為先”國學教我們孝敬之道。

中國文化,就是風雨中堅忍不拔的大樹,無論有多大的困難都無法將他打??;就是風雨時同舟共濟的努力,團結一心用愛溫暖每一個人;就是風雨后七色的彩虹,只有在與困難搏擊之后才會顯現。

其實,中國文化就在我們細小的舉動中流露。在早上,媽媽耐心的叫我們起床;上學路上,不隨便攀折樹木;學校里,見到師長禮貌問好;上課時,謙虛認真地傾聽;課間,朋友互相幫助,不恥下問……國學并不是一定多么深奧的哲學,而是在最細微中體現的。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確如此,但是腹有詩書卻不能夠真正做到書中所講,豈不是變成了書呆子?!現在的人,大多都是一肚子學問,卻顯得特別膚淺,是他們學問少嗎?不,是他們做不好。在如此發達的21世紀,我們需要的是高素質的知識型人才,之所以把“高素質”放在前面,是為了強調文明、禮儀、幫助、關愛、感恩等素質的重要性。而這些素質就是直接或間接的來自中國文化,這些中國文化,就是大家所說的國學。

中華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21世紀中國文化,就在我們手中!讓我們共同傳承,讓我們發揚光大!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作文(精選篇7)

有一位鄉村民俗藝人,一生全心全力致力于傳統藝術的薪傳工作,當他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這些傳統民俗藝術,其實都是當年鄉親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不予以整理、發揚與傳承的話,恐怕不用再過多久之后,就會淪落為課本上的“知識”而已,將完全與生活脫離了關系!

老先生的一番話,確實值得人們深思;不過隨著物質生活改變的趨勢,以及文明腳步快速奔馳而過的現象來看,有太多的古老傳統與生活藝術,不經意從日常生活當中,悄悄地流失而讓人覺得蠻可惜。

至于幸存保留下來的寶藏,對于某些人而言,卻覺得有一點迂腐而無法吸引他們的興趣。

所以大部分的情形,總是隨著老藝人自然凋零而失傳;比較幸運的特殊傳統藝術,則是透過有心人士不斷尋尋覓覓之后,才得以匯整其全貌而加以保存。

不過最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情況,就是那些古老的傳統文化或藝術,經由外國人的肯定之后,才獲得國人的注意與重視,并且驀然發現,原來那些都是不可多得之瑰寶!

當然在一切都講求新穎、刺激、速度與功利的時代里,對于傳統與現代兩者之間的沖突,有些時候也必須面臨抉擇的無奈。

所以當節奏緩慢的民俗藝術,碰到兼具五光十色與時髦感十足的現代風尚,通常只有退居幕后的命運,進而逐漸失去長久以來所累積的榮耀。

雖然類似之情境,不盡然屬于褪色光環之悲哀,不過卻也沒有對與錯之區分,因為那只是凸顯出潮流改變之余,其所自然發展的一種趨勢而已。

“可是當生活藝術與情趣,假使被過分現代化包裝,或者由外在新鮮事物的強烈刺激之余,人們的內心或許會備感空虛呢!”一位社會學老師不諱言的說。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有些人難免從內心興起一種回歸原始的欲望,藉由此種返璞歸真的思維,現代人終于開始懷念起簡單、淳樸而自然的農村生活。

于是其影響所及之情境,乃讓深藏于心中的原始聲籟,再度喚醒人們沉睡的心靈,進而開始向往單純的生命意境,當然一些傳統薪傳藝術,便成為人們口中的民俗瑰寶!

然而大家都很清楚,有很多傳統藝術工作者,其所最為憂心忡忡的事情,就是年輕人不再有足夠的耐心,來作為保留與承襲古老文化精髓之工作。

因此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深怕后繼無人而失傳。

長者的感慨與擔憂不是沒有道理,誠如那位老藝人所說,當一件民俗瑰寶被遺忘,進而僅僅成為知識之際,極有可能無法傳承下去,甚至很難還原其本來之風貌,甚至終將會消失無蹤呢!

有一位長者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無法創造藝術并不可怕,可是遺忘優良傳統卻是極其不智!”

他的話自有其看法與道理,不過人們也都知道,固有文化之形成與孕育,其實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人文史。

所以祖先所走過的腳步,以及其所留下的足跡,毋須全然予以唾棄或抹煞;而且先人的智能,在某些層次而言,有時候還具有超越新新人類之想象空間,所以有不少歷久彌新的文化傳承,仍然可以放諸四海皆準。

尤其數千年以來,咱們的孔老夫子,以及國外的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等中外哲學家,其充滿智能與睿智的哲理,至今仍然中外適用而不墜;又如音樂家貝多芬跳躍的音符,仍然流過千古而不衰;甚至莎士比亞的作品,也依然屹立于文學國度之峰頂。

這些人文的寶藏,歷經時光之洗禮而愈發散出亮眼之光芒,從來就沒有人認為,那是千年以前的思維,所以并不適用于現代,更無人會覺得那是迂腐之象征,進而否定其卓越之貢獻。

所以人們開始覺醒,假使今日對于傳統文化與藝術,只是虛應故事而不予以重視的話,縱使把它們當成常識與知識一般對待,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的文化生活領域里,恐怕會缺乏歷史傳承的榮耀與驕傲,那么將會是另外一種不可彌補之遺憾!

46947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