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什么風俗作文
相傳在清朝年間,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襲擊了我們老家,村民們苦不堪言。后來經高僧指點,知道這是“蠐蟆瘟”在禍害人間(“蠐蟆”是方言,即“癩蛤蟆”),于是,在每年正月十四,鄉親們模仿蠐蟆圓鼓鼓的形狀,用竹子制作蠐蟆燈,祭奠后,將蠐蟆燈扔進河里,以趕走“蠐蟆”,祈求來年身體健康,平安無事,從此,家家戶戶扎蠐蟆燈送“蠐蟆瘟”的風俗就延續了下來。
每年正月十四,午飯后,大人們無論多忙,總會放下手中的活,為孩子們精心制作蠐蟆燈。蠐蟆燈用嫩竹制作,先用細竹篾編成竹環,再砍一定長度的竹子,將最上方的竹節劃破,向中間擠壓,形成紡錘狀,將竹篾編扎進去。接著,在竹節下方,填上一些濕泥巴,里面插一根蠟燭或者自制的煤油燈。最后,在竹燈的表面糊上一層紙,并留一個小孔點燈使用。
蠐蟆燈可以做成了很多樣式:如方形的、圓形的、魚兒形狀的、五角星形狀的,應有盡有……看到各家門外擺放的蠐蟆燈,我們無不盼望夜晚早早到來。
等待著,等待著,夜幕終于降臨了,先是村里一兩個蠐蟆燈亮了,沿著田坎向前移動,紅紅的蠐蟆燈,倒影在水田里,岸上、水里相映成趣。接著,村子里左邊、右邊,提著蠐蟆燈的人都紛紛走出了家門,到處都是星星點點的世界。
我按捺不住了,拿起靠在磨盤上的蠐蟆燈,掀開紙糊的門,把蠟燭點上,蠐蟆燈立即映紅了大家的臉,爸爸在一旁再三囑咐,“拿端正,拿端正,火不要燒著紙了”……送蠐蟆的人越來越多,一路上,大伙或三三兩兩,或獨自一人,大家朝場鎮上涌來,頓時,街道上變成了“火”的海洋,一股股“紅流”不約而同地向西溪河涌去。
蠐蟆燈中,最扯人眼球的是幾個大人一同抬的蠐蟆彩燈了,上面還寫著“愛我中華”幾個醒目的大字,多么濃厚的愛國情誼呀!街頭的男女老少,大家臉上都洋溢著笑容,一齊高呼著:“十四夜,送蠐蟆,蠐蟆公,蠐蟆婆,把你蠐蟆送下河,送下河里去吃肉,保佑娃娃不咳嗽?!边@聲音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不光送蠐蟆的人群歡呼著,連路邊棲息的夜鳥,也忍不住探出頭來,和我們分享這無窮的快樂。
來到西溪河邊,孩子們高舉著蠐蟆燈不肯離去,在家長們的再三催促下,大家才戀戀不舍地將蠐蟆燈甩進河里。
送走蠐蟆后,下一個“節目”便是搖嫩竹了,竹林里,竹子被搖得“莎莎”作響,我跟大家一樣,選了一根長勢正盛的嫩竹,一邊搖晃一邊唱著:“十四夜,搖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跟嫩竹一樣高,嫩竹長,我也長,我跟嫩竹一同長?!?/p>
聽爸爸媽媽講,很多成都人甚至廣安、遂寧周邊的人,都不知道我們老家的“十四夜送蠐蟆”風俗?,F在,這樣的民俗只在西充話地區以及附近地區,比如嘉陵、順慶、西充、南部一些鄉鎮比較盛行。而且隨著外出打工潮,這樣的民俗瀕臨滅絕,不過政府開始重視了,現在,家鄉開始舉辦“蠐蟆”節這樣的活動了。
小朋友,我們家鄉的“蠐蟆節”也吸引了你吧?歡迎正月十四到我家鄉來作客,相信你一定會被這一獨特的民俗吸引的。
家鄉什么風俗作文篇2
說起我的家鄉,我爸爸的祖籍是四川達州市,我媽媽是地地道道的重慶人。達州我從來沒有去過,也不知道什么樣?我是重慶出生,重慶長大,重慶就是我的家鄉。
據外公告訴我,重慶及其周邊川渝地區,歷來就有中秋節“打糍粑”的習俗。過去物資不那么豐富,中秋節有月餅吃,那是很奢侈的事情。普通老百姓,特別是鄉村,都是靠自己動手,打糍粑過中秋節。
每個農家小院,基本上都有一兩個,青石做的“兌窩”。四四方方,上面大,下面約小,中間有一個圓圓的深窩,再配上一個“兌窩棒”,平時可以用來舂米,中秋時節就用來打糍粑。中秋節這一天,子女們都回到老人身邊,把自己種的糯米蒸熟,趁熱放進兌窩里,開始打糍粑。這可是個力氣活,一般都由幾個青壯年,輪流來完成。一個用勁地舂,一個不停地翻動。糯米舂爛以后,黏勁十足,舂下去容易,提起來卻十分吃力。一直要舂到看不見米粒,非常柔軟才行。幾個回合下來,沒有不脫外套,不頭上冒汗的。小孩子們在旁邊看熱鬧,偶爾也嬉笑著上來搗鼓幾下,不一會就會敗下陣來。
糍粑打好以后,合上事先炒熟磨好的黃豆粉,加上白砂糖,真是又香,又糯,又甜。也可以做成圓餅狀,象征團團圓圓。一家人坐在桂花樹下,賞月,吃糍粑,也是其樂融融。
三年級的上學期,我們班到“樂耕農場”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我有幸體驗了一把打糍粑的樂趣和辛苦。同學們排著隊,輪流著上,把吃奶的力氣都使出來,也打不了幾下。那是工作人員,事先基本上打好了的,我們就是去體驗一下罷了。
中秋節吃糍粑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只不過,現在不用自己動手去打了。超市里隨時都有賣的。
老師的話:哈哈哈,那個時候麒恩好小,好可愛哦!被打糍粑的你萌到了,可愛可愛!
家鄉什么風俗作文篇3
今天是九九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家鄉要進行一年一度的民間活動——煉火。聽媽媽說煉火之前還有表演,而且媽媽也要去參加表演。
晚飯過后,我懷著一顆快樂的心來到煉火場。抬頭一看,煉火場那塊地方放著一堆木炭,木炭旁邊有一大塊地方空出來,上面鋪著一塊布。五點三十分,表演時間到了,首先是花頭臺,然后是腰鼓,第三個節目是舞蹈,接著我媽媽也出場了,她們表演的是紅色娘子軍,穿著整齊的軍裝走出來,手中拿著一把玩具槍,演得多么精彩!
節目表演很快結束了,人們在那空地上盼著、等待著。那些工作人員把火堆用工具往中間推,然后生起來。那堆火從遠處看去就像一座火山?;鹪絹碓酵?,人群也多起來了,有些人站在火堆旁,有些站在山上,還有些人拿來梯子站在梯子上,真是人山人海。
八點左右,煉火活動終于開始了,勇士們到小河邊把腳給洗了,領頭的“勇士”在桌子上說著話,好像為煉火的“勇士”祈求神仙保佑,領頭的祈求完畢,向火堆的四個方向噴了一口水,然后勇敢地沖了過去,后面的“勇士”們相繼沖過了火堆。第二次沖鋒時,領頭的又飛快地沖過了熊熊的烈火,后面的人用他們的工具——鐵鍬把烈火往兩邊翻,翻的時候總有一群群火苗冉冉升起,沖過去時也會有一些火苗升上天空,好像成千上萬只螢火蟲在空中飛來飛去,似乎那些“螢火蟲”也在為那些勇士們鼓掌。煉火漸漸接近尾聲,我們只好戀戀不舍地離開煉火場?;氐郊依?,我還在不斷地回憶這次煉火的場景。
煉火是我們家鄉的一種民間活動,它能吸引全國各地的來客,據老人們說,能去邪,保一方平安,讓家鄉的人們一年四季安居樂業,開開心心地生活在美麗的山村土地上。
家鄉什么風俗作文篇4
哇,盼望已久的春節,終于又到了,人們是多么高興啊!新的一年來了,我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和新褲子,還換了新鞋,洗好臉,懷著興奮的心情和大人一起去燃放喜慶的煙花炮竹。之后,就是吃年早餐了。
過年的早餐與平常的不同。心情自然是很高興的,再有大人們是不讓我們亂說話的,否則不吉利。記得前三年,媽媽還用紙擦過我的嘴,那樣,說錯話也就百無禁忌了?,F在我長大了,昨天,媽媽提醒了我,所以我今天早上特別地乖,每吃一樣都說了一句好話。吃一顆紅棗,說句“上學天天起得早?!背陨蠄A圓的雞蛋,說句“今天我們一家大團圓?!倍酥饨z長面,說了“吃了長壽面,長命百歲?!备绺缫彩呛臀乙粯庸郧?。其實不只是我家,我們這兒家家都一樣。就算今天小孩犯了錯,長輩都原諒了,決不會罵,更不會挨打。
今年的春節,有外公、外婆和我們一起過的。吃好了早飯,外公和外婆都給我和哥哥每人一個紅包,說:“你們大一歲了,又比以前更懂事了,祝你們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氣象?!蔽液透绺缭缇蜏蕚淞艘粚ο餐?,回敬給兩位老人,以示雙雙對對,和和氣氣,幸福百年。堂前的桌上,擺著在蘇州工作的舅舅為外公捎來的水晶玻璃酒杯和水晶玻璃的酒罐子。我仿佛看到了舅舅全家人對我們的祝福。
喜慶的快樂充滿了整個大年初一。人們都穿著嶄新潔凈的衣物走家串戶,三五成群地訴說一年里勞動的收獲;有的玩牌,打麻將取樂;有的聽音樂,唱歌;我和村子里的小朋友們點放鞭炮、爆竹為節日增添快樂的氣氛;各家各戶的彩色電視機都全天播放著精彩的節目,有全國各大劇種的戲曲,有各省市的聯歡晚會等等,我最愛看中央一臺重播的《春節晚會》了,那精彩的小品,常常逗得我捧腹大笑。我在這一天里發現有些人家里,來了陌生人,那些肯定是來拜早年的客人。
到了晚上,媽媽和外婆為我們準備了一桌豐盛的晚餐。有年年有余的紅燒鯽魚、帶魚、鱖魚;有紅燒肉片、清燉豬肉;有烤雞、腌鴨肉;還有做成我叫不出菜名的各種豆腐品,各種各樣新鮮的蔬菜看得我眼睛都花了,津津有味的美食填飽了我的肚子。
歡樂喜慶的夜宴結束了,大年初一的夜空也正別有一番景象。明明是繁星滿天,然而四周圍的夜空確是“閃電”不斷。我看不見其它村莊人們快樂的情景,可他們的祝福的火花和我們這兒慶祝的焰火卻一起騰向藍藍的天空,普天同慶這歡樂無限的春節。
家鄉什么風俗作文篇5
今年的三月三,有史以來第一次放假4天,嘿嘿,好玩吧。媽媽帶我回壯族的外婆家。
外婆家在南寧的一個小鎮。三月三在當地稱作“歌圩節”,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那天,表哥表姐打扮得很漂亮,聽說他們準備到河邊去對歌。到了河邊,哇,人滿為患!男男女女,數不勝數,這邊唱來,對面又唱,彼此對歌。好不熱鬧!看完對歌,媽媽又帶我去玩竹竿舞,居然有上千人玩,我一學就會。
最后媽媽又帶我看了彩車巡游、千人武術、千人廣場舞展演、中國壯鄉歌王大賽、武術散打擂臺賽、拋繡球比賽等等豐富多彩的節目,令我大呼過癮。晚上,外婆給我吃五顏六色的糯米飯,真好吃!
啊,難忘的三月三!好吃又好玩的節日!
家鄉什么風俗作文篇6
中國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呈獻也有許多種,而楓涇古鎮便是中國古老文化之一。每到元宵佳節,便會看見滿街懸掛著的花燈,連空氣中都彌漫著元宵的氣息,聽著充滿喜慶的鞭炮聲。我最喜歡的習俗便是猜燈謎。
元宵當天,我們一家一起去楓涇古鎮游玩。一到那里,我一眼看見的便是那喜慶的顏色——紅色,就連湖面上的河燈都帶著每個人的愿望一起飄向遠方,長廊上掛著一排火紅火紅的燈籠,燈籠下飄著五顏六色的彩紙,上面寫著密密麻麻的謎語,我被這熱鬧的場景感染了。
在一個燈籠前我停下腳步,小心地摘下一張燈謎紙,上面寫著:早上不說,晚上不說(打一字)。我開始認真思考起來:句中的兩個“說”字說明應該是言字旁,然后……我有些迷茫,突然,靈機一動:對了,一天分早、中、晚三個階段,句中提到早上不說,晚上不說,那不就是中午說嗎?言字旁加上一個“中”,不對,沒有這個字,但可以把“中”換成“午”,不就是“許”字嗎?我興高采烈地拿著彩紙給了志愿者姐姐,并說出了我的答案,志愿者姐姐朝我微微一笑,只見她從麻袋中拿出一個玩偶遞給我,說道:“恭喜你!小妹妹?!?/p>
拿了獎品,我又迫不急待地找了一個花燈,小心地摘下,上面寫著:金木水火(打一字)。我心想:金木水火……是土嗎?不是少了一個土嗎?我慢慢地走到志愿者姐姐面前,小聲地問道:“請問是“土”嗎?”她搖了揺頭,說道:“不對,小妹妹再想想?!蔽矣炙伎剂艘粫?,還是沒能解出來,于是志愿者姐姐告訴是“坎”,我反過去再一想:少了一個“土”,而“少”或其他相關的字都和“土”字不能合成字,只有和“欠”合起來才組成“坎”,我這才恍然大悟。
通過今年的元宵節,我似乎明白了,猜燈謎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游戲,而是重于在讓人靈感突至,悟出謎底時的拍案叫絕,而又回味無窮,源于漢字的豐富多彩和千變萬化,讓我們增長知識,獲知識在課堂之外,啟迪智慧于娛樂之中,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傳揚這種文化。
家鄉什么風俗作文篇7
在我的家鄉,一進臘月人們就充滿了迎春的熱情。第一個節日當是過臘八,每年的這一天早晨,各家的主婦們就早早地起床,忙著洗糯米、撿各色豆類、選各種干果,備齊各種佐料,用文火慢慢熬制臘八粥,等到熱氣騰騰,香味彌漫整個房間的時候,臘八粥就熬好了,那份精致,那份溫暖,是商店里買來的八寶粥是無法媲美的,在寒冷的冬日早晨,喝上一碗香甜可口的臘八粥渾身熱乎乎的,好像年一下子就竄到了眼前,就連行走時的腳步也加快了幾分。接下來的日子就匆匆忙忙起來,臘八過后,接著就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有一個很傳統的儀式,就是“祭灶”,送灶王爺上天,各家各戶點上香燭,擺上貢品,在香案前念念有詞:“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這時有一種食品必不可少,那就是全家人都要吃的麻糖,其用意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和玉皇大帝打小報告,說家里的壞事。
沿襲了幾千年的風俗,在現代化的今天也賦予了其新的含義,因為每年從這一天開始,在外奔波的親人們無論身在何方,都會加快回家的步伐,于是“祭灶”也就演變成“聚灶”,送灶王上天變成了迎接在外游子的回家。緊接著便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了,打掃衛生,準備年貨,家里要收拾得窗明幾凈,一塵不染,廚房里備足雞鴨魚肉各色水果,按照老規矩要吃上七天,這就叫夾年飯,預示著豐衣足食,年年有余。除夕之夜把過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剪窗花,貼對聯,掛燈籠,包餃子,穿新衣,放鞭炮…在一派熱鬧非凡、忙亂有序的氣氛中迎接年的到來。一家人邊看電視邊聊天,細數一年中的收獲,分享一年里的快樂,這是全家人一年中最難得的相聚時刻,等到午夜時分砰砰啪啪的爆竹聲響起時,人們懷著不舍的心情,帶著幸福的期盼,在除夕之夜守歲,按當地的風俗,除夕之夜睡得越晚就會越健康長壽,有的甚至守歲到凌晨,一夜無眠。
迎春納百福,過年求吉祥。正月初一,是最熱鬧的最幸福的日子,大人小孩三五成群,結伴團拜,小輩要給長輩行拜年禮,長輩給孩子們發壓歲錢,在一片寒喧聲中,互致祝福。夜幕降落,各家各戶紅燭搖曳,大街小巷彩燈高掛,興奮了一天的人們進入了甜甜的夢想,講究個“早晨起得早,晚上睡得好”,預示著一年的平平安安。接踵而至的便是走親戚訪朋友馬不停蹄,直至紅紅火火鬧完元宵,隨著年的腳步款款前行,年的感覺越走越遠,越來越淡了…
家鄉的風俗還有很多,希望各位來我的家鄉旅游,體驗民間風情。
家鄉什么風俗作文篇8
我的家鄉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小村莊,這里究滿了我美好的回憶——孩童的嬉鬧聲,大人的閑談聲……就在這里,每個大年三十的晚上,都會上演一場大型的煙花“表演”。
一大早,我與妹妹就急急忙忙地叫醒大人們,拉著他們去村中心的小店里買了各式各樣的煙花,買煙花的老人似乎也被我們的歡樂給感染了,給了我和妹妹一人一顆水果糖,我們都高興壞了。
夜幕降臨,八點整,春晚準時開始了。旦我和妹妹的心思卻完全不在春晚上,一心想著去放煙花。終于,春晚進行了一半,大人們總算同意我們去放煙花了!我們趕緊一人抱著一大捧煙花沖出屋子。
雖然疫情還未結柬,但大家放煙花的興致卻依然不減,各家各戶的門前都聚滿了放煙花的人。老爸用打火機把那竄天猴給點燃了,緊接著,伴隨著“啾”的一聲,夜空中綻放出一朵朵無比絢麗的花——那璀璨的火花競相開放,把天空點綴的五彩繽紛,照亮了村莊的每一寸土地,照亮了大家洋溢著笑容的臉,刺破了黑夜的重重鎧甲,綻放著絢麗的光彩,如同水晶般靚麗奪目,在天空的畫布上創作著。不一會兒,山那邊的“畫師”也加入了創作的旅途,兩邊的煙花互相照應、互相應和著,倒映在人們的眼中。緊接著,四面八方都燃起了煙花,一幅儼然成型的“煙花圖”展現在眼前,我們不禁都看呆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新的一年,希望中國也能成功打敗“新型冠狀病毒”!中國!加油!
家鄉什么風俗作文篇9
今天是清明節,奶奶說清明節要蒸小燕。我問奶奶:“為什么清明節要蒸小燕?”奶奶說:“因為清明節過后,天氣會逐漸變暖,燕子就會從南方飛回來了?!泵靼琢苏粜⊙嗟膩須v之后,我馬上開始動手蒸小燕。
首先,奶奶幫我和好面。面握在手里軟軟的,滑滑的。我先大體把燕子的頭捏出來,然后又捏出它鼓鼓的身子。哈!我的燕子形狀已經基本出來了。書上說:“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對,我還要剪出它的翅膀和尾巴!我拿起剪刀,三下兩下的把它的翅膀和尾巴剪了出來?!罢娴檬氰蜩蛉缟?”我自言自語地說道。剪完了翅膀和尾巴,接下來該剪它的眼睛了。奶奶給我找了兩粒香菜種子,并告訴我要蘸點水再按在它的頭上。
還差點什么呢?對了,還差它的嘴巴!如果沒有嘴巴,我們活潑機靈的小燕子怎么能吃害蟲呢?我用剪刀在眼睛下面剪了一個小口子,作為它的嘴巴。整個燕子就這樣完工了。我仿佛看到了小燕子在說:“今天的天氣多好呀!我多想飛到廣闊的藍天上,自由自在地飛翔啊!”我趕緊把它拿到陽光下,讓它享受到這春日里明媚的陽光。
我真的希望小燕子趕快飛到我們身邊,為這美麗的春天增添無限生機。
家鄉什么風俗作文篇10
“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中國老話都說,民以食為天。我們可以透過當地的特色美食,知微見著,更好地了解當地文化風俗的獨到之處。有一道獨特的美食,是每一個老文昌人味蕾上不可磨滅的記憶。
無論是宴會的酒席上,還是一家人的團圓飯內;無論是過年佳節,還是親朋好友登門拜訪,文昌人家的案桌上都一定會有文昌雞的身影。尤其是在我們文昌人“做公”的時候,絕對不能少了雞肉。每到“做公”這一天,我常常瞧見家里的大人們,早早起來將處理干凈的雞放入沸水中熬煮。然后,在雞嘴巴上夾著一撮紅紙,再將其和豬肉、茄子等其他一些祭品一起擺放到供桌上,進行祭祖儀式。
經過烹調的雞肉香味四溢,再配上自制醬料,簡直好吃的沒話說。雞肉的做法多種多樣,翻炒后的雞肉外酥里嫩,清蒸后的雞肉美味可口。雞肉制成的菜品也是五花八門,如可樂雞、三杯雞、椰子雞等等。無論是哪種做法,無論是哪種菜品,都別具一番風味,使人垂涎欲滴,難怪文昌雞被列為海南“四大名菜”之首。
文昌雞不僅味道鮮美,更有著美好的寓意?!半u”通“吉”和“祭”字,過年吃雞,就是為了圖個大吉大利。雞翅,寓意展翅高飛,飛黃騰達;雞爪,寓意新年抓財;雞骨頭,寓意出人頭地。哦,對了,新年過節,可別忘了喝雞湯,它寓意著清泰平安。雞肉,不僅讓人大飽口福,給人們帶來美好的祝福。漸漸的,人們借助過年佳節吃雞的方式,將這種獨特的風俗和傳統文化流傳了下來。
如果你有機會來文昌,一定要嘗一嘗我們文昌鮮美可口的雞肉,品一品文昌的獨特風俗。
家鄉什么風俗作文篇11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又一個過年到了,每一個在外上班的人都要急急忙忙地回到自己的老家過年。在我們的家鄉——磐安,還有一項祭祖的活動,更是千門萬戶都要舉行的一種民風民俗。
在我國,祭祖的方式有許許多多種,有的以一個村為一個團體一起去,有的以同一種姓氏為一個團體一起去,還有的以一個家族為一個團體一起去。只要到了該祭祖的日子,大家就會聚集起來,到村里的某個地方祭祖,但我們的家鄉祭祖的方式卻與眾不同。
大年三十,是祭祖的日子,我的家鄉,家家戶戶都是自己祭的,只要吃完了午飯,就會開始做許多的事情。首先是,在自己家祭祖,因為祭祖都是以近到遠的。所以先是在家里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叫進來,讓他們坐在椅子上,然后,奶奶把他們愛吃的豬頭肉,豆腐等,放在桌子上,奶奶說這是給玉皇大帝吃的。等他們吃好以后,就好了!”他們吃完后,奶奶便拿出了香,把香點燃后,給了我三根,我說:“為什么不給我六根呢?”單純的我以為有六根就來年六六六大吉利了。此時此刻,在一旁的嬸嬸說了一句:“雙數不吉利,大妞!”我當時感到很不解,但我也沒多說什么。
不一會兒,家里的祭祖完畢了。接著是去祭我爺爺奶奶的爺爺奶奶了,在那之間,我和奶奶折了許許多多的金元寶,折著折著,我便鬧了笑話,我莫名其妙的折了一艘小船。我媽媽還笑著說:“你要是給他們送去一艘船,去海的世界游玩嗎?”接著是一陣哄堂大笑,頓時我的臉就紅了。祭奠爺爺奶奶的爺爺奶奶,和之前的大不相同,因為他們的“家”在山上,我們要走幾千米才走到哪里,沒有瓜果只有錢。媽媽說;“只要有錢!他們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所以就沒帶了。走啊、走啊,終于到了,我們一家的祭祖活動也馬上結束了。
這次的祭祖活動讓我回味無窮,它既讓我知道了家鄉的祭祖活動的方式,又讓我吃到了美味!
家鄉什么風俗作文篇12
【家鄉的中秋】
“姐姐!起床啦,今天可是中秋節!”
在中秋節一大早,我便被妹妹拉著起了床。我不耐煩的嚷嚷:“雖然我們小區今天要舉辦燈會,但是也不至于早上七點就起床吧!”妹妹對我生氣的大喊道:“可是要是燈謎猜完了,或者禮物沒有了,那可怎么辦!”突然一個聲音響到:“好啦,你們別在這吵架了,瑾逸,起晚了也不好,快起床吧!”
在我們小區,每年中秋節都會舉辦猜燈謎的活動。這時候,小區內就會到處掛滿有字謎的燈籠,讓大家一起去猜。燈會在八點就已經開始了,而等我們吃完早飯出門已經是九點了。在小區里有猜到字謎后沾沾自喜的人、有沒猜到字謎在那里埋頭苦想的人……這天的太陽格外的好,柔和的陽光照著我的面孔,令人的心情更加愉悅了幾分。風輕輕的吹著像一個個小精靈、互相追逐著,似乎也正在為今天的燈會而開心著呢!放眼望去,到處都是橙紅色的燈籠,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我們一家人一出家門,就各自找了一個燈謎猜了起來。而我抽到的是‘豬八戒上火焰山——打一個菜名’我盯著燈籠上的字條沉思起來,‘豬八戒…豬…火……’我突然想到了,不就是‘紅燒豬蹄’嘛!
我興高采烈的跟還在想答案的媽媽等人比了個‘拜拜’的手勢后,伴著妹妹嫉妒和媽媽狐疑的眼神,沾沾自喜的跑掉了。一想到我是全家最早猜到的 ,便忍不住的開心,心想‘耶!今天終于比媽媽快了,嘻嘻……’
我雖然一路蹦蹦跳跳的來到了領獎處,卻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排隊,生怕答案有誤,不過這樣的煎熬也沒有折磨我多久。終于輪到我了!不聽使喚的手只能顫顫巍巍地把字謎條遞給工作人員,小聲地說出了我的答案“紅燒豬蹄”……工作人員卻很談定的收了我的字條,輕描淡寫地答了我一句:“對的,到那邊的小紅帽處領獎吧?!鞭D眼就去請下一位了,根本不理在風中凌亂的我。好吧,現在拿著獎品的我除了開心還是開心!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中秋節燈謎會,你想來參加嗎?
家鄉什么風俗作文篇13
“春節到,春節到,穿新衣,放鞭炮,走訪親友真熱鬧;壓歲錢,裝口袋,包餃子,貼春聯,小孩盼望春節到?!边@一首順口溜說的是小孩盼望春節的來臨。在寒假中,我也是最盼望著春節的來臨了!
春節到,每家每戶都喜氣洋洋,大年三十早上,早起的小朋友們就把爆竹放得“呯啪”直響,也把我從好夢中叫醒了。我心想,過年了,也要為家中出點力,便飛快地起床,幫著大人貼春聯、準備年夜飯、放煙花。
我拿著爺爺遞過來的春聯,我先在一張上黏上膠水,來到大門外,門外的小孩還在“啪啪”地放鞭炮,我一邊用手捂著耳朵,一邊用手拿著春聯,足尖踮起,小心翼翼地把一張春聯貼在門的右側,然后照樣貼上另一張。最后,我把橫批也粘上了膠水,搬來板凳,站在板凳上用手擺正,橫批貼好了?!懊废闳鹧┐?,山舞銀蛇景”橫批“蛇年大吉”這幾句話不正是訴說了春天來臨銀蛇狂舞的景象嗎?
緊接著,我來到廚房,準備幫奶奶做年夜飯。廚房里,煙霧彌漫,只見奶奶在煙霧中忙碌的身影,我大喊了一聲,奶奶。奶奶邊忙活著手中的活,邊回答了我。我問奶奶要幫忙嗎?奶奶回過身來,指著桌上的素菜,和幾個盤子,對我說:“把這些素菜搭配起來吧,什么和什么在一起,不用我教你吧!”我高興極了,平時看大人們拼菜的時候,覺得非常有趣,這次終于可以自己嘗試一下了,邊大聲地嗯了一聲,便撩起袖子,洗干凈了手,學著大人們的樣子,有模有樣地弄了起來。一開始,我以為會很簡單,可是做起來就難了。我勉為其難地拼好了一盤“雙耳拌銀杏”,又重新拿了一個盤子,按著自己的記憶拼了起來。
吃完年夜飯,我便和家中的孩子玩了起來。我們三五成群地去買煙花,我手拿禮花棒,大膽的女生過來點燃了信子,一朵一朵的煙花騰空而起,隨風落下,化作了云煙。我最喜歡看“仙女散花”,點燃引信后的煙花呼嘯著直射天空,化成千朵萬朵五彩繽紛燦爛奪目的火花,把天空裝點得艷麗迷人。呼嘯聲驚天動地,歡呼聲此起彼伏。
在人們聲聲歡呼聲中,春節就這樣過去了,但年味兒仍是揮之不去,給了人們無盡的回味……
家鄉什么風俗作文篇14
我們家鄉也沒什么風俗,大概唯一不變的風俗就是春節打麻將了吧。
每逢新春佳節,普天同慶,家家戶戶都鬧得紅紅火火熱熱鬧鬧?;鸺t的鞭炮在空中翩躚起舞,火星落地生花。喜悅的氣氛傳遍了大街小巷,整個富陽都一派喜慶的氛圍,好不熱鬧。
我的老家,臨江,在春節有個奇特的習俗。當別村的人都在和家人團團圓圓的時候,村里的人們總是會零零散散三五成群地聚到一起打麻將。很多同學有疑惑,春節不是應該家人聚在一起共同歡樂度過的嗎,怎么會出門打麻將呢?這恰好是我們村的特別之處了。打麻將在我們村寓意著團結合作,在來年富富貴貴,鄰里之間和諧相處。每當春節的夜晚,我的鄰居們都會聚集在麻將桌旁,共度春節。
每到那個時候,夜色朦朧,有時天空會飄起一點小雨,渲染著神秘的氣氛。熱騰騰的開水配上上等的安頂茶葉,飄散出濃醇的香氣,沁人心脾。一聲“胡了!”表達著村民多大的喜悅呀。
打麻將的傳統雖然在我們這代年輕人這兒漸漸淡了下去,但是在老一輩那里卻爐火純青。這是我們村長久以來的習俗,卻隨著世事變遷而慢慢消逝在歷史長河中,那是一種多么令人惋惜的結果啊。想到這里,我不禁潸然淚下。是啊,我們身邊不斷地有傳統在無聲無息地消失著,而我們卻不懂得怎么去保護它們,那是一種莫大的悲哀啊。
傳統值得我們珍惜,更需要我們傳承。
家鄉什么風俗作文篇15
“春節”是中國一個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全國是上下舉國歡慶,處處洋溢著歡樂和諧的氣氛。
佛山的春節一般在農歷的二十幾就開始了。主要的活動包括逛花街,辦年貨等。佛山人喜愛逛花街,久而久之,這便成了佛山人過春節必不可少的活動。因此,按歷代習俗,都會舉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這句是廣東話。佛山人會在農歷二十八的時候把家里的每一個角落打掃得干干凈凈。把這一年不好的東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來臨。年前,佛山人還會開油鍋、蒸年糕。開油鍋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來年的日子像只油鍋,油油潤潤,富富足足。佛山人還愛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這一天,是整個春節的高潮。
這一天,孩子們都會到處燃放煙花爆竹。不僅如此,大家還會忙于做年夜飯。佛山人對年夜飯的菜色十分講究,既要美味可口,還要好意頭。一般的年夜飯都會有雞,俗話說“無雞不成宴”,所以,雞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應景的菜,例如:魚,代表年年有余;發菜,代表發財;蠔豉,代表好事……吃過晚飯,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點,人氣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會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過午飯后,佛山人會到公園去看表演或到親友家去拜年。拜年時,不論帶了多少禮物都不能是單數,因為俗話說“好事成雙”。
進了門,首先要對象說不同的祝福語。對老人要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對有工作的人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于“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拜年時,長輩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利是給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帶給他們。 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春節的另一個高潮。在佛山,有這么一個俗語“行通濟,無蔽翳”。這意味著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們都會拿著行運風車和與“生財”同音的生菜走通濟橋,祈求身體健康、財運亨通。
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吃湯圓,寓意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家鄉什么風俗作文篇16
春節,是我國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當地人俗稱過年,我的家鄉中衛,也不例外。
中衛人最看重過年了。
臘八是過年的前奏,人們經過一年的辛勤勞動,在臘八飯里就全表現出來了。臘八這天用米、面、花豆、肉、蔬菜等做成美味的“臘八飯”(俗稱和和飯)。臘八這天也是當地數九寒冷之時,“臘八的雪,老鼠的藥”,如果這天降了雪,就預示著來年的吉祥和豐收。俗話說“吃了臘八飯,漢子跟上婆姨轉”,這意味著,過年的活動也就開始了,過年用的衣物、食品全由家庭主婦操勞,男人碾米磨面,女人扯布買線,拆洗被褥,縫制衣帽,家里人殺豬宰羊,購置年貨,寧窮一年,不窮一日。
“臘月二十三,灶老爺上了天”,這一天是祭神的日子,也叫小年,家家都把灶神換成了新的。
從年三十起,商鋪的工具、用具洗干凈封存起來,戲班、皮影在年三十反串唱幾天。
大年初一,各自在家里給神明、祖先牌位磕頭,給老人拜年。大人給小孩發壓歲錢,家家戶戶都貼上了吉祥、喜慶的對聯。街坊見了都要問聲“過年好”。
初五家家早上吃餃子,叫“填窮坑”,意味人們窮怕了,吃了干餃子耐飽,表示全年不挨餓。
初七,當地人叫“人七日”。下午家家必定吃長面,叫“拉魂面”。
過年的高潮是在正月十五,從正月十四起,連續兩天,立燈架,耍社火,燈架多是牌坊式的,燈面彩繪神佛、三國、西游記等故事,豐富多彩,五花八門。在一些街口巷道還有泥塑判官,下跪著秦檜夫婦像,泥塑腹空,一點燃煙煤,七竅冒出煙,說明了中衛人愛憎分明。
民諺“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干”,這一天黃昏,家家門口點燃干柴,大人小孩從火堆上反復跳過,嬉笑耍鬧,火熄之后,灰燼用鐵锨撒向空中,火星亂舞,近似禮花。
正月二十三一過,年事算是忙完了,人們便又學習的學習,工作的工作,春耕的春耕了!新的一年又開始了!
家鄉什么風俗作文篇17
我的家鄉是九江,在過年的時候,可有很多異常的習俗呢!
過年前夕,家家戶戶掛滿了臘肉、臘魚和臘腸,像是在為人們提前宣告了新年的來臨,又像是在爭斗誰更有喜氣。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訂年貨,有的還在打掃衛生,還有的正在分配紅包,雖然累得滿頭大汗,但我們臉上的喜悅卻是對新的一年的完美向往。
除夕來臨,街道上空無一人,家家燈火通明,鞭炮聲絡繹不絕,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團聚在一齊,手烘著溫暖的火,正愜意地吃著由“頂級廚師”婆婆親自現做的可口飯菜。可為什么大家并沒有“大飽口?!蹦?嘿!這你都不明白?當然是為了大吃幾碗“壓軸菜”——八寶飯啦!八寶飯俗稱我國的年夜飯,是由甜糯米和幾種干果拌成的飯,據說吃了這一年就萬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飯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動的環節了,那就是——發紅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獻殷勤,逗得爸爸媽媽直樂,大人們才給了我們“小費”,可“小費”也不是白拿的,還要幫大人們在門上貼上紅紅的對聯,這對聯也是我國過年時的著名傳統習俗之一,紅運來臨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與除夕截然不一樣。街道上人來人往,明白這是為什么嗎?有句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闭f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咱們九江人也同樣好拜年這口。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都要去別人家拜個年,說上幾句祝福,以示祝別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興旺。
怎樣樣?你想不想也來體驗體驗九江過年時的習俗?
家鄉什么風俗作文篇18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題記
在中國,春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但各個地區過同一個春節,風俗便不同。我們新疆的春節,便別有一番風味。
新疆的春節大約,是從臘月三十開始的,在這之前的幾天,人們要準備年貨。
好在這一天為兒女們,準備上一桌好菜,無論如何,兒女們都會回家,即使回不來,兒女們的心也是在家里的。
在臘月三十一這天晚上,大部分家人會坐在桌前吃著團圓飯,看著春晚,享受這難得的時光。
“5、4、3、2、1……”沒錯,這就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跨年。每當這個時候,人們便會倒數,迎接新年。父母們還會給小孩發紅包。
大年初一,本來一個寧靜的早晨,卻被一陣陣鞭炮,吵醒。人們紛紛起床,準備吃飯。一般情況下,大年初一,這天早晨是要吃湯圓的,寓意著: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團圓湯圓圓的。飯后父母開始把干果拿出來,擺放好。然后開始做飯,這一做便要到下午的三四點鐘才能吃飯。
飯菜可豐盛了,有香腸和紅燒魚,海鮮,丸子等等,除了這些吃的真的他還有個特點——熱鬧。一般是男人或者長輩們開始互相敬酒;女人和孩子們開始吃飯,聊天,談天說地。時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
在后來的十幾天我們俗稱“走親戚、拜年等”。相互串門,孩子們時不時還能拿到紅包,我們到別人家去的時候,他們總是擺上好酒好菜迎接客人,若是別人到我們家來時,自然也不例外。
院子里布滿了初一放的鞭炮,是不可以掃掉的,必須要在正月十五之后后掃掉,提前掃掉會把一年的好運掃走的,這是習俗。
正月十五這一天是元宵節,以前的人們會放孔明燈,看花燈,而現在我們一般吃元宵,接下來:低頭看手機,成為手機的奴隸。
如今的春節雖少了幾分,代代相傳的“年味兒”,卻多了幾分當今社會的氣息,冷了身邊的人。
這是新疆的春節。地區不同,人不同,“年味兒”自然也不同,你們家鄉的“年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