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神舟十八號發射成功觀后感
神舟十八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對宇宙探索邁出的新一步,那么神舟十八號發射成功觀后感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準備的一些神舟十八號發射成功觀后感,僅供參考。
關于神舟十八號發射成功觀后感【篇1】
從小,我就有一個夢想:長大后當一名優秀的宇航員,駕駛飛船飛上神秘的太空,去探索星球上的未知世界。
因此,平時我喜歡看航天類的書籍,從中了解到許多有關航天的知識。從書中,我體會到了當一名宇航員的艱辛:每天只能吃0。6公斤的食物;美國休斯頓航天中心為了提高宇航員的耐力,曾讓宇航員穿上80千克重的航天服,在炎熱的佛羅里達沙漠中,每天步行30千米。勇敢的宇航員們沒有被艱苦的訓練嚇到,他們經受住了惡劣環境的嚴峻考驗,他們成功了!他們是全世界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我想當一名宇航員,駕駛宇宙飛船到達很多星球,俯視美麗的地球,尋找發現對人類有益的寶藏。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若干年后,中國生產的糧食有可能養不起中國人,我一定在太空中培育出優良高產的蔬菜和糧食種子,然后在地球廣泛種植,使很多貧窮的人不再忍受饑餓。當一名優秀的宇航員,首先需要有健康的體魄,所以,我現在要堅持鍛煉身體,每天跑步,打球,風雨無阻,養成良好的身體素質,提高極強的反應能力。另外,我還要勤奮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考上航天大學,實現自己的航天夢,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做出貢獻!
我堅信,通過我堅持不懈地鍛煉,勤奮地學習,我會實現自己的夢想——航天夢!
關于神舟十八號發射成功觀后感【篇2】
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我在電視前激動地歡呼起來:“航天英雄們又去太空探險啦!”
九霄逐夢再問天,闊步強國新征程。中華民族對宇宙的探索,永無止境,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航天征途上每一步創新和突破的背后,都離不開航天人們的艱苦奮斗,不懈拼搏,自主創新??茖W家們和航天員們的毅力和決心值得我們的學習!我為我的祖國驕傲,致敬中國航天,期待神舟十八號凱旋歸來!
關于神舟十八號發射成功觀后感【篇3】
自從人類出現,人類就想要征服天空,這非常困難,因為人類不像鳥兒一樣有翅膀,也就只能望著天空,猜想那兒的樣子,描繪出像嫦娥奔月一樣美麗的神話。而人們的好奇心使他們不顧安危去探索天空,從為探索太空而第一個犧牲的萬戶,到第一個探索太空的加加林,又到第一個探索太空的中國人楊利偉,這都標志了人們航天夢的執著。現代航天事業發展得蒸蒸日上,而我國的航天事業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從“東方紅一號”的發射,又從“714工程”、“863計劃”、“921工程”,再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最后從“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到“天宮一號”這都標志了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其迅猛,這讓我被祖國的發展深深地折服了??墒窃诖似陂g,解放軍叔叔們夜以繼日地工作。有的人為了工作的及時、方便,將鋪蓋搬到了工廠車間;有的人甚至幾次住進了醫院;有的年輕人雖風華正茂卻華發早生;有的人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和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刻便猝然長逝……
我其實也是個航天迷,只要是關于火箭、衛星、航天飛機、太空站方面的書籍和電視,我都喜歡看。在我的玩具箱里有很多小飛機、小火箭。我憧憬有朝一日能飛上太空,觀看那神奇的景象;我憧憬祖國未來的航天發展更好,可以像美國、蘇聯一樣實現奔月,可以擁有像美國一樣的空間站,主宰著世界的航天發展;我憧憬我國能徹底征服宇宙,找到人類另一個合適的住所,揭開一個又一個宇宙未解之謎。愿祖國未來的航天發展再創輝煌!
關于神舟十八號發射成功觀后感【篇4】
今天我觀看了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發射過程的直播,讓我感受到了航天人不畏艱辛,不懼困難,砥礪前行的精神。
每次飛行任務都是一項大工程,背后凝聚著成千上萬人的心血和智慧,任何的環節都事關成敗,誰都不能掉以輕心,每位工作人員都日夜奔走忙碌,全力備戰,確保任務順利實施。
2024年4月25日,20時59分神舟十八號成功飛上藍天,我攥著拳頭的手終于松開了,激動的跳了起來!為偉大的祖國感到驕傲!我在今后要學習航天精神,努力,拼搏……
關于神舟十八號發射成功觀后感【篇5】
每當我看著飛機上天;看見火箭升空;看見我們的宇航員登上月球,走進太空;看見飛行員駕著飛機在天空中翱翔,飛上藍天。我心中不禁涌起一陣自豪感:這是我們的航天夢,是我們的中國夢!我的夢,中國夢!
這天空有多么湛藍,只有身臨其中,才能看的透徹,看的完整。我想有一天,我能駕駛著飛機在天空中飛行,看看白云有多純潔、多柔軟;感受太陽有多溫暖、多炎熱;看看星空有多美好、多璀璨;看看月亮有多溫柔、多明亮……
太空有多美,有多神秘,只有去了才知道。我也想有一天,我坐著火箭到月球上游覽一番,撿幾塊石頭往天上一丟,讓石頭飄在空中。我也想在月球上散散步,我輕輕一躍,飄在空中,在空中漫步讓我想到了武俠傳記里的輕功。這在太空中,簡直小菜一碟。
我的夢想是當一名宇航員,為中國建造出一個個火箭。乘坐在火箭上飛往太空,尋找可研究的礦石,帶回祖國,為祖國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讓中國越來越富強。我也夢想當一名飛行員,我想,當我駕駛飛機在藍天上翱翔,我的心情不僅是激動的,更是驕傲的:我是一名飛行員,我在為國家做貢獻,我在為人民服務。
每當我走進我的夢想,總會幻想著我當上宇航員的那一刻;幻想著我當上飛行員的那一刻。我想,我會流下幸福的眼淚吧。
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說道:“少年志則國志,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边@段話,讓我熱血沸騰,是啊,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我們就是祖國的未來,我們不努力誰努力?
我的航天夢,我的中國夢。我的夢,中國夢。
關于神舟十八號發射成功觀后感【篇6】
逐夢浩瀚太空,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發射“天和核心艙”是中國空間站建設的“首戰”。作為中國空間站的核心組成,“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不僅使我國建設空間站的信心更加堅定,也極大地增強了全體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站建造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為后續任務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希望你們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強、創新超越,奪取空間站建造任務全面勝利,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萬事開頭難,“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是中國空間站建設邁出的重要一步,在邁好這一步的過程中,不僅積累下了豐富經驗,更是開拓出諸多創造性實踐。創新創造,是發展航空航天事業重要的“方法理論”。今天的發射成功是一個好開端,鼓舞人心、提振信心,要把這個“好”延續下去,讓空間站建設的每一步都能成為下一步的“強心劑”,就要持續不斷用好用足創新創造這個“方法理論”。據報道,未來兩年,“天和核心艙”將會在距離地面400公里的太空軌道上,陸續與“天舟”“神舟”“問天”“夢天”等航天器共同完成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關鍵技術在軌驗證等任務。完成這些任務,不能靠“復制”“粘貼”,只能靠創新創造。只有這樣,空間站的建設,才能走好每一步。
偉大的事業離不開偉大的精神,更離不開一代代為之奮斗拼搏的人。我國的太空站建設從“追趕者”逐漸成為“領跑者”,無數航空航天人為之傾盡心血。今天下午,當李尚福總指揮長宣布“天和核心艙”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的那一刻,指揮部現場掌聲雷動,還有更多人隔著屏幕深受感動。為什么有掌聲?為什么能感動?因為每個中國人都知道,這一刻來之不易,這一刻凝聚著無數航空航天人奮斗的成果。對星辰大海的探索永無止境,持續奮斗的火種更要生生不息。
此時此刻,我們更應該向每一位航空航天戰線上的奮斗者致敬!
關于神舟十八號發射成功觀后感【篇7】
十幾年的光陰,有過幾次的記憶都是轟隆隆的噴火聲和激奮人心的倒數。小的時候,自然不懂這是什么大事,只覺得熱鬧,單純的想擠在大人的懷中癡癡的笑;現在大了一些,也是自然知道了這是中國的航天夢??催^英姿颯爽的女航天員,更是對渺渺浩瀚的宇宙產生了好奇與探知。我的航天夢,是關于求知探索,也是關于內心渴望。
在宇宙中間,我們只是一粒小小的沙粒。而對于我們來說,宇宙的秘密有太多,是我們可以奮不顧身去研究,去探索的新世界。多年來,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技術人員,都積極的投入到這項困難而艱巨的任務中。當然,航天員在這項任務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他們經過了超乎常人的訓練,為的就是有一天能站在中國的航天飛船上,帶著中國人的滿滿希望與憧憬,飛向月球,飛向太空,給所有蔑視中國的人迎頭痛擊!
第一次關于航天的記憶,是隱隱約約記得神舟七號升空,我八歲,一家人聚在沙發上,也不說什么,瞪著電視,凝聚在空氣中一種令人期待和窒息的感覺:既期待著飛船能快點到達太空,一展中國雄姿,又害怕著出現什么意外。當火箭真正飛上天空的那一瞬間,我才感覺到了一種從未體驗過的如釋重負。這種感覺,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有所感觸。
航天夢,也是我的夢。誰不夢想飛上天空?誰不夢想為國爭光?看見劉洋和王亞平的出色表現,我的心也蠢蠢欲動。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踏上飛船,只有具備勇敢,堅韌,毅力的品質,才能克服重重困難,去幫助每一個有航天夢的人,完成他們對于祖國的愛,對于大家的愛。
關于太空,我了解不多,卻有著無比的熱愛:愛它的飄渺,愛它的虛無,愛它的神秘。它永遠都帶著一層像霧一般的面紗,而這層霧,卻需要我們的智慧來揭開。我的航天夢,既然不能用身體去實現,那么,就讓我用對于國家的熱愛,對于這個大家庭的熱愛,以及我的努力向上和奮斗來幫助祖國實現!
關于神舟十八號發射成功觀后感【篇8】
雖然起步晚了幾十年,但中國的神舟飛船總體性能優越,其“三艙一段”的結構與總體方式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可用空間大,智能化程度高,適用性強,可一船多用。
同國外廢棄軌道艙的做法不同,神舟的軌道艙可留軌半年,作為一顆科技衛星繼續進行空間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這種獨創性的大膽設計,為今后實施飛船和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托舉神舟飛天的運載火箭,可靠性和安全性分別達到98%和99。7%。如同它那個讓中國人倍感自豪的名字長征一樣,幾十年來,它始終是令中國人自豪的偉大創造。
1992年,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的時候,盡管我們已經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衛星技術,但對于載人航天,卻幾乎一切從零開始。
短短十幾年中,現代化的航天城拔地而起;高技術集成的指揮控制中心開始啟用;蒼涼戈壁灘,建起了國際一流的發射場;茫茫大草原,建成了安全可靠的著陸場……
載人航天,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創舉之一。從長征火箭、神舟飛船到“飛天”艙外航天服,載人航天征程中涌現的一個個奇跡,無一不是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征程上的標志性創造。
最早具有飛天夢想的中華民族,在我們實現夢想的'飛天之路上,曾一度遠遠地走在了美、俄等航天大國的后面。雖然起步較晚,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從夢想到現實,其間跨越的何止千山萬水?
這跨越的基石,就是獨立創造的精神。
一個民族的智慧、一個國家的創造力,往往需要一些標志性成果來證明。神舟一次次圓滿飛行,一次次向世人昭告,中華民族完全有能力憑借自己的創造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面對太空,神舟的航程才剛剛開始。但,如同一臺永不停歇的助推器,中國人特有的創造精神必將托舉著已經起飛的神舟飛得更高、更遠。
關于神舟十八號發射成功觀后感【篇9】
我曾做過一個夢,夢到自己當了航天員。坐在嶄新的飛船中,準備飛向美麗的宇宙。小時候,我總認為宇宙是個可怕的黑洞,飛向宇宙更是不敢想象,可是在20世紀的時候,一位蘇聯的航天員加加林卻將這變為了事實。1961年莫斯科時間4月5日2時18分,俄制“聯盟—FG”運載火箭將“聯盟TMA—21”載人飛船發射升空。4月7日凌晨,這個被命名為“加加林號”的宇宙飛船比預訂時間提前了10分鐘與國際空間站順利自動對接。這個可以稱為奇跡的事情就這樣的發生了。
不過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可不是他哦!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是美國的尼爾。阿姆斯特朗。尼爾·阿姆斯特朗曾是一位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航天員、試飛員、海軍飛行員,以在執行第一艘載人登月宇宙飛船阿波羅11號任務時成為第一名踏上月球的人類而聞名。
21世紀,中國也首次飛向了宇宙。坐在這個中國制造的第一個火箭神舟五號當中完成任務的是一名叫楊利偉的航天員。楊利偉,曾是一名軍人,在1983年,他考入空軍第八飛行學院,畢業后成為一名殲擊機飛行員。1998年1月,作為中國首批航天員中的一員,楊利偉來到了北京航天員訓練中心。他從《載人航天工程基礎》《航天醫學基礎》和《星空識別》等課程學起。最初兩年,每天夜里12點之前沒有睡過覺。在做超重耐力訓練的離心機項目時,楊利偉在承受8個G的重力負荷的同時,還必須保持頭腦的清醒,敏銳及時地作出各項正確判斷。
我們21世紀的新少年,在今天,早已可以來到美麗的宇宙,暢游宇宙。天啊,有時我真的不相信,不相信中國的高科技時代,不相信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蛇@一切,都是真的!都是真的!在這些的背后,該有多少的付出?。∈沁@些努力,汗水,才打造了今天的輝煌。
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堅持不懈的精神。我們這些少年,一定要向他們學習。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為祖國的航天事業早些做點貢獻!
關于神舟十八號發射成功觀后感【篇10】
科學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象征。身為21世紀的接班人的我們,必須要學好科學,熱愛科學,使用科學。科學與人文都需要我們同時高高地舉起。一個規范的學生,更是祖國的需求,是未來成就大事的人。
科學與人文并舉,規范與個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學生的話句。探索無垠的太空是航天人永無止境的事業,學習航天精神是我們接班人的任務。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我們是祖國的希望,我們承載著民族復興的重大責任,更應該把所學到的航天精神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
好好學習是我們偉大的使命,建設祖國是我們永遠的目標,任重道遠。團結是力量,刻苦是精神,科學是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