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感動中國》觀后感

| 嘉欣

其實,看感動中國,不僅僅是為了積累素材,更多的時候是對自己的一種激勵,激勵自己要相信美好,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觀看《感動中國》觀后感,歡迎參閱呀!

觀看《感動中國》觀后感

觀看《感動中國》觀后感(篇1)

看了這片《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真的很感動,觸動心靈最深的是這樣一句話:“蜀道難,蜀道難,臺灣娘子上涼山。跨越海峽,跨越偏見,她抱起麻風村孤單 的孩子 ,把無助的眼神 柔化成對世界的希望。她起來無比堅強,其實她的內心比誰都柔軟。”不錯,她就是張平宜老師。有人說當老師就是每天講紀律,不怎么快樂 ,是不是這句話就是老師們的心聲呢?

不是的.,快樂,是發自內心的感覺 ,同樣,做一名老師應該積極 去體會教孩子們的快樂,聽到孩子們整整齊齊的說句:“老師,這堂課我學會了!”這便是老師的快樂。

張平宜老師竟然在生活艱難的麻風村里教沒有書讀的孩子們,“無助的眼神”“世界的希望”這不就是張平宜老師所期待的嗎?

有人還說“好人難做?!蔽业褂X得不是。當一位好人,其實就是隨手撿撿垃圾,給素不識路的老奶奶 指路,這,便是好人。就如那位阿姨,為了救一個素不相識的孩子,居然受傷 了一只胳膊,值得我學習。

讓我學會堅持的是擁有 “隱形的翅膀”的大哥哥,因為小時候的意外 ,兩只胳膊離他而去,他哭過,怨過,罵過,后來他覺得人生活著就應該創造價值 ,于是他去參加艱難的游泳訓練,正在他克服了種種困難,準備參加奧運會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病情,讓他不得不放下游泳這個夢想。

看到這里,我干脆索性捂住雙眼。原以為他會放棄,會自暴自棄,竟沒想到他沒哭、沒放棄、堅持自己的價值、夢想,他開始學音樂 、堅持適應用腳去彈鋼琴,最后,可想而知,他,成功 了!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你做了一件事 ,可能會失敗 。但你不去做,一定會失敗?!比松钪褪菫閲覄撟鲀r值。這,便是理智的選擇 。

觀看《感動中國》觀后感(篇2)

_年3月3日晚,備受矚目的《感動中國_年度人物頒獎盛典》播出,來自香港無線電視(TVB)的主持人陳貝兒獲評“感動中國_年度人物”。

_年,陳貝兒憑借豆瓣9.5分的TVB紀錄片《無窮之路》,獲得廣大觀眾的喜愛與贊美。

以香港媒體人視角看內地扶貧,五人團隊歷時三個月,穿梭全國六個省份,深入十個曾經深度貧困的.地區。走到云貴高原大峽谷,踏進大西北戈壁沙漠,進入川藏高原,真實地用腳丈量每一寸土,了解各地民生,向觀眾介紹各地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

紀錄片貴在真實,而真實在于細節的把握與感情的投入。

在《無窮之路》中,每到一個拍攝地,陳貝兒都盡可能地深入體驗當地生活,親身經歷各種職業,快速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感受鄉村振興為當地老百姓帶來的驚喜變化。她天生的親和力也在節目播出之后飽受全國觀眾贊譽。

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陳貝兒的頒獎詞: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以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對于獲評“感動中國_年度人物”,陳貝兒表示,作為媒體人,通過鏡頭傳遞真實故事是份內事。

_年很難得有機會拍到《無窮之路》這部紀錄片,見證并展示了祖國脫貧攻堅的成果,傳遞正能量給觀眾。

未來將再接再厲,積極說好中國故事!

觀看《感動中國》觀后感(篇3)

今晚,《感動中國_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等平臺播出。盛典以“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為核心主題,全面展現中國人所經歷的波瀾壯闊的_年。其中,蘇州籍兩院院士顧誦芬當選_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顧誦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蘇蘇州人,1951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F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中國航空研究院名譽院長。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榮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顧誦芬院士是著名的飛機空氣動力學家,是我國高空高速殲擊機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他主持建立了我國飛機設計體系,主持研制的型號開創了我國自行設計研制殲擊機的歷史,顧誦芬院士先后參與主持了殲教1、殲8和殲8Ⅱ等機型的設計研發,曾任殲8副總設計師、殲8Ⅱ總設計師。由于對殲8系列飛機的重大貢獻,顧誦芬院士被譽為“殲8之父”。199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顧誦芬父親顧廷龍和母親潘承圭都出身于蘇州名門望族,舊居在望星橋。顧廷龍逝世后,顧誦芬按照父親臨終前“將藏書一部分捐贈母?!钡膰谕?,分兩次從北京專程到蘇州,把父親生前收藏的4000冊(套)珍本、孤本、善本藏書捐贈給蘇州一中。為此,蘇州一中專設“顧廷龍贈書珍藏室”。2019年8月,“清芬可挹:兩院院士顧誦芬”展在蘇州美術館舉辦,展出了顧廷龍、顧誦芬兩代名人的手跡、圖紙手稿、工具儀器等90件實物原件,以及成績單、珍貴照片等66件文獻資料,真實再現了顧誦芬院士從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國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礪行程。

觀看《感動中國》觀后感(篇4)

恭喜,恭喜!TVB知名主持人陳貝兒憑借去年播出的優質節目《無窮之路》榮獲感動中國_年度人物!

組委會給陳貝兒的頒獎詞為: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以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相信,看了TVB《無窮之路》的朋友,都不得不向陳貝兒豎上大拇指!這部節目目前在豆瓣網上的評分高達9.5分,可以說算得上是一部滿分作品。

在年初的TVB萬千星輝頒獎典禮上,陳貝兒就已經憑借該節目收獲了最佳女主持這個獎項。而此次感動中國_年度人物,也是對她更大的肯定。

說《無窮之路》是一部節目,還不如說它是一部紀錄片!據了解,整檔節目的主創團隊就只有4個人,兩名攝影師,陳貝兒則擔當主持人。

他們去到了我國最具代表性的10個貧困地區,去了解、去探尋,我國的扶貧政策以及扶貧結果,整檔節目可以說相當具有深義。

外界都在說,最近這幾年TVB的劇集、節目越來越難看,演員老了,看來看去就那幾個人,拍攝手法也停滯不前,整體的發展已經落后,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但相信一直在關注TVB的朋友就會發現,這幾年TVB也一直在默默努力做著改變,努力創新,而此次的口碑節目《無窮之路》似乎也就是TVB這些年不斷努力的一個縮影。

又說回這檔節目的關鍵人物,陳貝兒。陳貝兒從2003年就開始在香港有線電視做主播,從事媒體行業已經近20年,身上的經驗自然也相當豐富。

而她大概在10年前,才跟隨“伯樂”余詠珊Sandy,以主持人、主播的身份,正式從香港有線電視過檔到無線電視,加入TVB大家庭。

在余詠珊的力捧下,陳貝兒很快在各大直播節目中做主持人,同時還在各類資訊和綜藝節目中擔當主持人。

早前由她主持的'《嫁到這世界邊端》系列,也相當之精彩。節目從2017年播到2019年,一共播出了三季,共計40集,綜合評分高達9分。而陳貝兒在節目中,也用她難得的主持經驗以及情緒把控,給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許多小伙伴,應該和我有一樣的感受:陳貝兒可能第一眼看上去算不上是那種標準意義上的大美女,但是看了她的節目,就會慢慢發現她身上很多的氣質和特質都特別吸引人。

去年上半年,隨著曾志偉的走馬上任,余詠珊的“倒臺”。不少網友都在猜測曾經由余詠珊一手捧起來的“有線幫“藝人,在TVB的地位會大打折扣。

畢竟他們的“靠山”已經離開,自然分不到好的資源。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陳貝兒在TVB的地位不降反升,當然這也是靠她自己的努力和專業所換來的。

最近一段時間,陳貝兒一直留在內地發展。不僅受邀參觀了中央電視臺,同時還登上了央視的綜藝節目,代表中國香港地區演唱了歌曲。可以說是事業再度迎來了春天。

最后,我也要再一次恭喜陳貝兒榮獲感動中國_年度人物!就像網友評論的那樣:陳貝兒這次能夠拿獎,絕對是實至名歸,沒有任何爭議。

觀看《感動中國》觀后感(篇5)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并不富裕,但他們的精神是任何人都不可替代和衡量的。

醫者他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只有一位醫者做到了,那就是胡佩蘭老奶奶,她是一位婦科醫生,雖然已經退休了,但她仍然去醫治那些婦女,卻不在意自己也是腰間盤突出的病人。曾經有多少嬰兒在她的手上出生。她是醫生中一塊不倒的銘碑,給所有人都豎起了榜樣。

有這樣的一位老爺爺,他已經快90歲了,他的每次匯款雖然都是用幾十來計數的,但這些錢是他從自己的生活中,飯菜中節省下來的。他的一日三餐只是靠自己在垃圾桶里撿來一些別人不要的菜葉為持生活,他的錢來之不易,是自己撿來的'一個又一個的塑料瓶,去賣掉后換取來的辛苦錢,他自己不用這些錢,卻用這些錢去匯款給那些撿來報紙中那些有困難的學生。政府給他的補貼費也存著不用,等到足夠了,再去匯款。他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他就是飽經風霜的劉盛蘭老爺爺。他的匯款是給所有中國人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

他們雖然只是盡自己的一份責任,但他們的貢獻是誰都可以替代的,他們永遠是中國人的驕傲。

觀看《感動中國》觀后感(篇6)

據央視新聞,3月3日晚,《感動中國》_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舉行,記錄片《無窮之路》的主創、香港媒體人陳貝兒獲獎。以下為組委會授予陳貝兒的頒獎詞: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你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感動中國》_年度人物 陳貝兒

隨后,陳貝兒在個人微博上對自己獲得感動中國_年度人物一事進行了回應:

感恩!很榮幸獲頒感動中國_年度人物。作為媒體人,通過鏡頭傳遞真實故事是我的份內事。很難得有機會拍到《無窮之路》這部紀錄片,見證并展示了祖國脫貧攻堅的成果,傳遞正能量給觀眾。未來將繼續積極說好中國故事。再次感謝大家的支持!感動!

_年,一部反映全國脫貧攻堅題材的紀錄片《無窮之路》火了,豆瓣評分9.5,片子的主創是香港的媒體人陳貝兒。

出發前,她看到許多西方媒體對中國脫貧成功的質疑。在采訪中,陳貝兒說,她覺得作為一個媒體人,真的不可以只看人家的報道就信以為真。她是真的要親身去看、去聽。

陳貝兒出生在香港,生長在溫哥華,一直生活在繁華都市的她對貧窮沒有什么概念,對去脫貧地區的艱辛是她未嘗預料的。

為了拍攝懸崖村易地扶貧搬遷的原因,陳貝兒兩次攀爬天梯上懸崖村,來回共一萬多級,每次花費十幾個小時,累得腳軟不說,有恐高癥的她身體一度抖到不行,但還是堅持了下來。

在去怒江拍攝交通扶貧時,陳貝兒不顧危險,親身體驗了過去百姓過江用的溜索。

一路走來,對于西方媒體的質疑,貝兒也有了自己的認知與看法。

采訪中,陳貝兒表示,在拍攝之前就看過一些外媒的報道,說那些村民搬到安置房之后很不習慣,配套又不好,但是自己親眼看到的`不是這樣的。她說,她真的非常震撼,從這一點她就看到,國家是很大手筆,也不惜代價的,國家為了脫貧的決心是非常強大。

歷經3個月,陳貝兒一行5人,穿梭全國6個省份,10個脫貧地區,深入海南熱帶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嶺,拍攝制作了12集紀錄片,全面詳實地見證了中國的脫貧之路。

這段經歷也給了陳貝兒很大的震撼,她說,在采訪的過程當中,她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他們給她很大的力量。他們碰到困難時候的那種堅持,跟他們要生存下去的那種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強的。脫貧的工程比聯合國早10年完成,這是因為我們當中有很多無名英雄。

《無窮之路》播出之后,出乎陳貝兒的意料,不僅內地觀眾贊譽不絕,香港觀眾也好評如潮。

陳貝兒說,很多香港觀眾朋友給她留言,他們都說看得很感動,因為這個節目他們也都知道了現在國家發生的變化,這給了她莫大的鼓勵。

觀看《感動中國》觀后感(篇7)

1966年9月,劉伯明出生在黑龍江省依安縣的一個普通農家,他在六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小時候,家里很窮,劉伯明很懂事。假期里,他上山放豬。在依安一中讀書時,學校離家有20多里地,別的同學都住校,但懂事的伯明為了省住宿費和餐費,每天騎自行車往返40多里路,也因此要比別的孩子早起兩三個鐘頭。高一暑假,劉伯明還到一個磚場做過工。

(1885年—1923年),名經庶,字伯明。哲學家,教育家。專于道家老子哲學,治西洋哲學,精通英文,并通法文和德文,兼及希臘文與梵文。江蘇南京人。 南高師、國立東南大學教授(1919-1923)

1885年生,早年受業于章太炎門下,求讀于匯文書院,畢業后赴日留學,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積極從事民主革命活動。英國侵占我云南片馬時他用英文寫了討英檄文,傳頌一時。辛亥革命成功后,他赴美攻讀哲學和教育學,先后獲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自美回國,即傾心于教育事業,先受聘為金陵大學教授,任國文部主任,后受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長郭秉文之聘,任哲學講座教授,1920年出任文史地部主任、行政委員會副主任(主任由校長兼)和訓育主任。是年4月9日南高召開校務會議討論籌備國立大學計劃,響應政府擬在全國有國立四大學之議。經郭校長與江謙、蔡元培、袁希濤等之努力,于12月6日國立東南大學籌備處正式成立。1921年劉伯明改任校長辦公處副主任(主任由校長兼),因郭秉文為謀劃發展忙于外務,在寧時間不多,實際校務皆委劉伯明主持,郭秉文離校期間則由他代理校長職務。成為郭校長的.副手和東南大學創建人之一。

1921年7月教育部長范源廉核準組織大綱和招生計劃,9月任命郭秉文兼任國立東南大學校長,1923年1月將南高師并入于東大,一賴南高之舊,一秉南高之風,設有國文部、史地部、數理化部、教育科、農業科、工藝科、商業科、體育科、校舍面積370畝,繼北大之后成立了我國第二所國立大學。其間劉伯明作為郭校長之副手,為主持校務,建樹學風和創建東大日夜操持,成為當時"高標碩望,領袖群倫"的棟梁人物,終以積勞成疾,于是年11月24日以身殉職,年僅38歲。

劉伯明悉心致力于學風、校風建設,就師生中好的思想、好的風氣,結合人生理想、世界觀、氣節志節、科學民主,以及存在的和認識不很一致的問題,做了刻苦認真的研究,先后發表了許多哲學和教育學等文章,又就學風、教育、世界觀等問題作了系列講演。教育貴于熏染,風氣賴于漸成,積多年之努力,南高之民族、民主、科學精神,誠樸、勤奮、求實的優良學風,得以形成和堅持?,F摘錄其生前諄諄教于學生重視德育、智育、美育、群育之詞于下,以供吾輩后人深思得益。

"吾校同學率皆勤樸,無浮華輕薄氣習。而其最顯著之優點,在專心致力于學。其堅苦卓絕,日進不已,至可欽佩,實紈绔子之學生所不能及者也"。

"吾國古來學風,最重節操,大師宿儒,其立身行已靡不措意于斯。所謂不為燥濕輕重,不為窮達易節,最能形容其精神。"

"吾人,生于科學昌明之世,茍冀為學者,曰惟真是求。惟其如此,故其心最自由,不主故常,蓋所謂自由之心,實古今新理發現必要之條件也。""世界知識,其相互之關系,吾人亦應稍加注意,俾治各種專門之學者,互相了解,于分門之中有一致之意,所謂同心相應(Likenindedness),此即真正德謨克拉西之社會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調和文理,溝通中外,實為當年南高辦學者之宏旨也。)

"通常之說人格者,僅及精神方面,而以與品性相混,不知所謂人格(西語曰 personality),而觀之,其中所涵要素,除自信、判斷能力,莊重、溫良等外,就其涉及形骸方面者,亦甚關重要。服裝、健康、運動、游息善事,均應加以注意,勿以身體不強或不修邊幅為榮譽。美術能調和人之感覺性與理智性,故為教育上重要工具之一。如瀏覽諷誦各偉大之創作,可培養其美感。應避免一切庸俗粗鄙之事物,應生活簡單無浮華鋪張之習,并應于可能時,培養自己所有之真正藝術才能。其在西洋,如希臘雅典之教育,以音樂與體操并重,而兼重文藝。體操者,一方面以健康為目的,一方面以身體為美的形式之發展,希臘雕像所以完成空前絕后之美,即由于此。但南高學生在這方面似未能盡副辦學者的期望。外人參觀吾校,稱吾校學生有老夫子氣,其批評非毫無根據。"

"吾人治學,宜有社會之動機,研究學問固不欲僅僅收效于目前,然其與人生之關系,不可不知,因世無離人生獨立之學問,而學問又不是供人賞玩的美術品。凡社會生活所生的結果,不必皆善,但一切善行若離社會而生活,則必不必。學校應有自治的精神,對地方應有公民的精神,對國家應有共和的精神。"

"吾儕對于宇宙的態度,須信其永無消滅,繼續存在,有此理想,方可支持吾儕貢獻于社會之勇氣,而求人類之進化。"

劉伯明言行一致,律己甚苛,儉樸無華,刻苦自勵,樂于助人,待人寬厚,結誼同寅,唯誠唯謙;對待后生,言傳身教,循循善誘;辦事務實,處事務真,不畏權貴。南高、東大同仁,以其道德、學問,兩堪表率,奉為魁宿,譽為"南雍祭酒,純粹君子"。

觀看《感動中國》觀后感(篇8)

讀書一天用一根蠟燭

在劉伯珍的記憶中,弟弟伯明是個勤奮刻苦的人?!八细咧袝r,每天天不亮就上學去,晚上披著星星回來。那時候,家里經常停電,他就點蠟燭學習,頭一天晚上燃掉半根蠟燭后睡覺,第二天天不亮就起來接著點蠟燭學習。說起來,當時一根蠟燭得花1毛多錢,一天用掉一根蠟燭還是挺貴的?!?/p>

張福林是劉伯明在依安縣一中念高三時的班主任。他告訴記者,伯明上高中時是班級里最能吃苦的。雖然家與學校很遠,可他從來沒有遲到過?!皬募依锏綄W校20多里地的路程大概得用40多分鐘。尤其到了冬天,騎到學校時,棉帽子和棉襖后面全掛滿了霜,整個人就像‘雪人’一樣,看了都讓人心疼。”

“他平時話不多,但好學好問,學習比較有方法,在班里學習成績一直在前兩名?!睆埜A址浅?隙ǖ卣f:“即使不考‘飛’,伯明也能考上大學。可以說,是他這種頑強的毅力、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求知欲,讓他從一名普通的農村孩子走上了‘航天路’?!?/p>

自古以來,齊齊哈爾市都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城市,抗擊沙俄侵略的壽山將軍、打響中國武裝抗日第一槍的馬占山將軍、在全國叫響的馬恒昌小組、殉職的養鶴姑娘徐秀娟……在齊齊哈爾市歷史畫卷上續寫下了一頁頁輝煌。這種厚重的城市文化底蘊所凝聚的'英雄情結,無形中也在影響著翟志剛、劉伯明的人生軌跡:生在英雄的城市,更要擁有遠大的理想,要踏著英雄的步伐向前邁進。

觀看《感動中國》觀后感(篇9)

3月3日晚八點感動中國_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CCTV-1播出,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大連理工大學杰出校友彭士祿獲頒“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彭士祿是革命先烈彭湃之子。1925年生于廣東海豐,1949年就讀于大連大學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應用化學系一年級,1950年大連大學建制撤銷,就讀于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程系二年級,1951年在大連工學院化工系化工機械專業讀三年級時赴蘇聯留學。1958年回國后一直從事核動力的研究設計工作。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彭士祿院士是我國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顧問、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核動力學會名譽理事長。

彭士祿院士是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為中國核動力的研究設計做出了開創性工作。從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到大亞灣核電站,再到秦山二期核電站,彭士祿院士為之傾注了大量心血,被譽為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_年3月22日,彭士祿院士因病逝世,他曾說:“活著能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感動中國》的頒獎詞這樣寫道:

歷經磨難 初心不改

在深山中傾聽 于花甲年重啟

兩代人為理想澎湃

一輩子為國家深潛

你如同你的.作品 無聲無息

但蘊含巨大的威力

觀看《感動中國》觀后感(篇10)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3月3日訊 據央視新聞消息 向陽而生,向善而行。那些人性當中最閃耀的瞬間,無時無刻不在感動著中國。

3月3日晚,《感動中國_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央視一套播出。郴州女孩江夢南當選_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同獲感動殊榮的還有: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

車水馬龍、人聲嘈雜、對于普通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但對于江夢南來說,所有的聲音都是陌生甚至可怕的。因為在三年前裝上人工耳蝸之前,她什么也聽不見。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從小幾乎完全喪失聽力的她,在父母的幫助下,通過讀唇語學會了“聽”和“說”,不僅沒有失學,而且一路考出了偏遠的瑤族鄉鎮,直到考上了清華的博士。

江夢南:我從來沒有因為自己聽不見,就把自己看成了一個弱者。我相信自己不會比別人差,我也相信事情可以做得很好。

時間回到29年前,在小夢南半歲時,因為肺炎誤用藥物,她的左耳損失了大于105分貝,相當于直升機起飛時聲響的.聽力,而右耳的聽力則完全喪失,臨床上被診斷為極重度的神經性耳聾。

父母會抱著她坐在鏡子前,讓她觀察別人和自己說話的口型,進行發音模仿,并一遍遍地糾錯。

江夢南:一個字,念一萬遍我能夠學會,父母都已經很開心了??赡苡幸恍┛谛头浅O竦囊?,花、瓜,就要把我的手,放在他們的嘴巴附近感受這些氣流?;?,有氣流,瓜,沒有。需要很多遍的反饋,才可以慢慢練成這樣一個肌肉記憶。

常人很難想象,在無聲的世界里,小夢南是如何通過海量的重復與練習,學會讀唇語的。夢南沒有上過一天特殊教育學校,因為她父母堅持要讓女兒去公立小學讀書,但沒有一個正常小學肯接收她,以至于到了上學年齡,無學可上的夢南又多上了一年學前班。

江夢南:有一個場景我印象非常非常深刻,我的學前班跟我的小學,他們中間有一段臺階,小學在臺階上面,我的學前班在臺階下面。我站在臺階上,看到其他同齡人都去順著臺階往上爬去讀小學,我自己順著臺階往下走,我當時在臺階上就哭了。

江夢南:父母安慰我,告訴我,聽不見是既定的事實,與其怨天尤人,還不如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這點。

于是,在學校里,夢南靠著坐在教室前排,讀老師口型“聽課”,并憑借驚人的努力和記憶力,發奮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甚至,為了補上學前班多讀的那一年,她在四年級暑假自學了五年級所有的課程。

就這樣,好強的夢南一路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吉林大學的本科、碩士,并于2018年,考上了清華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的博士,主攻腫瘤免疫和機器學習。為了測試自己還有哪些潛力可挖掘,三年前裝上了人工耳蝸。終于,她人生第一次,真切地聽到了這個世界。

江夢南:冷不丁的哪一天會聽到我以前從來沒過的聲音。我開始聽見了鳥叫,聽見了青蛙在叫,或者聽到了一些很美好的聲音。

但是,新的困難接踵而至。為了建立耳蝸里聽到的聲音跟文字之間的聯系,夢南還需要不斷持續進行聽力訓練。而且,清華的學業壓力大,每天面臨大量專業的討論,夢南的人生,仿佛每一步,都是“困難模式”,等待她去克服。

觀看《感動中國》觀后感(篇11)

3月3日晚八點,感動中國_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沒腳走出致富路,無手繡出幸?;ǎ堩槚|夫婦入選感動中國_年度人物名單。他們登上央視領獎,頒獎辭讓人淚目。

2002—_

《感動中國》

陪你走過了20年

感人的故事歷久彌新

感動的力量經久不息

請記住這些

平凡卻閃亮的名字

他們是故事的主人公張順東、李國秀。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只手,兩條腿,但他們用殘缺的身體,書寫了世間最美家庭的模樣。他們用辛勤的勞作,把兒女養大成人,他們用堅強的意志,甩掉了貧困帽子,創造了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張順東1974年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他6歲放羊時被高壓電擊傷,失去了右手,雙腳重傷。19歲那年,他認識了鄰村的姑娘李國秀。

1993年,張順東、李國秀喜結連理。

莊稼人,有耕種才能有飯吃。兩個人只有一只手,他們有能力、有決心面對以后的生活嗎?

張順東:生活不是說等出來的,是靠干出來的,夫妻同心,黃土才能變成金。

女兒和兒子相繼出生,健康的孩子是安慰,更是這個家庭的希望。李國秀說,別人的孩子用手抱大,而我們的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

一雙兒女漸漸長大,原本僅夠填飽肚子的生活,越來越捉襟見肘。

每天天不亮,村里人還在睡夢中,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就開始忙碌了。想讓日子好一點,就要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李國秀練出了繡花的本領貼補家用,他們養殖的雞鴨豬仔也越來越多。

張順東:勤勞奮斗去干活,是一個丈夫應該去做的,更是一個父親應該去做的。

懂事的女兒沒有辜負父母的厚望,考上了師范大學。但同時,張順東原本受傷的`兩只腳因為過度勞累而潰爛,不得不先后截肢。命運再次給這個不幸的家庭以沉重打擊。

截肢后的張順東沒有倒下,裝上假肢繼續耕作于田間地頭。夫妻二人更加珍愛對方,你就是我的手,我就是你的腳。

堅強,自信,樂觀的張順東、李國秀,沒有向命運屈服,在困苦中相互扶持,相親相愛。

李國秀:我覺得人再苦再難,不能沒有希望。

在烏龍鎮,張順東夫婦身殘志堅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只要有需要,村民們都會來搭把手,國家又給報銷了兩萬多元醫藥費。2017年,在國家危房改造資金的扶持下,家里蓋上了新房,年收入逐步提高,張順東家成為村里最早一批脫貧戶。

張順東:汗水不是白流的,總有收獲。

如今,他們的女兒大學畢業,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也有了自己的寶寶,四世同堂,盡享天倫。對張順東、李國秀而言,因為加倍努力了,所以倍感幸福。

觀看《感動中國》觀后感(篇12)

TVB主持人陳貝兒在《感動中國_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獲評“感動中國_年度人物”。去年陳貝兒憑紀錄片《無窮之路》深受歡迎,在《無》中,她每到一個拍攝地,都盡可能深入體驗當地生活,親身經歷各種職業,融入當地人生活。

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陳貝兒的頒獎詞:“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以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對于獲評“感動中國_年度人物”,陳貝兒謙稱:“作為媒體人,通過鏡頭傳遞真實故事是份內事。_年很難得有機會拍到《無窮之路》這部紀錄片,見證并展示了祖國脫貧攻堅成果,傳遞正能量給觀眾。未來將再接再厲,積極說好中國故事?!?/p>

觀看《感動中國》觀后感(篇13)

今天,我在電腦前靜靜地看完了《2012感動中國》。里面有許多令上千萬人感動的人物,觀看時,我的情緒也在不停的變化,時不時的落淚?!陡袆又袊芬还步榻B了十位令人感動的人,其中有堅守藏區十二年支教的胡忠、謝曉君夫婦;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的吳孟超;托舉生命的最美媽媽吳菊萍……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一位無比鋼琴師——劉偉。

劉偉十歲時就失去了雙臂,但這并沒有將他打垮——他在殘奧會上獲得了兩枚金牌。充滿希望的他似乎就快離夢想不遠了。可是,厄運并沒有就此結束——一場重病讓他不能在劇烈運動。希望又一次破滅,劉偉似乎快絕望了。但令任何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劉偉又重新站起來,開始學習鋼琴,20歲就能達到專業七級的水平!劉偉的事跡震驚了世界,他向世人證明:中國人永遠志不殘!

看到他能夠重新站起來,我很高興,同時又想到了自己。我雖然不殘疾,但我也不能做到這樣。想起我因為自己一點小小的食物就放棄,想起我因為一句話就失望,就覺得這真不應該。既然我的身體無殘缺,又有什么理由就可以這么輕易放棄呢?

當我感慨萬千時,耳邊響起了劉偉的頒獎詞:“當命運的繩索無情的縛住雙臂,當別人的目光嘆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執的為夢想插上翅膀,用雙腳在琴鍵上寫下:相信自己。那變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飛翔的軌跡?!?/p>

觀看《感動中國》觀后感(篇14)

高爾基說過,如果沒有母親,既不會有詩人,也不會有英雄。

昨晚的《感動中國》節目,里邊有一位上臺領獎的母親,她叫姚厚芝,在自己身患癌癥的情況下,想自己在人世間留存的時間是有限的,就決定了自己繡一幅《清明上河圖》,等有一天,孩子上大學了,如果沒有上學的錢就可以賣掉它換作學費。抱著這樣一個想法,她忍著病痛的折磨,穿針引線,縫制成了巨幅十字繡《清明上河圖》。

只要有母親,就會人間充滿愛,正是那一個個偉大的母親,創造著人類的奇跡,感恩母愛,感恩世界。

我讀過一篇文章《母愛超越生命》,講的是一只用來做實驗的成年小白鼠,因為腋下有一硬塊被淘汰下來,研究人員單獨喂養它,想了解一下硬塊的性質。十幾天過去了,腫塊在長大,它的腹部也逐漸大了起來,以為是它的腫瘤在轉移。

有一天發現它不吃不喝,焦躁不安,以為它壽數已盡,打算對它進行解剖,打開手術包,一幕驚呆了,小白鼠死死咬住腫塊,猛地一扯,皮膚裂開口子,鮮血直流,它疼得全身顫抖,稍后又一口口吞噬著那些將要奪去它生命的腫塊,一大半被它吞下,為它那種渴望生命的精神打動。

第二天一早,研究人員想看看它是否還活著,吃驚的是它的身下,竟然臥著十只粉紅色的鼠仔,它們正拼命地吸著乳汁??粗鼈円惶焯扉L大,才知道母鼠為什么一直在努力延長自己的生命。

那天終于來到了,在鼠仔滿二十一天時,母鼠離開了人世,它安然的臥著一動不動,小鼠依偎著它,研究人員想到仔鼠的.離乳期是二十一天,也就是說小鼠從今天開始離開母乳,它們也可能獨立了。這個故事讓我們潸然淚下。

母愛的偉大可擋山河,可遮日月,感謝所有的母親,動物尚且能如此,人類的母親更是創造奇跡。

感嘆“人皆有母我獨無”,母親在我九歲時就去了天堂,不知道天堂里冷不冷,路有多遠,母親離開我三十六年了,我的記憶,她的愛充滿世界,愛我們的母親吧,她們用愛譜寫著人類的贊歌。

觀看《感動中國》觀后感(篇15)

長期以來,我一直懷著景仰、感恩和敬畏的心態,關注著央視一年一度舉辦的“感動中國人物”的評選活動和頒獎儀式;廣大人民群眾踴躍參與網上投票,以及《感動中國》節目的高收視率,都已經清楚地表明這一評選活動已深深地感動了中國和中國的老百姓。每一年觀看頒獎典禮上一幕幕動人場景,我都怦然心動,往往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我們正處于一個大變革時代,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急驟轉型,文化走向多元,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毋庸諱言,也出現了價值觀念混亂、思想道德滑坡、社會誠信缺失等令人擔憂的不良現象。值此之際,《感動中國》猶如高擎起的精神火炬,灼灼耀眼,燭照九洲大地,給人們予溫暖、慰籍、鼓舞和前行的力量。因此,怎么贊譽央視的《感動中國》節目,都不為過。

《感動中國》節目共評選出來的一百多位年度人物(或群體),堪稱時代的楷摸,他們當中既有國家棟梁之材,又有社會底層普通百姓,從他們身上無不折射出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光輝,或鐵肩擔道義,或大愛灑人間;這些英模人物的故事,實錄了社會變遷時代前進的鏗鏘足音,又呈現出百姓生活的點點滴滴喜怒哀樂,正是民族復興、國家強盛、社會公平正義所呼喚的人文品格與精神支柱。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唯其完全來自民間、來自百姓、來自社會生話的方方面面,不說教,不作秀,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辛苦勞作、上下求索、默默奉獻、樸實無華,為國家、為社會添磚加瓦,為他人、為弱者遮風擋雨,為明天、為未來鋪織錦繡……所以,當他們站立在舞臺上時,才會顯得那么高大槐梧,那么光華四射。

國家正大力倡導文化體制改革,大力提升文化軟實力。因為,一個大國的崛起,一個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標幟是全方位的:經濟發展,政治昌明,文化繁榮。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期待電視熒屏上涌現出更多的像《感動中國》這樣能夠感動觀眾、凈化風氣、升華境界的優秀電視欄目。

建議《感動中國》節目擴大評選范圍、加大宣傳力度,包括對入圍的候選人物也要廣為宣傳,對當選的人物要進行長期跟蹤宣傳報道,造成一種氣勢,弘揚一股正氣,蔚成社會風尚。

向歷屆當選《感動中國》的先進人物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感動中國》欄目的策劃、采編、主持人及評委們表達深深的謝意!

184743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