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全國甲卷知行合一作文參考10篇
明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陽明先生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靶小保饕溉说牡赖论`履和實際行動。現在的德育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來叫陶知行,后改為陶行知,行在前,知在后。他一生對教育的貢獻是巨大的。
知行關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真知?!爸切兄迹惺侵伞?。
知與行是統一的,不能截然地分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從知到行,即從認識到實踐。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由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當前,全國正在轟轟烈烈地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教育就是要認真的學習,什么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的作用,怎樣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實踐就是要把學習到的怎樣去落實,采取什么樣的措施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首先群眾利益至上,群眾是英雄,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真正的銅墻鐵壁。
教育實踐活動也不應一陣風吹過去,而應該長期堅持,堅持長期。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通過學習懂得了一些道理,就應該按這些道理去采取必要的行動,該為群眾辦些什么事,怎樣為群眾辦好這些事,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執政之基。
但愿學習不流于形式,也不應想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而應當實事求是地去為群眾辦事,惠利于民,最后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
2023高考全國甲卷知行合一作文參考篇2
所謂“知行合一”,就是說:懂得道理與實際應用都是重要的。說得再明白些就是要想實現理想,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方法。這看上去是句簡單的話,實際卻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即知道該怎樣做的事應該與行動相結合,才會變得完美。
有了好想法就應該立即行動起來。當在行動之前固然會遇到許多問題,雖然我們不知道能否在行動之前消除障礙,但是我們可以在行動之中克服困難。別告訴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跡發生……如果你真這樣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別相信世界上會有奇跡,因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跡,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諸行動,奇跡也無法幫助你成功。
我們總是在等,等一個好的時機,等一個可以百分之百確定成功所需的條件,反而陷入了永遠的等待之中,甚至連一件小事,也總要等到所有的條件都滿足之后才開始行動。我們究竟在等待什么?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樣?說不定一等就耗費了我們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時候你還有機會反駁么?不,我不信,因為“成功永遠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而不是留給那些永遠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時機,恐怕我們的一生都會錯過最佳時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一輩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變現狀。
有這么一個小男孩,資質平凡,沒有什么過人之處。他小時候想當班長,結果他連任三年班長;大學時,他喜歡上?;ǎK于在許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學畢業后,他想開一家公司,三年后這家公司上了電視臺;在他30多歲時,忽然想學畫畫,結果他在40幾歲時成功的舉辦了畫展。
當別人羨慕他時,他卻說:"我很平凡,沒有什么聰明的才智,也沒有什么遠大的抱負,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結果如何,我卻認為自己沒有輸"。他,就是我國著名的畫家余丹青先生。
其實現在很多人只是想想罷了,而沒有付出實際行動。要真正實現目標就要做到知行合一了。這樣我們才能不留遺憾!
2023高考全國甲卷知行合一作文參考篇3
剛開始拿到《知行合一》這本書時,我還在擔心這種傳記讀起來會非常乏味,后來發現這本書運用淺顯、有趣的語言講述了王陽明輝煌傳奇的一生,我漸漸入迷?!吨泻弦弧肥且槐竞軇钪镜臅?,當你事業和生活跌落低谷時,讀讀王陽明的故事你就會不再感嘆不公;《知行合一》就是一枚指南針,當你找不到前進的方向時候,看看《知行合一》,你會找到心靈上的支撐。
此書吸引我的首先是描寫王陽明傳奇一身的故事。無論學術還是事功,王陽明都已成為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第一人。王陽明雖然是一介文官,卻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平息江西匪患、平定寧王叛亂……王先生都是在朝廷無計可施的時候,用了極少的兵力在極短時間內平定內戰。“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王陽明立了這樣的奇功,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獎賞和加封。對于這樣不公的際遇,他從未抱怨一句,更沒有因此消沉。這正是心學的力量,是王陽明的大德:只堅持自己心中認為對的事情,其他的與我無關。
讀了《知行合一》,便懂了王陽明神奇莫測的智慧,來源于他的心學思想和躬行踐履的功夫,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王陽明的一生多次大起大落,嘗過牢獄之災,也體驗過權力之巔。這一切鑄就了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心學思想精髓,他的心學思想被譽為是王侯將相的必讀經典。王先生在被放逐到龍場驛時,那里荒僻蟲蛇眾多、瘴氣橫行,他在這樣艱苦流放時期沉靜苦思后,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沒有能力改變外部環境的,只能適應環境。這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不經風雨,就不能見彩虹。
我第一次對心學有了認知:“心即理”。他告訴我們要相信自己,傾聽內心,樹立起強大的主體意識。王陽明融三家之長,卻歸宗于儒家,提出振聾發聵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強調內圣外王,將心性之學轉化為卓越的事功。企業文化即是“人心”的經營。“心即理”啟迪我們:人的精神力量是偉大的“致良知”意味著將核心價值向外推廣,這一思想對形成正確的企業價值觀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那如何做到工作中的知行合一?我想就是要人人都致良知,熱愛崗位,作為碼頭的一員,我要用辛勤勞動追求夢想,以實際行動為碼頭發展添磚加瓦。
2023高考全國甲卷知行合一作文參考篇4
五千年的輝煌文明,經歷過風霜雨雪的打磨和考驗,終于積淀出了一個堪稱偉大的民族。而這輝煌的歷史長流中,有四個字不敢讓人忘懷,銘心刻骨——“知行合一”。
兒時便讀過這樣一則有趣的故事:王陽明小時讀朱子書,“欲做圣賢,先修格物?!比挥诟裎铮磺笊踅?,決心先實踐一番。恰巧看到一片翠綠的竹林,頓時打定主意。格物,格物,害!不如就先格這竹子吧!
于是王陽明坐下,眼睛緊盯著一株竹子。眼前這根竹子,碗口粗細,枝葉扶疏。王陽明認真思考這竹子背后的道理,從它的建筑、藝術、醫用等多方面思考、探討。就這樣,王陽明整整思考了七天,甚至差點暈倒,也沒格出“道”。他心想:圣人之道難不成就這樣難求嗎?可惜王陽明臥病在床,此事也只能了了罷之。
后來的后來,王陽明創立了“陽明心學”,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被人們奉為圣人。他真正悟了道。
小時覺得有趣,甚至有些許可笑的故事,少年王陽明的疑問終于有了答案,現在想來,王陽明當時格的不是竹,而是心罷。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個人內心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和判斷力。找到并遵循內心的良知,復雜的外部世界就將變得格外清晰,到勝決斷,了然于心。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边@是王陽明留給世間的最后一句話。追憶王陽明的人生,應該是無悔無怨的,無論是年輕時的浮夸還是中年以后的老成,王陽明都做得很好,因為他在憑良知做事。他創造了很多人都不可能創造的人生成績,散發了很多人都不可能散發的光輝,他的人生價值得到了最極限的體現。完美的人生,就應該是這樣:盡可能在良知的指引下創造引以為傲的人生價值。
每段偉大的路上最初都布滿荊棘,每一個先賢都曾被視為移山的愚公,古諺有云:“只有通往地獄的路,才鋪滿鮮花。”無論是王陽明格竹,還是“新郎失蹤”,都曾經被人取笑和不屑,但他最終做到了。困難難道不是抵達夢想的必經之路嗎?
“提及少年一詞,應與平庸相斥?!鄙倌甑奈覀儯瑧诹贾闹敢聞撛熳约旱娜松鷥r值。而我們應當做什么呢?大概只有這八個字才能訴說——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2023高考全國甲卷知行合一作文參考篇5
華盛頓兒童博物館墻上的這句話,無不訴說著這樣一個道理——學貴于知之,更貴于行之。
西漢文學家劉向說過:“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鼻О倌陙?,多少思想家、教育家總在為我們闡述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實踐。其實把聽與見結合而論便是知,一個胸無點墨的人怎能有所作為?古人常講“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如果沒有博觀或者博聞,想必無論是誰也是無處可取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張。“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動—知識—再行動”的教育思想。我們通過觀察、通過聽聞獲得知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講究“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這樣的一種境界。齊白石學畫蝦時,曾終日蹲坐在蝦池旁觀蝦的動態;徐悲鴻的奔馬___,是他常在馬廄觀馬的結果;達芬奇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兩年半的時間到酒館、市集去搜尋人物形象,觀摩人物神態。這些名人的事例無不啟迪著我們要學有所成,就必須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達到教師傳播知識,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單有“知”是不行的,要緊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學知,有遠見,但只空論,那不但不會美名遠揚,反會被他人認為是“空水瓶”,沒有真才實學。荀子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孔子也曾曰:“吾嘗終日不食,終日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學所知會胎死腹中吧。李時珍為確保所著醫術的準確詳盡,親自到深山采取草藥,向藥農詢問情況;徐霞客為完成游記,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歷經許多城市;巴爾扎克為了使書中人物具有獅子般品性和毅力,曾親自到非洲獵獅;托爾斯泰為了刻畫逼真的戰爭場面,曾親自前去戰場觀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證明:實踐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驗證所“聞”所“見”,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義上的“知”。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參與課外活動、觀察自然環境等方式,使學生體驗生活、體驗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間還有兩個字便是做到。懶于動手實踐,只會運用書本知識空發議論,那只會給人留下笑柄。昔有趙括紙上談兵,最終敗北;今有學生空談理想,最終無所成就。
學習知識,不能只是聽,只是接受,更應該用眼、耳、手、腦等多個感官參與學習,實現聞、見、做的統一,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2023高考全國甲卷知行合一作文參考篇6
李白曾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卻又有人贊揚秋日里低頭的麥子所蘊含著的成熟的謙遜。我思忖,我們該如何取舍?
當大秦帝國的太子扶蘇因與父皇的___治主張不合,不愿屈服而被罰守邊疆領兵打仗;當柳永多次進京考取功名未果時,寫下“忍把浮名,換做淺斟低唱”,從此流連青樓;當百日維新失敗時,“維新六君子”不愿屈服強大的帝國主義,英勇就義;當……一位位令人熱血沸騰的歷史人物,他們的思想是成熟的,是堅定的,他們堅持內心的選擇,即使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我仿佛明白了,一個成熟了人,他們會擁有自己___的思想,并永不屈服于世人,昂首挺胸的活下去。
可是,當“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解縉剛做官時為民仗義執言,卻最終落了個貶官回家,而后屈膝卻成了朱棣身邊的紅人;當______進行平津戰役時,___為保住滿城百姓和價值連城的文物,接受了和平改編,為我們子孫后代留下了更多精神文化;當……一位位屈于時勢的人物,他們也許只是為了自己的前途,卻也有為更大的利益而屈膝的人,我又迷茫了,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永遠低著頭么?
直到我知道了王守仁的思想,理解了張居正的生平,我才豁然開朗。張居正,天資聰慧,是當地有名的神童。二十左右便考取了進士,進京為官。但當時權傾朝野的內閣首輔高拱,一個害死了他父親等一系列正直的人,被朝廷大臣所不齒。而張居正,卻為他辦理大大小小的事務,被朝廷孤立。然而最后,張居正卻推翻了這位禍害朝廷多年的內閣首輔。我詫異了,毋庸置疑,他內心不可能忘記了殺父之仇,卻以異于常人的毅力容忍了下來,一點點學習,一點點成長,一點點明白朝廷的爾虞我詐的“游戲規則”。哦,我懂了,我們為人處世也要能屈能伸。當一個人隨意蔑視你時,你應該暗自蓄積力量,等你強于對方時,有些蔑視,也就不攻自破了?!靶〔蝗虅t亂大謀”啊!心中對于成熟的疑惑也漸漸消失了。
當有人在問我,“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須低垂著頭么?”我可以微笑著,“不,我們既要學會昂首挺胸,亦要學會容忍,愿你我知行合一?!?/p>
2023高考全國甲卷知行合一作文參考篇7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闭\哉斯言!知與行猶如人之雙腿,“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蔽ㄓ杏凶种畷c無字之書并重,才能更好地發展自身。
行是知之始,我們首先要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劉基有言:“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睂嵺`是認識的來源,我們只有去親身實踐,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縱觀歷史長河,重要的知識常來源于親身的實踐。親自到人民中去,陶行知在實踐中才有了“平民教育”的主張;親身參與中國___,___才在實踐中找到了中國___的正確道路;親自到田間地頭,袁隆平才在實踐中打破了傳統觀點,提出“雜交水稻”的構想……“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彼麄儶毺刂R的來源,是他們自己的親身實踐。身為高三學子的我們,也應以他們為榜樣,在實踐中獲取知識,比如親自動手做物理、化學實驗。
知促行之成,我們也要用知識促進實踐?!叭f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睙o論是用知識帶領鄉親們脫貧攻堅的干部,還是運用“北斗”指揮救災的人員,抑或是用新方法治理沙漠的治沙員……他們都是在用新的知識與技術來促進實踐的發展,從而真正將知識落到實踐中。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知道與做到的距離。身為高三的學子,身處備戰高考的緊要關頭,“知行合一”這一金玉良言更應成為我們的座右銘。我們應當加強實踐性學習、遷移使用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不斷充實知識庫。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答題方法及技巧在練習中加以鞏固運用,在考試中更能靈活變通,如同王陽明用其心學指揮剿匪,平定叛亂,我們也應做到“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用“知行合一”打贏高考這場戰斗。
“何幸當斯世,莫放此生空!”讓我們在平時落實好知行合一,不懈奮斗,我們定能澆灌出最美的青春之花!
陶行知,在一生中曾三次為自己改名。他的原名是陶文浚,在大學期間,他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知行合一”論的影響,在19歲時給自己改名“陶知行”,認為“知是行之始”,認識先于實踐。之后,他逐漸認識到“行”的重要性,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實踐才有認識。于是在43歲時,又改名“陶行知”。
2023高考全國甲卷知行合一作文參考篇8
什么是知行合一?
現實中,所謂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你知道的要和你行動的是一致的。如果你知道的知識沒有你行動表現出來的相一致,那么你就是沒有真正的表現出自己的知識水平。如果你行動起來比你知道的表現的更糟,那么你也是沒有表現出你相應的知識水平。
為了避免糟糕的發揮,我們往往需要對自己的心態進行調整,不管在什么場合都要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以及對事物的重視度要高,這樣我們才能夠把握好知行合一的原則。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超常的發揮,比如說在考場上能夠在自己不知道的領域答出最正確的答案,這也是一種美好體現。但是這并不是真實水平的體現,這個并不是知行合一。如果你具有一種嚴謹而且對待事物非??释膽B度去對待一種事物,那么你很有可能就會超常發揮。這個時候你的知行合一也是能夠體現的,因為你本身就具有這種品格以及態度。
知行合一的前提便是,你對待事物的態度以及個人的知識水平相一致。如果個人的知識水平過高,而個人的行為體現的能力水平過低,那么這就不能夠形成一種正比例關系。如果個人的行為相對于知識來說表現的過高,那么這是一種超常發揮,能更加體現一個人的深厚修養。
現在的社會中,不少公司就“成人達己,知行合一”的目標來要求各個員工。無非是想讓員工對待事物態度認真,然后認真完成工作,要求員工們以保持自己的行為和目標保持一致的方式來激勵員工創造價值。
校園生活中,知行合一也是一種對學生個人評價的重要體現。如果一個學生能夠正確地把握個人行為尺度以及個人知識的發揮,那么這位同學就是一個優秀的同學。
知行合一就是形容一個人對待某事物的態度將真理和行為相統一。
2023高考全國甲卷知行合一作文參考篇9
幾百年前的浙江人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其表面釋義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作為“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陸王心學”的創始人,王陽明這句話其實并沒有那么簡單,所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簡單來說,“知道”和“做到”是一件事的首尾兩端,所謂“知行”,指的便是同一件事情了。
從宏觀上來說,我們青年是這個社會的一部分,某些時候甚至改變了歷史的進程。100年前,于民族危難之際,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發動了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運動—五四運動,這場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運動,以磅礴之力鼓動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志向和信心。100年后,我們回顧先人,他們面對帝國主義的壓迫、資本主義的盤剝仍舊能夠奮起反抗,真正履行了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若先生在天有靈,也可欣慰了。
有很多人認為,我們做一件事情,必須瞻前顧后,考慮自身利益最大化,于國家、于民族,都是不足一談。也有很多人認為,我們應該堅持己見,保持本心,朝著自己心中的方向走去。若論后者,于當今社會,無外乎兩種:一種是超凡脫俗的圣人,過著和陶淵明一樣的“隱居”生活,但又有著和諸葛孔明一樣的“居茅廬而洞悉天下之局勢”;而另一種人應該住在精神病院里面。
我們即生活在這個社會當中,真正的“隱居”應當是不存在的,現在“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方就算在深山叢林之中,應該也是找不到的。所謂別人的看法,為何不能聽之棄之,有用的則用之呢?當今社會信息交流速度之快,早已非比尋常。我若完全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意見,固執地堅持己見,表明上是遵循了“知行合一”,但實際上你離“知行合一”背道而馳,或許我有很多思想都是正確的,然而一味的固執己見終會釀成大禍,當年長平之戰中的趙括固執地相信書中之言,最終導致七十萬趙軍葬身于此!在堅持己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的主張是符合客觀規律的,而我們的觀點也一定要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布魯諾反對“地心說”而死,但他至今仍舊被人懷念。
青年是整個社會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于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我們應該“知行合一”,在傾聽別人意見的同時,不失其本心。
2023高考全國甲卷知行合一作文參考篇10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題記
背負行囊,行走于人生的悲歡離合。一扇扇人生之門,不斷阻礙著我們前進的腳步,蒙蔽著我們渴求的雙眼。未來的路雖總充溢著迷茫與孤獨,漫長坎坷又布滿荊棘,但若能放下外界的紛紛擾擾與流言蜚語,知行合一,便能獲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講,“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敝炊玫览?行,即踐行鍛煉。知道卻不去行動,就是沒有真正明白。正如戰國時期的趙括,雖熟讀兵書,卻只知夸夸其談紙上談兵,死搬兵書上的教條,而不去腳踏實地的實踐,終死于戰場,為后人恥笑。
我們常探求如何獲得真知。其實“條條大路通羅馬”,求得真知的辦法有很多,但不論是哪一種,哪怕是最簡單、最取巧的求知之道,也無法在空想中實現。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動中才能發揮作用。為學如此,處世亦如此。若想求得真知,就必須在“行”上下功夫,就必須學會去知行合一。
作為一位優秀的學者和詩人,聞一多先生可謂是知行合一的典范。社會風雨如磐,祖國水深火熱,他由憂生愛,愛由憂生,他明白他需要給這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在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上,寫滿了如群蟻排衙密密麻麻的小楷。他向那古代典籍鉆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潛心貫注,鍥而不舍,終結成《唐詩雜論》的碩果。對知行合一深刻的理解,產生了偉大的思想和偉大的作品,聞一多先生也由此成為口的巨人,行的高標,成為我們民族不朽的精神豐碑。